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9~10岁优秀男子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评价与诊断

2015-04-29聂应军吕万刚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体操身体素质男子

聂应军 吕万刚

摘要: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少年体操运动员后续发展高难动作的基石,而评价与诊断是提高其身体素质训练质量的必然保障。运用特尔菲法、测试与层次分析等方法,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9~10岁优秀男子体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行实时评价与现状诊断。结果表明:目前现状,肩部柔韧性、上肢的屈臂推撑力量整体发展较好,上肢慢用性拉引力量与腰腹专项力量、髋与腿部柔韧性、位移速度与灵敏素质是其薄弱环节;训练内容安排方面,该阶段应着重加强力量、柔韧、速度、灵敏的训练;发展策略上,下一阶段应注重加强灵敏素质、腰腹力量与位移速度的训练。

关键词: 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身体素质评价;身体素质诊断;9~10岁

中图分类号: G 804.23文章编号:1009-783X(2015)01-0090-07文献标志码: A

9~10岁阶段是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经过2~3年的基础训练进入基本难度动作与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过渡阶段[1],该阶段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体操运动员后续学习和掌握高难技术动作、承担大负荷训练和激烈比赛的基础,对于未来高级运动生涯防止受伤、延长运动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评价与诊断作为训练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必要程序,对调控与优化身体素质训练具有指导意义[2],而目前相关研究匮乏。

本研究通过测试、评价与诊断,在微观层面揭示我国9~10岁优秀男子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发展现状,为因材施教、科学选材提供指导;在宏观层面厘清影响该年龄段身体素质整体训练水平的主要要素,并明确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为教练员合理规划、协调安排身体素质训练提供引导,进而为提高体操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科学梯队服务。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国9~10岁优秀男子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评价与诊断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特尔菲法

首先通过实地考察,收集李小双体操学校、佛山李宁体操学校、黄石、荆州等业余体校,湖北、湖南、广东、上海、北京、四川等省队9~10岁男子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主要训练内容与测试指标,结合专家咨询意见,形成指标体系初步框架,以此设计《“我国9~10岁男子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调查表》,选取优秀教练员、理论专家、男子奥运冠军共23名专家,进行3轮的筛选与完善,构建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每次专家咨询反馈调查时间均为15 d。

1.2.2层次分析法

按照层次分析法要求设计《我国9~10岁男子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层次结构要素权重调查表》,向特尔菲法的23位专家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份。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以诠释指标体系内在结构,权重系数也是提高评价与诊断可靠性的前提。

1.2.3测量法

首先,选取2012年全国“李宁杯”少年体操比赛第一赛区、第二赛区、总决赛共16个省市的37名9岁组和38名10岁组男子体操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具体见表1。其样本量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其次,测试者为笔者和测试前进行专门培训过的3位教练员,保证指标测试尺度和要求的统一性;第三,测试时间为2012年7月8日至8月15日,地点为湖北省奥体中心、佛山李宁体操学校。

表 1测试对象基本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1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是评价与诊断的工具。各指标涉及到重要性、可操作性和敏感性3个属性,其中敏感性是指指标是否能够较好地反映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某一特性。专家分别对每指标的3个属性按“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5等级进行选择,各等级赋值依次为9、7、5、3、1分。通过进行3轮专家咨询,构建了整个指标体系,详情见表2。

首先,首次从力量、速度等5个方面设置评价指标,其中以实际跳转的度数与预先要求跳转的360°之间的误差作为“原地跳转360°”的判断尺度,尚属创新;其次,指标的设置紧密结合男子体操项目的需求特征,如以“(躯干+手臂长-下肢长)-体前屈长度”的方式计算“站立并腿体前屈”,“闭目单足站立平衡”通过站在软球上测量动态平衡能力与神经支配能力。

2.1.2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以速度素质的二级指标为例说明运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的过程。1)建立判断矩阵,即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B1、B2与B3的判断矩阵,见表3;2)计算各指标权重,B1为0.3864,B2为0.2787,B3为0.3349;3)进行一致性检验,即检验判断主阵是否存在逻辑矛盾,先计算CI=(λmax-n)/(n-1),其中λmax指矩阵的最大特征根,计算公式为:(Aw)i=ai1w1+ai2w2+…+ai2wr,a判断矩阵中的重要标度,此处,CI=(3.0015-3)/(3-1)=0.0008,查表可得随机一致性指标RI=0.58,一致性比率CR=CI/RI=0.0013,即CR<0.1,具有满意一致性。依此,计算出其他指标的权重系数。

表 3速度素质3个二级指标判断矩阵

力量素质的权重最大,是身体素质的基石,亦是竞技体操运动员达到高度运动水平的保证[3];速度素质的权重排第二,其中动作速度是体操运动员快速完成多度空翻和翻转等动作的保障[4];灵敏素质处于发展敏感期,排第三,主要反映运动员时空感与平衡能力;柔韧素质第四,主要反映运动员肩、髋、腿、腰部柔韧性;耐力素质第五,其中 “憋气”的静力性无氧耐力不宜发展[4]。可见,整个指标与权重充分体现了体操项目需求特点和该年龄段身体发育特征。

2.1.3评价标准的建立

科学的评价标准,是评价和诊断其身体素质训练状况的准则。建立评分标准,便于直观、定量化的判断运动员各项素质的具体得分与差距;建立等级标准,以准确地判断运动员各项身体素质的层次与水平。

2.1.3.1评分评价标准的建立

对16个指标测试数据进行积差相关检查,可靠性系数普遍大于0.8,指标测试数据可靠性较好。由于指标数据的离散性并不大,且指标成绩提高的幅度和难度基本是相对应的,故采用累进计分法建立评分评价标准。计算公式:Y=K·D2-Z,其中Y为累进分值,K为系数,Z为基分点以左的分数,D为某成绩在正态分布曲线图横轴上的位置,D=5+X-XS(X为平均值,S为标准差),而400 m跑、爬绳、助跑最后5 m跑速等低优指标D=5+x-XS。另外,由于体操项目注重以满足动作技术需求为前提、协调发展身体素质,并非强调单项素质的绝对发展[3],故根据体操项目对各素质的需求特征,综合专家咨询意见,对部分数据做了如下调整:地面控倒立210 s为满分,高于满分者计满分成绩;400 m跑80 s为满分,转肩宽度15 cm为满分,低于满分的成绩均计为满分成绩。

通过个体的分析,重在从整体上揭示该年龄段身体素质的普遍水平。从图1可知,各指标平均得分结果显示,整体上灵敏素质得分明显偏低,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呈现参差不齐状态。具体到二级指标,E1和D2平均得分相对偏低,时空判断能力、髋部和大腿后侧肌群的柔韧性有待提高;D1和A3得分较高,肩部柔韧性、上肢的屈臂推撑力量整体发展较好。

2.2.2等级评价结果及分析

根据评分评价结果,参照等级标准,即可进行身体素质等级评价。通过微观层面的个体等级评价,着重于从宏观层面揭示该年龄段各项身体素质的整体水平,为统筹和规范其身体素质训练过程提供科学依据。故根据个体等级评价结果,从整体上对各指标各等级分布人数百分比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可见突出重点的全面协调发展各项身体素质是该年龄段优秀运动员训练的显著特点。其中中等所占百分比较高的指标有:E1为52%、C2与B1为38%,A2、D2与E2为33%,A5为29%。总体上,一般力量整体发展较好,腰腹专项力量与上肢慢用性拉引力量整理水平有待提高;速度素质方面,B1虽然评分评价得分并不低,但中等所占比例偏大,整体水平良莠不齐;耐力素质,C2作为最基本的低难度静止用力动作,是反应上肢支撑耐力、腰腹与股四头肌收缩耐力等综合耐力的有效指标,训练质量有待改进;柔韧素质,髋部和大腿后侧肌群的柔韧性等有待提高;灵敏素质方面,则整体训练效果不理想。

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练员。首先,该阶段一般性相对力量发展较好,最大力量、专项力量训练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协调性,例如A2练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内力的提气”和身体持续向上运动的控制能力,更注重上肢的最大力量[3];A5是基本技术动作,属于典型的专项力量素质指标,这2项素质有待加强训练。速度素质,很多教练员对助跑的节奏与技术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耐力素质方面,C2不仅需要综合的耐力,还要求良好的控环能力,这是导致该项指标较差的重要原因;柔韧素质方面,实际训练中运动员体前屈主要以在外力作用下被动性发展手段为主,进一步丰富与发展运动员髋、腰、腿等部位主动性柔韧素质的方法与手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灵敏素质方面,整体发展不理想,其原因如下:1)少儿时期选材普遍没有注重灵敏素质的考核,且也缺乏相应的考核指标与标准;2)各基层缺乏具体的训练手段和训练条件(如蹦床),较少进行针对性的系统训练。目前,国家队黄玉斌总教练明确要求在里约奥运周期里,将蹦床作为全国少年、青年体操比赛规定项目。

2.39~10岁优秀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诊断

2.3.1总体态势诊断及分析

总体态势诊断旨在揭示影响9~10岁优秀男子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的最关键性指标,即发展的侧重点,为宏观上合理分配与安排身体素质训练内容提供指导。

图 2身体素质总体态势诊断帕雷托分析

诊断方法是帕雷托分析法,该方法主要是识别出影响事物众多因素之中的关键因素,即将各指标的量值累加,再计算累加后的各指标量值占总量值的百分比,进而依据各指标量值百分比的高低进行排序,一般以指标量值累加达到80%或以上作为标准,构成此80%的各指标被界定为关键的多数因素(影响整个身体素质水平的关键因素)[5-7]。综合各指标权重,方能反映各项素质对整个身体素质的影响程度,客观体现影响该年龄段优秀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的主要因素;从图2可知,力量、速度、柔韧、灵敏4项素质是相对关键性的指标,即决定9~10岁组优秀男子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训练实践中,着重加强这4项素质训练是提高该年龄段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的关键环节。力量素质是基础,贯穿于体操运动员的整个训练过程之中,而注重速度与力量结合的速度力量则是该阶段身体素质的核心发展素质[3~4]。而柔韧素质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少年儿童时期的发展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肩部力量的加强发展,主要以保持和满足需要为主,故应抓住其敏感发展期,提高训练质量与效率[4]。灵敏素质方面,8~10岁是神经系统灵活性、兴奋性发展的快速敏感期,动作的精确性和协调性得到快速发展[3,8],该年龄段应加强时空判断、动作用力、肌肉体感等准确性的训练。而根据心肺机能发育特点,耐力素质(特别是专项耐力素质)发展相对较谨慎。

2.3.2个体态势诊断及分析

采用雷达图法进行其个体态势诊断,即通过定量直观的判定每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优势指标与劣势指标,以便采取有针对性、有区别的训练方法与手段,进而提高训练效率。

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各项指标的正常状态数据范围见文献[9]20。超大样本指标的异常值一般以平均值±3倍标准差为标准,本文所选取的样本量是优秀运动员,运动员各指标的差距并不会特别大;因此,确定身体素质各项指标

优势指标的临界值为整体平均值+1倍标准差,劣势指标的临界值为整体平均值-1倍标准差[5-7]。

例如9岁组全能第四的袁某身体素质态势雷达分析图(如图3所示)直观反映出,A6、B1、C3、D1是其优势指标,A4是劣势指标,可见其下肢爆发力、位移速度、上肢支撑耐力与身体控制能力、肩部柔韧性发展较好,而腰腹快速收缩力量明显滞后,是下一

阶段应重点改善和提高的素质;其他指标值离优势临界值仍有一定差距,存在一定的提高空间。

图 39岁组全能第4名袁某单项身体素质态势诊断雷达分析

依此,确定了每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优势与劣势指标,明确了各自下一阶段应着重改进、提高的各项身体素质。见表8,每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发展水平和进程各不相同,区别对待、因材施训是提高训练效益的基本准则。

2.3.3差距诊断与分析

运用目标挑战模型进行差距诊断,定量化地判定运动员身体素质发展现状与理想目标的差距,进而明确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和训练重点,为规划和制订下一阶段的身体素质训练策略提供参数与指导。

目标挑战模型,即规划和制订运动员体能训练策略的方法,所谓“身体素质目标挑战模型”是指构成运动员身体素质诸有效指标的整体最优值的集合体[5]。具体步骤为:首先建立目标模型值,由于体操项目对身体素质的需求主要以满足各项目动作技术需求为前提、注重各素质的协调发展[7],故根据竞技能力结构特征模式理论[9]38,本文将75位测试对象中各项指标前第10%(即测试数据中每项指标前第8位)所对应的成绩为目标模型值。其次,计算差距系数,因为不同指标的权重不同,故建立的差距系数公式一般包含指标权重,即:差距系数=权重×差距百分数×100,差距百分数=(模型值—实际值)÷模型值[5]。

权重是以整个指标体系为参照物,而差距系数则是以每名运动员自身为参照物[6]。某项素质指标差距系数越大,表明该运动员在一定时期内应重点加强发展该素质,可见,每名运动员在身体素质发展规划上存在很大个体差异性,见表9。差距诊断为每名运动员有针对性的强化身体素质训练明确了方向与目标,为制订有针对性的训练策略提供了指航灯。

为了从宏观上了解我国目前该年龄段优秀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发展的整体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平均差距系数的大小,即灵敏(2.58)>力量(1.23)>速度(1.21)>柔韧(1.01)>耐力(0.91)。灵敏素质发展差距最大,存在很大的发展和提高的空间。力量素质与速度素质作为最重要的素质,其差距系数都较大。为揭示其具体原因,对2项素质的二级指标进行差距挑战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力量素质方面,A5和A4差距系数较大;速度素质方面,B1权重较大而差距系数也较大,训练效果不理想。故总体上,该年龄组运动员在力量与速度素质上,下一阶段应注重加强发展腰腹力量,通过加强专项技术与位移速度的有机结合,而提高与改善位移速度质量。

3结论

1)9~10岁男子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评价指标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5个一级指标,30 s摆动引体向上等16个二级指标;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从定量的视角诠释了其身体素质的内在结构;建立的评价标准,为监控该阶段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提供了具体参数。

2)评价结果揭示了9~10岁男子体操运动员的训练现状,其肩部柔韧性、上肢的屈臂推撑力量整体发展较好,上肢慢用性拉引力量与腰腹专项力量、髋与腿部柔韧性整理水平有待提高;位移速度发展水平良莠不齐,灵敏素质训练效果不理想。

3)个体态势诊断方面,在微观上准确定量地确定了每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优势与薄弱环节,以便于因材施训。总体态势诊断表明,着重加强力量、柔韧、速度、灵敏的训练是提高9~10岁优秀男子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的关键环节。

4)差距诊断结果表明,下一阶段9~10岁优秀男子体操运动员应注重加强腰腹力量位移速度与灵敏素质的训练,这为教练员规划身体素质发展策略提供了具体指向。

参考文献:

[1]俞继英,张健.竞技体操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61-170.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73.

[3]聂应军,吕万刚.我国12岁组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评价指标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3):122-127.

[4]聂应军,吕万刚,郑湘平.我国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5):71-78.

[5]曹景伟.中国优秀女子赛艇公开级运动员体能诊断的方法学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9):2-9.

[6]金宗强.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7]聂应军,吕万刚.我国11~12岁优秀男子体操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评价与诊断[J].体育学刊,2014,21(3):121-126.

[8]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374-383.

[9]钟添发,田麦久.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及选材标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10]王庆伟.男子体操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理论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5(4):41-44.

猜你喜欢

体操身体素质男子
2019年下半年男子棋手等级分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从男子力保卫战开始
体操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男子买执照骗47万拆迁款
头脑体操
满脸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