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阿长和山海经》为例论文本教学与写作之关系

2015-04-10钟燕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鲜活构思写作

钟燕

[摘要]阅读与写作的脱节是目前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鉴于此,探讨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如何相结合的问题,并以《阿长和山海经》为例指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内容及写作技巧,按要求仿照鲁迅先生的笔法完成一篇写人记事的作文,力图让学生在文本教学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收获文章写作的章法与技巧,从而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文本 写作 鲜活 细节 构思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20

在我们的文本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阅读与写作的脱节。文本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结果导致学生阅读怕烦,作文怕难的尴尬处境。而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观下,如何将阅读和写作较好地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让阅读更好地服务于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初中三年的课文,是编者精心挑选的文质兼美的作品,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都是典范之作,而对这些文本的教学,教师一向是认真细致的,从构思立意到语言文字,讲析深入而透彻,当一篇文章学完,学生对文本的技法已经熟练掌握,这时,文本如茫茫大海上的指航灯,会让写作基础还很薄弱的初中生豁然开朗,领悟写作方面的技巧,因此学完一篇文章后,及时地模仿借鉴指导写作将收获颇丰。因此,笔者有意识地尝试以文本《阿长与山海经》为例,立足文本,挖掘文本中的写作资源指导写作,让学生在写作的实践中“反刍”课本,既是对文本的深入阅读,也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具体做法如下:

一、 立足文本,拓宽思路,善于选材

文学以语言文字塑造形象,读者读了作品,通过想象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人物形象来。用语言文字怎样才能把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地刻画出来呢?学习运用事例刻画人物个性特点的写法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写人,离不开写事,无论写谁,空洞抽象地介绍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不能给人留有任何印象的,而必须有选择地写他的所作所为,用他在具体事例中的种种表现,使他“站”起来,显示出独特的个性。例如《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作者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如何让所写的人真实而鲜活呢?鲁迅先生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表现她的独特个性,采用“不虚美”“不隐恶”的手法刻画她,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尽管“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朝花夕拾 小引》),但绝无虚构,无论称呼来历 ,切切察察以及不见得很好的睡相, 还是烦琐之至的许多规矩和讲“长毛”的故事以及给“我”买《山海经》的事情,都是他亲见亲闻亲历过的,所以写来具有十分亲切的情致,从而充满幽默的纯真美。因此在立足这篇文章的文本教学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一篇写人记事的写作训练,写身边一位熟识的普通人,第一个写作要求便是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来刻画一个真实鲜活的人物。班上一位学生写了学校里的一位保安叔叔,这是所有同学都熟识的身边的普通人物,他所记叙的保安叔叔每天放学后检查课室的情况,到操场把打篮球的同学的球收走又悄悄还回的小事,以及保安室中与他简短的聊天等等,都真实而鲜活地描写了大家所熟识的身边的人物,读来生动有趣,也给同学做了一示范,写作要写亲见亲闻亲历之事才能有亲切之感,这也是写作中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此外学生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也学习鲁迅先生“不虚美”的写法,真实地写出人物的个性。例如一学生写她的同学有些自私:“我问她借橡皮,她便敛起笑意,用糯糯童声对我说今天没带橡皮,纵使我刚刚才觉得她黑色橡皮有漂亮的花纹。”她还有些脾气:“她坐在我后桌,偶尔会有一两人来和我说话,她总会拉我在一旁悄悄问,刚才他们和你说什么了?如果我不告诉她便生气,十分生气,绷着一张脸,一整天都不和我说话,相当地生气。”人物的这些小小的缺点上更显现了生活的真实,更突出了人物鲜活的个性。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学习和具体的写作训练,学生选材的眼光进入了更广阔的天地,人物的塑造更加鲜活和“接地气”了。

二、立足文本,关注细节,提炼生活

具体事例能让人物鲜活起来,但还不够,还需生动的细节描写,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在记叙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记叙文中如果缺少生动的描写,就会显得平淡苍白,主题不突出,形象不鲜明,情景不感人,就不会打动读者和阅卷老师。回首许多的文学作品,我们记忆最深的也无非是一两处的细节描写,可见好的细节描写无疑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阿长与山海经》文本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寻找细节描写之处进行赏析与学习,鲁迅先生是善抓细节的高手,为了表现长妈妈爱罗嗦,爱说闲话,作者写她“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为了表现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作者写她“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有关“元旦”早晨的一段描写也十分生动,“我”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当“我”忽而记得了隔夜长妈妈的提醒喊“阿妈,恭喜”时,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这些细节都传神地写出长妈妈对“我”的期待。立足于文本教学的基础上,在这篇写熟识的普通人的写作训练中笔者提出了第二个写作训练的要求:文章要有一或两处的细节描写,在写完文章之后用波浪线画出。学生通过学习,对细节的描写有了粗浅的认识,在习作中也开始尝试于细节处表现人物个性的方法,例如写学校保安叔叔工作专注认真,一位学生写道:“我走到保安室那,看见他正用他那电灯泡式的大眼睛,瞪着监控画面,完全无视了我的存在。我咳了一声,他才回过神来。”另一学生写因没背出文章被老师用铁尺打了一下手心,写道:“走出办公室,手心传来阵阵疼痛感,我心里恨极了她。”

虽然他们的文笔还很稚嫩,但已开始关注起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一旦借用文本为学生打开心灵之窗,学生就会发现原来生活中的素材是源源不断的,只有平时深入细致地去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的细枝末节,才能在作文时以小写大,见微而知著,给自己的文章添色生辉。

三、立足文本,布局谋篇,巧做文章

中学生怕写作文,怕的因素比较多,其中打不开思路,不知如何谋篇布局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一篇文章要写得精彩,整体的布局谋篇是至关重要的。一堆同样的材料,有的人能够建成漂亮的高楼,而有的人却只能搭建低矮的陋屋。究其原因,在于对材料的使用和构造缺乏创意。同样,写文章也是如此,再好的材料如果不善于布局,巧妙构思,运用一些写作的技法,也难以取得预想的效果。在文本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深刻的内涵外,还应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写作的技巧,将此方法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例如《阿长与山海经》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展开,真实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文章选择了几个典型事例写出儿时鲁迅对长妈妈由厌到烦的情感;再次,交代了作者内心情感的两次转折,由厌烦再到敬佩;最后一部分,则饱含深情地哀悼长妈妈。总体来看,文章这条情感线索贯穿全文始末,使全文结构严谨。另外文章构思上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欲扬先抑。文章从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罗嗦,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就在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由于前面“抑”得太多了,后面的“扬”就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因此这篇文章以情感变化为线索的写法,以及欲扬先抑的手法,都可以让学生加以尝试学习以提高写作能力。在这篇写熟识的普通人的写作训练中笔者提出了第三个写作训练的要求:尝试用一条情感变化的线索贯穿全文始末,或者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行文构思。一学生在习作中写她小学时的班主任,一开始时听说这位老师很严厉所以害怕讨厌她,背古诗不过关时被罚抄和铁尺打手心,心里开始怨恨她,但后来随着对老师的逐渐了解,老师丰富的知识和人生经历吸引了她,老师认真的工作态度感动了她。于是她从心底里喜欢上这位老师。这位学生有意识地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构思全文,这无疑是写作能力的一种提高。又如一学生写他家的房东,刚开始时觉得房东唯利是图随意提高房租价格非常小气又太凶恶,后来一次回家大开水龙头洗冷水头不听房东劝告结果感冒,那个小气的房东还主动送来药,从那时起他发现房东也有一丝的善良,对她的态度也好多了。后来又无意听到房东与她的孩子的电话内容,再从旁人口中了解到她的家庭状况,他开始同情她,觉得她很可怜很孤独,对她也逐渐礼貌起来。写作时会运用一条明晰的感情变化线索来贯穿全文,这是整体行文构思的一种进步,学生有了谋篇布局的意识,行文自然也会脉络分明。

四、立足文本,培养语感,增添文采

文本中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潜移默化感染读者,打动读者,教师用好文本,挖掘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无疑就为学生建造了一个文字仓库,资源自是源源不断。在《阿长与山海经》文本学习中,鲁迅先生语言运用时的一些习惯也会无形地影响着学生的行文。在课后对于熟识的普通人的写作训练中,笔者惊奇地发现个别学生身上有很难能可贵的模仿能力,如一学生模仿《阿长与山海经》第一段来写他的一个同学:“世洲,是我们班上的同学,是我的朋友,班上的许多同学都这样称呼他,这样称呼他好像有一点跟他玩得很熟很好的意思,我平时也会叫他世洲,但是,在他做错了事令我生气时,我会叫他的外号——细沟。比如说让我知道了他拿了我没做完的作业去抄的时候,就叫他的外号!”这个模仿写作挺有意思,当然,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课文只是个例子”,文本中的语言积累只是一个示例,教师还是要引导学生将目光投注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积累更多更优美的语言,为自己的写作储蓄“粮食”,才能保证作文有“充足的营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文本给予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上文笔者提到的那些粗浅的认识,激活作文教学“源头活水”的方法有许多,但立足文本才是出发点,只要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努力去研究,去探索,一定能从文本中挖掘出更多的源头活水,并让这股“源头活水”如清泉般滋润学生的心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充满智慧和生机。

(责任编辑 韦淑红)

猜你喜欢

鲜活构思写作
数学教学的一些策略
浅谈“摘抄”在作文教学中的妙用
让初中数学课堂鲜活起来
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
博物馆书画展览设计研究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