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5-05-05刘向阳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2期
关键词:肺大泡自发性气胸

刘向阳

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刘向阳

目的 探讨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218例自发性气胸患者,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26例)和无复发组(192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及分析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结果 复发组的体质量指数(BMI)明显低于无复发组, 术前气胸发作次数≥3次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复发组, 联合胸膜固定术的比例明显低于无复发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术后复发与患者的BMI、术前气胸发作次数、是否联合胸膜固定术密切相关, 加强这些因素的控制有利于降低术后的复发风险, 改善患者预后。

胸腔镜;自发性气胸;胸膜;复发

自发性气胸是胸外科手术常见的危急疾病, 以往多采用开胸手术治疗。近期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广泛开展, 其创伤小、出血少、患者痛苦轻、并发症少等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目前已成为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主要治疗方案。但胸腔镜术后复发率较高, 引起广大临床胸外科医生的重视[1]。本研究对218例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 充分了解其复发的危险因素, 为进一步降低胸腔镜术后自发气胸的复发率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6月~2013年5月在本院行胸腔镜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自发性气胸患者218例, 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完整。均经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继发性、创伤等原因引起的气胸。218例患者中, 男173例, 女45例;年龄17~75岁, 平均年龄(23.5±17.2)岁;身高156~187 cm, 平均身高(167.5±6.6)cm;BM.14~28 kg/m2,平均BMI(18.3±3.6)kg/m2;首次发作130例.2次发作58例.3次及以上发作30例;部位:左侧100例, 右侧91例,双侧27例;联合胸膜固定术130例;术中肺大泡分型:I型107例, Ⅱ型68例, Ⅲ型43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64个月, 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26例)和无复发组(19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BMI、气胸发作次数、发病部位等临床资料。

1.3 复发诊断标准[2]胸腔镜术后肺完全复胀>30 d, 经CT、MRI等检查证实再次发生气胸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的性别、年龄、身高、部位、肺大泡分型、引流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复发与以上因素无关。复发组的BMI明显低于无复发组, 术前气胸发作次数≥3次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复发组, 联合胸膜固定术的比例明显低于无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与上述3项因素密切相关。见表1。

表1 两组复发单因素情况分析[±s, n(%)]

表1 两组复发单因素情况分析[±s, n(%)]

注:与无复发组比较,aP<0.05

组别复发组(n=26)无复发组(n=192)χ2/tP性别(男/女)21/5152/400.0360.85年龄(岁)22.8±9.423.9±8.51.0540.67身高(cm)166.1±10.4168.0±11.21.6720.93 BMI(kg/m2.15.2±2.0a20.8±2.45.9570.00术前气胸发作次数首次9(34.6)121(63.0.2次8(30.8)50(26.1)13.8200.00≥3次9(34.6)a21(10.9)部位左侧12(46.2)88(45.8)右侧11(42.3)80(41.7)0.0200.99双侧3(11.5)24(12.5)肺大泡分型Ⅰ型13(50.0)94(49.0)Ⅱ型8(30.8)60(31.3)0.0100.99Ⅲ型5(19.2)38(19.7)引流时间(d)7.6±2.37.2±2.60.0750.98术后并发症(是)5(19.2)42(21.9)0.0950.76联合胸膜固定术(是)6(23.1)a124(64.6)10.3220.00

3 讨论

自发性气胸是指没有任何外伤或人为因素, 肺大泡自行破裂, 肺内、支气管内气体进入胸膜腔, 引起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3]。其分为原发性和自发性气胸两种类型, 前者肺实质正常, 常为肺尖部胸膜下肺泡破裂所致, 好发于体型偏瘦、高的青年男性;后者肺实质发生了明显的病理改变, 患者常伴有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矽肺等基础疾病, 好发于中老年患者。自发性气胸是临床呼吸科常见的危急症, 易反复发作, 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目前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术式包括开胸、腋下小切口及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开胸肺大泡切除术的疗效最佳, 但由于手术时间较长、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大、患者难以忍受术后疼痛,故一般应用于老年的多发性气胸[4]。腋下小切口肺大泡切除术由于创伤小、术后疼痛轻、疗效较佳, 是自发性气胸的较理想的方法, 然而因切口小, 术野不清晰, 故近期常用胸腔镜辅助来提高疗效。胸腔镜可减轻创伤、减少术中出血、患者术后疼痛轻, 而且并发症少, 因此, 已成为自发性气胸的主要治疗方案, 但临床研究报道, 该术式术后复发较其他两种术式明显升高。

虽然许多研究对自发性气胸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但其机制尚不明了, 有学者认为, 胸膜下肺大泡形成、破裂致使肺内气体和气道内气体泄入胸腔引起[5]。主流观点认为, 肺大泡形成是因非特异性炎症致使细支气管纤维、瘢痕化, 肺弹力纤维弹性减弱、萎缩引起肺泡顺应性降低, 瘦高体型使胸顶部组织负压增加等因素所致。腹腔镜术后复发机制可能是由于新生肺大泡、术中遗漏肺大泡引起, 可见该病复发因素包括患者本身因素及手术因素[6]。本研究结果显示, 复发组患者的BMI、术前气胸发作次数、是否联合胸膜固定术是自发性气胸复发的影响因素, 其中BMI、术前气胸发作次数是患者自身因素, 联合胸膜固定术是手术因素;而性别、年龄、身高、发病部位等自身因素及引流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手术因素与术后复发并无明显的关系。临床医生不能改变患者的BMI及术前气胸发作的次数, 但可通过控制手术因素来减少术后复发的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无复发患者大多数采用联合胸膜固定术, 说明联合胸膜固定术能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的几率, 是自发性气胸患者行胸腔镜治疗的保护因素[7]。

综上所述, 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术后复发与患者的BMI、术前气胸发作次数、是否联合胸膜固定术密切相关,加强这些因素的控制有利于降低术后的复发风险, 改善患者预后。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小, 可能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未列入研究中, 故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深入研究证实。

[1] 梁柱, 陈捷, 林立尧, 等.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术后复发的胸腔镜再次手术治疗13例.广东医学.2012.33(8):46-47.

[2] 刘彦国, 卜粱, 姜冠潮.再次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腔镜术后复发气胸11例分析.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 8(11):970-972.

[3] 蒋修全, 寇瑛莉.胸腔镜治疗肺大疱合并自发性气胸54例临床分析.西部医学.2011, 56(1):45-46.

[4] 滕洪, 王述民, 曲家骐, 等.胸腔镜手术治疗老年肺气肿自发性气胸43例.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4.14(8):81-82.

[5] 孙林, 吴骏, 王立杰.电视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61例.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 8(5):428-429.

[6] 吕定量, 邱燕军, 郭劝民.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中国基层医药.2010, 41(1):103.

[7] 马克峰, 初向阳, 张连斌.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28例.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 87(2):4-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2.041

2015-05-29]

471900 偃师市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肺大泡自发性气胸
全膝置换术后自发性关节僵直的翻修效果
不可逆转的肺大泡该如何治疗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奈维用于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后防止漏气的疗效观察
肺大泡并发血气胸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要点
新生儿气胸临床分析
气胸的分类及诱发原因
出现气胸后,患者及其家属如何处理
气胸的分类及诱发原因
肺大泡是否应该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