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女子举重队重点队员损伤的原因与物理治疗策略

2015-04-29李少新黄新宇尹军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治疗方法运动损伤

李少新 黄新宇 尹军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现场测试、专家访谈、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国家举重队7名女子重点队员的损伤及部位进行诊断,并对运动损伤的特点进行研究与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物理治疗策略。结果表明: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损伤部位大多集中在膝关节、骶髂关节、肩关节;代偿动作是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做好专项动作准备,加强易损伤关节肌群的稳定性力量,提高运动员躯干支柱力量,是降低女子举重运动员损伤发生机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女子;举重;运动损伤;物理治疗;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 G 884文章编号:1009783X(2015)01007505文献标志码: A

举重项目是我国的优势项目之一,尤其女子举重队重点队员更是中国健儿在奥运赛场上争金夺银的骨干力量;因此,深入研究和分析中国女子举重队重点队员的损伤原因,确定行之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对于全面做好2016年里约奥运会备战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从目前关于女子运动员损伤原因与物理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来看,有关女子举重运动员损伤原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准备活动、训练负荷和疲劳状态等方面。其中:谈奇等[1]通过对举重运动员进行研究后发现,训练和比赛时的准备活动不充分、方法不得当、忽视放松等因素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康鹏飞[2]通过研究后发现长时间大重量的训练使得运动员的身体训练水平不够、技术动作变形,这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龙玉萍等[3]通过对湖南省女子举重运动员进行研究后发现身体疲劳是导致举重运动员损伤的主要原因;Wittstein等[4]通过对多名受试的举重运动员进行案例分析后发现在训练中过多进行大力量练习,忽视小肌群力量练习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Gisslen等[5]通过对1名患有9个月髌腱炎的奥运举重选手进行分析发现,长时间、大重量的持铃蹲起练习与膝关节前后肌力不均衡,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关于女子举重运动员损伤治疗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功能恢复、电针治疗和手法按摩等方面。其中:黄郁林等[6]通过对中国35名一级以上优秀举重运动员进行研究后发现,加强易伤部位的运动功能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王芳等[7]通过对16名国家队女子举重运动员进行损伤治疗调查和研究后发现,采用电针治疗、小肌肉群力量练习可以有效提高急性运动损伤的恢复;史和福等[8]通过对备战悉尼奥运会的国家女子运动员进行研究后发现,手法按摩结合电针治疗对损伤后的恢复效果较好。尽管国内外学者针对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损伤原因和物理治疗方法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在加强损伤预防、按摩手法、动作模式训练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共性特征。基于此,本研究拟对国家女子举重队7名重点队员进行运动功能筛查,并对损伤原因、损伤部位和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物理治疗措施和手段。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备战2016年里约奥运会国家女子举重队7名重点队员的运动损伤原因和物理治疗策略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7名重点队员,其年龄平均为23.6岁,48 kg级1人,53 kg级1人,58 kg级2人,63 kg级1人,69 kg级1人,75+ kg级1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利用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知网(CNKI),查阅2003年3月—2013年12月关于举重运动员训练和物理治疗的相关文献资料32篇,并阅读相关物理治疗方面的专著4部,为正文研究与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1.2.2现场测试法

利用2014年3月至今在国家女子举重队进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和物理治疗的机会,着重对7名重点队员的运动损伤进行现场测试和诊断,获取了第一手的测试数据。

1.2.3专家访谈法

2014年3—6月先后对国家女子举重队3名教练员、1名队医和2名美国物理治疗师进行了3轮专家访谈,掌握了7名重点队员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和不同训练阶段物理治疗的措施和手段等详细资料,为深入分析损伤原因和制定各阶段的物理治疗方案提供了实证依据。

1.2.4数理统计法

对7名重点队员的相关运动损伤测试指标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为正文分析提供定量评价依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运动损伤部位与损伤持续时间

测试结果显示,在7名国家女子举重队重点队员中:有5人存在着膝关节运动损伤现象,约占总数的71.4%;存在骶髂关节和肩关节的损伤的各有1人,分别占总数的14.3%。见表1。

表 1女子举重重点队员损伤部位

在现场测试和诊断过程中还进一步发现,60%以上的运动员并不只是出现单个关节损伤,相反他们往往存在着2个以上关节的运动损伤。更为严重的是,当某一关节出现运动损伤时常常会引起动作代偿的发生,进而导致其他关节出现损伤;因此,及早消除动作代偿是降低其他关节产生损伤的重要途径。

为了清晰地了解损伤原因和时间,对重点队员的教练员和队医分别进行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到,运动员出现损伤后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是影响运动员进行系统训练的主要原因,而训练缺乏系统性又反过来进一步增加了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例如,7名重点队员在省队就出现了上述关节的损伤,但是由于要参加备战2014年韩国仁川亚运会的训练,她们从2014年3月就开始在北京集训,6月赴京外进行封闭式训练,此段时间她们不得不承受逐步增加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的训练,在递增的训练强度和训练时间刺激下,7名队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见表2。

表 2损伤部位和持续时间

2.2损伤原因分析

2.2.1膝关节损伤原因分析

膝关节是下肢中间部位的一个关节,如图1和图2所示。它主要的一个运动自由度是在伸屈方向,在重力下必须受轴向的压力才能运动[9];在完全伸直状态下具有最大的稳定性,此时膝关节因身体的重量以及杠杆臂长度的作用,受到的压力最大[10]。

图 1膝关节结构正面

图 2膝关节结构侧面

在屈曲状态下具有最大的活动自由度,这样就有助于跑动,也有助于足部相对于不规则的地面调整最好的方向[11];膝关节在屈曲的时候是不稳定的,韧带和半月板最容易受到伤害,但是当膝关节在伸直时,最容易发生关节内骨折,并涉及关节面和韧带的撕裂[12]。

从女子举重项目的技术动作结构来看,举重的专项技术动作都是在膝关节半蹲位开始向上做伸膝、伸髋、提铃动作,随后再做向上的蹬腿、伸髋、提铃发力,最后完成屈膝下蹲、支撑与站立动作。举重项目的技术动作结构特征决定着,当膝关节局部负重过大或反复的细微损伤积累后,就会导致膝关节出现损伤。

通过对女子举重项目技术动作的研究还发现,当女子运动员进行负重下蹲时,杠铃对膝关节产生巨大的压力,地面也对膝关节产生相应的反作用力,致使膝关节同时受到上下2个方向的强烈挤压;膝关节在负重下蹲至最低点的运动过程中,腘绳肌群受到强大的牵拉,若此处的肌肉过弱就会直接导致肌肉拉伤。需要指出的是,膝关节由下蹲到站立过程中的动作稳定性主要是靠股四头肌与髌骨来维持,因此,当股四头肌包绕髌骨的肌腱与韧带所承受的牵拉张力以及对髌骨的过分挤压时,就会导致运动员产生代偿动作。尤其是当膝关节在站立或预蹲发力过程中,有的运动员会出现膝关节内扣等代偿动作,这一代偿动作将会导致髌骨下的软骨面外移与股骨不正常挤压,同时也会增加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风险。

从我国女子运动员从事专项训练的时间来看,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大多都是在少年期就开始从事专项训练。在此阶段,女子举重运动员的骨骼尚未完全骨化,同时在股骨的骨端还存在着骺软骨细胞,此细胞不断增生和骨化,使骨的长度不断增长;但是,过早进行专项训练必然会导致其膝关节负重过大,进而引起骺软骨组织磨损变性、坏死和骨生长发育不良,因此,过早从事专项训练不利于运动员保持长时间的高水平竞技能力。

2.2.2骶髂关节损伤原因分析

腰椎从头段到尾段是由L1L5这5块椎骨组成,如图3所示。腰椎的基本功能是承受上身的重量,并且协助下背部和骨盆的屈曲、伸展和向外弯曲的动作[13];同其他脊椎一样,腰椎发挥了包裹马尾和骨管内相关组织的第二层保护作用[14];每一个腰椎都是由前部受重的椎体和后部的椎弓组成,同时还包括起到承上启下的椎间盘。它具有2个主要功能:1)作为腰椎的减震结构;2)协调腰椎运动,同时避免横跨腰椎的神经结构和相关结构受到挤压;腰椎间盘的减震功能和运动/保护功能是椎间盘结构的功能,也是物理规律的作用[15]。

从女子举重的不同专项技术动作结构的差异来看,在抓举动作中,运动员通过屈膝双手握铃,先迅速伸膝、伸髋、伸踝,将杠铃顺势提起,然后躯干挺直做快速的屈髋、屈膝、屈踝动作,同时双臂伸直将杠铃撑于头顶上方,最后站立起来;而挺举动作的结构除了在起始动作与抓举相同之外,最后用力阶段的挺举动作则是通过爆发式的伸髋、伸膝、伸踝,将杠铃推举到头顶上方,支撑杠铃时躯干挺直、两腿支撑呈弓步姿势。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挺举还是抓举时,骶髂关节均处于力量传递的核心部位,而且在技术动作的起始阶段都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这就决定着长时间大强度的技术动作练习必然会逐渐地对运动员椎间盘造成损伤,导致运动员椎间盘不同程度地膨出或突出。

图 3骶髂关节结构

通过对女子举重技术动作的研究发现:在下蹲预起的过程中,女子运动员常常会出现下腰部肌群放松,无意识地出现弓背动作,当突然做抓铃、提起动作时,必然会对骶髂关节造成巨大的压力,从而引起运动员骶髂关节韧带拉伤,或是下腰部竖脊肌等支撑运动员椎体稳固的肌群损伤。由此可见,运动员在从下蹲动作开始至杠铃完全上举的过程中,腰椎关节作为一个强大的稳定关节必须保持很好的稳定性;因为只有保持关节的稳定性,才能够充分地提高能量传递效果,才能避免在大强度运动时出现能量泄露,才能有效避免脊柱传递过程中出现损伤。

2.2.3肩关节损伤原因的分析

肩关节为臂、颈和头部运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肩关节由成对的骨及许多肌群组成,这些结构保证了人体位置和运动改变时的稳定性和灵活性[16];肩关节所有结构处于健康、平衡和功能健全时,肩部就是一个有活力的、功能强大的工具,可使人类举手过肩、推、拉及在身体前、后交叉双手,用手支撑体重,及完成像扔东西之类的复杂动作[17];不适当地使用肌肉及不适当的动作模式和运动曲线可能会破坏这种功能平衡[18]。

由此可见,无论是抓举从双脚下蹲位置迅速提铃至肩部正上方,还是挺举从站立位置迅速跳转到双腿前后蹲姿提铃至肩部上方垂直方向;运动员都需要把杠铃迅速提升至肩关节以上高度的正确位置,往往大多数运动员肩关节损伤主要是由于长时间进行提铃过肩技术和撑铃技术训练,致使肩部肌群出现疲劳,神经冲动明显降低,肩部稳定性下降,从而增加肩关节损伤风险。由此可见,运动员肩关节需要具有更强壮的肌肉,不仅要提高肩关节大肌群肌肉力量,更需要增加肩关节稳定肌即肩袖肌群的力量练习。

通过对女子举重项目技术的研究发现:运动员冈上肌肌腱损伤占较大比例,冈上肌位置处于肩袖的中央,当肩关节发生略带内旋情况的外展时,冈上肌不断地与肩峰发生摩擦与挤压。而举重抓举损伤典型机制是肩的突然背伸[19]。当杠铃达到最高位置时,运动员需要通过背伸和重心下降来支撑起杠铃,而此过程中由于动作的急剧扭转,冈上肌腱骨间膜狭窄,特别易引起肩关节损伤。长时间进行上举至顶的技术练习,会导致肩袖肌群出现慢性损伤。

2.3女子举重运动员损伤部位的物理治疗策略

2.3.1膝关节损伤的物理治疗策略

2.3.1.1加强腘绳肌群的力量训练

由于举重项目需要膝关节的快速屈或伸动作,同时大重量的技术训练也会对股四头肌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过于强大的股四头肌与相对较弱的腘绳肌群形成了比例失衡的运动损伤风险因子[20]。由此可见,女子运动员需要运用泡沫轴及按摩球等器材对股四头肌进行肌筋膜放松,同时运用肌肉力量进阶练习的方法对腘绳肌群加强训练;如果股四头肌过于紧张并达到较高程度时,经常会导致2个运动损伤风险因子的出现。其中:第1个运动损伤风险因子是股四头肌压迫股神经,使运动员在进行挺举或抓举时大腿用力至某一角度突然失去控制,从而引起急性损伤;第2个运动损伤风险因子是股四头肌的止点位于胫骨粗隆处,包括髌韧带,股四头肌过紧会导致运动员胫骨粗隆遭到过多的牵拉,由此也会引起胫骨粗隆骨骺炎及髌腱炎的出现,但是大多数胫骨粗隆骨骺炎只需经过适当的休息或一系列股四头肌的拉伸和力量训练后即可恢复。需要指出的是,在恢复期间应注意限制一些可引起疼痛或者可能加剧症状的运动,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强度和进行适宜的热身运动均有助于避免此类损伤[21]。

2.3.1.2加强髂胫束与阔筋膜张肌的放松

女子举重运动员在下蹲位置提铃时,双脚脚尖的方向不可能同时朝向正前方,都会有外撇的动作,长期进行此类的技术训练与身体训练会引发外侧髂胫束紧张,牵拉髌骨向外侧移动,使其与股骨关节面软骨摩擦,导致出现髂胫束综合征;针对此运动损伤风险因子的出现,需要运用泡沫轴或按摩手法放松运动员的髂胫束与阔筋膜张肌的肌筋膜,以减缓运动员所遭受的痛苦。

2.3.1.3加强臀大肌的力量训练

膝关节内扣这种运动损伤风险因子虽然不是国家女子举重队重点队员的主要代偿问题,但是在高水平比赛中却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膝内扣常会导致女子举重运动员在举起大重量杠铃的过程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受到损伤,也会引发与内侧副韧带直接相连的内侧半月板撕裂。由此可见,对于此种运动损伤风险因子的出现,女子运动员需要加强臀大肌力量,可以使用迷你带、弹力带等常用的器材进行物理治疗;与此同时,也需要松解过紧的内收肌群,使膝关节保持在正确的位置,从而避免损伤的再次发生。

2.3.2骶髂关节损伤的物理治疗策略

女子举重运动员腰背部损伤比较普遍,严重影响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正常训练与比赛,甚至直到运动员退役都会影响其一生的健康。运动员腰背部损伤主要有骶棘肌损伤、韧带损伤和腰椎损伤3种类别。其中:骶棘肌损伤占多数,约占58%;举重运动员腰背部损伤的原因主要包括训练量过大、动作技术不正确,准备活动不充分等[22]。

2.3.2.1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

女子举重运动员在突然举起大重量杠铃时,如果背部没有保持良好的挺直姿势的情况下,较易引发背部肌肉拉伤,主要肌肉为骶棘肌及竖脊肌,2块肌群都有着强大的背伸的功能;因此在拉伤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仅较难恢复,还会影响正常的训练和比赛。

2.3.2.2及时进行下腰背部的物理治疗

研究发现:针对背部拉伤的情况,急性期用冰敷以减轻炎症后,使用适当的热疗有助于缓解背部的不适感;背部肌肉拉伤的恢复时间取决于受损的严重程度、位置以及运动员健康状况[23];当肌肉有所恢复后,对后背部肌肉进行适当的物理治疗可防治其受伤肌肉发生较大面积的萎缩,可利用弹力带等器材激活后背部肌群的方法提高治疗效率,同时训练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地进行下腰背部物理治疗,使其慢慢恢复至正常的运动能力。

2.3.2.3加强腰椎和骶髂关节的稳定性训练

在长时间技术训练的过程中,过多的弯腰提铃动作会导致腰椎关节突出,腰椎关节的活动度受到限制,从而引起骶髂关节与胸椎关节活动度的代偿;在物理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保持骶髂关节固定位置,缓慢移动腰椎关节,提高运动员腰椎关节的正常活动度的能力,同时提高骶髂关节的稳定性,注重骨盆稳定性及躯干支柱力量的训练,可利用4点俯桥支撑等手段来提高躯干支柱力量。

2.3.3肩关节损伤的物理治疗策略

2.3.3.1做好肩部撞击综合症的预防

女子举重运动员从提铃动作到上举至最高位置的过程中,需要肩关节强力的固定作用,参与上举的上肢肌群如果出现动作不协调或局部力量负荷过重时,容易引起肌肉肌腱末端牵拉损伤;常见的有胸锁乳突肌、冈上肌、斜方肌、大小圆肌牵拉至颈部之小关节紊乱、颈肌肌肉痉挛;由于过肩上举动作会使肩胛上缘、内外侧缘肌肉的疼痛,其部位周围肌肉主要包括斜方肌、大小圆肌等;同时抓举动作的上举入肩也容易引起肩关节盂唇的损伤[24]。

长时间进行上举或抓举练习会导致肩关节出现骨与骨之间磨损或韧带肌腱拉伤等,而大多数举重运动员出现的2种常见损伤风险因子是肩部撞击综合症和冈上肌腱炎,而且冈上肌腱炎一般是肩部撞击综合症的并发症。需要注意的是,女子举重运动员进行长时间重复性的杠铃头上举动作会引起肩部撞击综合症,此损伤可累及股关节盂唇、肱二头肌长头和肩峰下滑囊等处。肩袖肌群的主要功能是使肱骨固定于肩关节处的肌肉与肌腱,如图4所示。

图 4肩袖肌群

因举重技术练习导致肩袖肌群功能受损时,将会导致肩袖和肩峰之间的空隙变窄,若对撞击综合症不加以处理将会降低关节活动度,将会增加运动时出现运动损伤的风险,同时还会引起肌腱炎和滑囊炎等其他的并发症;因此,可通过棒球等器材对肩袖肌群中过紧的肌肉进行主动放松,以避免出现肩部撞击综合症。

2.3.3.2提高肩关节的稳定性

针对女子举重运动员存在着肩部撞击综合症的现象,首先要采用肩关节按摩治疗的手法,通过放松肩关节周围过紧的肌肉,使运动员肱骨头与肩峰之间的间隙恢复到正常位置,从而提高肩关节活动度。其次,要采用增强后上背部肌群与肩袖肌群力量的方法,使肩关节的稳定性得到提高,如增强斜方肌、大圆肌、冈下肌等肌群的力量。由于解剖结构的不同,与其他关节相比,肩关节在其运动机能方面表现为良好的活动度和较差的稳定性[25]。实践证明,要增强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大肌肉群力量就必须提高肩袖肌群的力量,而提高肩袖肌群力量则可以通过使用弹力带、壶铃或克服自身体重的上肢练习等方法来实现。尤为重要的是,增强肩袖肌群力量还可以减少因肩部稳定性下降而引起的各种运动损伤。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我国女子举重队重点队员的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膝关节、骶髂关节和肩关节。其中,膝关节损伤主要是由于在长时间、大强度训练过程中出现膝内扣动作,尤其是在下蹲时膝关节超过脚尖垂直面等代偿动作。而骶髂关节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过度使用下腰背部肌群,尤其是由下蹲至提铃上举的过程中易出现弓背等代偿动作。肩关节损伤的主要原因是长时间重复过肩动作而产生代偿动作,尤其是肩袖肌群力量较弱产生的代偿动作更易引发慢性肩部撞击综合症或冈上肌腱炎等损伤。

2)治疗女子举重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有效方法是增强腘绳肌和臀大肌力量,尤其是采用泡沫轴放松股四头肌筋膜、迷你带激活臀大肌等手段,是逐步消除代偿动作的有效措施。

3)治疗女子举重运动员骶髂关节损伤的有效方法是提高躯干支柱力量和腰椎关节的活动幅度,尤其是采用弹力带激活下背部肌群、四点俯桥支撑等手段,是消除代偿动作的有效措施。

4)治疗女子举重运动员肩关节损伤的有效策略是加强肩袖肌群稳定性和后上背部肌肉力量,尤其是采用棒球放松胸小肌、侧卧上举壶铃增强肩袖肌群稳定性等手段,是预防发生肩部撞击综合症的有效措施。

3.2建议

1)在大强度的训练和比赛时,建议在膝关节部位使用保护支持带以便降低膝关节损伤发生的概率,在腰腹部使用加压腰带尽量提高脊柱和骶髂关节的稳定性。同时,它还可以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

2)女子举重运动员应在准备活动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动作模式练习,它可以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谈奇,张量,杨雪维.对海口市举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0,3(1):3638.

[2]康鹏飞.对江苏地区举重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分析与预防措施[J].四川体育科学,2011,12(4):3640.

[3]龙玉萍,陈玉凤.湖南省举重队女性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11):113115.

[4]Wittstein J,Lassiter J,Taylor D.Aberrant origin of the long head of the biceps:a case series[J].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2012,21(3):356360.

[5]Gisslen K,Ohberg L,Alfredson H.Is the chronic painful tendinosis tendon a strong tendon?:a case study involving an Olympic weightlifter with chronic painful Jumpers knee[J].Knee Surgery Sports Traumatology Arthroscopy,2006,14(9):897902.

[6]黄郁林,杨建.对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腰部损伤的调查分析[J].体育世界,2013,4(4):7983.

[7]王芳,徐波,亓建洪.女子举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J].运动医学,2009,29(1):4042.

[8]史和福,李旭坤,曹文元,等.备战第27届奥运会女子举重集训队运动损伤调查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22(1):9596.

[9]Danielle P,Kellie R.Sidestep and crossover lower limb kinematics during a prolonged sportlike agility tes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2014,9(5):617627.

[10]Erbil H.A genderbased kinematic and kinetic analysis of the snatch lift in elite weightlifters in 69kg category[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icine,2012(11):162169.

[11]罗洪涛.核心训练在膝关节损伤预防及康复中的作用[J].山东体育科技,2010,32(4):4041.

[12]卡潘德吉.骨关节功能解剖学:中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6667.

[13]Anna G,Edward S,Michal K,et al.Development of low postural tone compensatory patternspredicted dysfunction patterns in lower part of the body[J].Developmental Period Medicine,2014(3):386393.

[14]Rafiq A,Syed S,Fozia S.Comparison between specific lumber mobilization and corestability exercises with corestability exercises alone on mechanical low back pain[J].Pakist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14,30(1):157160.

[15]Waldman S D.疼痛物理诊断:症状与体征图谱[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202203.

[16]Junuoul C,Jaehak K,Juhong,et al.A 12week rehabilitation program improves body composition,pain sensation,and internal/external to torques of baseball pitchers with shoulder impingement symptom[J].Journal of Exercise Rehabitation,2014,10(1):3544.

[17]Rafael F,Todd R,Kevin E.Optimal management of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J].Open Access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4(5):1324.

[18]克里斯蒂·凯尔.功能解剖:肌与骨骼的解剖、功能及触诊[M].天津:天津出版传媒集团,2013:6575.

[19]万建辉.举重运动员运动损伤特征与预防[J].福建体育科技,2013,32(5):3742.

[20]徐栋.女子举重运动员膝关节受伤后的康复训练方法[J].体育科研,2012,33(4):8991.

猜你喜欢

治疗方法运动损伤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放射治疗及临床观察
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效果探索
心理咨询方法的国内适用性问题发现
大学生网球运动损伤成因及预防策略
云南师范大学网球专项本科生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预防研究
细小病毒患犬病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分析与对策
高校大学生羽毛球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田径训练运动中损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关节镜治疗踝关节运动损伤的临床应用意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