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河州书院考述

2015-04-10他维宏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河州爱莲山长

他维宏,周 狄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清代河州书院考述

他维宏,周 狄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模式,自宋初至清末,存在千年之久。河州地处西北,书院兴起较晚,发展速度比较慢,制度与学术上的建树有限,但其在区域教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清康熙以后,河州兴起的凤林、龙泉、爱莲三大书院,对河州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清代;河州;书院

书院,“古为天子藏书之所,其名始于唐开元之丽正,后改为集贤殿书院。”[1]229宋时才成为真正的教育机构,著名的四大书院(白鹿洞、石鼓、睢阳、岳麓)就兴于此时。元明各地皆设书院。清初,统治者鉴于明末书院“群聚徒党,摇撼朝廷”的教训,在积极创办官学的同时,严禁创设书院。顺治九年(1652)下令:“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之徒空谈废业。因而起奔竞之门,开请托之路。”[2]94雍正及其后世之君,开始改变对书院的限制态度,转而采取扶持政策。雍正十一年(1733),上谕内阁:“建立书院,择一省文行兼优之士,读书其中,使之朝夕讲诵,整躬励行,有所成就,俾远近士子观感奋发,亦兴贤育才之一道也。”[1]227-228

学界对于书院的研究,成果颇丰,而对河州书院关注较少,本文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清代河州书院的创建沿革、教育管理作一考述。

一、河州书院的沿革

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西北,书院兴起较晚,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知州王全臣“始设大小书院二所,亲自讲学。”[3]101乾隆四十四年(1779),知州周植设凤林书院。后因战乱影响,书院时办时停。光绪二十一年(1895),知州杨增新以“时局变迁,当以培养人才为当今急务,天下如此一邑亦然”[4],捐资拨款,恢复凤林书院,创建宁河(今甘肃省和政县)龙泉、北乡(今甘肃省永靖县)爱莲二书院。

(一)凤林书院

位于河州城内文庙街东口(现临夏市凤林路)。乾隆四十四年(1779),知州周植创建,以唐时河州曾设凤林县,故以名之。后毁于同治变乱,乱平,知州潘效苏建修,至光绪十七年(1891)知州查之屏重加扩建。光绪二十一年(1895),河州兵燹,书院停办。后知州杨增新捐资拨款,恢复凤林书院。[3]101光绪三十一年(1905)朝廷废科举,兴办学堂,凤林书院于当年一月改为河州凤林高等小学堂,后改为第一区第一高级小学堂。

(二)龙泉书院

位于宁河城北隅(今甘肃和政县城东)。光绪二十四年(1898)①,知州杨增新拨款,开始筹建,当地绅士王仲甲、陈光德经理监修,驻防宁河旗官曾永国调拨兵勇帮工,光绪二十六年(1900)建成。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州赵谦改设高等小学堂[5]46,后改为第三区第一高等小学堂。

(三)爱莲书院

位于永靖县莲花堡内西北角什字之东50米处(后为永靖县府所在地)。光绪二十五年(1899),知州杨增新在修筑莲花堡竣工之际于堡内创立爱莲书院,光绪二十六年(1900)建成,书院具有县学资格,是河州继凤林、龙泉书院之后的第三所最高学府。[6]144—145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爱莲初等小学堂。宣统年间,改为第五区第一高级小学堂。

二、河州书院的管理

(一)组织

河州书院成立时,组织较为简单,教学管理人员少,其主持院务者既负责书院组织管理,又承担主要教学任务。书院的主持者称为山长、掌院、院长、主讲、师长等,称呼不一。书院的山长聘任有严格规定,“凡书院之长,必选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7]488省城书院山长由督抚会同学政延聘,各府州县书院山长由地方官聘任。凤林书院设山长1人,主持书院一切事务,由知州聘任,每月薪金白银12两,补贴膏火每月麦粮1斗(约合40市斤)。首任山长杨清(举人),后继山长有举人祁乐山、丁俊、史廷琥(乡试亚元)、祁酉源(乡试解元)、傅墨林(拔贡);会计1人,管理书院财务收支账项,每月薪金白银5两,补贴麦杂粮5升(约合20市斤);收支1人,管理现金出纳,每月薪金补贴与会计相同;值月1人,办理收集当商每月应交学款及息金,转交书院以供开支。此职由当商中轮流指派,没有薪金;保管1人,专管仓粮出入,每月薪金白银3两,补贴麦杂粮1斗;斋夫1人,专司上下课及放学时敲梆子和负责书院卫生勤杂等工作,每月薪金白银3两,补贴麦杂粮八升(约合32市斤);仓丁2人,催收学粮及发粮时之各项临时工作,每年秋后临时雇佣,酌给工资和粮食。[3]101—102

与凤林书院相比,龙泉、爱莲二书院的组织更为简单,设山长一员,主持校务,并任主讲,设有值月、斋夫。另设教习,授业讲课。爱莲书院首任山长为光绪中期秀才萧正中,先后任教习者为杨枢斗、杨希霖、杨世英、蒋步颖、鲁丕敏等,均系秀才。[6]145龙泉书院,人员设置与爱莲书院相当,故不赘述。

(二)经费

书院经费,主要用来支付教职人员的薪资和诸生的膏火费,且来自不同渠道。河州书院经费来源主要有几种方式:

第一,官府拨款。凤林书院基金是知州杨增新从董福祥办理河州善后时所拨白银、田地、房产内,拨白银五千五百两。

第二,依靠学田征收田租。知州杨增新给凤林书院拨东川水地二十七石(每石约二十亩)。北垣旱地五百五斗,作为学产,租给农民耕种,征收租粮,供书院之费。龙泉书院捐置“旱地一十七石,岁收租粮四十三石,作学生膏火。”[8]爱莲书院置“宋家城旱地一百二十三石一 八合,岁收租银一百二十三两一分八厘。”[8]

第三,私人捐款。主要是知州杨增新捐款:修建凤林书院时,他自捐俸银500两。光绪二十五年(1899),捐足钱600串文,发商生息,以作广文月课。[8]修建龙泉书院时,捐俸银1000两,作为每年延师主讲之费。给爱莲书院捐俸银2000两,供书院用度。

第四,官员筹集款项,发商生息。凤林书院恢复后,杨增新在河州城内大什字修楼房铺面6间,文庙街口修铺面2间,收其租息,用于书院经费。修建龙泉书院时,杨增新向磨户征收捐税,在《详报收获磨捐创建宁河龙泉书院将动用银两报销》呈文中提到:“截止光绪二十六年八月三十日止,共查获渠水磨九十四轮,川水磨七百二十七轮,每户捐银一两四钱,共收磨捐一千四百六十两二钱。”[5]278除用于建书院之费,剩余发商生息,支付先生工资。创设爱莲书院时,杨增新将莲花堡内地基变价,共计银1000两,发商生息,用于书院用度。[4]②

(三)规模与设备

河州书院规模较小,设备简陋。凤林书院院内大厅5间,讲堂3间,大门、二门各3间,斋房30间,客厅、仓库、厨房各3间。[9]1053当时主要有办公、教课等所用桌凳数十套,及经、史、纲鉴、文学、地理各种书籍百余册。爱莲书院占地面积约3200平方米,分前后两院,大厅、讲堂、两厢各3间,斋舍8间,大门3间,有办公桌、课桌凳20余套,还有经、史、文学、地理等各种书籍百余册。[6]145龙泉书院前后两院,大厅、讲堂、两厢各3间,斋舍8间,大门3间,规模与设备和爱莲书院相当。

三、河州书院的教育

(一)生源

河州书院的生源基本上来自于河州下辖的地区。龙泉书院招收本地童生二十名,并且在院学习的生童,每人每月得到书院的资助。凤林书院招收的生童分为两级,生员及秀才班,每班约三四十名,不定额,生员每人每月给麦杂粮一斗;童生班约五六十名,也不定额,每人每月给麦杂粮五升。[3]102爱莲书院设立时,生童八名,均有奖粮。[10]478书院对学生的管理,似无资料可做说明,但就其以应科举考试为主要目的来看,管理是相当严格的。山长对诸生严加考课,若诸生玩忽懈怠,山长随时惩戒,诸生中若有“不率教者”则“摈斥勿留”。

(二)教学

书院的教学内容以经学为主,以应付科举考试,同时还讲授史学、对偶声律、书法等方面的知识。经学先读《四书》,进而读《五经》以及宋明理学家的著作。史学着重读《二十一史》、《通鉴》,对偶声律之学着重读唐诗或诗律词赋,为写八股文、试帖诗做准备。凤林书院开设《纲鉴》、《御批通鉴》等,同时受西方科学的影响,设置笔算、数学、地理、格致等课程,都由山长主讲。生童围站听讲,无固定授课时间,多由山长自定,各课每月讲授不逾三次。[3]103这是州学的情况。由于龙泉、爱莲书院是县学,课程设置略有不同。书院开设《三字经》、《百家姓》、《幼学》、《孝经》、《四书》、《五经》和古诗文。山长主讲《四书》、《五经》,其余课程由教习任讲,亦无固定授课时间,多由山长自定。由山长监督,生童自学。从书院的教学程序来看,诸生严格按山长制定的读书进度自己攻读,在习读中发现疑难问题,由山长或教习予以解答。

(三)考课及考核

书院考课及考核极为严密,考课分为官课和堂课两种。官课,由省城督、藩、臬、道、府、州、厅、县,各地方官轮流出题,考试,阅卷,发奖银。堂课由山长出题,阅卷,书院发奖银。[11]128凤林书院学生的考核成绩分为二等,称为“正课”、“副课”,并以等次分别给予奖励。诸生定额为“正课”十名,每月给膏火一两二钱,“副课”十名,月给膏火八钱;童生正课每名月给膏火六钱,副课二十名,月给膏火四钱,每岁课试十次,每月初八日为课期,后增设孝廉课,课期同上,并设生童课两次,以每月十六、二十六为课期,正课奖麦六升,副课奖稞五升。[8]光绪二十五年(1899),又设广文月课。爱莲书院由山长命题,经山长批阅后,当面讲解发卷,生童均发奖钱,正课白银二至六钱,副课白银二至四钱,以每月二十六日为课期。龙泉书院以每月十一、二十一为课期,生童课额各十名,均有奖粮。

四、河州书院的影响和意义

(一)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书院设立的基本宗旨都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有用人才。无论府学、县学、社学、私塾,还是书院,其基本动机是一致的。书院教育的确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这种基本要求,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

河州三大书院在知州杨增新的重视下,名师掌教,设施相对较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庚子(1900年)、辛丑(1901年),书院恩、正科考中举人9人,两榜解元均出河州,著名士子有:

邓隆,字德舆,自幼勤奋好学,闻名乡里。他诗文皆精,是我省乃至全国著名的西夏文研究开拓者,初任四川时,在涉外事务中,坚持约章,据理力争,挫败德国领事,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12]103。

张建,字质生,入凤林书院,与邓隆等潜心研学。其子张思温先生记述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先父见其政治腐败,不愿同流,民国十五年(1926)辞官而归,家居不出。戊辰(1928年)之乱,乡里涂炭,越年大旱,灾情愈重。时先父寓居兰州,与邓隆先生联合旅兰同乡为民请命,积极募捐,办理急赈” 。[12]47

金树仁,字德庵,永靖县原南塬乡金家嘴人。幼时好学,因成绩优良受知州杨增新器重,选入州衙教读。后应新疆都督杨增新之召入新供职。任职期间,扩充省城师范、工业学校,新建无线电、军官学校,各县均建初等学校,修建公路,改良马、羊品种,兴办实业,开发边疆,发展工矿企业等,为新疆的近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10]584—585

马恕(1874—1957),字敬堂,原籍河州东乡,清代迁居宁河城内,世代务农。光绪时入邑庠(当为龙泉书院),因学业优异,多次受奖,并为河州知州杨增新所器重。因家境贫寒,设帐教读于乡里。[13]454

(二)促进了河州教育事业的发展

清代晚期,河州文化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呈现出较为繁荣的局面。这一局面的维持与书院的存在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第一,河州三大书院与私塾、社学、义学等构成了清晚期河州的教育系统,并在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成为推进河州文化教育发展的一股巨大力量。清光绪年间,河州义学有二十九馆,分布于河州下辖地区。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兴办学堂。凤林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学生正额四十名。同年,龙泉、爱莲书院改为初等小学堂,学生各有二十名和十四名。至宣统元年(1908),河州范围内改办初等小学堂四十所。后凤林高等小学堂改为第一区第一高级小学堂,高级学生七十三名,初级学生七十九名。龙泉初等小学堂改为第三区第一高等小学堂,高级学生三十四名,初级学生十八名。爱莲书院初等小学堂改为第五区第一高等学堂,高、初级学生二十名和二十三名。宣统三年(1911)河州第一区第二高级小学堂在南关稍门外成立,有高级学生三十八名,初级学生三百一十名。私塾一直延续到民国。民国三年(1914)徐绍烈、王朝弼等开办的四大私塾,就学人数达百余人。[9]1055—1057至此,基本上为河州基础教育奠定了一定基础。

第二,河州书院层次较高。河州书院的层次虽然不一,但书院与私塾、社学、义学等相比,属于较高层次的学校,这种层次较高的书院,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私塾、社学、义学的不足,满足了士子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而且分布于城乡,与私塾、社学、义学形成了一种互补,为广大士子提供了更多更高层次的教育场所。

(三)成为河州社会道德教化的重要载体

道德教育是书院教育所发挥的一大功能。首先,书院的创建者与掌教者,无不以此为己任,把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和伦理精神都贯注于整个教育之中。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书院开设的课程,如《三字经》、《百家姓》、《幼学》、《孝经》、《四书》、《五经》、《纲鉴》、《御批通鉴》等,无一不蕴含丰富的儒家传统道德和伦理精神。书院对学生的伦理道德教化,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很大的,它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书院生徒的人格锻造、心灵洗涤、情操陶冶、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如出身凤林书院的张质生,因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辞官归隐;邓隆在四川南充任上,据理驳斥德国领事,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他们这些行为无疑在凤林书院求学时受到很大影响。这种传统道德文化和伦理精神通过书院学子的散发,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变,有着重大的影响。

(四)对于当代大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河州书院教育教学模式——教授(类似“山长”)治校、学术自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一是大学教育要提倡个性化教学,创新教育方式。在书院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与教师自由争辩,或是集体讨论或者独立思考。当今教育改革的趋势是提倡教育教学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大学教育作为个人走向社会的重要一环更应重视。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的能力和精神。二是重视基本伦理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现在的大学偏重于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其对伦理道德的认知和日常行为的规范与训练,致使有一部分学生“知识丰富而人格不健全”,这是目前大学教育的瓶颈。教育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大学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场所,“知识丰富且人格健全”才能使社会更加具有创造力、更加和谐。但人格教育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所以大学就应把学生的人格教育当做学校的长期教学规划,并不断付诸实践。

综上所述,书院教育本身是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繁荣文化教育事业的某种客观要求,其创办与兴盛,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整个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河州书院较之全国其他地区,起步较晚,但是,书院创设以后,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成为河州社会道德教化的重要载体,对河州教育事业起到推动作用,成为清晚期河州社会道德教化的重要基地,并对当今大学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注 释]

① 关于开始筹建龙泉书院的时间,说法不一,新修《和政县志·教育门》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河州知州杨增新拨款对原官办社学增修,该设为'龙泉书院'",此为一说;《和政县志·建置门·龙泉学校》载:"清光绪二十二年,河州牧杨增新请充叛产拨款创设书院",此为二说;同为此书《艺文门·公牍》中《禀请由磨户捐资以作宁河书院经费》载:"自光绪二十四年为始,扣佃开种,岁得市斗租,粮四十余石。 本年春,延聘山长……"此文是杨增新向甘肃布政使司的呈文其内容当无误,因此,《和政县志·教育门》 与民国《和政县志·建置门·龙泉学校》,误。

② 莲花堡内地基变价共计银一千两,载于杨增新《禀报筹项捐款创修北乡爱莲书院及添设牛痘局呈文》中,而《续修导河县志·教育门·学田·爱莲学田》载:“堡内地基变价足钱一千二百缗”,误。

[1] 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素尔纳,等.钦定学政全书校注[M]. 霍有明,郭海文校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 临夏市文史资料委员会.临夏市文史资料选辑[Z].兰州:[出版者不详],1987.

[4] 封华.杨增新与河州三大书院[J].档案,2008(3).

[5] 马凯祥.和政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6.

[6] 政协永靖县委员会.永靖县文史资料选辑[Z].兰州:[出版者不详],2005.

[7] 勒德洪,等.清高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影印本.

[8] 徐兆藩, 黄陶庵.续修导河县志[Z].手抄本,藏于甘肃省图书馆.

[9] 临夏州志编纂委员会.临夏回族自治州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

[10] 永靖县志编纂委员会.永靖县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11] 甘肃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志教育志编辑委员会.甘肃省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12] 政协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史资料委员会.临夏文史资料选辑[Z].兰州:[出版者不详],1999.

[13] 和政县志编纂委员会.和政县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 沈正军]

A Summary of Investigation on Academies of He Zhou in Qing Dynasty

TA Wei-Hong,ZHOU Di

(School of History,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As an essential model of culture education in Chinese history, the academy has about thousands years history from So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He Zhou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and its academies rise late which develops slowly. The system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s limited, but its status and influence in the regional education culture cannot be ignored. After the Qing emperor Kang Xi, three academies are named by Feng Lin, Long Quan and Ai Lian which exert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 education of He Zhou.

Qing Dynasty; He Zhou; academy

2015-03-11;

2015-04-02

他维宏,男,甘肃永靖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生。

G529

A

2095-770X(2015)05-0105-04

猜你喜欢

河州爱莲山长
河州砖雕装饰纹样的应用与发展
无题
古河州的魅力
麦苗青青又一春
在河州(外一首)
平江县率先在湖南省全面推行“山长制”
让你不来电
福安市率先开展一重山森林资源“山长制”绩效管理
让你不来电
麦苗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