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带汤加味治疗带下病40例治疗
2015-04-26肖鸥
肖 鸥
(彭州市中医医院 妇科,四川 彭州 611930)
玉带汤加味治疗带下病40例治疗
肖 鸥
(彭州市中医医院 妇科,四川 彭州 611930)
目的:观察玉带汤加味治疗带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带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玉带汤加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玉带汤加味治疗带下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带下病;玉带汤;临床研究
带下病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又称“下白物”“赤白沥”。临床主要表现为: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该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疾病引起的阴道分泌物异常,常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与日常工作等,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负担。本文采用玉带汤治疗带下病患者40例,疗效显著,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带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治疗组患者年龄为20~55岁,平均年龄(31.62±9.32)岁,病程1周至6个月,平均病程(1.01±3.32)个月;西医诊断显示:阴道炎患者24例,子宫颈炎患者16例。对照组患者年龄19~52岁,平均年龄(30.32±10.61)岁,病程1周至6个月,平均病程(1.13±3.05)个月;西医诊断显示:阴道炎患者25例,子宫颈炎患者15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相关标准,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者。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带下色赤或白、量多、质稠有腥臭,或质稀清长,阴道灼热,性交疼痛;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心烦少寐、腰膝酸软、胸腹胀痛、阴阜瘙痒等。西医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炎。
妇检有阴道壁充血、宫颈充血、阴道分泌物量多、质稠或稀,有异味;结合白带常规检查:清洁度Ⅲ度及以上,或可查滴虫、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或其他病原体。
1.3 入选标准
1.3.1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年龄18~55岁,已婚或有性生活史;知情同意,愿意接受本次研究者。
1.3.2 排除标准 年龄在18岁以下,或55岁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或近半年内准备妊娠患者及正值月经期者;盆腔炎急性发作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糖尿病合并感染者;1个月内使用过其他相关治疗,致使药物疗效难以判定者;对治疗所用中药出现过敏者;无法合作者,如精神病患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给予患者常规西医治疗,口服甲硝唑片400mg,每天2次,共服用7天;保妇康栓1粒,阴道上药,每日1次,共14天。
1.4.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玉带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为:党参、白术、土茯苓、山药、黄柏、益母草、赤白芍、香附、白芷、甘草等药物;若湿甚者,白术改为苍术;若热甚加用蒲公英、野菊花;血瘀较重者加桃仁、红花,腰痛者加杜仲,菟丝子;纳差者加砂仁、厚朴。每日服1剂,疗程为14天。
1.5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阴道分泌物的量、色、气味、质,及患者全身、局部症状;白带常规检查。
1.6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及《中药新药治疗带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痊愈:带下量、色、质、气味转为正常状态;全身症状好转,阴道局部症状消失;化验检查阴道清洁度为Ⅰ°,pH值恢复正常,致病菌变为阴性。显效:带下量由Ⅲ级或Ⅱ级变为I级,色、质、气味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好转,局部症状明显好转;化验检查阴道清洁度由Ⅲ°或Ⅱ°变为Ⅰ°,pH值5~6,致病菌变为阴性。有效:带下量、色、质、气味明显好转;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减轻;化验检查阴道清洁度由Ⅲ°变为Ⅱ°,致病菌时有出现。无效:带下量、色、质、气味无改善;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无改变;化验检查阴道清洁度pH值无变化,致病菌未消失。依据治疗前后白带检验结果及相关体征,进行疗效判断。
1.7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典型病例
王某,女,36岁,2013年7月26日初诊。患者因“白带量多1年余”就诊,经西医妇科检查诊断为“阴道炎”,西药治疗效果不佳。临床症状表现为:白带量多,色黄,有异味,阴痒,小腹坠胀疼痛,腰酸痛,疲乏,口干,纳差,舌质暗红,有瘀点,舌苔黄厚微腻,脉沉细;采用玉带汤加减治疗,方药为党参30g、白术20g、土茯苓30g、山药30g、薏苡仁30g、黄柏10g、蒲公英20g、益母草20g、赤白芍各10g、香附10g、小茴香10g、建曲2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
二诊:服用4剂,白带量明显减少,异味较前减轻,小腹坠胀疼痛有缓解,腰酸软,口干,舌红有瘀点,苔黄白相兼,脉沉滑。上方去小茴香,加木香10g,共4剂。
三诊:患者诉诸症明显缓解,仍口干,舌红边齿痕,瘀点少许,脉细滑微涩;上方去薏苡仁、黄柏、木香,加麦冬10g、山楂20g、莲米15g、陈皮10、土茯苓15g,共4剂。患者家属诉诸症皆失,续煎2剂以巩固疗效。
4 讨论
带下病主要病机为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病因主要为感受湿邪,如《傅青主女科》云:“夫带下俱是湿症。”湿有内外之别:外湿指外感湿邪,若经期涉水淋雨,感受寒湿,或产后胞脉空虚,摄生不洁,湿毒邪气乘虚内侵胞宫,以致任脉损伤,带脉失约,带下量多;内湿产生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关系密切,脾虚运化失职,致水湿内停,下注任带,肾阳不足,气化失常,加上水湿内停,又关门不固,精液下滑,素体阴虚,外感湿热之邪,伤及任带。
带下病病机多为下焦湿热。当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畅、带脉固健时,阴液布露于胞中,润泽于阴部;当肾气不足,脾虚失运,生化无源,清阳不升,湿浊下注,任脉不固,带脉失约,继而出现带下过多。《女科经伦》云:“脾伤则湿土之气下降,是脾精不守,不能输为营血,而下白滑之物。”《医学入门·丹台玉案》云:“妇人患带下者,病在带脉也。虽有赤白,总属肾虚。”脾虚可导致肾虚,肾虚也可导致脾虚,该病亦与脾主运化、肾主封藏、任带二脉司约等有着密切关系。
5 结论
笔者结合前人经验及长期临床应用,认为带下病属虚实夹杂,虚指素体脾肾之虚而致任脉、带脉失约,实指感受寒、湿、热、毒等实邪或瘀血阻络影响任带二脉,导致任脉不固、带脉失约。临床治疗以湿热、脾肾虚、瘀滞三者为主,采用攻补兼施治疗方法,自拟玉带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带下病,临床疗效较好。湿甚者,白术改为苍术;若热甚加蒲公英、野菊花;血瘀较重者加桃仁、红花,腰痛者加杜仲、菟丝子;纳差者加砂仁、厚朴。方中党参、白术、土茯苓、山药可健脾益肾;黄柏清热燥湿以制相火,与香附疏肝调气相配可清解郁热,与土茯苓共用可清利湿热解毒;赤白芍同用,柔肝养阴凉血,清退营热,助香附、黄柏化解郁热;益母草又名坤草,常于妇人水结瘀滞,有清热利水活血通经之功效,配赤芍化瘀通络;白芷辛温走表,兼入阳明,芳香透散,有化湿开郁的功能,与黄柏相须化解湿热,与香附齐合用助解郁之功效。诸药入阳明、入后土,以益四旁,郁遏之气开解,湿邪得化、郁热得清、瘀滞得除,健脾助运化生气血;甘草和中调药,兼有益气解毒作用。
综上所述,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玉带汤加味治疗带下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第1辑.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46-249.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4-09-22
肖鸥(1978—),女,四川省彭州市中医医院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妇科疾病中西医治疗。
R271.13
A
1673-2197(2015)02-0113-02
10.11954/ytctyy.20150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