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生活化的几点思考
2016-12-08张翠玲
张翠玲
摘 要: 多渠道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也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阅读活动与生活联系紧密,阅读材料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生活是阅读的天地和资源,教师必须处理阅读与生活的关系,构建阅读与生活的良性循环机制,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才能实现语文课外阅读的生活化。
关键词: 生活化 课外阅读 语文素养
阅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由之路。然而,在信息膨胀的时代,学生尽情享受着各种文化快餐,使有益于身心的语文课外阅读变得十分匮乏。语文教师有责任挖掘阅读的生活内涵,从而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为此,我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究,在不断的摸索中作出如下思考:
一、尊重兴趣,奠定阅读基石
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积极创造的动力,是推动人们寻求知识并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在阅读中,只有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活,学生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自觉地尝试阅读,体验阅读的快乐,实现语文课外阅读的生活化。
记得一次自习课上,担任班主任的语文老师拿着一本《特别关注》,满脸怒气地对一名成绩较差的学生说:“这东西能当饭吃啊?该学的都没学好,哪有时间看这闲书,你简直是昏头昏脑……”而学生则耷拉着脑袋站在一边,好像重犯待判一样一声不响。看到这极其凝重的一幕,我很痛心,为看“闲书”的学生痛心,为“威严”的老师痛心,为语文教育痛心……
我认为,教师不要一味地反对学生的浅层次阅读,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他们的确需要一些“不磨脑子”的书籍调节情绪。多元化时代的初中生更乐意捧起通俗故事、流行杂志,教师如果硬把学生手中的爱书拿走,塞一本名著给他,那么即使他们“阳奉”卖你老师面子,也会“阴违”把海明威、托尔斯泰等丢到宇宙黑洞里,只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态,导致阅读兴趣失落,我们不妨看看学生阅读的内容,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不仅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使课外阅读趋于生活化,而且能激发学生生活的热情,这不是“一箭三雕”吗?
二、挖掘资源,提供阅读保障
阅读活动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是阅读的天地和资源,阅读是生活的外延,教师应该充分挖掘生活的阅读资源,构建“阅读与生活”之间互为联系、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品位:(1)巧用环境,营造阅读氛围。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开创了教育生活化的先河,校园是阅读的乐园,是学生生活的天地,浓浓的书香对学生的阅读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老师要精心创造班级阅读环境,让班集体成为阅读的乐园。(2)智用文本,引导阅读原著。《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阅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取人类的文化精髓。(3)善用情感,激励阅读刊物。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会起到暗示的作用。教师要仔细发现每个学生的变化,对于学生在阅读中哪怕是极小的微不足道的优点,也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的“放大”表扬,为其他学生的行为选择提供方向。(4)活用藏书,组织阅读创造。李镇西老师认为:“真正充满生命力的应该有两个指向:生活和心灵。”教师要注重语文课外阅读与生活的沟通,把阅读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深入学生的心灵,鼓励学生阅读创造,让语文课外阅读与生活完美结合。
三、指导方法,树立阅读支点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到语文课外阅读生活化,教师必须淡化阅读目标,把阅读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为课外阅读“生活化”树立支点,实现课外阅读的最终目标:(1)“读”贵有疑。疑问是语文阅读生成的契机和萌芽,是长效生成的燃料和动力。引领学生质疑探惑,定将点燃生成之星火,终成课堂丰富建构的燎原之势。在语文课外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勾精彩、留疑或写摘录、作点评,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展延伸、联想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厚度和宽度;或联想生活中的实例及学过的课文,在阅读比较中丰厚语文学习的底蕴。(2)“读”无定法。阅读方法有很多,如“整体性阅读”、“寻找性阅读”、“浏览性阅读”、“鉴别性阅读”、“筛选性阅读”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运用,指导学生因材施“读”,对于经典名篇段落,要精读体会,感悟精髓;对于长篇小说,要速读明理,明确内涵;对于天文历史,要浏览了解,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毫无疑问,各种阅读方法对于开阔思路、博采众家之长是大有裨益的。(3)“读”感而发。在课外阅读中,我布置学生这样写读书笔记:词语集锦(摘抄好词,以成语为主);佳句有约(摘抄优美语句);经典回复(收集有关阅读内容的古诗词);心灵感悟(写自己的阅读感悟);画家之窗(鼓励学生配一些简笔画、漫画等)。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所感,读有所创,每一篇读书笔记写得图文并茂,五彩纷呈,为生活化阅读树立支点。
四、有效对话,实现阅读升华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寻找和设计阅读“对话点”(即“对话话题”)是教师组织教学和引领学生阅读的最基本任务。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的对话情感(如:生本对话,生师对话,生生对话,学生自我对话),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准确估计文体的哪一点、线、面最有可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以学生的个性生活经历链接,找到对话的最佳切入点,促进语文课外阅读最优化。
总之,语文课外阅读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教师只有树立“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努力链接生活的舞台,才能丰富学生的阅读宝库,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从而实现语言素养的提升。只有这样,语文课外阅读才会成为师生激情飞扬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2010(11)(12).
[2]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2011.
[3]江苏教师.2011.12.
[4]教育研究与评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