APP下载

论鲍姆嘉通的美学思想及其贡献

2015-05-30赵秀

2015年3期
关键词:美学思想

作者简介:赵秀(1990-),女,汉,山西太原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美学。

摘要:鲍姆嘉通往往因其对美学学科的命名而为人所熟知,但他在美学史上的贡献不仅仅局限在他提出的“Aesthetics”,他的一些美学思想也颇有见地,比如“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对感性认识的重视和强调、对“完善”的诠释、对美学学科的定位、对艺术的理解等,都具有一定的闪光点,值得我们总结和研究。

关键词:鲍姆嘉通;美学思想;Aesthetics

一、 鲍姆嘉通美学思想产生的时代环境和哲学背景

(一)德国启蒙运动

17、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由德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它有利于德国的民族统一,为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和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做了准备,它在文学方面的代表是以歌德和席勒为代表的狂飙突进运动。德国启蒙运动从新古典主义运动开始。一场大辩论:德国文艺应借鉴英国还是法国?这是萌芽中的浪漫主义与即将没落的新古典主义的交锋。高特雪特(18世纪上半叶德国文学界权威,任教莱比锡大学)极崇尚法国新古典主义(高乃依、拉辛等),这一思潮的信条和规则集中体现在布瓦洛《论诗艺》中,比如严守三一律等公式化的、刻板繁琐的创作规则,推崇理性、明晰、典雅的风格(这是拉丁民族的传统和性格,适于法国但不适于德国,德国从中世纪以来就偏于情感、想象、自由,例如中世纪德国的民间文学,包括传奇、爱情诗等)。布瓦洛的出发点是笛卡尔的理性主义;高特雪特具备布瓦洛的一切毛病,讨厌一切出乎陈规的新鲜事物。大辩论分为莱比锡派(高特雪特)和苏黎世派(波特玛和布莱丁格)。审美趣味上,高特雪特只重视法国新古典主义,只写宫廷生活、显赫人物;苏黎世派则正相反,喜欢民间生活题材和浪漫的自然风景,拥护卢梭“回到自然”的口号,推崇英国文学(如想象奇特的《失乐园》和英国民歌),关注中世纪德国民间文学,对浪漫主义运动有积极推动作用。理论观点上,高特雪特片面强调理性(笛卡尔和布瓦洛都重理性而轻想象,几乎用数学要求文艺);苏黎世派不否定理性,但更强调想象,“诗的模仿不是取材于现实世界而是取材于可能世界”[1],这是资产阶级个性解放和自由要求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这场大辩论以高特雪特的惨败而告终,标志着时代风气的转变,由主要受法国影响转为主要受英国影响,由新古典主义转为浪漫主义,是社会阶级力量转变的反映。

鲍姆嘉通的观点接近苏黎世派,其美学理论建立在莱布尼茨-伍尔夫哲学体系的基础上。(鲍与伍都任教于哈列大学,这里曾是莱布尼茨派理性主义的中心)

(二)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认为,人的大脑好比有纹路的大理石,即人生来就有先天的、先于经验的理性认识。另外,他将其宇宙论中的连续性原则用到认识论中,认为人的认识由低级到高级逐渐上升,中间无间隔。

1、明晰的认识:①明确的认识(理性认识)——逻辑分析——听到每朵小浪花的声音及其区别和联系。这种认识能构成知识、把握事物本质。

②混乱的認识(感性认识)——笼统印象——生动但未经分析—听到整个大海的呼啸,虽未经细分,但也有了对小浪花的“微小感觉”,感觉到了,但不可明确说明,只能通过直觉把握,“总有点说不出来的什么”。 这种认识“混乱”但并不“朦胧”,而是“明晰”的,它也能构成知识,可以借此认识或直觉到事物的本质。这正是美的要素。可见,莱布尼茨已把审美限于感性活动或直觉活动,而与理性活动相对。鲍桑葵说:“明晰和混乱的区别在于能否用词来充分表示那个材料、能否用通常的符号(指一般概念语言)传达给别人。”

2、朦胧的认识: ①半意识②下意识——只见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能构成知识,但要注意区别于“混乱的认识”。

3、审美趣味或鉴赏力就是由上述“混乱的认识”或所谓“微小的感觉”组成的。

关于预定和谐的观点。莱布尼茨认为,世界好比一架钟表,各部分及整体都被安排得妥妥贴贴,钟表匠就是上帝。上帝将其绝对完善性最大限度地赋予了它创造的这个世界,因此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因而也是最美的一个(这里的美主要表现为寓整一于杂多)。这反映出启蒙运动者的乐观情绪。

(三)伍尔夫

伍尔夫无甚独特见解,只是将莱布尼茨的理性主义系统化、通俗化。他指出,美学上注重“完善”这一概念,指对象的完整无缺、整体与部分相互协调,即莱布尼茨所说的“和谐”。伍尔夫给美下的定义:“美在于一件事物的完善(客观方面),只要那件事物易于凭它的完善来引起我们的快感(主观方面)”。鲍姆嘉通关于美的定义直受到了伍尔夫的影响。

二、鲍姆嘉通的美学思想

鲍姆嘉通坚信上述“混乱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说不出来的什么”)是逻辑学所不能涵盖的,他认为,确实存在一种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对立。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感性认识的独立性,具有重要意义。

鲍姆嘉通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其1735年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若干前提的哲学默想录》以及1750年的专著《美学》第一卷等著作中。

首先,鲍姆嘉通接着伍尔夫,将莱布尼茨的理性哲学进一步系统化,提出建立一门感性学,这就是美学名称的由来。他发现,人的心理能力分为知(理性认识——真——对应于逻辑学、情(感性认识——美——?)、意(意志——善——对应于伦理学),“知”和“意”都有相应的研究学科,而唯独“情”没有,可见哲学系统中有一个漏洞,于是他建议建立一门感性学或感觉学,或叫做感性认识的科学、低级认识论,即Aesthetics。这个词是鲍姆嘉通自己造的,源于希腊语Aisthesis——感性。这门新学科作为一种哲学认识论被提出,而且是低级的感性认识论,与高级的理性认识论——逻辑学相对,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于是莱布尼茨提出的 “混乱的认识”在学科系统中有了着落。

其次,关于美学的对象问题。鲍姆嘉通认为,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有两种不同解释:①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感性认识的不完善则是丑。即:完善是事物自身的属性,是客观事物本身的美,可以凭借理性认识到,也可以凭借感性认识到,通过理性认识到的完善叫真,通过感性认识到的完善叫美。②完善的感性认识,指感性认识中的认识内容、表象秩序、表现三者相和谐。其实,“美是完善”这种观念是笛卡尔以来欧洲大陆哲学家的传统看法,这种美或完善来自最高实体上帝,上帝就是绝对的完满,他所安排的宇宙体现最大的完善。莱布尼茨就认为,从个体事物到整个宇宙,由于上帝的存在,都呈现出完满的性质;每个单子是一面以各自方式反映宇宙的镜子,宇宙被上帝规范在一种完满的秩序中,因而单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完满的。

“感性认识”在莱布尼茨-伍尔夫哲学中有特殊意义,它虽是“混乱的”,却是“明晰的”,虽未经逻辑分析,却可以呈现生动的图像,它是审辩美丑的能力,即审美趣味或鉴赏力。这种感性认识可以是对外在事物的直接感觉、记忆中的印象、情感、想象、虚构、直觉、感性判断力等。也就是说,教人以正确方式思维的是逻辑学,它研究高级认识,教人以美的方式思维的是感性学,它研究低级认识。

“完善”指凭感官认识到的美,与对象或物质本身的美不同。“丑的事物可以用美的方式去想,美的事物也可以用丑的方式去想。”[2]通过艺术处理,对象本身的美或丑可以显得完善或不完善。可见,鲍姆嘉通认为,离开认识主体,自然物本身可以有美;但美学所研究的是凭感官认识到的美,这种美不能脱离认识主体,因此这一定义兼顾了客体的性质和主体的认识作用。鲍姆加通延用了伍尔夫“完善”这一概念及其原有含义,如完整无缺、寓整一于杂多(多样性统一:最完满的整一须调和最丰富的杂多)、异中找同、整体与部分协调等,但也加入了新内容:格外强调杂多意象的明晰生动,即审美对象的个别性、具体形象性。完善要靠生动明晰,而生动明晰要靠①形象的丰富性(具体的特殊的个别事物),②鲜明性(对事物混乱即丰富的表象进行充分描写,彰显其诗意),以及③情感深厚。

①“个别事物的观念最能见出诗的性质”[3],因为它“完全确定”,即极端具体,全然由具体形象呈现。鲍姆嘉通认为,意象所含内容越具体丰富它就越明晰,因此也就越完善、越美。例如贺拉斯用“棕榈”这一具象而不用“胜利的奖品”这一抽象词语。科学只认识对象的一般性而艺术则认识其个别性。②感性认识虽然未经逻辑分析,却能呈现出生动的图像,其追求的目标是事物显现给感性认识的那一线审美之光,即明晰性、鲜明性、形象生动性。鲍桑葵说:“他认为美就是当表现于理性认识中时被称为真理的那种属性在感觉中的表现。”[4]“混乱” (或叫做“类理性”)就是诗意所需要的丰富性。栩栩如生的感性表象不是通过定义和推理获得,而是通过对丰富表象的艺术处理而获得。既清楚(形象生动鲜明,内涵具体丰富,诗意深远厚重,可以意会)又混乱(未经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抽象概括,未上升到理性认识,难以用概念化的语言准确传达,类似中国诗歌讲究的含蓄性)。鲍姆嘉通在其著作中主要讨论的艺术形式是诗,他指出,“一篇完善的感性语言就是一首诗。”[5]“一个感性观念所包含的因素越多它就越明晰,因而也就越是诗的。”[6]据此,鲍姆嘉通还认为艺术欣赏者要有天赋的洞察力、感悟力、想象力等灵性。③“情感愈强烈,就愈明晰生动。”[7]“越能激发情绪的意象越富于诗的性质。”[8]18世纪德国正被基督教的宗教道德所笼罩,极端崇尚理性主义,认为感性认识不值得研究,对感性的兴趣被当做伤风败俗或是对理性、科学、哲学的贬低,因而导致对感性认识和艺术缺乏严肃的思考,使这一领域始终有一片巨大空白。鲍姆嘉通在感性认识中看到了理性认识的类似物——“类理性”,它也能揭示真理,只是揭示的方式不同罢了。他认为,虽然清晰的理性认识具有哲学研究的优先地位,但也不能据此而认为研究感性经验、想象、虚构、情感等就有损哲学的尊严,这些感性认识是走向认识高级阶段、发现真理的前提和必要环节,不应忽略和歧视对这种低级认识的研究;低级的认识客观存在,不能刻意压制它,而应该研究它、发挥它,这是上天赐予人们的才华。鲍姆嘉通的上述观点着实提高了感性认识的地位,这是他的重要贡献之一。

第三,美學按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理论美学和实践美学。前者研究感性认识所共有的、无所不包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的概念;后者研究艺术,美学的研究可以应用于一切艺术,对于各种艺术有如北斗星。美学可以有三种解释:①作为哲学认识论中的一部分,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论证感性认识的独立性,称为感性学;②作为研究美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学说,称为美学;③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作为一般艺术理论的学说,称为艺术哲学。

三、鲍姆嘉通美学思想的贡献及局限性

朱光潜认为,鲍姆嘉通毕竟给美学增添了新内容,而不是仅为美学起了个名。“他在新古典主义者所标榜的理性之外,把想象和情感提到第一位,在新古典主义所标榜的普通人性和类型之外,把个别事物的具体形象提到第一位,这些都是重大的观念转折。”“他虽然一只脚还停留在莱布尼茨-伍尔夫的理性主义圈子里,另一只脚却已踏上浪漫主义的岸边了。”[9]可见其在美学史上的重要贡献。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鲍姆嘉通始终是从理性出发,以演绎、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美学问题,试图在理性基础上论证美学的必要性。他将感性与理性分得太清,将二者明确对立起来,影响深远,康德至克罗齐都在不同程度上将感性与理性活动割裂开了。鲍姆嘉通对艺术的理解以及对美学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局限性,但在当时的德国已经相当难得了。(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2][3][5][6][7][8] [德]鲍姆嘉通.美学[M]//刘小枫,主编.德语美学文选(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美]鲍桑葵.美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美学思想
论老子美学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真善美的统一:论威廉·莫里斯的美学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立意研究
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
浅析《声无哀乐论》其美学思想
日本文学《伊豆的舞女》赏析
美学思想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