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期下我国艺术体操成套编排创新思路的研究
2015-04-29张洋李贵森
张洋 李贵森
摘要:编排在艺术体操项目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编排的创新是获得优异成绩的重要条件。而艺术体操项目每4年一个周期,每周期都将更新评分规则,以保证项目的持续发展,且规则的变更对成套动作技术、音乐、服装、妆容等创编方面均会提出新的要求,指引未来创新发展的新方向。本着进一步提高成套动作编排水平并力求走在世界前沿的研究目的,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视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2013版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并把握成套创编思路。通过研究分析发现:1)2013版规则强调竞技性与艺术性并行发展。难度所占比例提高,艺术方面规则细化,注重体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2)难度动作是艺术体操编排创新的核心,艺术性是重点,多方位的创新求变是突破点。技术创新、音乐和服装创新、妆容创新、我国特色的技术风格编排再创新是我国艺术体操取得更大进步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2013周期;艺术体操;成套创编;编排创新
中图分类号: G 834文章编号:1009783X(2015)01007005文献标志码: A
每一次新规则的变化对艺术体操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较早地正确解读规则所传递的信息对于项目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编排在艺术体操项目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编排的创新是获得优异成绩的重要条件,新规则的制定对艺术体操项目编排的创新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更是教练员编排的依据。作为艺术体操工作者,应吃透新规则的精神,使编排目标、方向更加明确,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本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对新规则下编排的创新展开研究,为我国艺术体操项目在新的竞技条件下提高成套编排创新水平并力求走在世界前沿提供科学支撑和理论基础,将对国际艺术体操发展趋势的把握变被动为主动作为我国该项目提升的最终动力和目标。
12013版评分规则主要变化的分析
艺术体操项目中,规则是裁判员评分的依据,以确保比赛系统化、科学化,更是运动员、教练员组织教学训练、竞赛编排的依据,同时它也是引导训练工作发展方向的指明灯。它一方面体现了项目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又在实践的基础上反馈和制约了项目发展的轨迹。每一版规则都在不断地更新和制定更符合艺术体操项目特征、更有利于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条件。如果说成套动作是项目爱好者了解艺术体操最直观的途径,那么评分规则便是艺术体操工作者研究项目发展的第一手资料。表1示出近3版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成套价值分布的统计情况[13]。
表 12005—2013版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成套价值分布统计表
由表1可见,评分体系在2013版规则中更为简洁、清晰,分为难度与完成2部分。艺术完成与技术完成同样从属于完成评分下,二者所占分值相同,体现了二者的重要性相当,新周期的编排应体现技术与艺术并重的发展趋势。
1.1难度变化的分析
难度作为艺术体操项目成套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对比赛成绩做出评价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更是项目发展动力的源泉。纵观历年规则,个人项目难度不论构成结构、价值、类型还是数量都有巨大变化[13]。
由表2 可见,近3个周期难度的分值均为10 分,但本周期所占成套总价值比例却从1/3提升为1/2。这说明,虽然规则的发展经历了不断细化的阶段,随着运动员水平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增强,难度类型、价值不断丰富,分值翻倍增长,同时完成、艺术等方面规则细则也在不断完善,但难度所占分值有增无减。可见,其在艺术体操项目仍占有重要地位,这也是对项目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指引。
表 2个人项目难度价值变化统计表
1.2完成变化的分析
2013—2016 版规则在组别上分成了难度(D)和完成(E)2个部分,其中完成(E)对艺术失误和技术失误2个方面进行评判。在 2005-2008 版和 2009-2012版规则中艺术和完成是2个单独的部分,没有从属关系,新规则把艺术放在完成里面进行评判,并不是说把艺术价值的地位降低了,而是把艺术和技术看成是完整的一体,即艺术里面有技术,技术里面体现艺术,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互不可分。只有把艺术和技术都很好的呈现才能有一个高价值的完成分。
2新规则对艺术体操成套编排的导向
2.1难度的发展是艺术体操编排的核心
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破坏技术的原有结构,引起整个体系的震荡,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往往使率先创新者在优异运动成绩的“争夺中得到巨大的收益”,直接提高运动成绩,更大限度上发挥人体潜能。本周期难度动作分为身体难度、舞步组合、结合旋转和抛的动力性动作、器械熟练性4部分,并分别影响着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的编排。
2.1.1身体难度对成套编排发展的影响
2013版艺术体操国际评分规则个人项目成套动作中身体难度个数降至6~9个,集体要求5个交换难度和5个非交换难度,在身体个数有限的情况下,运动员必将以追求高价值的难度为项目发展趋势。本周期明确界定了复合难度、混合难度的概念及其运用形式,这种多形式连接的高价值难度趋势是2013周期身体难度编排的重点。
艺术体操成套中所运用的难度动作以幅度为标准主要可划分为:腿部超大幅度、躯干超大幅度、腿部结合躯干超大幅度3类难度动作,难度同时,或配以相应器械动作,或以舒展的舞姿相符,一方面为身体难度生物力学角度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艺术体操项目身体难度超大幅度的发展趋势。新周期身体难度均衡发展不仅体现于运动员各方面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同时也使各项器械中的身体技术均衡运用,使运动员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也更加符合人体生理特点,保护运动员运动寿命。就难度本身而言,衔接包括3个方面:精巧的身体难度准备、流畅的身体难度结束瞬间延续、与下一个动作丰富的连接形式。身体难度流畅连接的发展是本周期编排的又一发展趋势。新版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身体难度动作运用更加人性化、合理化,以人为本,意在维持运动员竞技能力持久、稳定的发展。成套编排中身体难度呈现竞技性与艺术性并行发展的趋势。
2.1.2舞步组合对成套编排发展的影响
舞步组合(S )由本周期首次提出,与身体难度(D)均是个人项目成套动作中必须完成的难度,而结合旋转和抛的动力性动作()只规定了最多使用数量,器械熟练性(M)只明确要求了难度质量,对使用数量未做规定;因此,舞步组合成为2013周期新的难度运用形式和研究重点之一,不仅因为它是本周期规则指导思想下应运而生的全新难度类别,更因为它在成套动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 0.30分的难度价值相对于0.20分且对技术水平要求极高的器械熟练性价值相比获得较容易,而且在完成过程中可以结合身体难度和器械熟练性,另一方面, 运动员可以根据自身技术水平,以舞步组合作为调节成套动作4类难度价值的游标,至少完成一组,没有上限,唯一受限制的是必须满足舞步组合的8 s要求,在时间方面所占比重较大。舞步组合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它在成套中的流动性,体现为在短时间内对场地空间的充分利用,对编排的逻辑性和流畅性要求较高。同时也为运动员提供了更广阔的自我展示空间。在编排与演绎过程中,舞步组合动作必须与音乐节奏、风格相匹配,否则即为无效的舞步组合。同时,舞步组合也向着结合类型更加丰富的器械技术方向不断发展。因此,舞步组合以它丰富灵活的运用形式,调节成套时间及价值分配的重要作用,充满个人风格的艺术体现途径,也必将成为本周期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2.1.3器械技术对成套编排发展的影响
器械的动作特点首先由它的物理性质所决定,包括形状、质量、密度、柔韧程度等,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各项器械才会发展出不同的技术特色;因此,艺术体操项目器械技术必须以发展各项器械特有的、基础的动作为根本,鼓励器械基本技术组不同形式动作的运用,不仅促进5 项器械技术的发展,更为艺术体操项目的生命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同时,2013周期更加强调了身体动作与器械技术的紧密结合,并以较强的逻辑性进行连接。
结合旋转和抛的动力性动作以结合更多数量的旋转、旋转加分因素以及器械抛接加分因素为发展方向,每增加一周的旋转或每增加一个加分因素,均会在基础价值之上增加0.10分。器械熟练性对运动员的基本技术要求更高,在拥有两个基本或结合两个标准的基础上,必须为“不寻常”的器械技术或器械技术与身体动作的结合形式。
2.2艺术性是艺术体操编排的重点
2.2.1编排主题风格突出
成套编排是一种艺术,一种艺术体操的创作艺术。如果艺术创造要求助于想象,成套编排要求有技术和一种不是靠自发产生的能力,那么成套编排就不仅是根据音乐完成动作或首尾连接的运动,其最重要的是表达一种主题思想、个人风格,并通过成套动作将它呈现出来。
根据2013版评分规则的导向,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成套动作编排过程中,应采用多种变化把分割的各段动作连贯而和谐地串连成有机的整体。成套动作的编排正向着运用运动员自身气质特点与不同音乐风格结合的方向发展,用非一般的编排思想和文化积累,去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再是单纯的一系列无关联的身体难度和器械动作的串联,要给人以“烙印”的人物形象,这是未来艺术体操成套编排表现形式的突出发展趋势。
2.2.2音乐与动作完美融合
艺术体操个人项目首次允许在成套动作中使用嗓音或话语伴奏,并在规则中对此进行了明确的阐述,这使得成套音乐的选编有了更为广泛的空间。
音乐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体操在音乐伴奏下,使成套动作有形有声,烘托成套动作的气氛,表现动作特色,丰富动作艺术魅力,增强动作的感染力。运动员通过音乐的语言(旋律、节奏、拍子、重音等要素)创造富有感染力的音乐素材来表达内心的情感,音乐紧紧为动作推波助澜,动作又始终为音乐所塑造,二者融为艺术整体,以获得完美的成套效果。
艺术体操成套动作与音乐应该完全呼应,完成时:与拍子、节奏和音乐重音相结合,动作形成对比。能够通过身体动作和连续的器械动作来表现音乐的特点和情感反应;因此,不可使用只在一套动作的开始和结束时配合的“背景音乐”。
2.2.3身体完全参与动作体现表现力
2013周期的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中,在以往通过传统意义上的面部表情去展示表现力的基础上,对身体各部位即头、肩、躯干、手、臂、腿的参与表演的程度做出了更高的要求,称之为“身体表现力”。这些变更内容要求运动员具有较高且扎实的音乐素养和芭蕾基础,能够灵活地控制身体各部位的运用,肢体表达收放自如。除肢体的参与程度外,“身体表现力”还表现在对音乐的理解,动作风格的诠释及运动员的综合表现,这些因素必须和音乐的特色完美结合。身体表现力的特征为:在动作中展现力量、美感和优雅的综合;身体各部位都参与动作;面部表情也必须表现音乐的主题思想和编排的主旨;通过运动员/器械动作速度和强度(动力性)的多样化表明动作的动力性。运动员在整套动作的表演过程中,动作的幅度、速度以及方位,随着动作的不同要求完美完成。无论遇到高难度身体动作还是高分值惊险动作,运动员都要有足够的身体控制能力保持动作的完美完成,优雅的姿态不能被破坏,并且自然地流露出音乐的情感和内心感受。新周期重点强调了动作的规格,所谓“规格”即为身体难度的准确性以及器械技术的规范性,并应将“规格”提升至美与风格的高度而论,充分展示身体表现力,这是我国目前大多数运动员需要努力的训练方向,更是高水平创编成套展示的基本途径。
2.2.4空间使用淋漓尽致
艺术体操项目就是在空间的活动,就是运用身体和器械演绎出各种不同的动态形象,并在空间移动、变化位置。空间围绕着运动员,运动员存在于空间,运动员运用肢体的器械将无形的空间呈现出来,占据空间、感觉空间、构筑空间、描绘空间。运用步伐的流动、器械的抛接、难度的完成等展示出空间的不同维度。
“空间的使用”是本周期评分规则中首次提出的评分细则。艺术体操成套动作是在13 m×13 m的场地空间中进行的,空间的使用包括成套动作路线以及场地立体空间的使用并对其使用的充分性有明确规定:场地必须被完全运用,体现多样性特点。包括:运动员在空中、站立、地面等不同水平位置;身体/器械的各种方向/轨迹,动作的向前/向后等;各种形式的移动。这一方面要求身体和器械动作运动的方向和轨迹多样、移动形式多样,身体动作与器械技术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超高空、高空、次高空、中空和低空5个层次的场地空间。另一方面,成套动作场地必须被合理地使用:在不同的水平位置,力求运用不同的形式,使整套动作移动路线和动作方向灵活多变,尽可能使成套动作路线布局合理完美。
3新周期创新求变将是艺术体操夺冠的突破点
创新是每一个项目发展的灵魂,是一项运动不断壮大和突破的不竭动力,是永葆生机的生命源泉。新规则下成套编排中技术创新和艺术创新双管齐下更是我国艺术体操项目紧随并追赶世界领先潮流,努力实现进军世界艺术体操项目第一集团的突破点。目前,创新的编排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3.1技术的创新
艺术体操技术动作的不断发展具有必然性,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它的相对稳定和不断适应再创新是相互统一、协调发展的。当前世界艺术体操技术的编排以新巧型、复杂型、器械抛器械型、绝活型、动态装饰型、独创型和复合性类动作为主。2013周期评分规则中将创新动作价值提高为0.40 分,足以体现项目对运动员独创性的支持和鼓励。
身体难度主要采用移植法(内部移植和外部移植)、递进法、反向移植法,突出对身体难度连接进行创新、追求更高价值的连接的趋势,突出运动员自身技术特色[4]。如在2009周期,俄罗斯著名艺术体操运动员叶夫根尼娅·卡纳耶娃独创了柔韧类难度:胸部支撑旋转,在2013 周期中划分为旋转类难度,如图1 所示。
图 1卡纳耶娃创新难度:胸部支撑旋转
器械的运用是艺术体操项目的特色之一,从评分规则的器械熟练性价值来看,器械技术的分值较2009版评分规则D2器械难度10.00分价值大幅度降低,但究其根本,对器械技术的要求、含金量明显提高。这其中对器械熟练性是否成立、是否予以计分的最重要评判标准即为“M”必须为创新的运用形式,即不寻常,不能是单纯的对照加分标准垒叠的器械动作;因此,创新编排成为了项目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并比以往任何时期更高效、更持久。
艺术体操项目器械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其动作极为丰富,完成形式变幻多端, 不论是技术本身、技术间的连接方式还是与身体部位的结合运用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进而不断创新,丰富动作类型。巧妙的变化孕育于器械在空间、速度、节奏、形状、运用、形式、运用幅度的多维度组合。器械技术创新形式包括:相同技术的不同展现形式;技术动作本身前或后的延续;不同类型技术的融合;创新技术。
器械技术与身体动作的结合方式始终在发展,与其说是“进步”,倒不如直接描述为“进化”,这是由量的积累引发的质的飞跃。没有独立存在的身体难度,也没有脱离了身体动作而孤立的器械技术;因此,二者的完美结合是艺术体操创新编排的永恒主题。
3.2音乐和服装的创新
艺术体操的竞赛内容不仅包括技术水平、表现力等方面,还包括音乐和服装等因素对运动员成套效果的整体烘托。艺术体操服装设计不断追求新颖、独特以及强大视觉冲击力,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因此,必须根据成套动作的特点、音乐的特点和运动员的特点设计出符合我国运动员的特色服装。例如2009周期邓森悦的圈操采用的是民族性较强的音乐和动作,大胆地将中国红与绿色相搭配制成左半身红、右半身绿的带有中国元素与特色的体操服,结合成套动作与音乐给人以非常特别的民族精髓的视觉效果,在大赛中得到了各国裁判的认可[5]。只有设计制作出既适合运动员本身的特点,又适合运动员所做成套的特点以及音乐特点的服装,才会为整套动作加分提色。
3.3妆容的创新
艺术体操运动员的气质由内而外自然散发,在此基础上,结合恰当的妆容更能为个人魅力增色。以往我国运动员仅自己结合本人的爱好进行化妆,妆容孤立而无所依托,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妆容一直以来未被重视,但近几年自2008北京奥运会取得突破性银牌成绩后,我国艺术体操开始逐步完善并全方位提升。2013周期结合主题明确、风格新颖、特色突出的编排发展方向,应将妆容因素考虑在内,综合考虑我国运动员自身的风格以及服装、音乐、动作的特点和艺术体操前沿妆束的特点,调整以往的化妆方式。根据运动员自身五官特点和成套动作所表现的主题风格进行调整化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烘托主题,产生画龙点睛之功效。参赛队员们在新周期化妆方面要做到独特、美、时尚,并与服装、音乐、动作和谐统一,这些将为她们取得优异成绩赢得加分。
3.4我国特色的技术风格再创新
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特点,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特点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艺术体操项目中一般多指优秀个人运动员或运动队所展现出的与众不同的气质或别具一格的艺术感染力,成套动作给人的感觉是独树一帜,令人印象深刻。
我国是一个拥有3 000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同时又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文化大国。历史文化丰富,民族特色各异。在竞争激烈的世界艺术体操舞台,深度挖掘我国丰富的各民族文化特色,并合理运用到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中去,必将是我国艺术体操再创辉煌的工作重点。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集体项目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孔雀”和“京剧” 为主题的2套成套动作,取得集体项目全能银牌,获得了历史性突破。2013世锦赛上,我国选手邓森悦在带操中选用白如雪的赛服、红如梅的彩带,如图2所示。
图 2我国选手邓森悦在2013年比赛中
配上吕思清小提琴版本的《一剪梅》,音乐清净悠远,动作与音乐浑然一体。这样独特的中国风,特点突出,主题鲜明,融合个人小巧、清丽、变化快的风格,再加上高水平的复合转体难度的准确完成,使得中国队在乌克兰世锦赛中取得个人项目的历史性突破。近年来我国艺术体操项目技术、音乐、服装、妆容的协调配合已取得初步成果,更坚定了我国走中国特色技术风格之路的决心。在新周期,应将这一特色再进行深度挖掘和巧妙运用,使我国艺术体操成套编排特色更加突出,创新连连。尽管艺术体操起源于欧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只要坚持在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走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风格之路,必会在不久的未来,走在世界艺术体操的前沿,引领项目发展的方向和时尚。
4结论
1)2013版规则强调竞技性与艺术性并行发展。难度所占比例提高,在艺术体操编排中仍占有重要地位,难度动作的创新应加以重视。艺术方面规则更为细化,在新规则指引下的艺术体操成套动作将越来越朝着体育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方向发展。
2)虽然难度动作仍将是艺术体操编排创新的核心、但编排的艺术性将是艺术体操编排创新的重点,多方位的创新求变将是艺术体操夺冠的突破点。
3)技术创新、音乐和服装创新、妆容创新、我国特色的技术风格编排再创新是我国艺术体操取得更大进步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2005—2008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S].2005.
[2]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2009—2012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S].2009.
[3]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2013—2016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S].2013
[4]章硕.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创新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2):112114.
[5]高扬.国家艺术体操队集体成套成套动作编排创新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