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2015-04-10叶锦思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语文教学生活

叶锦思

[摘要]要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应把生活作为语文课程资源,让语文教学融入生活,即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语文化,语文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程资源 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22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话不无道理。教学的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让教育回归生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语文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生活课堂化,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把生活作为语文课程资源

新课程理念认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堂的另一半世界。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生活世界本是生动、鲜活的,也是学生们非常喜爱的。在这个世界中,学生们能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与乐趣,能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会在生活中去体验整个世界,更会充满激情地去生活,从而一天一天地长大。

1.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

学生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例如,一些学生参观过动物园、植物园;一些学生领略过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的风光;一些学生有过饲养家禽、家畜或种植过稻、麦、果树、花卉的经历;一学生感受过传染病的痛苦;一些学生体验过野外观察动物行为的甘苦等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无形资源,通过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突发事件”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会发生“生活闯入课堂”的“突发事件”。这种突发事件会成为可贵的教育资源。它们看似与预定的教学目标无关,但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有助于课堂向生活靠拢,尤其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突发事件有多种:有的突发事件涉及师生人身安全,这时教师要沉着稳重,及时恰当地带领学生避险;有些事件属于干扰事件,如突然停电,暴雨骤降,教师应因势利导,变不利为有利。突发事件具有课程资料性质,处理得好,不但能减少干扰,对教学造成的损失,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作文课上,学生正在通过观察一幅图画写一篇想象作文,突然,天色骤变,狂风、暴雨、闪电、雷鸣,学生无心上课,课还怎么上下去呢?一分钟后教师走上讲台,把作文课改成了“品雨”课,学生们乐得拼命鼓掌。关于雨的成语,学生们脱口而出:“风雨同舟”、“风调雨顺”……回想有关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天街小雨润如酥”……学生们把对雨的喜爱化为满口生香的诗句。接着又从摘抄本里寻找有关雨的散文佳句……读罢散文佳句,教师和学生一起唱《真心英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欢笑声中,一堂别开生面的品雨课结束了。下课时,教师把作文题目换成“品雨”,学生们欢呼雀跃。第二课,学生文思泉涌,平时两节课学生都交不了作文,但这一次不到四十分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任务。

这堂“节外生枝”的品雨课是一个把突发事件纳入课程资源的好案例,该教师的作文课由于抓住了这个机会而上得有声有色。

3.新闻报道是开放的课程资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使教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载体、教学方式上都具有了开放性,要把发生在我们身边有意义的新闻事件列入语文教学,如“反恐问题”、“西部开发”、“北京奥运2008年”、“神舟5号”等热点问题,使其成为综合性学习资源。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设想、讨论,可以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激发学生关注国际社会发展,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热情。

4.区域文化是传统的课程资源

各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文化特色,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可以使学习生活具有乡土气息,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对区域文化的探究和学习中,学生可以进一步增强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丰富了语文教学的资源体系,使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充满了情趣和灵性。

5.区域自然是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

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为语文课程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放眼自己的家乡,到处都可以看到大自然赏赐给我们的珍贵礼物。或是高山大川,或是草原深岛,或是春天烂漫的山花,或是冬天皑皑的白雪,这一切都使我们感到赏心悦目,文思泉涌。走到自然之中,写作课就再也不会枯燥无味。特别是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更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二、让语文教学融入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因此,教学中,要尽力做到语文课程生活化。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把生活经验语文化,语文问题生活化, 将语文课程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语文的活动课,体现“语文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1.课内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内容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而把课文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实际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赛龙舟》一课时,可以设计现场采访活动,由学生扮演记者、老大爷、现场观众,采访问题必须来自书上。通过生动的现场采访,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湖南人民过端午习俗的了解,而且又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把知识融入令学生喜爱,令学生新奇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造力、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2.课外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自己去亲自品尝。同样,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如此。例如,朱自清的《春》一课,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文中语言准确生动,清新明快,可是初一学生年龄小,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写景抒情散文,往往缺乏深刻体会,理解不到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这课时,如果正值春季,不妨带学生出动体验生活,领略风景,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感受,这样,不需要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篇课文就会体会深刻,回味无穷。

总之,语文教学一定要学生感到“有趣”,让学生主动去学,要能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求,因此,教学要贴近生活,以学生喜爱、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才能唤起学生的全部热情,使他们心扉得到敞开,情感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张扬。

3.语文实践生活化

语文教育实践性的特点,是对传统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教师是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考虑初中生形象思维活跃,表现欲旺盛,好胜心强等特点,遵循学生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资源,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联系生活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的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广泛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言的机会。可以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学会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发现问题学写建议书;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学会整理调查报告,进行调查汇报,答记者问,开新闻发布会等。

(2)服务社会用语文。学的目的是为了用,学而不用等于无用。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语文为社会服务。比如调查用字混乱现象,一改以往局限于在教室的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沉寂, 把学生推向“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

社会是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片沃土。例如,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默默无蚊”“随心所浴”“想知道清嘴的味道吗”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的现象,会对孩子产生误导,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对此,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化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语言现象。这样,不仅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还可以翻阅报纸杂志,考辨大街小巷的用字,区分正误,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勘误表》,并汇总分类,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与能力。当然,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当小记者报道新人新事,当采风员收集介绍家乡民俗,当发言人宣传科学知识……

总之,教学应捕捉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语文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 参 考 文 献 ]

[1]李洪生.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刘 墨、欧阳芬.初中语言新课堂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韦淑红)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语文教学生活
漫生活?阅快乐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生活感悟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