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5-04-10张智华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功利性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张智华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陕西西安 710100)

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张智华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陕西西安 710100)

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教学模式研究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如教学模式研究的功利性、盲目性、随意性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面深入理解教学模式内涵,统一认识;克服教学模式研究的盲目创新和功利性,谨慎推广;避免过于跨大教学模式的作用,灵活应用。

中小学教学;教学模式;现状;对策

一、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

在现代汉语大辞典中,模式被解释为“事物的标准样式”,这是目前最为简约经典的解释,它反映了模式的本质属性即标准化。研究“事物的标准样式”,无非是将人类某种复杂的活动通过模式使其更加容易操作并推广,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标准样式,是将教学过程较为复杂的活动关系用直观、清晰、明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结构范式展现出来,为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快速理解教学过程提供帮助。在教育研究领域,已有众多的模式存在,如课程开发模式、课程设计模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教学设计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等等。其中尤以课堂教学模式为研究之最,如果单从各种教学模式的数量来考察,已经是教育研究领域最为庞大的一个集合。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教学模式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引进介绍和实践沉积阶段(1980—1990);理论研究及学科教学模式建构为主阶段(1990—2000);实践建构、区域推进为主阶段(2000—至今)。[1]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教学模式从最初的小心谨慎的引进、实践到建构本土模式,并逐渐过渡到一派繁荣、大胆创新的局面。在中国知网上以“教学模式”为主题词进行搜索,结果显示:在1980年以前此项研究基本处于静默状态,只有1篇论文;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开始有291篇研究论文问世;90年代到2000年之间,研究论文的数量激增到5585篇;之后从2000至2010年,研究论文数量暴涨到89580篇,2010年以后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数量呈现“井喷”之态,有188601篇。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教学模式研究主要是以引进介绍和实践研究为主,在借鉴国外模式的基础上,开始了本国教学模式研究实践。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有: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法、顾冷沅的青浦教改经验、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魏书生的语文六步教学法等[2]。尽管它们是以“教学法”的研究出现的,但其已经具有了明显的操作程序和结构,而这恰恰是教学模式的标准化特征。并且这个阶段的研究也促进了“中小学课堂教学常用模式”的确定,包括:传递接受式模式、引导发现式模式、自学辅导式模式、情感陶冶式模式、示范模仿式模式。之后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出版的《教育学》教材都将其纳入其中,作为师范生培养的教学内容。

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之间、教学模式研究开始趋于繁荣,理论研究与学科教学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如识字教学模式、阅读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模式、生物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等等。这一时期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也开始迅猛发展,其中,围绕学科中的某一种理论进行具体教学模式研究成为主要的研究形式。

2000年到2009年之间,教学模式研究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代表性的模式有: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湖南泸溪中学的“学案导学,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辽宁沈阳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系统”和“124”模式、江西武宁宁达中学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陕西宜川中学的“三环节导学式”教学模式等等。这一时期教学模式的品牌效应凸显,一些学校成为了名校,并成为众多学校竞相学习的对象。

2010年以后,教学模式研究持续这种高速发展,势头不减。这个阶段也陆续出版了一些相关著作、论文集等,具有很强的区域特征。如孙龙国编著的《“一主三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曾钦泉主编的《有效教学模式探索》(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广州《课堂教学新模式》编委会编写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等。

除此之外,网络、信息时代的新模式出现,如美国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入中国并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教学模式研究开始出现了理性反思的声音,尤其是对2000年以后的这种“爆炸式”、“井喷式”研究状态开始进行了反思性研究。

二、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研究逐渐成为某些学校扬名的手段,具有一定功利性

教学模式研究目前的繁荣,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功利性。有些学校将“标新立异”的教学模式作为扬名的手段和途径,并在这种总结“模式”、追求“模式”的状态中自得其乐、乐此不疲。这种为了“模式”而“模式”的功利性的研究使得建构“新模式”演变成了一种时尚、成为一种追求,这必然使得课堂教学研究集中在一些表象上,而忽视了教学模式背后更深层次的教学理念的建构。

对功利性的追求,会使教育研究趋向浮躁,也会使研究者丧失一些本真的学术规范。在教育实践中也会导致人们放大教学模式的功能,希望“模式”能够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甚至有些地区的教育部门在整个区域推行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当然功利性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历来中国政治文化中都有“面子工程”。官员要留下任职期间的重大政绩,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也要留下辉煌业绩。一些学校热衷于申报项目,虽然也有着很多积极因素,但其功利的目的还是不容忽视的。

(二)教学模式创新缺乏教学理论的支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很多地区将追求模式、总结模式当作一种创新的途径,很多“新奇”模式其实只是名字不同而已。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自身的规律性,如教学的特质性规律: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知识传授的简约性、所学知识的间接性、学生发展的多样性、教师活动的本体性。[3]教学规律对教学研究具有客观制约作用,它也是创新、研发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不认真研究教学规律以及相关的教学理论,就总结出一套又一套的各种课堂教学模式是有一定盲目性的。

在教育实践中,有一种不良风气,就是盲目创新、总想超越。如“知识传授具有简约性”是教学的基本规律,但人们似乎不愿提甚至不敢提“传授”,似乎一说“传授”就是灌输、被动,就会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相一致;总是寄希望通过课堂教学的“非传授”改革或创新来实现教学过程的“简约性”,个别教学模式甚至将课堂讲授新知识的时间限定在10分钟以内等等。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真正深入到各个学校的课堂中,恐怕真正意义上的“传授”正在进行中。即便是受到教育界普遍关注的洋思中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也有“后教”这一环节吗?近两年由美国传入我国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是将教的活动延伸到了家庭里,学生通过互联网利用电脑看着老师制作的教学视频学习时,一定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吧。忽视教学理论对教学模式研究的支撑性,必然会使教学模式研究走入困境。最终,总结出的模式既不能反映教学规律,又难以在课堂教学中持续发展。

(三)教学模式表述过于追求新奇,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不同的学者对教学模式的特点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唐文中教授认为教学模式的特点有完整性、针对性、操作性和优效性;[4]李秉德教授认为教学模式的特点有完整性、独特性、简明性和操作性。[5]。再结合其他的一些观点概括起来讲,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完整性、简明性、针对性、灵活性、结构性和程序性的特点。教学模式表述应当体现这几个特点,其结果应当是教师看到某个教学模式的表述后能够基本理解模式本来要表达的意图,而不是玩文字游戏、故弄玄虚。

有些教学模式表述的很简明、新奇,让人无法理解,但继续分析下去会发现,其竟然还是某些模式的翻版,如“121”教学模式,“3311”教学模式等等,其要表达什么不知所云。像“121”这种提法在小学生的语文作业中出现过,就是“写一个拼音、抄两遍生字、组一个词”,老师布置作业时只要说“121”孩子们都知道是何意。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的表述来使用,是不合适的,因为它基本没有反映任何教学模式应当包含的教学理念,也忽视了教学模式的完整性。所以在教学模式的总结中,我们应当持一种谨慎的、负责任的学术态度,教学模式表述的结果应当是教师能够理解和应用,并能够反应其基本特点和一定教学思想的标准化样式。

三、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全面深入理解教学模式内涵,统一认识

教学模式的科学概念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规范。从目前研究的现状看,最为常见的看法有以下几种:第一,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几种稳定的教学方法组合;如“议议、读读、练练、讲讲”,“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等;第二,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某种教学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如“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第三,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结构的程序,如“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

教学模式研究并非是为了停留在理论层面进行“空洞思辨”,我们也无意进入教学模式概念继续进行“纷争”。根据以上的几种说法以及目前研究成果的现状,教学模式内涵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点:“其一,教学模式蕴含特定的教学思想;其二,教学模式提供参考性的教学活动结构或教学程序;其三,特定的教学模式需要具有与其相匹配的基本教学策略或方法。”[6]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应当体现某种教学思想并正确反映一定的教学规律。没有教学思想和规律对教学模式的制约,其往往容易形成经验、机械、空洞的模式,难以持续发展。而如果忽视教学模式的程序性和结构性,则会使教学模式变成形而上“中看不中用”的摆设,缺少可操作性。如果忽视了与教学模式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模式就难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存。

教育模式研究应当从以上教学模式内涵的三个方面来统一认识,而统一认识则需要对教学规律及其相关理论的认真学习和感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教学模式如此繁荣的景象中迷失自我;我们才能从“汪洋大海”一般的教学模式中发现某些模式存在的缺陷,而将其中符合教学模式内涵的模式归类并为我所用,或者找到适合的模式或者建构新的模式。

(二)克服教学模式研究的盲目创新和功利性,谨慎推广

教学模式研究有两条基本路径:其一是从教学实践经验中归纳而来;其二是从教学理论演绎而来。有些学校或地区在教学模式研究中总想超越已有模式,但又缺乏对教学模式内涵的统一认识,甚至都没有搞清楚教学模式的研究路径,就开始进入教育实验,急功近利的研究必然导致“五花八门”的教学模式出现。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对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感悟不足;本身就是带着某种功利性的目的进入研究过程;现有教学模式过多、难以超越等等。大胆创新,必然要小心求证。否则盲目创新必然导致“缺陷”教学模式出现,而通常这种模式又会被迅速推广到整个学区或者是整个区域,模式本身的缺陷就会被放大。因此在教学模式研究中,我们应当持一种负责任的、严格认真的态度,克服研究中的功利性、盲目性。

(三)避免过于夸大教学模式的作用,灵活应用

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就必然进入课堂教学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者也必然是中小学教师。模式来自于现代工业社会,必然带有工业社会标准化的烙印。也就是说,模式本身既有利也有弊。人们在研究模式和使用模式解决问题时,是需要权衡利弊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是有限的,使用不当也会出现机械、刻板的缺点。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而教学艺术相对科学而言则更需要教师的体验和感悟,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隐性的教学策略就是这种艺术,这是教学模式无法解决的。又如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责任心、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教师的幽默、教育机制等等,也都是教学模式无法涉及也很难涉及的领域。

所以,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校及教师客观、理性地看待教学模式的作用,分析某种特定教学模式的利与弊,既不夸大也不贬低,并逐渐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课程特点、学生特点、自身特点灵活使用并创新教学模式。

[1] 万伟.三十年来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15(1):60-61.

[2] 苏春景.关于我国教学法改革实验的统计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2):55-62.

[3] 张楚庭.教学论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7-51.

[4] 唐文中.教学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140-141.

[5] 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59.

[6] 叶丽新.走出"假性"繁荣-浅谈我国教学模式理念的模糊性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56.

[责任编辑 沈正军]

Research of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Teaching Mode in Classroom

ZHANG Zhi-hu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00, China)

Research about the teaching mode in classroom has entered a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 presenting a scene of "prosperity". The teaching mode research has certain positive meaning i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in classroom, meanwhile, it also bring some confusion, such as the utilitarianism, blindness and randomness of teaching mode research. For teachers,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widely and deeply, and unify their understanding. Further mor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overcome the blind innovation and utilitarianism of teaching mode research. And lastly,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avoid exaggerating the role of teaching mode and pay attention to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ode; the status quo;countermeasures

2015-05-25

张智华,女,山西临猗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G622.0

A

2095-770X(2015)05-0099-03

猜你喜欢

功利性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警惕功利性支教
最有价值的阅读,恰恰是非功利性阅读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