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探讨
2015-04-10祝丽玲杨李娜
祝丽玲,杨李娜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探讨
祝丽玲,杨李娜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生活世界”有着内在价值的一致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以“生活世界”为课程根本来源,也以回归“生活世界”为课程最终归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是置于“生活世界”之中,走入“生活世界”的发展,也是走出“生活世界”,以一种客观态度审视活动得失,从理论层面的发展。本文主要在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的同时,结合“生活世界”相关理念,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探求课程的价值实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活世界;课程价值
当今社会的教育,应是一种凸显教育主体、追求个性化发展、标准多元化的教育,学生的发展应是追求全面自由的发展。但是,应试教育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唯科学主义,追求教育的标准化,将教育视作工具,将知识等同于素质的观念依然存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地掀起了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也开始由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教育模式进行转变。与此同时,“生活世界”一词介入教育领域,并在相关实践性课程的推动下,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笔者认为,这其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生活世界”理念的体现最为突出,同时“生活世界”理念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生活世界”内在价值的一致性
“生活世界”是胡塞尔晚年就人们对“科学世界”的狂热,对现实生活的迷失,对作为世界主体的具体个人的忽视这一现状而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他常用“日常生活世界”代替“生活世界”的称谓,认为“生活世界”是在我们身边的可经验的世界,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世界,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周边世界。[1]胡塞尔定义的“生活世界”,所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认为“生活世界”是人参与到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有意义的、与人密切相关的世界。他关注的是人这一主体,在生活世界中的自由成长、对自身价值实现的追求和积极主动的生存状态。[2]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主要以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和生成性为特征,凸显的是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强调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开展和评价课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生活世界”中所强调的人的自由成长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对教育主体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的一致性;“生活世界”中对人的自身价值实现的追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人的自我实现的一致性;“生活世界”中对积极主动生存的追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生存能力培养的一致性。两者所追求的都是要将人们的眼光从对“科学世界”的膜拜中转向现实的生活,重视作为主体的具体个人的发展,以创造性、开放性、生成性和经验性作为主要特征。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源于“生活世界”又以“生活世界”为最终归属
追求课程向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回归、倡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之一。如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国台湾的“综合活动学习”,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欧美的“设计学习”“自然与社会研究”“动手做”“应用学习”等等课程的开设,虽然课程名称不尽相同,但是都体现出了对综合实践的重视。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注重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需的知识、能力、态度等,以发展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3-9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和技术教育,并以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和生成性为主要特征。[3]3-7它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鼓励学生进入生活、进行实践,以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经验作为主要内容,以将学生置于现实生活世界中培养学生各项生存能力为主要方式,以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不断生成、自我实现为课程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这些特性无不是以“生活世界”为源的体现,如研究性学习部分,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来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生活世界”中的客观事实作为学习的主要来源;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部分,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到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重视的是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这些内容也是源于“生活世界”。[3]8-10源于“生活世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传统学科课程,它重视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世界中去,以“生活世界”为课程内容来源,以“生活世界”为课程实施场所,也以“生活世界”为价值的根本出发点。
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以“生活世界”为课程最终归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各项生存能力的培养,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置于现实生活世界中才能得到最终的体现。人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独立存在,学生的学习也不应脱离现实生活,不能只以纯粹知识的获得和理解为目的。笔者认为教育的目的更多的应是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积极、主动的生存方式而进行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便是一种追求积极、主动生存的课程,如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便是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则是要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参与意识,提升学生的精神、道德和能力;劳动与技术教育也是为了加强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3]8-10这些无不是以“生活世界”为课程最终的落脚点,重视学生在进入“生活世界”中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生活世界”既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终价值实现的正确归属。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走入“生活世界”也要走出“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人参与到其中的世界,以具体的个人为主体,所强调的依然是具体个人的生存、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生活世界”理念影响下的教育,重视的是学生在现实生活这一情境中的学习,以有益于学生发展的信息为教育内容,追求个性化、具有创造性的教育主体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走入“生活世界”的课程,其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和实施方式等无不是对“生活世界”理念的凸显。它所追求的是学生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讲求的是学生各项生存能力的培养,并以达到学生的自我实现为最终追求。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有走入“生活世界”中,才能发展课程自身特征,更好地保持该课程有别于其它课程的独特之处,实现课程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一味追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入“生活世界”也会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停留在经验总结层面,无法得到提升。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重视走入“生活世界”的过程中,也要适时走出“生活世界”,以一种客观的态度省察课程中的得失,站在理论的高度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发展有了一定的事实积累后,就要站在实践之外,以一种理论研究的视角对课程中的得失进行分析,对课程的理念、价值、实施等进行理论研究,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一种理论的提升,增强课程在开展、实施中的理论指导。笔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走出“生活世界”,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应提升自身理论素养,以理论高度审视课程,组织课程,指导学生,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出“生活世界”。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对课程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自身理论素养的提升,才能在课程的组织开展中,重视课程理论的发展,并从理论上对课程中的得失进行总结,进行课程理论的研究。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中,将理论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学生应重视课程中理论总结,从实践层面的学习上升到理论层面,走出“生活世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也应重视学生理论的学习。学生只停留在实践层面的学习,即便是获得了大量的直接经验,具备了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能力,也只是一种技能的获得。只有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具备在理论层面对课程中的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的能力,才真正实现了课程的价值。
最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要重视理论的总结提升。诚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回归生活”为价值取向,重视课程在“生活世界”中的发展是其有别于其它传统课程的重要特征,但是也不能脱离课程开展过程中的理论总结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渗入理论知识,从理论的高度对活动进行总结,以寻求课程的真实价值,挖掘出课程的理论意义。
“生活世界”理念下所倡导的教育是一种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育,这种教育不再是独立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味追求知识的正确性和有用性的教育;也不再是被高墙围困的独立空间,让学生承受身心重负,只为学习而学习的消极生存的场所;更不是只要成绩,只求结果,不重成长,忽略精神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理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得到了最为突出的体现,它要实现的是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生存能力等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学生主动的、有意义的生存,为学生达到自我实现做准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作为课程核心,强调学生进入“生活世界”。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置于“生活世界”中,以“生活世界”为源,以“生活世界”为归属,同时,强调走入“生活世界”发展课程,走出“生活世界”研究课程,重视课程价值的最终实现。
[1] 朱利华. “回归生活”世界思潮的教育学省察——兼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样态[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7.
[2] 李元.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1.
[3] 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朱毅然]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grative Practical Activity Curriculum and “Lebenswelt”
ZHU Li-ling; YANG Li-na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Fujian 363000, China)
The inherent value of the integrative practical activity curriculum is coincident with that of “Lebenswelt” to some extent. “Lebenswelt” should be taken as the fundamental source as well as the ultimate status of the integrative practical activity curriculum, whose development comes from the “Lebenswelt”. Entering the “Lebenswelt” means getting out of it. With an objective attitude to examine the gains and losses from activities, it’s development is based on a theoretical level.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bases on the nature of the integrative practical activity curriculum and the concept of“ Lebenswelt”, trying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grative practice activity curriculum and the “Lebenswelt” as well as exploring the valu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the integrative practical activity curriculum; the “ Lebenswelt”; the value of curriculum
2015-05-02
祝丽玲,女,江西吉安人,闽南师范大学2013级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 杨李娜,女,新疆奎屯人,教育学博士,闽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副研究员。
G423.04
A
2095-770X(2015)05-0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