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蝇王》人性命题的哲学意义
2017-01-19孔萌哲
孔萌哲
摘 要: 本文从哲学角度分析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的人性主题,讨论小说中人物的象征意义,由西方哲学发展史的影响分析人性恶的缘由,从时代背景、宗教教义和哲学发展角度阐述文明理性与野蛮专制的较量和结果。
关键词: 《蝇王》 人性 哲学意义
《蝇王》是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这部寓言形式的小说,借助儿童的视角,探讨深刻的人性问题,突出人类天生的野蛮与文明的理性之间的冲突、斗争,把抽象复杂的哲学命题具体化。恩格斯在著作中提到:“人来源于动物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程度上的差异。”在《蝇王》中,主要人物拉尔夫、猪崽子、西蒙代表文明、科学、民主的现代社会,而另一派杰克、罗杰则象征野蛮、愚昧、专制的奴隶社会,在两派一次又一次的争论与决斗后,人性的善良、礼仪、良知逐渐泯灭,自私、骄纵、邪恶湮灭光明的一面,最终造成堕落与毁灭。
小说主要讲述了受到未来核战争的影响,一架载有一群孩子的飞机被迫降落在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这些孩子一起想办法获得解救,逃离孤岛。金发少年拉尔夫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结识了始终相信科学的外号为“猪崽子”的胖男孩,他们去寻找其他的孩子,齐心协力地生存、获救。在路途中,他们捡到了一个海螺,沿着海滩,陆续遇到单独地或三三两两的孩子,其中的双胞胎萨姆、埃里克也加入他们的队伍。接着在海滩的烟霭中,合唱队引起了拉尔夫的注意,杰克·梅狄瑞是合唱队的队长。孩子们聚集起来,投票表决选举一个头儿,拉尔夫当选。随后的日子里,拉尔夫吹海螺召集大家开会,与会者可以拿着海螺自由发言,并且制定规矩,生火维持烟雾当求救信号,组织大家在海滩上修建茅屋住宿,在树林里共同找食物,选定洗澡潭及附近的岩石处作为厕所。杰克热衷于打猎,为大家找食物,在捕杀野猪方面很有经验,因此总是领着合唱队的孩子去山上打猎,懈怠其他的工作。由于“野兽”的出现,大家争论不休,人心惶惶,西蒙发言表示自己不相信有什么野兽,岛上的孩子们由此分成了两派,拉尔夫的力量被削弱,杰克带领其他人打猎、吃喝、玩乐,并且把脸涂得五颜六色,摆脱了羞耻感和自我意识。杰克带领的猎手们为了躲避暴雨的袭击,跳起了打猎的圆圈舞,误杀了被当成“野兽”的西蒙。拉尔夫找杰克交涉要找回属于猪崽子的能够生火的近视眼镜,希望回到最初合作的状态,杰克嘲笑他们的无能,罗杰撬动巨石砸死了猪崽子,拉尔夫被迫逃走。拉尔夫受到杰克及其猎人的迫害,在荒岛树林中奔跑藏身,最后被在海滩的海军军官解救,回到现代文明社会,而岛上其他的孩子已经童心泯灭,摧残于人性的黑暗。
战争是人性之恶的催化剂,二战是人类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强的战争,战火蔓延到五大洲,形成了欧洲战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威廉·戈尔丁于1940年应征入伍英国皇家海军升至中尉军衔,随后参加并指挥击沉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的战役、大西洋护航任务及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战役。二战对人类的文明史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战争的血腥杀戮、惨无人道、伤及无辜对人们的心灵留下残酷的烙印,人性恶的一面在战争中暴露出来。威廉·戈尔丁经历了战争的磨砺,对人类的看法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转而创作揭露人类恶的本质,贯穿其随后的全部作品。正是基于“经历了那些岁月的人如果还不了解,‘恶出于人犹如‘蜜产于蜂,那他不是瞎了眼,就是脑子出了毛病”的创作理念,《蝇王》这部作品的背景设置在未来的可能发生的核战争中,展现了人们对核战争的忧虑及后果的思考。残酷的帝国主义大战粉碎了青年作家的浪漫主义的写作理想,对西方的文明和道德产生了质疑和担心,呼唤人类的本性的善良,战胜邪恶是正义的人们的理念,人性恶的本质必须由理性文明的人加以揭示和改造,唤起人类的对文明和道德的深思。战争催发了人类内心的恶的一面,注定会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造成阻碍。
人性善恶评断自古以来,无论东方西方,都莫衷一是,“性本善”和“性本恶”都有其依据和论述。受到基督教教义和《圣经》的影响,西方哲学家倾向于“性恶论”的哲学观点,并将其不断扩展、深化,自成一派。原罪说是基督教教义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教义,每个人都有原罪的体现,而且隐藏在人的内心最深处,即使是圣人也无法避免。原罪是人生来就有的,是人类代代相传的罪过,人一生下来在上帝面前就是罪人,是一切邪恶、灾难、惩罚的根源,因此基督教引导人们从善、赎罪,真正地救赎自己的灵魂,减少罪恶。奥古斯丁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著名代表人物,坚持“原罪”和“救赎”的观点,认为罪是有自发性的,恶是人类缺乏善的表现而不是恶加诸人自身,强调只有相信神明、改造自己才可以赎罪,得到耶稣的宽恕,从而升入天堂。英国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继承和发展了“性恶论”的观点,在著作《利维坦》中谈到“人性竟然会使人们如此彼此互相离异、易于互相侵犯摧毁,这在一个没有好好考虑这些事物的人看来是很奇怪的”及“就具体的个人说来,人人相互为战的状态虽然在任何时代都从没有存在过;然而在所有的时代中,国王和最高主权者由于具有独立地位,始终是互相猜忌的,并保持着斗剑的状态和姿势”。由此,霍布斯形成了“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说,社会规则需要订立契约才可以防止人类的“恶”的本性的作祟,以此维持社会秩序与保护个人的权利。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于人性的评述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的意识层次结构理论阐释了人的精神活动,人格结构理论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即代表人类最原始、最本质的需求,是本能冲动的根源,是兽性的体现,而人的理性是受到法律、道德的约束,并非是人的本性就是善的。《蝇王》中的孩子们一开始合理有序地选举、劳作、造房、觅食、讨论,由拉尔夫领导的文明一派在维持着珊瑚岛上的秩序,但是杰克一派的争夺、暴力、蛮横打破了孤岛上的规则,回到了原始的野蛮状态,误杀了西蒙、猪崽子。在拉尔夫遇到海军军官时,“他失声痛哭——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为忠实而有头脑的朋友猪崽子坠落惨死而悲泣”。
《蝇王》中揭示的人性之恶有其自身的哲学渊源和意义,在帝国主义大战荼毒生灵之际,有良知的青年疾声呐喊,把深刻的哲学命题具体化为儿童寓言小说,与荒岛文学的以善胜恶的叙述方法反其道而行之,以人性的泯灭和堕落揭露、批判人性之“恶”。“人性的黑暗”来源于人自身对“野兽”、“鬼魂”的“恐惧”、“无知”,缺乏了科学理性的依据和思考,而社会的缺陷正是来源于人性的缺陷,“也许有一只野兽,也许只是我们自己”。小说结尾,兽性战胜了人性,而真正的“野兽”是隐藏在人性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罪恶”,文明和理智始终不懈地与野蛮和专制做斗争,但“野性的大发作”突破了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人生来就有的“原罪”,需要道德、文明、理智救赎。
参考文献:
[1][英]威廉·戈尔丁.龚志成,译.蝇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2][英]霍布斯.黎思复,黎廷弼,译.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