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类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研究
2015-04-29杨奕余彦杨圣娟
杨奕 余彦 杨圣娟
【摘要】我国普通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培养机构基本可分为三类:以培养高级音乐表演人才为主的专业音乐学院,以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为主的师范类院校,以及培养大众音乐文化推广工作者的综合类高校。《视唱练耳》作为所有大学本科音乐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音乐专业的整个教学体系中起着重要的素养奠基作用。课程多安排在大一、大二进行,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有关音乐听音、记谱、视谱演唱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把所学知识准确地运用到音乐实践当中,其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众多后续课程的提高进度,与音乐其他各门课程,如演唱(奏)课、合唱(奏)、和声、配器和作曲等课程相辅相成。该课程的性质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付诸大量练习。
【关键词】视唱练耳;教学改革;探索研究
由于培养目标不同,《视唱练耳》课程在不同类型的本科院校所肩负的训练重点也有所差异。综合类高校的《视唱练耳》课程其更注重训练的实践意义,特别要求学生能将课程的主要内容融会贯通于学科的不同门类,并运用于大众音乐表演、文娱策划、向广大音乐爱好者普及音乐知识等一系列多领域交流的广泛联系中,这极大的提高了该课程的灵活性、实用性要求,并亟待产生一种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目前国内综合性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综合性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模式、教学环节比较统一和固定,因此存在的问题亦较为明显,主要集中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音乐类生源素质和同级师范类院校水平大致相当,故而教学的内容、程度基本一致,加之综合类高校大规模开办音乐专业时间较晚,教学中没有有效形成适应自身培养目标的独立完整的教学模式,而是基本沿用了师范类的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弹奏、学生唱听记),其被赋予了太多工具性色彩和技术层面意义,使得教学内容程式化、实用性单一化,从而无法与多层面课程交集,成为一门专为“练音而练音”的课程,这与综合类院校强调音乐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是不相适应的。
其次,由于传统教学中规中矩的形式及严苛的上课气氛使整个学习、训练的过程枯燥、单调、晦涩,难以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保持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直接导致学习进展缓慢。
第三,国内针对综合性高校音乐专业而进行的改革较少,具有适应课程要求并具有现实实践意义的改革更少,现有的一些探索多以视唱与练耳本身的纵向拓展为主,并未展开多课程交叉渗透,故仍然显得较为单一,无法为特定的目标培养奠定更广泛的学科基础。
二、传统教学理念的转化
“师者,传道解惑也。”这是我国几千年来对教师教学的理解,教师传授知识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环节,“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逐渐形成了目前最为普遍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课堂里,学生失去了问“为什么”的好奇心,仅仅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久而久之,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匮乏成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最大的弊端,而音乐学科最不能缺少的便是感受力和想象力,《视唱练耳》课亦是如此。如果仅是单纯的听音,无法感受音的色彩、联系,不能激发对音与音互相产生的美妙作用的想象,那么《视唱练耳》将沦为辨音工具课,失去教学的音乐本真。
随着各种教学交流活动日趋频繁,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教学体系碰撞,改“教师主导”为“学生主导”成为当今教学的新趋势,势在形成一种教师更多的作为辅助者和监护者,作用旨在引导学生在科学规范的学习道路上深入前行,在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前提下,将知识一一吸纳、消化的教学转化。其中,教师虽然降低了主动性,却并不代表“无为”或简单的理解为放任学生自主学习,实质上是对教师综合性素质的更高检验,教师不仅在“监工”,更需将多学科知识点引入,纵向、横线拓展知识维度,打开学生视野,扩大学习广度,促使其不停的探寻“为什么”背后的原因,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譬如在和弦听辨中渗透和声的基础知识,在二声部视唱渗透简单的复调知识,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多学科的新鲜感,更领悟到音响听辨在不同学科的实际运用作用。
音乐教学从宏观上看是一个多课程构成的整体,课程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让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才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理念的转化推动着《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模式革新,使之与音乐各门类循环增进,让视唱、练耳不仅仅是音的训练,更是“音乐”训练的基础和开始。
三、新型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运用
在“学生主导,主动探索发现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让学生以发现的眼睛学习,以兴趣带动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改进传统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赋予课堂时代气息,补充新型教学手段,可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包括国外柯达伊、奥尔夫等新型教学法的综合运用。从而拓展学生的自发参与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增强求知动力,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经过笔者几年的教学探索实践,以下几类训练对于综合类高校视唱练耳的训练目标具有良好的效果。
(一)多媒体参与训练
信息时代的课堂,多媒体是最不可缺少的。传统的《视唱练耳》以钢琴音色训练为主,包括单音、音程、和弦、节奏、旋律的逐一听辨,音色单一,训练程序固定化,无法满足学生对新音色和多声部音响的追求,将多媒体设备参与课堂教学是大势所趋。课堂播放一些耳熟能详的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或时下流行的音乐素材,亦可根据学生程度自行编辑一些音乐片段进行指定项目(例如音程、和弦、旋律、节奏的感知与体验等)的训练,比单用钢琴更新颖,能产生较强的感官刺激,使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听觉注意,训练效果明显。此项训练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设备操作,包括多媒体剪辑、MIDI制作、打谱软件、PPT等软件使用。该教学手段可以运用在《视唱练耳》的各个学期,难度随学生程度调整控制。
(二)左右脑协调训练
音乐的学习尤其是器乐的学习,对脑部协调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许多学生在初学一门乐器(如钢琴基础或器乐选修)时适应吃力,特别是声乐专业学生学习器乐难度较大。而视唱练耳中,节奏的感知练习正好可以辅助解决此项难题。在节奏击打练习中进行左右手不同节奏型的击打训练,由易渐难,由浅入深,比单纯的唱念节奏和对节奏的稳定性训练效果明显。示例如下:
例1:
如图所示,学生对此节奏以中速进行击打练习,击打过程不可中断,速度均匀,强弱突出,可锻炼其手脑的协调性。此项训练可在大学一年级开展,逐渐加大训练难度,由一人击打两个声部发展至二人同时击打四个声部配合,亦可双手使用不同小打击乐器进行,充分开发大脑协调能力,为高年级《乐队排练》课、《合唱指挥》课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声部感知训练
此项训练灵感源自配器课,但相较于理论学习为主的配器课更自由且具有实践意义,训练方法为对指定的视唱练习进行多声部改编。学生三至五人一组,其中一人视唱,其余各人使用乐器进行伴奏或合奏,可以使用小打击乐器、民族乐器、西洋乐器(键盘乐器除外)或自制乐器,不能完全重复旋律,可以是主调形式,亦可为复调形式,自由编创,共同成曲。每组完成后由其他同学和教师共同点评,根据点评现场更改演奏,获得直观的多声部音乐认识。由于是学生的自主创作,学生可自由选择擅长的乐器,寓教于乐,极大的调动学习热情,在多声部音乐唱奏的配合中,有效的锻炼了课程教学的各个难点,包括和弦功能及色彩感知、节奏的识别与组织、旋律与伴奏的统一、旋律与旋律的协调等多方面辨识能力,更加强了团队组织、协作能力。为后续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排练课的学习先行打下实践基础,亦为将来音乐文化推广工作中可能需要的一些组织技能获得锻炼的机会。该项训练可安排在大二期间进行,由于组织课堂教学难度较大,亦要求教师有良好的作曲理论修养。
(四)乐感的基础培养
笔者认为《视唱练耳》课中的视唱部分,必须肩负起乐感的基础培养责任,为后续声乐、器乐的主修专业课打下一定的基础,缩短、节约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对乐谱基础感知部分讲解的时间,促进专业表演时情感表现力的快速提高。视唱时除教材中的视唱练习外,可补充大量的声乐、器乐曲原谱或情感富有张力的音乐片段作为视唱,视唱时应对各种音乐记号及音乐术语进行相应表达,即有情感处理的视唱。例如对下例视唱时,要求学生能感受和把握音乐的风格基调,按强弱等记号提示,表达适宜的情绪起伏和快慢处理。
例2:
此外,亦可补充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或具有典型风格性的民间戏曲素材,使学生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获得相应的风格认识。此项练习安排在第二、三、四学期较为适宜,是视唱训练的提高环节。第一学期的视唱仍以演唱稳定准确的音高、节奏作为练习重点。
四、结语
《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目的是为提升课程的实践意义,教师转化教学理念,打开教学思路,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新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求知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融会贯通地将不同音乐学科分支的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为契机,使课程的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实现学生创造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该课程不仅为其他音乐学科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音乐的长远学习预备良好的素养,更为将来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