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体育发展现状与趋势:以江苏省为例

2015-04-29储亚娟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民俗体育江苏趋势

储亚娟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阐述江苏民俗体育鲜明的地域、丰富的内涵的特点;对江苏省民俗体育发展的现状包括项目分布情况、活动的组织开展状况、民众对民俗体育的态度、认知和参与情况等进行调查和研究;政府部门重视、政策保障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是江苏民俗体育发展遇到的机遇,而奥林匹克的冲击和民俗体育需要变异是江苏民俗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江苏民俗体育的未来应朝着适度产业化途径、娱乐性和竞技性相结合、民俗体育文化在各领域的融合、走进校园、运用新媒体传播的趋势发展。

关键词: 江苏;民俗体育;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 G 85文章编号:1009783X(2015)01003305文献标志码: A

江苏平原辽阔,历史悠久。从地理的角度,人们习惯上把江苏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3个区域。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也育一方文化,江苏民俗体育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掌握当前江苏省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把握好江苏省民俗体育发展的机遇、挑战和未来趋势,对发扬江苏民俗体育风俗习惯,愉悦民众身心,增强人民体质、促进经济繁荣,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3个区域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回收的有效试卷通过EXCELL和SPSS系统进行整理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还将采用归纳、演绎、综合分析等逻辑方法,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江苏省民俗体育特点

江苏省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淮河的下游地区,跨江滨海,土地辽阔,湖泊众多。受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华民族文明的整体影响,江苏的民俗体育形成了显著的特点。

2.1.1鲜明的地域性

地域性是民俗体育在空间上所呈现出来的特征,由于地域文化是民俗体育生存的“血液”,是无法脱离其赖以生存的生命地带的,其当地历史文化内涵也是民俗活动必须具有的[1]。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在地理环境上存在着差异,江苏民俗体育也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色。苏南地区总体特点柔美、雅致;苏北地区总体特点粗犷、浑朴;苏中地区,则是兼顾南北,柔中带刚,其民俗体育淳朴、闲适。

2.1.2内涵的丰富性

江苏位居长江和古黄河、古淮河入海口,又处大运河南下北上的咽喉地带,兼具江、黄、淮、运、海五水通衢的特点。在民俗文化上处于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的东部,北受黄河中下游淳朴儒风的影响,西承神奇瑰丽的楚俗熏陶,南与热烈诡谲的百越民风相濡相沫,显示出东西交融、南北兼容的鲜明特色[2]。江苏民俗体育文化虽然有其自身的文明起源,但它的存在和发展也是不断吸取周边地区多种文化精髓的结果,这就使得江苏民俗体育文化不仅兼容并蓄,而且还凝结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2.2江苏省民俗体育发展现状

2.2.1江苏省民俗体育项目的分布情况

民俗体育是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化、仪式化的传统体育文化体,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3]。江苏的民俗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从表1可见,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各地区的民俗体育项目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这些民俗体育项目都是江苏各地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中积累起来的活动内容,是符合当时历史文化背景的,其中开展得比较好的项目有龙灯、重阳登高、放风筝、石锁、舞龙舞狮、龙舟等。这些项目的主要功能用于渲染和烘托节日气氛,从而达到娱乐的目的;但是还有一些项目即将濒临灭亡,数量日趋减少,比如跳五猖、手狮等一些原生态的民俗体育项目,需要政府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对这些项目进行有效的“抢救”,让其得以长久发展下去。

2.2.2江苏民俗体育活动的组织情况

江苏民俗体育的组织情况主要还是以政府主管部门和民间组织共同组织为主,但从比例上看,民间组织的比例要大于政府组织。在节假日,主要以政府部门组织的活动为主,在平时,主要是以民间组织为主,但民间组织的参与对象都是对民俗体育活动有自觉锻炼意识的人,这些人的人数不多,所以影响力也就不大,不能成为民俗体育组织中独挡一面的力量。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江苏省民俗体育项目缺乏专门的体育指导员队伍,没有固定的活动场地和设施,随意性很大,影响了江苏民俗体育在民众中的传播和发展。江苏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要还是要以政府为主导、民间组织为辅的方向发展,以保证民俗体育活动正常、有序、制度化开展。

2.2.3江苏民众对民俗体育的基本态度

体育态度是民众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所持有的价值理解、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从这3个方面看,江苏民众对民俗体育的态度是积极的。认为应该给予支持的和有选择的发展的人数占到90.9%,这与江苏省对民俗体育等非物质传统文化的保护政策和多方位的舆论宣传密不可分,体现了民众对民俗体育有很深的认同感和对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紧迫感,也体现了民众对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的认同与支持。江苏民众对民俗体育的喜爱程度比较高,喜爱程度达到61.2%,但在是否愿意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选择上却不尽如人意。可能是因为虽然喜欢,却由于活动的形式、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原因,导致部分人不会把民俗体育活动作为自己体育锻炼的主要选择的手段。

2.2.4江苏民众对民俗体育的认知情况

2.2.4.1认知程度

从表2中可以看出,江苏民众对民俗体育的认知程度来看,总的情况还不错,60.5%的人群了解江苏民俗体育活动,对民俗体育活动的认知情况较好;但在调查中也发现,不了解的人群也占到一定的比例,多数人对江苏民俗体育的认知停留在表面阶段,对民俗体育活动的内涵,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民俗体育知识的缺乏也影响了民众对民俗体育的态度,更是影响了民众对民俗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和参与,这方面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2.4.2认知路径

江苏民众对民俗体育活动内容的认知路径比较多。其中在现场观看是认识和了解民俗体育的最直接的路径。分析其原因,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在节假日,各地会组织一些民俗体育活动的竞赛、表演,内容丰富,给游客和当地的居民提供了很好的观赏和认识、了解民俗体育项目的机会,比如泰州溱潼会船,各地的赛龙舟、舞龙舞狮等。自己亲自参加的比例占第2位,是因为有的民众自己对民俗体育的喜爱或组织的活动,使得部分人有机会自觉性的亲自参加到民俗体育活动中来,增加了自己对民俗体育活动更多的了解;但是通过网络等媒体来认识民俗体育活动的人比较少,在网络等新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的。

2.2.4.3学习途径

从表4可见,江苏省民众学习民俗体育活动的主要途径是靠跟练习者模仿学习,是民众自发主动的学习,而通过音像、电视网络和体育指导员指导学习民俗体育的占少数。说明在经济发达的江苏省,没有能充分利用好电视、网络等媒体来宣传民俗体育,同时在民俗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缺少专业的指导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江苏民俗体育的传播和发展。

2.2.5江苏民众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情况

江苏民俗体育历史渊远,它以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广泛吸引人们去感受其魅力。通过调查发现,江苏民众参与比较多的民俗体育项目是南通的风筝节、泰州的会船、龙舟、秧歌、舞龙舞狮、重阳登高等;因为这些活动多数都是在节庆时由各地的体育局等政府部门就会举办的,又属于地域共同拥有的文化,所以参与程度比较高。对一些传播范围窄、了解程度低的地方特色民俗体育项目,参与的情况不是很好,局限于当地。或者,在闲暇时间,由于民俗体育活动缺少组织,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比较少。

在对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时间频率的调查中,偶尔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人群占绝大多数,达70.1%,经常参加的人群相对少很多,主要因为主观上的认识不足或者场地、设备等一些客观原因导致只有少数的人经常参加此类的活动。另外,不参加的人群占有一定比例,占到了16.2%。从总的参与趋势来看,江苏民众经常参与民俗体育活动人少,偶尔参加的人很多,不参加的也大有人在,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采用多种措施和方法,吸引民众能主动参加到民俗体育的活动中来。

2.2.6影响江苏民俗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制约江苏民俗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对民俗体育知识不了解,政府部门组织活动力度不足,缺乏对民俗体育项目继承人的培养。江苏民众对民俗体育知识不太了解,对民俗体育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比较差,不了解江苏民俗体育项目产生和发展的相关背景,文化内涵、健身价值等。虽然江苏各地的政府部门加大民俗体育项目的组织培训、比赛和表演,但宣传力度还不够,开展的面不广,再加上制度建设不健全,不足以深入民心。可见,民俗体育的发展还必须要有政府的参与和引导。目前,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多数是老年人,加上多元化文化的冲击,青少年大多追求现代的生活方式,而对变化相对缓慢的民俗体育项目兴趣不高,缺乏热情甚至出现排斥心理,也使得传统的传承方式遇到了障碍,这使得江苏部分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后继无人。

2.3江苏省民俗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3.1江苏民俗体育发展的机遇

2.3.1.1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2005年中国政府正式颁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了所谓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请、评审工作,其中,民俗体育事项也自然进入“非遗”的范畴。在中国一向不是很受重视的民间文化事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新定义了一下,马上有了非同凡响的文化内涵[4]。2011 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中规定“传统体育和游艺”是“非遗”保护的5大内容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的意义非凡,为保留发展我国民俗提供了法律保障,对民俗体育传承、发展的整体性、真实性、传承性均有法律规约作用[5]。2013年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重新修订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把民俗体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以保护。《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指出,打造“一县(市、区)一品”全民健身特色活动,积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的指引和扶持下,江苏省各地体育部门积极开展各类民间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开发和推广工作,努力弘扬和保护了民俗体育文化遗产,这为江苏民俗体育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和保障。

2.3.1.2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2013年,江苏省的城镇化率为64.1%,按照城镇化3阶段论,超过60%的城镇化率,显示江苏整体上已步入成熟的城镇化社会[6]。随着江苏省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缩短,逐步建立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实现体育资源及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民俗体育的发展亦能从此趋势中获益。城镇化的推进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将使民俗体育在内容、形式上面临着以往从未遇到的问题,如生活环境的变化必将带来民俗体育活动场所的变化,生产方式的转变带来的生活作息的变化也将对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产生深刻影响,人口的大量流动将引起活动主体的改变,进而影响民俗体育形式、内容的选择等[7]。另一方面,在城镇化发展和进程中,城乡居民的健身意识、休闲娱乐意识、健康观念逐渐增强,并且对文化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将民俗体育活动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民俗体育活动更加符合人们的健身娱乐需求。因此,充分发挥和开发江苏省城乡民俗体育资源优势,引导城市、农村居民的民俗体育活动开展,不断扩充民俗体育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完善民俗体育的体育组织和管理体制,进一步促进江苏民俗体育文化在城乡社会的广泛传播与发扬。

2.3.2江苏民俗体育发展的挑战

2.3.2.1奥林匹克的发展对民俗体育的冲击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当今世界体育的强势主体文化,正在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扩张,成为世界体育发展的坐标系,对人们的行为取向、道德升华、心理感受、价值观念、文明导向等许多方面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影响力[8]。虽然我们国家早就认识到了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并且也对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和重视;但由于近百年来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体的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入侵和影响,人们受价值观念、认识态度以及习惯行为等模式的束缚,民俗传统体育在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和社会中的地位都远不及奥林匹克运动,其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2.3.2.2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民俗体育进行变异

民俗原是人类本能的需求和创造,民众又在自己的进化和发展中,不断地变革和创造着为自己所需要的新民俗;因此,就本质而言,民俗既是传统的,又是变异的、新生的、它是“活态”的[9]。民俗体育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江苏省民俗体育生存的空间日渐狭窄,现代生活方式对它的消解和存在形态构成程度不同的危害。民俗体育项目的原有生存环境改变了,从而导致其发展受阻,有些项目正在走向消亡的境地,江苏的民俗体育的生存和发展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民俗体育文化进行适时的变异,使之适应当代民众的需要,与时俱进,这才是民俗体育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正确途径。

2.4江苏民俗体育发展的趋势

2.4.1适当程度的产业化发展

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已经被视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三大根本趋势之一[10]。民俗体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要想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得以生存、发展和推广,就应当积极探索和培育其产业化发展的途径,走市场化道路。民俗体育文化的开发,必须要尊重当地人民的意愿,努力在保持其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适度的利用与再生,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江苏省可以利用自然资源、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通过打造民俗文化旅游来发展民俗体育产业。民俗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组织民俗体育节庆游、民俗体育专线游、民俗体育文化专项游,来满足游客休闲娱乐,了解体育民俗文化知识的需要。现在,江苏泰州的溱潼会船节规模已蜚声海内外,并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四大民间传统旅游项目之一。这个成功事例,证明了江苏民俗体育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可行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民俗体育产业化适度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把民俗体育的精神文化价值放在重要的位置。虽然要发挥民俗体育的经济价值,但也不能顾此失彼。

2.4.2竞技与娱乐结合化发展

千百年来,民俗体育的存在、传承和发展,都源于民众对它的喜爱和它带给人们的愉快欢畅的情感体验,也证实了民俗体育的顽强生命力。在现代体育的背景下,竞技性是体育前进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民俗体育也是如此。民俗体育比赛的筹备过程和活动过程中,涉及到的筹备、宣传、人员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非常广泛,这也正是向社会动员和宣传民俗体育的过程,从而促使更多的民众对民俗体育产生认识、兴趣和向往,并最终参加到民俗体育的各项活动和比赛中去。通过民俗体育的活动和比赛,开阔眼界、丰富知识、体验了民俗体育活动、比赛的隆重而又热烈的场面。现在,民俗体育的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功能已被广大民众接受,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将民俗体育的竞技性和娱乐性相结合,朝着竞技、娱乐、健身等多功能一体化的模式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民俗体育的竞技比赛水平,也能吸引更多的人喜爱、关注、参与到民俗体育中来,推动它的普及和发展。

2.4.3区域发展融合化发展

在传统的状态下,江苏地区的民俗体育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外来民俗体育文化的加入,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碰撞才能融合到当地的文化中来。在目前社会状态下,从多元化文化发展的国际大环境到重视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国内和省市小环境,都为江苏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不断营造民俗体育文化氛围、提高民众对民俗体育的认识和了解、激励民众参加民俗体育项目等方式,让他们耳闻目睹,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民俗体育文化的熏陶,提高了他们对民俗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使得民俗体育在本土以外的地区传播和发展变得轻而易举,你会在不同的时间,在江苏的不同地方发现相同的民俗体育项目,比如,空竹、风筝、舞龙舞狮、赛龙舟等,只是各地在原生态的基础上加入了本地的元素,进行重新的改编,使其更有当地特色。民俗体育的区域发展的融合,使得民俗体育的发展突破了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得到了更大、更广的发展。但是,在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无论它的发展空间多广,都要保持当地民俗体育的文化特色,避免流失和异化。

2.4.4空间延生校园化发展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民俗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逐步被蚕蚀,但是江苏省及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对民俗体育的保护力度却在逐渐加大,而学校体育作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摇篮,在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地教育部门要突破传统的学校体育观念,解放思想,让一些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去充实学校体育的内容和内涵,开辟江苏省民俗体育项目传承和发展的新途径。首先,民俗体育走进校园,不仅使学生在身体基本素质、动作技术技能得到锻炼,同时也使学生的意志力和自控力得到锻炼,对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形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次,学生在学校通过民俗体育项目的学习和锻炼,在强体健身同时,也得到了休闲、娱乐和充满活力的美的享受。再者,民俗体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学生在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不断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在无形中萌发了积极向上的民族团结意识,还能进一步掌握各民族文化的内涵,也是对各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的过程。由此可见,学校体育教育是民俗体育发展和传承的摇篮,是民俗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民俗体育走进校园是民俗体育传承和发展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发展趋势[11]。

2.4.5传播渠道新媒体化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江苏民俗体育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为便捷、更趋广阔的各种现代传媒技术和平台;然而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新媒体时代,以竞技体育为代表的西方体育依然占据主流地位,民俗体育的传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民俗体育发展日渐萎缩。民俗体育传播理念需要更新,传播路径需要拓展。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在不断变化,新媒体时代的民俗体育传播也呈现出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传播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多媒体交互传播等新媒体特点。要利用新媒体的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各种手段和方式,多领域的宣传和传播民俗体育,拉近民众和民俗体育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加的便捷和深入,为江苏民众提供优秀的锻炼素材,促进民众休闲娱乐、强身健体。同时,也可以拉动新媒体的相关产业发展,有效促进江苏绿色经济增长。

3结束语

江苏省民俗体育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内涵丰富的特点,民俗体育项目分布广泛,民众对江苏民俗体育的态度比较好,对民俗体育活动有一定的认知,但经常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人比较少。政府部门组织活动力度不足、缺乏对继承人的培养等是制约江苏民俗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提供政策保障和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是江苏民俗体育发展遇到的机遇,而奥林匹克发展的冲击和民俗体育需要变异是江苏民俗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通过对江苏民俗体育适度产业化途径发展,将民俗体育的竞技性和娱乐性相结合,促进民俗体育文化在各地区、领域的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民俗体育文化走进校园的发展,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等措施,准确把握江苏民俗体育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徐辉.皖南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3):82123.

[2]江苏省地方志[EB/OL].[20141220].http://www.jssdfz.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9&id=10.20121231.

[3]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1):2733.

[4]施爱东.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7.

[5]中国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EB/OL].[20141020].http://www.china.com.cn / international / zhuanti / fwzwhyc / node_7037886.htm.

[6]新浪江苏.江苏2013年城镇化率超60% 居全国第七[EB/OL].[20141220].http://jiangsu.sina.com.cn/news/m/20140220/070692104.html.2014220.

[7]郎勇,李 刚,李伟艳.对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民俗体育演进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165167.

[8]李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EB/OL].[20141220].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319491.htm.2008815.

[9]贺学君.民俗变异与民俗学者的立场[J].西北民族研究,2003(3):117121.

[10]朱效梅.大众文化研究:一个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71173.

[11]翟会会.民俗民间体育走进校园的活态传承选择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4):6667.

猜你喜欢

民俗体育江苏趋势
数读江苏
趋势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初秋唇妆趋势
民俗体育视角下于都客家灯彩调查与研究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桂西南地区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融合的思考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