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好课本,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15-05-22王思山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2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

王思山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着片面追求高考成绩、忽视课本学习的问题,本文从高中语文学习的功利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国家和民族的高度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学好高中语文课本的重要意义,提倡学好语文课本,以此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 功利目的 民族特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77-02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存着一种怪现象,很多学生(甚至包括老师)认为课本无用。他们的理由不外乎高考语文试题和课本联系不大,甚至没有联系。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行为。课本学不好,却想取得好成绩,无异于“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学好语文课本,不仅能快速提高我们的语文成绩,而且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一)从功利目的来看,语文课本与高考试题内容息息相关。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高考试题每年都有变化,表面来看与课本没有联系,其实每一个知识点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课本内容有关。以2012年高考山东卷为例,直接出自课本的试题就有几十分。比如基础知识题里面的“星宿、搭讪、乳臭、粗犷、斟酌、鞭挞、纷至沓来、赡养、砾石、沥青路、诘难、嗔目、呜咽、畜养、体恤、殚精竭虑、迸发、屏气凝神”等的读音,“镶嵌、精粹、元宵节、瑕疵、怃然、琵琶、邀请赛、伶牙俐齿、推辞、和稀泥、鄙薄、观摩、轻描淡写”等字形的辨识,“沟通”与“勾通”的区别,“奔走呼号”的意思等,都能直接从课文里面找到答案。文言文试题里的“我腾跃而上”“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但以刘日薄西山”“为击破沛公军”及名言名句6道小题更是直接出自课本里的文言文或诗歌。第9题“躬履涂泥,率先期门”的“躬”,出自《陈情表》的“躬亲抚养”,意为亲自;“犹称所长而达之”的“称”出自《屈原贾生列传》里的“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意为“称赞”。翻译句子的“甚见亲信”,重点字“见”在课文中多次出现;“至诚发中”的“中”与《秋声赋》的“有动于中”都作“内心”解。

就作文来看,关系更密切。各省区的优秀作文,很多都直接与教材挂钩。例如,山东卷满分作文《百年不绝的铿锵之声》,里面引用了必修五《长亭送别》里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这一名句,使得文采斐然;浙江卷满分作文《矮纸斜行闲作草》就以苏轼的《赤壁赋》为素材展开议论;四川卷满分作文《水的呼唤》、新课标卷《民族的脊梁》、广东卷《生不逢时》等,考生大都是直接取材于我们的语文教材里的人物、故事。至于套用课文形式,引用课文里的名言警句、优美语段更是举不胜举。作为重头戏的现代文阅读,其解题方法就是在平时对课文的分析中逐步学到的。其它题型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由此来看,高考试题中不管是基础知识题还是能力方面的题都是直接或间接出自课本。如果把课本中出现的字词都掌握了,那么高考基础题便“如探囊取物耳”。

(二)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学好语文课本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密切关系。

语文课本作为语文学习的主要载体,是学生认识语文、学习语文、掌握语文、运用和传播语文的最主要途径。语文教材历来以精选的名家名篇、优秀时文为主体,从教材中不仅可以学到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知识,还可以同古今中外名人同呼吸共患难,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能够陶冶情操,逐步树立起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自己日益长大成熟起來。

比如从《十八岁和其他》中可以学到作为中学生应有的心态和理想,从《劝学》《师说》中可以学到作为人应有的学习方法、态度和尊师重教的道理,从《指南录后序》中可以学到作为人应具有的爱国精神,从《陈情表》中可以学到作为人应具有的孝道,从《报任安书》中可以学到作为人在面对磨难时应有的正确态度……

儒家的教育目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明德”、“正心、修身”就是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健康的人”,在这里,语文课本就是一个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有效载体。

(三)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看,学好语文课本对传承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特性有重要作用。

“中国的语文教育是以汉语汉文为基本内容的教育活动,所以必须充分重视汉语汉文的特点和教育传统,体现出民族化的精神和气派。”语文教育的这种“精神和气派”,就体现在语文课文里面。选编的很多篇目都深深地烙上了民族的印记,呈现出鲜明而独特的民族色彩,洋溢着浓郁而纯正的民族气息。教师对课本内容的讲解不仅仅是字词、内容、手法,更是对文本所体现的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去阐释文本中的文化意蕴,开掘作品内在的哲思和情趣。

民族的发展必须立足该民族的文化传统,而继承并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就在以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为固有功能的语文教育。这是民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语文教育固有本性的回归。今天的中国重英语、轻汉语的现象愈演愈烈,很多大学生甚至不能写一篇规范的文章,错字连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有倾颓之势。习主席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首先要求实现中华民族文化本根的复兴,即要重新延续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根脉。而这最基础的就是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体系,把教材精选的每一篇课文讲好、学好。

古语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话用在语文身上再贴切不过。学习课本的过程是一个润物无声、厚积薄发的过程。作为语文老师,应该重视对课本内容的教学。功利地说是为了考试,长远来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修养,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振兴传统民族文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
写作教学不应被“边缘化”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生活化的几点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开展综合性活动
素质教育下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探究农村中学语文素养的提升方法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