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D幼儿园一次幼小衔接活动引发的思考

2015-05-22莫迪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2期
关键词:等待提问引导

莫迪

【摘要】活动之中,教师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是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幼儿能否有所发展的关键。教师的引导可以实现教育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心灵的碰撞。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首先需要确立一个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以引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方向。

【关键词】引导 提问 等待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045-01

一、问题提出

《认识新朋友》是D幼儿园所组织的一次幼小衔接活动,旨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提升幼儿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让幼儿在小学中认识更多的新朋友,从而对于幼儿顺利地度过这一危机和挑战提供帮助。这节课,教师采取混班形式进行,立意很好,有利于让幼儿学习认识陌生人。然而,整个活动形式过于单调,教师在其中的提问方式以及应答方式过于仓促粗犷,比如,在第一个环节中,幼儿要自我介绍,给别人以深刻的印象,在每一个幼儿介绍之后,教师并没有给出及时地有效的回应,大多时候只是在重复,而并没有提升。此外,在分小组进行活动的时候,教师根本没有给幼儿充分的时间,让幼儿自由地自愿地进行分组,有的甚至被硬拉到一起。甚至,在课程最后,幼儿总结出记忆图片的策略之后,教师只是将这种方式告诉了其他组的幼儿,而没有确定其他组是否真正地懂得了合作的意义。活动粗暴的完成,表演结束,匆匆下台。因此,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教师应先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二、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如果儿童想了解某事物,他们必须自己建构与此有关的知识。实际上,皮亚杰把儿童看做一个建构者——一个能够操控新的事物和事件,并以此达到对其本质的某些理解的个体。

维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一个学习者能独立达到的水平与在一个技能更为娴熟的参与者的指导和鼓励下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建构地学习要求教师要有等待的观念。有人云:教育就是三分教和七分等。在等待中幼儿慢慢地成长。这种等待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策略,等到一个合适的时机进行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师幼互动理论

互动论是社会学中的很有影响的一派。互动,是相互或是交互作用。教学之中的互动就是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首先,这种互动是建立在主体性上的,也就是说互动的双方是平等的,互相理解的。其次,这种互动也是互惠的。就是说,双方相互沟通与分享,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在幼儿园活动之中,教师要有这份意识,首先,要在交流中了解幼兒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无论是在言语上还是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中进行引导;其次,在交流的过程中把握时机,及时与适时地进行引导。

三、 教学活动需要引导策略和等待

活动中引导的策略有很多,比如说有语言引导,媒介引导,环境材料引导等,而影响引导的要素也有很多,在这诸多引导策略之中,言引导中的提问和应答引导和教师的耐心等待最能体现某种价值观,所以,教师要注重教学活动中的提问与等待。

(一)具有艺术感的提问

提问是一种艺术,优秀的提问是一堂课中的关键,它会使心灵触碰心灵,产生绚烂的火花。完整的提问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回答,进行回应三部分组成。

提问会影响师生关系,有研究指出,温柔且富有热情的提问有利于建立积极地是有关系,会让幼儿产生被接受感,有利于幼儿情感的发展,而冷淡无生气的提问会造成消极的师幼互动关系,会让幼儿感觉到紧张和不愉快。除了提问的态度以外,提问的方式和内容也应该丰富多样,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对问题进行分类的统一标准,学者们根据自己认识进行问题的区分,很难说哪一种分类是最全面、详尽、科学的。什么是好的提问呢?对于这一问题,有关资料较少,但是,从现有的资料中可以总结出应该具有多样性,可以起到启发学生的目的,不是框死学生。所以在这一次的幼小衔接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方式未免太过单一了些,只是重复的再问“怎样才能使别人记住你呢”和“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而且在作出回应时,也只是在简单地重复幼儿的答案,并没有真正地注意到提问的意义所在。

因此,在活动之前设计好有价值的问题对幼儿进行引导,在活动中抓住契机提问,关注到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幼儿的个别发展是很重要的。

(二)等待的重要性

俗话说:“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待。”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是把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而是要让儿童自己学会发现。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教育之前,等待一个重要的时机就显得尤其的重要,会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教育是温和的,需要耐心,走在前面的教师要时常有意地到学生后面去,看看学生的脚印,是否跟得上,是否走的对,在后面默默地推他一下,要比在前面强行地用绳子拉着他有用的多。

现象学理论为等待这一行动奠定了理论基础。要想描绘事件,首先,要先等待一个事件的出现,然后才能对其进行描述和分析,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实现对活动及活动中的幼儿进行有效地指导。比如说,在这一次的幼小衔接活动中,整个活动都给人一种匆忙凌乱的感觉,仿佛有东西在追赶着教师,也许可能是因为紧张吧。但是在让幼儿介绍自己这一环节结束后,教师并没有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幼儿吸收,特别是在分组时,教师更是将个别幼儿强分到一起的,没有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在合适的时间上作出指导。既然是要让幼儿具备这一技能,又不给机会,这就有些不合理了。

所以,在活动过程当中,尤其是在集体活动之中,教师应该学会等待,不能一味的以时间为界限,要把握活动整体节奏,对于要着重强调的内可以多花些时间,当然这对于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等待,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

四、建议

有句话是:教育改革,观念先行。约翰·艾格尔斯顿认为:“每个教师总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带到课堂中去,他用这种观念来阐述所发生的每一种活动。没有一整套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便称不上是位教师。”树立尊重儿童,基于儿童的观念,有利于课程活动实施方向的正确把握。

参考文献:

[1][2]David R.Shaffer&Katherine Kipp著,邹泓 等译.发展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冯莉. 幼儿园等待事件透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等待提问引导
安静的等待——观《归来》有感
在希望与绝望的旋律中交织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