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15-04-18刘白杨
刘白杨
(江西警察学院 思政部,江西 南昌 330100)
一、《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是“05方案”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05方案”还明确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一)《纲要》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纲要》课程的性质虽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它的主要内容是历史,它要达到的目的——“两个了解,四个选择”,从根本上说也是历史的借鉴和育人功能。历史是过往,是从前,谁都无法亲身体验历史,这无疑加大了历史教育的难度;但同时,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昨天的印迹或多或少会遗留下来一些,尤其是距离今天仅一百七十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实践教学是一种通过课堂讲授以外的手段进行的一种感知的、体验的、实践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实践教学可以将历史“再现”在受众面前,比如诸多的遗址、文物,就是最好的历史的见证;另一方面,学生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指向实践的,实践教学可以对理论教学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可以使学生充分联系实际,真正将思想政治理论外化于社会。另外,从全球范围来看,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历史的实践教育,比如作为世界反法西斯的“活课本”的《安妮日记》,已经发行了60多种文字的版本,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巡回展出;再有,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是以色列进行屠杀教育的重要场所,并在世界各地举办讲习。[1]这对我们来说,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二)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举措
众所周知,《纲要》课讲述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而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多多少少都已经接触过这段历史,文科生甚至已经经历了历史课程的高考。再者,历史内容难免枯燥,课堂讲授的形式又单一乏味。于是,当前《纲要》课程的教学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学实效不高。实践教学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又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生活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江西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
所谓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历史文化资源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某种形式体现出来的一定的客观存在形态,包括“历史沿革、文化传统、风土民俗、名胜古迹、革命遗址”[2]等等。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江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既传承了中华文化的一般特征,又衍化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尤其是近代以来,江西的红色文化矫然出众,十分耀眼。总的来说,江西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一)底蕴深厚,传承脉络清晰
总体而言,相较于黄河流域,江西历史的开端时间较晚,所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数量也较少。但是,江西历史文化的底蕴比较深厚,在长江中下游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系列考古发现可以充分证明。比如,新石器时期时代的万年县大源仙人洞遗址,出土了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和原始陶器;商周时代的瑞昌县铜岭铜矿遗址、樟树吴城遗址和新干大洋洲商墓等。瑞昌县铜岭铜矿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的铜矿遗址,樟树吴城遗址是江南地区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商代文化遗址,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品类、造型、铸工都极为罕见,并改写了南方古代文明史。江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脉络清晰。秦汉之世,江西从“吴头楚尾”转而开始立郡设县,并被纳入中央帝国之中,同时,赣江航道和大庾岭山路逐渐演化为重要的交通线路;随着唐代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江西经济文化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两宋时期,江西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经济文化居于江南之首。古代江西的文化有两个突出之处,一是自唐宋至明清,江西科举文化异常发达,书院盛行,名人辈出,星光璀璨;二是魏晋以降,江西佛道文化兴旺发展,佛寺道观比比皆是,佛徒道士遍布全省。近代以来,由于赣江地位的下降,江西的发展趋于落后,但江西的红色文化异军突起,江西境内的革命遗址犹如满天星光,构成了近现代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中国建国后,江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江西文化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勇于开拓的特征。学者们普遍认为,“赣文化的主轴是古越文化,在不断融合南下的中原移民带来的华夏文明过程中,形成了江西特色的赣文化体系”。
(二)类型丰富多样,数量众多
江西历史文化资源形态完备,类型丰富多样,数量众多。按照类型划分,可以分为农耕文化资源、青铜文化资源、陶瓷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书院文化资源[3]以及红色文化资源等诸多体系。这些历史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然后以各种形式体现为数量众多、可利用的资源形态。比如,江西的农耕文化资源包括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赣剧、采茶戏、各类民俗陈列馆、2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青铜文化资源包括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博物馆、瑞昌铜岭商代铜矿遗址、吴城商代遗址等;陶瓷文化资源有景德镇官窑博物馆、洪州窑和青瓷、吉州窑等;宗教文化资源有宗教名山龙虎山和三清山、名寺东林寺、净土宗和禅宗、万寿宫等;书院文化资源则体现在遍布全省的白鹿洞、鹅湖、濂溪、白鹭、怀玉等书院;红色文化资源是江西比较有特色且蕴藏丰富的一类资源,江西省内拥有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就有14个,省级、市级、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上百个,各类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居、文物保护单位等数不胜数,还有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这样的宝贵精神财富。按区域划分,赣文化又可以分为“浔阳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袁州文化、赣南客家文化等若干个子系统”,[4]这些子系统有鲜明的区域色彩,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政治活动等因素的差异,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特征。比如,“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的庐陵文化以文章气节名留青史;赣南客家文化则以质朴开拓务实的精神为世人瞩目。
(三)地域特色鲜明
赣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支流,同时,它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种特色首先表现为自强不息、文节俱高。[5]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交接部的南岸,地貌以丘陵和山地为主,自然地理环境并不优越,但是江西人民自强不息,不但创造了世人瞩目、独具特色的远古文明,而且还曾经富饶“甲于江南”,成为国家倚重的财赋重地。至于文节,就不得不提到古代江西名人辈出、群星灿烂了,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朱熹、马端临、宋应星、汤显祖,等等,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到一身正气的文天祥,他们照亮了幽暗漫长的历史走廊,指引着我们前进的道路。这种地域特色还表现为不畏强暴、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也许是滔滔赣江滋养了江西人民的坚定执著,也许是巍巍井冈孕育了江西人民的矢志不移,江西人民为中国革命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从人民军队的摇篮到革命的摇篮,再到共和国的摇篮,江西的一方水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奉献了所有。据统计,江西全省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人数达25万余人,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的六分之一,无名烈士不计其数。
三、江西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作为江西高校的《纲要》课程,将江西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实践教学,探索实践教学新途径、新模式,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这是实现《纲要》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将江西历史文化融入到《纲要》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着眼于脚下,从了解一个地区开始,从事物的特殊性走向事物的普遍性,进而了解国史、国情。江西既有深厚、广博的传统历史文化积淀,又有丰富、可歌可泣的革命文化资源,更有中部崛起的发展诉求。因此,应将江西的历史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从时间经度和空间纬度上将过去的历史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历史关照现实,从而将历史知识内化为情感和价值观,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这是提高课程实践教学水平的需要。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必须在具备充足的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才能取得实效。结合江西地方性、乡土性资源,可以促进《纲要》课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形成差异性、多样化、区域色彩浓厚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而推动实践教学发展,有利于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据学者研究,《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包括感知性实践教学方式、探索性实践教学方式、体验式实践教学方式、合力性实践教学方式等。通过利用江西乡土历史资源,可以将实践教学方式丰富、发展起来。
(一)充实感知性实践教学方式
感知是客观事物通过感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感知性实践教学方式主要就是利用这种感知过程实现教学目的。一般来说,感知性实践教学方式主要包括参观爱国主义基地、革命遗址、新农村建设、开发区等。这种教学方式强调两个因素,一是主体对环境的“感”,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选择合适的环境;二是主体对环境蕴含的深层内涵的“知”,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必须确定教育的主题,以免“感”流于表面、流于形式。江西的感知性实践教学资源特别丰富,《纲要》课程的每个章节几乎都有可用的资源。比如,讲“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可以去参观“千古第一村”乐安县流坑村,从流坑村的沿革、建筑、布局、民俗、文化、科学等方面去领会封建时代一个古村落的起伏兴衰,从而由小及大,由表及里,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讲“探索革命的道路”可以带领学生去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井冈山革命纪念地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参观井冈山博物馆、烈士陵园、黄洋界哨口、八角楼、会师广场、龙江书院、毛泽东旧居等,并在每个教学点设定相应的教学主题,如黄洋界哨口就可设定“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胜利的保证”这样的主题,引导学生调动感官、充分感知,并围绕主题进行思考,最终得出结论、内化于心。再比如,对“改革开放”的教学,一定是绕不开邓小平的,帮助学生认识“邓小平是怎样作出改革开放的抉择”这一问题无疑十分必要,这时,就可以利用参观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建县邓小平小道,学生通过重走小平小道、观看纪念馆文物、浏览革命事迹,切身体会邓小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要思想的萌芽过程。
(二)丰富探索性实践教学方式
探索,强调多方研究、寻求答案。探索性实践教学模式主要通过主题研究、问题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来实现。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如问题讨论;也可以到课堂外实施,如主题研究、社会调查。它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其一,教学是在实践中开展的,所以它不是理论教学;其二,教学模式隐含了一个这样的过程:问题的提出——思考、讨论、调查、探究等——问题的解决。这种教学模式一定要充分动员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思考,否则就容易人云亦云、失去自我认识。在丰富探索性实践教学模式时,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比如,探讨“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时,可以将近代江西的“教案”材料作为案例展示给学生。近代江西的反洋教斗争非常激烈,1862年、1904年江西爆发了震惊全国的第一次、第二次“南昌教案”,并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此时,既可以请学生围绕“文化侵略”的主题查找资料展开主题研究,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问题。又如,讲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对江西共青城进行社会调查。共青城是我国唯一一个以“共青团”命名的城市,它的前身是一群上海共青团青年志愿者垦荒创建的 “共青社”,198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赠“共青城”一名,1992年成立江西省共青城开放开发区,2009年被授予“全国青年创业基地”荣誉,胡锦涛、温家宝、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多次前往视察工作。这座城市见证了江西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开拓精神,也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经济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折射出了江西“中部崛起”、实现全面小康的巨大决心。在开展社会调查时,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确立社会调查的主题、对象、方法,并了解如何撰写报告等事项。
(三)积累体验式实践教学方式
体验,是在实践中通过亲身经历和体察的方式认识事物。体验式实践教学方式与感知性实践教学方式有较大的相似之处,都强调观、感、思等过程,但体验式实践教学方式更强调体验客体的复制性。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包括实地体验、模拟法庭、情景剧表演等。利用江西历史文化资源,也可以积累体验式实践教学方式。比如,在学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的内容时,可以带领学生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这是井冈山革命纪念地的一个重要教学点,全场约3.1公里,垂直高度约600米,山高林深,坡陡路险,学生统一使用红军服装、斗笠、米袋、道具枪等教具登山,通过身体力行,体验当年井冈山斗争的艰辛、革命先辈的伟大。又如,在开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教学时,我们往往着眼于李大钊等大人物,而且对于当时中国的先进分子如何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的解释太抽象。如果引入历史情景剧表演,将一些先进分子接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过程表演出来,效果肯定不一样。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江西这块红土地上涌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如中共党史上著名的“江西三杰”:赵醒侬、方志敏、袁玉冰,他们是江西地方党团组织的主要创始人,为马列主义在江西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在江西地方培养了大批的革命人才,为革命从城市转向江西农村奠定了基础。1922年,这三位人物首次聚首上海,他们在一起讨论革命形势、研究马列主义、商讨革命宣传策略等。历史情景剧可以以这个时间节点为核心展开,适当介绍人物背景作铺垫,着重强调人物思想和具体行为,并简要交代人物的成就和结局。在组织历史情景剧表演时,首先要设计好剧目内容、确定每场剧的角色以及学生在表演时应注意的事项,然后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了解背景知识、人物生平和言论著作、时代用语等等,最后才是表演和点评。
(四)强化合力性实践教学方式
合力性实践教学方式是将思政课堂与学工、团委、宣传机构等方面联合起来,实施实践教学的一种方式。从实质上讲,这是一种宏观层面上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式,它包括各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的竞赛、宣讲、文艺表演、社会活动等。依托江西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充分发挥这种教学方式的作用。比如,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上下都在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在讲授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章时,就可以联合团委、宣传机构等部门在校园内开展知识宣讲、知识竞赛、征文活动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去附近社区开展抗日战争主题的内容宣讲,特别是关于江西在抗战中的一些相关内容,如“庐山抗战博物馆”、“上高会战”、“南昌会战”等。又如,2006年,井冈山大学协同其他单位创作了一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演员几乎全是井冈山大学的学生。迄今为止,《井冈山》已在各种场合演出了上百场,取得了难以量化的社会效果。这种表演形式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中,以歌舞等手段表现出来,既能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也能实现专业素质的提升,“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井冈山》已成为学生学习井冈山精神的第二课堂”。[6]其实,合力性实践教学还可以体现在多种形式和手段上,尤其是《纲要》这门课程讲述的仅仅是170余年以来的中国历史,这段历史距离我们很近,近到很多历史变迁还在进行中,只要善加利用和引导,我们能收获更多。
[1]宋进.关于提高青年学生历史认同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4,(3).
[2]齐熙泽.实践性地方教学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运用的意义[J].高教前沿,2009,(2).
[3]黄南南.区域主体意识的觉醒 地域特色文化的复兴——关于 “赣文化热”的几点思考 [J].江西社会科学,1997,(12).
[4]李金婷.赣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2007.
[5]王光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
[6]乔欣.一所“红色高校”的教改实验[N].中国文化报,201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