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舞蹈表演专业与企业间“产学研用”合作中产生的问题与解决
2015-04-29孙雪梅陈毓博
孙雪梅 陈毓博
【摘要】本文通过概述音乐表演和舞蹈表演的实际情况,从实践出发,阐述学校与企事业联合的过程与方式。探讨在贯彻落实“产学研用”这一指导方针时所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实践活动。以事实为依据,描述音乐表演专业和舞蹈表演专业在“产学研用”方面结合的初步成效。
【关键词】产学研用;音乐表演;舞蹈表演
我们国内一直在强调“产学研用”这样一个概念,产学研用这个指导方向已经为很多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起到了重要作用。音乐表演专业和舞蹈表演专业是实践性和实用性比较强的两个专业门类,在这一概念方面也有相关的行动,随着改革、实践和教学的深化,有如下方面可以值得探讨。
一、多种形式的市场需求与单一培养教学模式的矛盾日趋严重
音乐与舞蹈学院与企业合作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独立或合作为企业演出,在演出过程中丰富企业文化生活、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扩大学校与企业的知名度。在这一个方面当中节目编排与创作是一个关键性因素,如何做到“多、快、好、省”是强化校企联合产学研用的关键所在,如何做到节目多,种类丰富,新颖;怎样优化演出任务的运行,在短时间内做出成绩,增实企业文化效益。提升演出快速整合能力,具有同时打赢“几场战争”的能力,在有限的条件下,完成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于,不仅可以胜任专场大型演出,又能够同时胜任“小分队”形式胜任小组型演出与慰问活动。举例来说,目前准备一场具有高水平的排练耗费时间为两周,但企业需要的演出活动是多方面、多形式的,比如大型活动和小型演出之间同时需要,声乐作品、器乐作品和舞蹈作品穿插进行或者在不同的地点同时进行,每个委托任务间隔时间比较短,或者对于学生演出排练时间较少的特殊情况下需要完成大型演出活动时,容易和教学任务和教学运行产生矛盾。概括一点来说,演出节目的内容也不能够单纯地按照传统式教学的成果进行演出展示,需要课程改革方面的优化与科学配置。
二、与企业文化的融入难
做一个成功的企业文艺工作者的首要条件就是对企业文化了解很深,了解企业文化活动运行与管理体制与机制,简单的来说就是企业文化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目前遇到的情况是专业能力较高的高校专业师生和原创工作者对对企业员工和企业精神思想需求不明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高校演出舞台上面“阳春白雪”挥洒汗水,企业员工或者受众群体在台下“瞌睡连天”。总的来说就是优秀的文艺作品过于学院派。只有节目与企业文化相关联,才能够为大家所接受。
教师培养和企业文艺工作者的联合上,教师实践锻炼实践较短,如果教师实践锻炼时间较长会影响教学工作。
三、冗繁的教学管理机制和高效率演出活动的矛盾与解决方式
如果要想明确与企业结合的切入点、探寻企业的需求,那么教学管理的立足点要细化到具体目标。比如:人才培养的实践锻炼具体大纲和内容,专场演出的具体时间安排,面向企业艺术文化普及的方针等等。进而促进从接到委托到完成任务,效率优化。演出实践教学运行当中时间是一个关键性因素,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快捷高效的统筹管理机构以及相应的制度。确保能够达到迅速整合,调整教师、学生等演创人员的的工作,合理编组和及时创作各种节目,快速调整,促进演出节目搭配编排优化等多方面的需求。实践教学常规化、常态化,重点突出在如何结合演出进行专业课程训练与设置来节约时间,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中的角色扮演。
细化中青年教师同企业文化部门交流方面的规章,加强实践锻炼,重视特色教学。演出节目结合日常教学工作,教学作品创作风格结合企业文化,原创节目结合企业故事和先进事迹,贴近企业生活,作品增加企业职工凝聚力,避免在排练过程中时间消耗过大。其次课程教学当中传统型课程内容需要优化,优化既注重基础教学,又注重演出实践。“做到平时为师生,用时为演员”、“召之即来,来之能演、演则专业”的良性循环。
下面提到的是音乐与舞蹈学院关于“产学研用”的方面具体改革措施和获得到的一小部分成效。
四、“产学研用”的具体运行方式与体制教学的实践调整
高校教学体制如何调整,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如何建立,如何产学研落实到用,既要遵循教学规律,又要遵循表演艺术实践特征。
产就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要靠教学,教学提升就要有创新。要想运行好教学工作,首当其冲的是与学校的制度。要改革管理制度就要与管理部门进行沟通。沟通包括很多种,有常规工作沟通,有思想沟通,有生活沟通。在生活与工作中沁入艺术专业的特性,潜移默化影响决策者有关教育制度的制定和修改,调整非艺术专业对艺术专业的偏见和不了解。加大力度强化自身技能,提升自我的精神与工作风貌,促进教学机制的决策者在管理和运行方面为本专业提供课程运行的方便性。
举些有效的简单例子:其一就是课表的编排的多年级分散性和集体课程的时间统一性,大纲的定位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性;其二,改进团体演出类课程的授课方法,如合奏、合唱、集体舞等训练课程,将低年级高水平学生和高年级课程同步进行,表演提高和基础强化分类操作,将高年级低水平和低年级低水平学生统一指导,提高学习兴趣,夯实基础。
调整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解决本科专业目录当中的指导性课程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应用型课程的课时矛盾。比如,对于实践型人才来说如果纯西方七声调式理论的复调知识同舞台表演用处结合不显著。所以既要有,又要贴近实际应用,于是课程改革在所难免,即要强调复调音乐作品本土调式和配器的重要性,还要强调原始复调音乐的基本理论。比如针对国有企业的音乐,要重视带有进行曲风格的蓬勃级进,振奋人性的音乐风格的创造。如果针对小分队的建设,器乐作品必不可少,单一器乐已经不合时宜,和声型器乐作品专业编配的四部和声少之又少,特别是耳熟能详的企业歌曲。
学是学作品,作品是底线。音乐与舞蹈学院的音乐和舞蹈表演两个专业自2012年起,组建三大表演艺术团——即舞蹈团、合唱团、交响乐团初见成效。“三团”在三个年级中的成员演出与教学同时运行的教学改革是有史以来的突破。多年以来在根据底子薄、生源能力弱的现象,通过努力与教学管理部门沟通,在课表编排,课程设置、大纲编订等方面进行了较好的统筹。比如,经过同教学管理部门的沟通,将合唱课、合奏课的时间规定在一、二、三年级同时进行,全院三届学生同时上课,不分年级,在大型作品演出方面进行统一指导和编排。此举既能够节省业余召集统一排练的时间,强化课程实践效果,锻炼学生舞台实践性,避免教师重复教学,又能够在减轻资金负担的同时,增加低年级学生同高年级学生沟通的机会,可谓一举多得。例如,舞蹈团针对演出具体作品风格进行有目的多年级统一授课,更深度强化地方性和特色性的同时还有利于整体演出水平跨越式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无论是从原创作品还是从演员能力方面来说均完全具备省级高水平专业演出团体的业务素质。
研,建立高校周边地区本土音乐研究所,通过本土音乐、企业先进事迹、企业文化精神的相关素材进行收集和创编作品,在教学改革中引入特色作品和地方性特有音乐风格,强化学生特色发展。两年多来具体成果有:借助优秀毕业生——“全国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原型,与本市文体旅集团合作的原创舞剧《绽放的生命》,省内巡演七十余场。用研促进演,再以演促进研,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以赛促演的同时以赛促研。音乐表演和舞蹈表演专业的科研,很大方面也表现在艺术作品创作领域。强化学科竞赛,通过学科竞赛提升学院的科研和创作能力,让省文化厅的专家站在省艺术类高校调研比赛的竞争高度,公正评分,有利于客观自评,这是以赛促进的积极性之所在。
综上所述,只有“产学研”做好,才能最终落实到“用”,只有节目和作品为企业认可并且有固定的受众群体才能够确实将人才培养、教学成果、科研创新成果有具体的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些原创或创编的高水平艺术作品可以被各企事业单位自身所运用并推广。
五、结语
音乐与舞蹈的教育与实践、创新和改革涉及到社会、文化、资金、市场、企业以及外部环境的各个方面。严格的来说,我们所要强调的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之间在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实现学生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企业文化水平的提高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我们所要培养的是能够快速融入社会,跟上时代进步的服务型人才,我们所要做到的目的是与企事业单位共同提高和共赢。简而言之,突破“产学研用”的难题,观念理念是先导,创新人才培养是基础、体制机制是核心、合作运营是方法、提高企业音乐文化部门的专业演创水平是音乐与舞蹈表演两个专业“产学研用”理念的最终目的。
作者简介:孙雪梅(1968—),女,黑龙江大庆人,大学毕业,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现为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声乐系主任,研究方向:声乐教学。陈毓博(1983—),男,黑龙江大庆人,研究生毕业,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现为大庆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音乐教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