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倾听”叩开孩子的心门
2015-04-21毛伟青
毛伟青
摘要:在倾听中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倾听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倾听中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以生为本的教学改革的需要。老师唯有善于倾听才能真正叩开学生的心门。
关键词:倾听;听清;听懂;听明白;和谐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1-083-1
1.听清了吗?
——准确地捕捉孩子发言中的所有音节。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老师首先要做的是听清学生的发言。有的孩子很自信,或者嗓音够大,老师可以一下子就听清。但是有些孩子的发言,就不那么容易听清了。碰到这类问题时,老师往往简单地提醒学生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其实,面对这样的状态,与其说老师没能听清孩子的声音,不如说老师未能听懂孩子的心声。声音轻也许是孩子不敢确定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而缺失自信;声音轻也许是孩子本身性格内向而羞于表达;声音轻亦或许是孩子根本不知道答案而试图“蒙混过关”……不同的原因如果老师一味以“大声点”来提醒学生,结果往往会导致相互的僵持。教师需要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2.听明白了吗?
——明白地感知孩子回答中所要表现的思维过程。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往往会出现许多学生具有独特个性特点的回答,这样的回答可能会和老师期待的答案有一定差距。此时,老师需要做的就是一定要听明白。一年级下学期利用减法解决问题中经常会出现此类问题:“树上有15只小鸟,飞走了一些,还剩6只。飞走了多少只?”有些孩子在介绍自己的演算过程时,会回答为“6+9=15只”。在他的回答中,孩子表现出的思维是跳跃式的,他已经把答案“9”通过心算算出来了,但是在表达算法时,他展现的却是一种逆向思维。当老师听到这样的答案时,是不是应该全盘否定孩子的想法呢?如果能顺着孩子的思维,继续追问下去“你的算式中,9是怎样得来的?”那么,孩子也许就会马上意识到应该用减法来表现计算过程了。
3.听懂了吗?
——精确地了解发言内容背后的信息。
在课堂教学中,当老师一个问题提出时,有时学生的回答不仅仅包含一个问题的直接答案而已,还会包含多种信息。老师的用心倾听,就能够听懂答案背后的信息:情感的、能力的、思维方法的、精神状态的……及时处理这些信息,就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既然学生的发言中蕴含着如许多的信息,那么,我们该如何倾听学生的发言,以便使他们的思维火花在老师精心地呵护下愈燃愈旺呢?
1.耐心倾听,让孩子把话讲完。
在数学课上,教师一般会请学生表述解题的思考过程,达到以说练思,而学生在叙述算理或演算过程时,往往会出现语不达意的情况。此时,老师如果给予孩子充分的机会,允许他慢慢说,那么孩子就会得到机会有效地锻炼,自信心也得以提升。有些孩子思考方式比较独特,他的表达可能出乎老师的预料,显得比较“另类”,此时,老师如果耐心给予孩子充分的机会,他往往会带给大家意外的惊喜。有些孩子可能思考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此时,如果老师依然能耐心倾听孩子的表述,那就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偏差形成的原因,帮助孩子获得进步。
耐心倾听,还表现在教师倾听的细节上,如和孩子亲切的目光交流,再如对孩子轻轻地抚摸,又或者是对学生充满平等的一个弯腰动作……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和心理支持,它们无不都在暗示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2.善于甄别,捕捉有效信息。
在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倾听就能及时甄别捕捉有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教学江苏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一分”一课时,老师在学生独立思考“想想做做3”后开始组织课堂交流。绝大多数学生都按题目要求,或者按颜色分成蓝色和黄色杯子两类,或者按形状分成有把杯和无把杯两类(或者说:分成杯口和杯底一样大、杯口和杯底不一样大的两类)。当笔者欣喜地感觉到教学目标顺利达成,准备下一环节的学习任务时,笔者听见几位同学一阵窃窃私语后欲言又止的样子。凭经验笔者知道他们一定有不同的答案,而且也一定认为自己的答案非常了不得,笔者怎能打消这样的学习激情和他们的自信呢!“我分成了3类,我是先把它们分成了有把杯和无把杯两类,然后再把无把杯分成黄色的和蓝色的两种”——笔者让其中的一位学生表达了他的想法。在钦佩一年级学生思维深度的同时,笔者及时调整了教学,提出:“你们听懂了他的回答吗?你们觉得他的回答怎样?你现在又有什么想法?独立思考后和你的同桌分享。”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组织全班交流反馈。
做个细心的倾听者,懂得察言观色捕捉住孩子言外之意,就能捕捉到更多的思维火花,读懂孩子的心声,也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情适度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珍惜学生创新、质疑的意识,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
3.及时反馈,用心激励成长。
每个孩子在课堂上作答后都会期望得到老师的赞赏。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馈,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在反馈评价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成长。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评价时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回答时的语言表述,说出老师听到回答后的感受。此外,在评价时还要注意人称的运用,要多用第二、第三人称,少用第一人称。因为,以“我”开头的话语更多的是表示自己的观点。如果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后,能使用“在你的发言中,你认为……”这样的句式,能很快地帮助学生获得满足感、信任感,因为老师听明白了他的话,也采用了他的话,这样的鼓励将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满足。
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反馈所听到的答题内容时,对于学生而言扮演的是法官的角色;教师反馈所听到的答题后的感觉时,对于学生而言扮演的是朋友的角色;教师反馈给学生的鼓励或帮助他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时,对于学生而言扮演的就是引路者的角色。无论是怎样的一种角色状态,对于激励孩子的成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