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程改革对高等教育《统计学》课程建设的影响分析
2015-05-22丛日玉
丛日玉
【摘要】《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在科学研究界和工作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通过分析,为高等教育《统计学》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一些切实建议。
【关键词】统计学 基础教育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030-02
随着大数据革命的到来,统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愈加重要,果真像美国著名作家威尔斯的预言 “统计思维像读写能力一样必要。”为了普及统计知识,教育部于2001年将统计知识明确规范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并不断修订,为社会公众统计素养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历经10年改革,2011年12月底,教育部公布了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标准中统计知识部分发生了变化,这势必会影响到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统计课程的建设。本文在梳理基础教育阶段统计知识要求及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统计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高等教育阶段《统计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高等教育阶段《统计学》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
一、基础教育阶段统计知识的梳理
义务教育阶段统计知识旨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基本技能,让学生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主要内容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具体为简单抽样,收集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数据特征,同时进行简单推断[1]。
高中教育阶段统计知识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实际问题情景,学习随机抽样、用样本估计总体、线性回归的基本方法,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及其特征的思想,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较为系统地经历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全过程,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2]。
二、基础教育阶段统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统计知识的“教”和“学”都因现行考试制度受到了严重影响。统计教学流于形式,多数教师注重考试内容而“照本宣科”讲解,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缺乏系统性统计思维的培养。
其次,很多老师统计背景知识缺乏,使统计教学目标、方式方法和理念等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俗话说“青出于蓝,胜于蓝”,可是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师对统计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据调查能够从统计模型和方法的角度理解统计思想和方法的教师仅占15.6%,三分之一左右的教师不清楚样本统计量数字特征的优缺点、统计学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推断统计可能犯错误的原因等,50%左右的教师不清楚相关与回归的概念、统计学与传统数学的关系等[3]。高中的数学教师尚且如此,可以想象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师的情况如何。
三、高等教育阶段《统计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或缺乏应用或偏重推导
目前,国内统计学教材分为统计学原理类教材和应用经济统计学类教材,使用过程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前者内容体系完整、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较好,但现代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的内容介绍较少;后者定量分析方法先进科学,但公式推导过多,且忽视了方法实际应用价值和场合[4]。
(二)教学学时分配结构合理性不高
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调查了28所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大纲,分析结果显示:各专业开设的《统计学》学时分布在48至70之间,平均学时为57。其中开设为54学时的院校最多占25.0 %,其次56学时的院校占17.9%,接下来48学时的院校占14.3%。从教学学时的分配上,多数学校构建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统计学》两门课程的统计知识体系,仅不到30%的学校二者内容融合为一门课程。因此,将概率论、假设检验、方差分析除外后,所有院校开设的共同内容来看,课时分配结构不太合理,并没有考虑基础教育阶段统计教学而进行合理分配。绪论、统计调查与整理、数据的描述性分析、抽样推断等统计基础知识方面仍然占据了众多学时,相反,重点并没有放在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指数、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内容方面。
(三)教学要求和考核方面做不到侧重数据分析应用
教学形式结构严重不合理,讲授教学比例严重偏高,而上机、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的部分过低,仅有一半的学校开设了实践教学部分,且平均学时为11,仅占总学时的19.3%,还有一半的学校没有实践部分的要求,这种分配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多数学校的考核方式并没有发生相应的转变,多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知识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应用能力的考核,具体表现为考试与平时成绩的分配比例大部分为70:30,且在平时成绩中考核实验报告成果的更是少之又少。
四、高等教育阶段《统计学》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建议
(一)教材需要弱化基础教育阶段的内容,强化新内容,优搭内容框架。
在“大统计”思想的指导下,安排课程的章节,先描述统计后推断统计。具体内容在基础教育统计知识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比如:弱化抽样方式的介绍,强化特点的比较以及抽样分布和推断;弱化原始数据的描述方法,强化整理分组后二手数据特征的描述;弱化调查方法的介绍,强化调查方法优缺点和适用条件的讲解;弱化时间序列分析的指标分析,强化构成分析和预测分析;加强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原理和应用,弱化死记硬背公式计算,等等。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强化统计四阶段的系统性,突出数据分析应用。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分析和解释应用数据的一门方法论科学,考虑到基础教育各阶段统计知识间缺乏系统性,但基本内容已经介绍,故高等教育阶段则应该主要从系统性地角度进行梳理即可。比如实际教学中,以运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的模式,讲授课堂上以案例教学为主梳理基础教育阶段的统计知识,实践课堂上要求要求学生确定主题的情况下,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选用适当的调查方式和方法进行调查,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并显示结果,最后进行描述性分析形成报告,践行统计的四环节。同时,对于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相关与回归分析、抽样推断检验等内容,结合Excel、SPSS等计算机软件,加强数据分析应用,达到系统综合锻炼的目的。
(三)教学考核需要加强数据分析应用,弱化应试教育的考核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数据分析应用的能力,可以尝试着进行考试改革,类似于计算机考试一样,将考核机制由现在的“笔试+平时”改革为“笔试+机试+平时”三部分,且成绩的分配可以尝试以2:2:1的比例进行。这样既考虑到了统计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考虑了学生数据分析应用的情况,同时还考虑了学生平时的积累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李宁波 高中教师数学教师统计知识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 李荣平 统计学(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精品教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开放实验室课题(SL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