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世界的镜像
2015-05-09张晓旭
张晓旭
摘要:《蝇王》是英国小说家戈尔丁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象征是其主要写作手法。本文中的象征运用深化了作者的思想内涵,展示了野蛮与文明的对抗。
关键词:《蝇王》;威廉·戈尔丁;象征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4-095-01
引言
1.威廉·戈尔丁与《蝇王》简介
1.1威廉·戈尔丁
威廉·戈尔丁出生于1911年的英国康沃尔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他在一所学校教书,后于1940年参加了英国皇家海军。1954年戈尔丁的处女作《蝇王》终在英国文坛引起巨大轰动。
1.2《蝇王》
《蝇王》发表于1954年,小说一出版即获得成功,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项。在中国,自1983年戈尔丁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蝇王》也引起了国内文学界的广泛关注。该小说的伦理道德维度体现了伦理道德现象以及其伦理意义。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下,《蝇王》的伦理意义可大体总结为:通过文学作品警示世人,呼吁人性本善;其次,给罹难人群寄以希望。
2.《蝇王》中的象征寓意
在小说《蝇王》中,戈尔丁描绘了孩童迷失荒岛的人性泯灭过程。《蝇王》呈现给读者的足一段由儿童演绎的特殊的人类历史,而这一点在小说丰富的象征意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正像戈尔丁本人曾指出的那样,“你可能会觉得你阅读的是关于一帮小男孩的故事,可实际上你是在阅读关于人类灾难和邪恶的故事”。
2.1.火
火是区分文明和野蛮之问的矛盾和对立,同事也正是拉尔夫和皮基与杰克之间的对立而的主要体现。拉尔夫和皮基认为火可以发射求救信号,给他们带来求生的希望,所以应当竭尽全力去守护,但杰克完全不能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竟然把负责看守火的小朋友叫去打猎。无人看管的火最终熄灭,飞过的飞机没有看到求救信号,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一次可能获救的机会。这件事情直接促使原本就关系紧张的杰克和拉尔夫的彻底决裂。大部分小孩随着杰克住到了岩石群所谓的“城堡”中,组成了他们的“部落”。年龄长块头大的杰克成为了孩子们的首领。部落里的孩子们都涂起了花脸,从而掩盖住了“人性”,磨灭了他们的罪恶感。在这个“部落”里,火,不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不再是可以获救的希望,而仅仅是加工食物的工具。在这里,求救之火变成了一缕炊烟,无声无息飘向天空,并最终烟消云散。“火的文明功能退化为仅仅是用来满足人的食物需求这一最低需要的简单于段”。这一巧妙的转变将火矛盾的象征意义以及拉尔夫和杰克之间、文明和野蛮之问的矛盾对立表现得淋漓尽致。
2.2.杰克与罗杰
杰克是狩猎者的小头头儿,也是拉尔夫的最主要对于。杰克面目狰狞,是邪恶的化身。虽然他曾因为双手沾满鲜血而感到恐慌,但又很快被野性吞噬,这样不安和焦虑自然也就随之烟消云散。罗杰是杰克于下最残忍的打手,是人類天性中一切恶之源的象征。当文明社会中的道德准则和文明戒律被抛弃后,人性中的恶自然纷至沓来。
2.3.拉尔夫和猪仔
拉尔夫和猪仔是理智与科学、文明与善良的代表,他们与杰克这一非理性和蒙昧的化身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冲突与矛盾对立。拉尔夫直而现实生活,同时拥有美好的愿望和理智,是民主和文明的象征。通过拉尔夫这个人物,我们不难发现全然无视秩序的社会终将毁灭。
猪仔是拉尔夫的助于,是理智和智慧的象征。然而,猪仔也是众人欺辱嘲笑的对象。猪仔曾提出一系列有利于求生的建议,例如:保持篝火不灭,这样就保证了求救信号,建立安全避所,以抵御风暴的突袭。 但这些富于智慧及求生意义的建议都曾一度被漠视。最后,他竟被恶魔的爪牙罗杰用一块巨石残忍杀害。戈尔丁通过猪仔这个人物形象用来警告世人:忽略文明必然会导致巨大的社会灾难;而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这种灾难的受害者。在文明不断遭受破坏的社会里,非理智因素随时可能主宰理智因素。
3.总结
综上所述,戈尔丁在《蝇王》这部小说里大量地使用了象征这一写作于法,是为了适应表现小说主题的象征意义的需要。而不同象征于法的交替运用,又是为了体现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从而揭示主题含义,表达了戈尔丁本人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和看法。《蝇王》阐述了一个关于“人性”的神话。在戈尔丁看来,虽然人心有光明的一面(如拉尔夫、猪仔、西蒙等代表的文明),但与此同时,人心的黑暗也颇为强大,只要环境发生了改变,内心的黑暗之光便会被照亮,从而突破文明准则的限制,引发社会灾难。通过象征于法的运用,戈尔丁使笔下的文学人物既有可读性,又具社会现实性。也正是这种社会现实性增强了小说的可信性,其中的文学性则丰富了作品以及读者的精神境界。这也正是戈尔丁对象征于法的纯熟运用所达到的神奇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