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习近平“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2015-04-29刘刚
刘刚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创了党和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开拓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逐步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基本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基本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基本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破解改革难题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治国理政;重要意义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5.02.003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5)02-0015-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以作风建设提振全党精气神,励精图治,奋发进取,推动着中国现代化巨轮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开拓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治国理政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一)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但是经济新常态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基本态势,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和促改革,保持定力,精准发力,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推出了一系列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经济发展新战略和新举措。“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引起沿线地区热烈反响;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相继获批;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居民收入和经济效益持续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但是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在收获巨大改革“红利”的同时也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和风险,GDP增速逐步回落,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财政、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日益凸显,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一些地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加剧。我国经济已进入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的新常态,如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速度、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一,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考验着政府的调控能力。
(二)全面深化改革在一系列顶层设计的指引下稳步展开,但是由于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不足,改革仍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主题,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体现了我们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坚决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的决心和勇气。随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等相继成立,改变了原来经济体制改革“单兵突进”的局面,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改革统筹考虑,全面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注重改革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但是,如何把宏伟蓝图和工作任务逐级分解下去并逐一落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容易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的共识,形成改革的合力,确保不发生颠覆性错误和系统性风险,考验着我们党和政府的政治智慧和魄力。
(三)法治建设取得新突破,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如期形成,依法行政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全体公民的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但是,由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执行还不够全面有力,法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依然不强,法治体系不健全,干预司法、以权压法、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另一方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取得新成效,政府有效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但由于公民政治参与意愿和要求快速“井喷”,而参与渠道不甚通畅,现行体制吸收、消化、整合各种社会利益诉求的能力还不强,社会治理能力亟待提高。
(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中央和各级政府“简政放权”,大刀阔斧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入新阶段,政府职能转变和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全党上下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中央政治局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两年多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韧精神,雷厉风行的高压态势,不断加大执纪检查力度,及时查处违纪违规行为。铁腕之下,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广泛欢迎。随着中央纪委反腐力度不断加大,中央巡视工作全面加码,上打“老虎”下拍“苍蝇”,一批腐败分子受到惩处。但是由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四风积弊已久,加上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制约和监督不到位,腐败案件数量依然持续高位运行。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在不同场合就治国理政阐述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逐步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基本目标
邓小平同志把小康社会作为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基本目标,并以此制定了跨世纪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温饱”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侧重强调经济总量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逐步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更加丰富,要求更加具体。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艰辛探索和持续奋斗,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悬殊,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必须经历的承上启下的关键发展阶段。当前已经到了发展和改革的决定性阶段,能否迈过“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四个全面”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总体蓝图,在整个战略布局中具有统帅和核心的地位,其他三个全面都是它的动力和保障。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基本动力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靠什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改革也是最大的红利,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困难和问题都是由于改革的不全面、不协调和不彻底造成的。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促进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并将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要实现这些宏伟目标,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障碍和体制机制弊端”,“努力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以制度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保驾护航。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基本保障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必须也只能够靠依法治国来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梳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政思路,“依法治国”始终贯穿其中。无论是改革还是反腐,都是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同时,必须也要认识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依然比较严重,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较为强烈,个别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努力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中国”目标,“以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2]。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才能为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打铁还需自身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在党,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根本保证,体现了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的统一。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只有解决了从严治党的问题,才能为其他“三个全面”提供组织保障、领导保障和政治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理想信念教育、党群干群关系、党内民主、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管人才、基层组织创新、反腐败、党的纪律”等方面有力加强了自身建设: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大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力度;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别到各自联系点全程参加党委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集中清理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纪委实现向中央和国家机关派驻机构全覆盖;中央巡视组开展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高校的常态化巡视;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都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不断提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举措。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四大考验,同时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反腐败关系着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只有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才能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保证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也才能保证正确方向、形成强大合力,从而充分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重大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的实现。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意义
(一)“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革命家、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全局视野,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深化、逐步完善的过程是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二)“四个全面”是破解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各方面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抓手
“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4]。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与发展问题相伴,经济与社会矛盾交织。既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又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保证就业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既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让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其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可想而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是破解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各方面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抓手。坚持做到“四个全面”,有助于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有利于调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打破深水区思想观念和利益固化的束缚,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三)“四个全面”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布局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应对当前各种问题和挑战的客观要求”[5]。1992 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时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契合了邓小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战略思想,回应了党和国家制度建设的整体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系统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不是单独推进某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具体推进哪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的全面改革,也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角度考虑的。“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重要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全面深化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整体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施行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全面从严治党,是充分发挥党统领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四个全面”与“五位一体”是紧密相连、相互呼应的,是理论与实践、具体与历史的统一。
(四)“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走向复兴之路的中华民族,需要更加清晰的梦想蓝图;乘风破浪的中国巨轮,需要更加行稳致远的纲领设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对中国发展深刻思考的理论成果,又是立足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四个全面”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动力,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保障,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引领下,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成为上下贯通的“姊妹篇”[7]。“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针对着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点,直面着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的矛盾问题。一个目标,三个举措,层层深入,相互促进,涵盖了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路径,确定了行动路线,提供了根本遵循,不仅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总体框架走向成熟的标志。我们相信,在“四个全面”重要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01).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01).
[3]喻新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意义[N].河南日报,2015-03-04(09).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02(01).
[5]方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三维探析[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7]习近平主席发表2015年新年贺词[N]. 人民日报,2015-01-01(01).
责任编辑:朱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