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生态学文本解读的思考
2015-05-30郑亚
郑亚
摘 要:文本解读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确保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文本解读须以人为本,应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充分发掘出每一个人身上隐藏的巨大潜力,并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升,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态学; 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43(2015)09-0043-2
文本解读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可自“文本解读”主张流行以来,便众说纷纭。其中以孙绍振先生提倡的“文本中心说”和丁启阵先生主张的“作者中心说”以及“读者中心说”影响最广。那么,哪一种才更适合当今的语文教学呢?
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课堂可视为一个生态系统,教师、学生、文本、环境等就是这生态系统中的因子。课堂中,只有这些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对话、融合、发展,课堂生态才会得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会促进每一个生态因子的优化和发展。不过,作为教师,面对文本时应该清楚,我们搞的是教学,文本只是借以实现育人目标的载体,课堂教学中所有的文本解读行为都必须旗帜鲜明地指向学生的发展。因此,只有灵活地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充分协调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并设计出符合每一个学生个体生态发展的文本解读内容、思路和方法,才能达到文本解读“立心”的要求,并最终实现其“立人”的目标。
一、基于“限制因子定律”原理,文本解读时背景资料的引入要力求恰当
“文章合为时而着。”任何文学作品都是某个时代的产物,是有历史背景的。文本解读中运用背景资料来点化教学理应成为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坚持“作者中心说”的老师来说,更是如此,他们一定不会忽视背景资料的作用。但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却把背景资料作为一种程式化的补充内容硬塞给学生,既无创意且无趣味,更无效果。教育生态学启示我们:课堂生态系统中,当生态因素缺乏或低于临界线,或超过最大耐受度时,即使其他因子的作用量都非常适度,个体的正常生长也会受到明显地限制。
在文本解读中,背景资料介入得过少或过多,都会对文本的解读产生不利影响。以《背影》为例,为何以“背影”为题?有些老师在介绍时引入父亲娶小老婆等背景资料,从而使学生得出“父亲正面形象不好,只能用笔于背影”的解读,这岂不适得其反?因此,在文本解读时,面对浩繁的背景资料,教师当仔细辨别、灵活取舍,把背景资料巧妙、合理、有效地融合于文本的阅读感悟之中。
二、基于“耐度与最适度”原理,文本解读的“度”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耐度与最适度”原理运用到文本解读领域,是说解读的深广度应在学生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解读才能顺畅。但实际教学中,有些坚守“文本中心說”的老师,一味崇尚文本至上,导致文本的解读存在广度与深度失衡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文本解读时应注意三个“度”:
首先,教师应从读者的角度,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走进文本,通过聆听文本,触摸文本,揣摩文本,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再整合他人对文本解读的观点,进行筛选,从而拓宽自己教学的广度。其次,教学前,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视角来解读文本,了解文本的内容,发现文本的意义。还需熟悉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以及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并以此来更好地把握教学的尺度。第三,必须从教师的角度来挖掘教材的厚度。文本的解读虽然多元,可一旦作为教材,我们在解读时,就要充分考虑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倾向。如何挖掘文本的最有价值、最适宜学生的内容,用什么样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文本,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层次地解读并择优而行。
实践证明,文本解读时的过度扩展或加深,都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只有把握好这些“度”,才能使文本解读之花在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上绽放。
三、基于“生态位”原理,文本解读应把握师生的“生态位”,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在文本解读中坚决落实“读者中心说”的老师来说,他们的做法也值得商榷。着名教育学家叶澜说:“教育并不是简单的以谁为中心,教育应是一种“生态”模式,这才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未来。”所以,基于“生态位”原理,文本解读中,师生应有各自的“生态位”。从教师的生态位看,教师的第一任务是创设引导学生参与文本解读的生态环境;其次,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平等地参与文本解读,并对学生给予帮助;第三,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应考虑如何使学生文本解读的语文学习中更会学、更愿学。而从学生的生态位来看,每个学生可能因家庭背景、学习环境等差异,有自己不同的强、弱项,而课堂中不同的学生占有各自的生态位。因此,文本解读更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生态位特点,设计与学生生态位特点相宜的文本解读方法。相互对话、和谐发展,让每个人在各自的“生态位”上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并充分发掘出每一个学生身上蕴含的巨大潜力。也使文本解读呈现多元化的特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文本解读的终极目标。
四、结语
总之,文本解读不是简单的以谁为中心,而是须坚持“以‘人为本”和“以‘文为本”。具体教学中,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核心,并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只有“文”“人”互相融合并和谐发展,才能不违背文本解读的初衷,也才能符合《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语文课程“立人”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功忠.文本解读,文为核心.《江苏教育》[J],2014,12
[2]汪政.文本解析关系处理论纲.语文教学与研究[J],2015,1
[3]骆文俊.文本解读的适度性.教学月刊[J],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