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及应用——张德禄教授访谈录
2015-04-08张淑杰张德禄
张淑杰, 张德禄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2.同济大学 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0092 )
张德禄(1955-),男,汉族,山东德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系统功能语言学、文体学、符号学、语篇分析和外语教学等。
[摘要] 本文是对山东大学、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德禄教授的访谈录。张德禄教授几十年来致力于功能语法、语篇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并颇有建树。在访谈中,张德禄教授阐释了语篇分析研究的内容及方向、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及其发展趋势;他还畅谈了做科研的方法,如怎样找到科研的突破点、如何处理领域与方向的关系,并就学术精神等方面给年轻学者提出建议。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超学科研究
DOI:10.16482/j.sdwy37-1026.2015-04-001
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及应用——张德禄教授访谈录
张淑杰1, 张德禄2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文学院,山东 青岛266580; 2.同济大学 外国语学院, 上海200092 )
张德禄(1955-),男,汉族,山东德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系统功能语言学、文体学、符号学、语篇分析和外语教学等。
[摘要]本文是对山东大学、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德禄教授的访谈录。张德禄教授几十年来致力于功能语法、语篇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并颇有建树。在访谈中,张德禄教授阐释了语篇分析研究的内容及方向、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及其发展趋势;他还畅谈了做科研的方法,如怎样找到科研的突破点、如何处理领域与方向的关系,并就学术精神等方面给年轻学者提出建议。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超学科研究
DOI:10.16482/j.sdwy37-1026.2015-04-001
收稿日期:2014-07-20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基于自主学习的多模态教材设计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4YJC7401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淑杰(1976-),女,汉族,山东青岛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文献编号] 1002-2643(2015)04-0003-06
Abstract:This paper is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Zhang Delu, a Ph. D. supervisor of Shandong University and Tongji University. Professor Zhang Delu has been probing various fields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uch as functional grammar, discourse analysis and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Based on the recent interview with Zhang, the paper focuses on many hot topics of SFL, 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ourse analysis and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e current and future research topics on discourse analysis,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Meanwhile, Professor Zhang also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on research methods and interprets his understanding of academic spirit.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Zhang Delu
ZHANG Shu-jie1, ZHANG De-lu2
(1. College of Art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266580, China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Key word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discourse analysis;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transdisciplinary studies
张德禄教授是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张教授于1982年留学澳大利亚,师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M. A. K. Halliday并获得硕士学位,是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奠基者与领军学者。张德禄教授在多个国家级学术研究学会担任主要负责人,是国内十几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张德禄教授获得教学科研奖励20多项,主持科学研究课题11项,完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论文集上发表论文155篇,其中在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80余篇,如TEXT、《外语教学与研究》、《山东外语教学》、《外国语》、《当代语言学》等;由国内外知名出版社出版专著、编著、译著23部。他的成果被5000多篇论文所引用。几十年来,张教授在功能语法、符号学、文体学、语篇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外语教学等领域成绩斐然;在潜心科研的同时,张教授培养了许多德才兼备的学者,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14年12月笔者就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前言课题及其发展趋势专访了张教授。
张淑杰:(以下简称笔者) 张老师,语篇分析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领域,您在语篇分析方面著述颇丰,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并形成著作《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于2003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同时《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请您谈谈您在语篇分析方面的研究心得。
张德禄:(以下简称张)传统上,语法研究的目标是分析句子,包括传统语法和形式主义语法学派都是把句子作为研究对象,但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篇作为研究的核心。首先语篇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即使一个词、一个句子、或者一系列句子都可以是一个语篇,都可以作为交际的基本单位。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研究语法的目标是进行语篇分析,而不仅仅是研究小句。研究语法时应该把语法与语篇联系起来,因此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被称为功能语法,实际上是把语言的形式与意义联系起来。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各个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词汇、语法、语音、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它们在语境中的功能,而语篇为它们的研究提供了语境。(Halliday,1985)
现在,语篇分析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首先,语法与语篇在微观层面的关系需要搞清楚。以前对于语篇的研究主要放在语篇的整体结构上,如体裁结构,而对于微观层面上语法与语篇的关系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当然也有一些研究如修辞结构理论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把语法研究与比较接近句子及比句子大的语篇单位联系起来,语篇研究就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即由什么语法单位及语法模式来体现的系统研究,这样就把语法与语篇的体现关系从整体与局部两个层面上联系起来。其次,对语义系统的描述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以前进行的系统描述大部分是在语法层面上或者与语法相关的层面上进行的,而对于社会文化层面上的研究还不够,当然有些方面的研究如评价理论也是在语义层面上进行的。最后,语义系统特征与语篇特征的关系问题也需要做进一步研究。语篇特征来自于系统,这些语篇特征与语义特征有什么联系,有怎样的决定被决定的关系也需要搞清楚。这些课题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研究的热点问题。
笔者:您从90年代开始进行的大部分研究是在语篇层面上,特别是进行了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关系研究,并承担了教育部的社科规划项目“论语篇连贯的总体条件”,这期间的科研思路是怎样的?
张:做任何研究,特别是申请科研课题,首先要找准突破点。本课题重点研究了形成语篇连贯的各种条件,并最终形成了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理论。这个突破点来源于在研究中我对研究对象的思考和探索。我在研究中发现Halliday和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比如他们提出“语篇衔接+语域一致性=语篇连贯”的理论(Halliday & Hasan,1976),这就意味着一个连贯的语篇首先是衔接的,同时要有语域一致性。但是一些小语篇特别是语境依赖性强的语篇具有语域一致性的特点却不一定有衔接机制,因此与Halliday和Hasan自己提出的衔接理论有一些出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可以对语篇连贯的理论模式进行修改,二是可以扩展衔接机制,从而使连贯的语篇都有衔接机制。我采用了后者。
Halliday和Hasan的衔接机制主要是在语篇内部,但是在语境依赖性强的语篇中,语篇中的外指项目很多,如果这些项目不作为衔接手段的话,那就意味着这些语篇缺乏衔接机制,就不能满足Halliday和Hasan提出的“语篇衔接+语域一致性=语篇连贯”的模式。所以我就提出与语境相联系的语言特征也是衔接机制的思路,从而扩展了衔接机制的范围。同时,在研究中我还发现有些衔接关系是跨类的,如语篇中词汇项目和语法项目也可以形成衔接关系;另外,除了概念意义的衔接还有人际意义的衔接、语音的衔接。(胡壮麟,1994)这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式,衔接的手段得以扩展,从而从某个角度可以说,完善了Halliday和Hasan的“语篇衔接+语域一致性=语篇连贯”的理论。有些学者认为这些新的衔接机制在Halliday和Hasan的衔接理论中不存在,把他们作为衔接机制是否与Halliday和Hasan的思路和理论不一致。实际上这些机制是形成连贯的条件,是否称为衔接只是一个术语问题。既然他们对于语篇的连贯起重要作用,就应该纳入到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理论框架中;同时如果把它作为衔接手段的话,可以完善Halliday和Hasan的理论模式。在此基础上我又对衔接的其他方面做了研究,如衔接力的研究、衔接关系的研究、衔接原则的研究及在宏观层面上的语篇连贯的研究(张德禄、刘汝山,2003),这些都是在Halliday和Hasan的理论基础上对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的发展。
笔者:张老师,近年来语篇分析研究中出现了比较热门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请您谈谈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产生的原因。
张:跟踪学科前沿的发展是一个研究者永恒的任务。多模态话语分析还应该算是一个比较前沿的课题。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其研究目标一直是语言本身,但是Halliday提出语言是社会符号的理论已经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既然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就应该还有除了语言之外的其他社会符号;在人类的交际中使用的不仅是语言符号,还有其他符号系统中的符号,因此在研究语言的功能时也需要对在交际中选择的其它符号系统的功能特征进行研究(张德禄,2010),这就是近20年来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研究语言内部及在社会文化和语境中的系统和功能特征的同时,也认识到交际在很多情况下不是由语言单独完成的,而是由多种符号系统共同完成的,并开始关注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系统和功能特征,特别是它们与语言协同作用于社会交际的情况。这样,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开始由研究语言本身向研究其他符号系统扩展。研究多模态和社会符号学一方面扩大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更深入地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
笔者:请问张老师,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的历史发展及研究现状是怎样的呢?
张:多模态话语分析从O’Toole和Kress & van Leeuven开始研究到现在已经有近20年的时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包括多模态语法研究(O’Toole,1994;Kress & van Leeuven,1996/2006)、模态之间的关系研究、多模态与多元读写能力培养的研究(New London Group,1996/2000)、以及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应用研究等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研究范围大,涉及问题多,多模态话语分析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还处在发展阶段,还有如下问题没有真正搞清楚,或者说没有意识到。
首先,大家对多模态语篇的分析,如对图像或者儿童连环画及电影等的分析研究,都是注重语篇本身的分析,而没有关注对语篇背后不同符号系统的研究。社会符号学为多模态语篇分析提供系统资源上的研究,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需要以社会符号学理论为基础,重视系统研究,及从系统中选择的特征及其意义潜势或供用特征(affordances)的研究,即关注一个符号无论是语言符号还是其他符号在交际中应用的意义范围及在不同语境中的功能,这些共同特征形成了它的意义潜势或供用特征。
其次,多模态话语分析实际上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对象通常是非语言学科的,如绘画、电影、舞蹈、广告设计等。所以,多模态话语分析需要多学科的协同研究。所谓多模态就是从不同的模态中选择符号特征来共同组成语篇,而不同的模态本身代表不同的学科,因此是多学科的协同。(张德禄,2012)现在这样做的不多,将来有两个路子可以走:一个就是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做研究,建立“超学科”研究平台;另一个路子就是培养多能人才,即一人多能,同时掌握多种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
最后,多模态语法的研究还需要深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进行对多模态语篇所涉及的符号系统的词汇语法的研究。在进行社会符号学研究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一些符号系统比较简单,没有语法只有词汇,因此没有必要研究它的语法;而其他的一些符号系统像语言一样,不仅有词汇还有语法,而且有的还有比较复杂的语法系统,因此研究的难度就很大。无论有没有语法,他们本身都有个系统,或者称系统语法,因此需要对不同的符号系统进行系统研究。第二:不同符号系统的语法特点也是不一样的,也需要研究。这也是我们在多模态语法研究中应该注意的,比如说语言是线性的,它的语法也是线性的,把一个线性的结构切割成不同的部分即形成语法单位或者语法成分;但是一个图像的单位不是线性的而可能是平面的,因为图像本身就是平面的,可以有不同的形状、不同的组成规则。平面语法与线性语法很显然有不同的特点,在平面语法中是一个词组级语法成分的在线性语法中就可能成为一个小句级或者句子级语法单位,所以说我们应该重视不同符号系统的语法特点的研究。第三:需要对不同符号系统的选择特征在多模态语篇中的功能进行研究,这更是一个比较难的研究课题。当你从不同的符号系统中选择特征用于交际时,这些从不同符号系统中选择的特征共同组成多模态语篇,每个特征都有它本身的功能,具体的功能是什么,在具体语境中有什么功能,如何相互协同作用来产生一个多模态语篇是我们需要作进一步研究的。(胡壮麟,2004)
笔者:张老师,通过您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既需要对每个模态及模态间的关系做深入研究,也需要从宏观上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您的力作《多模态话语分析与外语教学》会给广大学者更加详细而深入的讲解,我们翘首以盼高等教育出版社能尽快出版该书。张老师,纵观您这几年的成果,研究领域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到符号学,研究的课题从语篇分析到多模态话语分析,涉猎很广,著述颇丰。请您谈谈学者应该怎样处理领域与方向的关系?
张:这里涉及到做研究中知识面的深浅宽窄问题及理论与应用的问题。做研究需要到达学科的前沿,但同时也要求知识面宽,在跨学科、超学科研究中更是如此。从宽窄的角度讲,追求知识面宽,但是一定要有核心,围绕核心向外扩展;同时不能漫无边际的扩展,不然会迷失方向。见异思迁,难有大的建树。从深浅的角度讲,追求深也要坚持方向,从学科的发展角度看待研究的深入,才能保证在研究领域内向纵深发展。
笔者:那请教您一个人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这个目标呢?
张:一个人有时不能同时做到两者兼备,所以,就可以先发展一个方面,然后向外扩展,我自己的初期发展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研究的。我先集中研究一个领域,使它达到学科的前沿,这样就可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如做课题或出成果。但是这样还是不够的,在研究的同时要扩展自己的知识,这种发展模式我把它称为“中心辐射型”。如刚才讲的语篇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等领域的研究都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内进行的。但是很多语言的基本特征需要在研究其他学科的时候才能发现。例如,语言教学的效果通常不单单是从语言研究中得到,而是要结合教育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才能做出正确评估。知识面窄会限制自己的发展,在文科中尤其如此。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适用语言学,研究语言的应用是研究语言特性的基本条件之一。(张德禄,2010)但它通常要涉及另外一个学科、或者几个学科,因此Halliday把它看作一个“主题”(theme),即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跨学科研究,或者说,更有效的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超学科研究。超学科与跨学科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把各个学科整合为一体,各个学科的知识都要为本主题的研究做出贡献。
笔者:张老师,您从1987年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到1991年在TEXT发表论文,期间仅仅用了4年时间,请您谈谈年轻学者怎样发现前沿课题并深入探索,让自己的学术研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而推动语言学的发展?
张:实际上,我从开始学习系统功能语言学到能在国际刊物发文章不是4年,而是用了10年的时间,正是“十年磨一剑”。除了特别聪明、做研究十分擅长的人之外,一般人都需要长期坚持。长期坚持有两个意思:一是常年学习不断,不能忽冷忽热;二是要选择好自己的研究方向,并要坚持,不能见异思迁,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我自己的体会就是要坚持,持之以恒,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学会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次看问题。
笔者: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当今世界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尤其符合中国人格物致知、学以致用的哲学思想,所以国内本流派的拥趸者越来越多;您也于2012年在《山东外语教学》主持选题,与学者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请您谈谈当前国际上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及研究趋势。
张:只有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趋势,才能真正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前沿课题和发展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核心是从意义和功能的角度研究语法,即系统语法与功能语法,所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初期又称为“系统语法”,后来才发展成为“系统功能语法”。因此,对于语法的研究是不断深化的,也是永恒的研究课题。进行语法研究的目的是进行语篇分析,因此语篇分析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课题,包括语篇本体的研究,如研究语篇的类型和语篇的结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语篇与语境的关系(从语篇与文化语境的关系的角度讲是研究语篇的体裁;从语篇与情境语境的关系的角度讲是研究语篇的语域特征)。语篇用途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进行语篇分析的用途是不同的,如果进行语篇分析的目的是研究语言本身的特征,这是语言学本体研究;如果研究语篇的目的是发现语篇的用途,即发现语篇在社会交际中的功能,那么它是通过语篇分析来研究其他领域的东西,如批评话语分析,它是把语篇分析作为手段来发现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权利问题等。(胡壮麟等,2005)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第二个发展趋势是由语言之内向语言之外其他符号系统的延伸,即多模态话语分析,上面已经谈过。
第三个发展趋势是由研究社会向研究社会成员的意义潜势过渡,即最近发展起来的个体性(individuation)研究。从Halliday的基本理论角度来看是从社会符号角度研究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及把整个社会作为语境的语言研究,研究重点是语言的意义潜势,因此对于社会成员的个体特征研究一般不包括在这个方向之内。但最近随着语篇分析的发展,学者们发现,在通过语篇分析研究发现人类交际的共性特征的同时,还需要研究社会成员的个体特征,如个体身份的研究等。(Martin,2009)
同时还有一个从语言的中心向下的研究趋势,是关于功能语音学、功能音系学的研究。这类研究还比较欠缺,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
第五个发展趋势是向跨学科和超学科方向发展。实际上这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门适用语言学,其应用领域的研究涉及到跨学科或者超学科的研究,如语言教学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文体学涉及到语言学、文学等学科;翻译涉及到语言学及社会文化等相关学科。应用研究还涉及到对其他载体的研究如电影、科学、法律、医学等,因此跨学科和超学科的研究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
最后谈谈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结合研究问题。能够把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结合是因为两者有共同的关注点:认知语言学也把意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不是形式;也强调语言运用的重要性。(Croft & Cruse,2004)但两者的研究角度不同:一个是从社会文化语境角度从外部看语言;一个是从大脑思维的角度从个体内部看语言。从两者的结合研究上现在看主要有两种思路:1)从意义的解释和构建的角度来解释认知现象,为认知语言学提供一个替代模式,如Halliday & Matthiessen (1999);2)从两者互补角度进行研究。我们一般采用后者。但采用后者要能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用这两个不同的理论解决相同的问题得到的结果是部分重叠的?部分互补的?还是完全互补的?2)两个理论能否整合为一个理论框架或分析框架?如果两者确实是互补的,应该可以怎样做?3)在整合为一个框架时,哪个为主,哪个为次,或者两者的作用相当吗?4)除了研究角度不同外,在其他方面是否存在理论上的冲突?5)在理论整合中,相关的理论和术语如何处理?我自己觉得只有这些问题都能得到比较圆满的答案,才可以把两个理论进行有效的结合研究。
笔者:张老师,您作为国内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先行者与开拓者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培养本学派的年轻学者,已经培养了近100名硕士生,10多名博士生,请您谈谈您对年轻学者的要求与期望。
张:作为年轻学者,做学问首先要强调道德素质的培养。要有好的心态,要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特别是做系统功能语言学方向,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语言,在研究意义的时候除了研究概念意义还要研究人际意义,研究者首先要认识到如何在社会上做人,才能真正做好语篇的人际意义研究。作为学者要有人文素养、高尚的价值取向,要有学者精神。能够潜心做学问、不浮躁,无论形势如何发展都要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还要有不断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愿望。有了兴趣就不会觉得做学术很枯燥和劳累,你才能坚持做下去,最终做出一定的成果。
笔者:张老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您平易近人的学者气质、严谨而灵活多元的学术风格、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学术精神,对年轻学者来讲是一种鼓舞,更是一种标杆。您关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独到而深入的阐述让我受益匪浅,再次感谢您!
参考文献
[1] Croft, W. & D. A. Cruse.CognitiveLinguis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 Halliday, M. A. K. & R. Hasan.CohesioninEnglish[M]. 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76.
[3] Halliday, M. A. 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Ltd., 1985.
[4] Halliday, M. A. K. & C. M. I. M. Matthiessen.ConstruingExperienceThroughMeaning:ALanguage-BasedApproachtoCognition[M]. London: Continuum, 1999.
[5] Kress, G. & T. van Leeuven.ReadingImages:TheGrammarofVisualDesign[M]. London: Routledge, 1996/2006.
[6] Martin, J. Realization, Instantiation and Individuation: Some thoughts on identity in youth justice conferencing[A]. In J. Martin (ed.).ForensicLinguistics.CollectedWorksofJ.R.Martin.Vol.8. [C]. Shanghai: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2009.75-101.
[7] New London Group. 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A]. In B. Cope & M. Kalantzis (eds.).Multiliteracies:LiteracyLearningandtheDesignofSocialFutures[C]. Melbourne: Macmillan, 1996/2000.182-202.
[8] O’Toole.TheLanguageofDisplayedArt[M]. Londo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4.
[9]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10] 胡壮麟. 超文本及其语篇特征[J]. 山东外语教学,2004,(5):3-8.
[11]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2] 张德禄,刘汝山.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3] 张德禄. 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 中国外语,2010,(3):48-53.
[14] 张德禄. 论多模态话语设计[J]. 山东外语教学,2012,(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