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的运用探索
2015-04-10付银久
付银久
[摘要]地理案例教学法利用较为典型的地理案例,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和研究。当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运用过程中,存在学生独立性不够、案例教学安排不合理、案例的选择缺乏本地特色等问题。教师应不断反思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 地理教学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28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基于学生自身的特点,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内容,使用相关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地理的案例教学利用一些较为典型的地理案例,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和研究。在合作探究这些典型的地理教学案例的过程当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独立性不够。在案例教学法中注重的是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案例中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出结论。虽然很多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了丰富的教学案例,但是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还是过多地依赖于老师给出问题和答案,自己不爱动脑筋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这就达不到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初衷。
2.案例教学安排不合理。高中课改及相关意见的出台使得高中地理教学更具特色,而案例教学法的推广使用则是重要的课改体现之一。由于当前我国大部分中学的课堂为每节课四十分钟的模式,在进行必要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加入内容十分丰富的教学案例,就显得课堂较为紧凑,不利于学生的课堂理解。因此,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案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得地理课堂更加生动而高效。
3.案例的选择缺乏本地特色。案例的选择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如果案例能够结合当地特色就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改之后,教材的编写更注重结合乡土地理。而从鲁教版的教材来看,教材中的案例还不尽如人意,其中大部分的案例没有任何改变,特别是必修三的地理教材,其中的案例基本上全是沿袭之前没有改版的老教材,忽视了结合本地的地理特色。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1.让学生自主对案例进行探讨。教师应该在提供相关材料如照片、文字以及视频等情况下,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自主总结出教学内容中的原理和规则。同时,案例教学也高度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比如在分析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时,强调让学生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问题形成原因。对自然和人为的原因也分别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让学生学会在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甚至可以让学生质疑书本的解释和表达中存在的不到位、不合理的内容。
2.恰当安排地理案例教学。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笔者认为结合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对地理教学案例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协调,规范教学案例在地理课堂上运用的方式及比例。首先,教学案例应该作为地理课堂上重要的辅助教学内容,并分配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其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案例的使用也应不同。例如,在学习世界地理时,可以多结合世界各地较有代表性的人文地理景观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东非大裂谷的独特景观及其形成原因等;在学习到中国地理的部分时,可以结合我国著名的地理景观如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来分析理解,同时也应结合当地的风土来帮助学生消化理解。
3.结合当地特色进行案例教学。地理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乡土地理的地位,将其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新版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帮助学生了解学区居住环境,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加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利用乡土地理案例来学习,学生就可以在学习中结合自身感受到的家庭环境和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地理环境的改变来进行学习。比如重庆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夏热冬潮、雾浓风小等特征,重庆市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地处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可以让学生们结合这些特色学习和了解地理知识。运用一些身边的案例能够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适用的范围比较局限,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还存在欠缺系统性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使用一种方法,应对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分析,根据特定的教学场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