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脾相关理论研究
2015-04-04窦志芳张俊龙
窦志芳,张俊龙,赵 琼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中医理论认为,脑藏神,能够总统诸神。脑总统诸神,指脑主之神(脑神)对五脏神——神、魂、魄、意、志具有统帅作用。脾藏意,在志为思,意为五神之一,“意者记所往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与人的记忆、思维有着密切关系,而人的记忆、思维等则与脑功能的正常与否有着密切关系。关于脾脑的研究散见于历代文献,对二者进行深入研究者较少,文章从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角度,对脾脑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 脾藏营,运化水谷,以营养意
营,指营阴、营气。《灵枢·营卫生会》有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又曰:“中焦亦并胃口,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可见,营来源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行于脉中,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黄帝内经灵枢译注》有“脾贮藏营气”之说。
意,即意识、回忆或未定成见的思维[1],是人体表现于外的精神活动。《素问·宣明五气》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之说。李荣华等[2]提出“营阴是精神思维活动尤其是记忆活动的主要物质载体”。《灵枢·本神》有“心有所忆谓之意”之说,而《黄帝内经太素》则明确指出“脾为四脏之本,意主愁忧,故心在变动为忧,即意之忧也,或在肺志为忧,亦意之忧也,或在肾志为忧,亦意之忧也,故愁忧所在,皆属脾也”。“营舍意”,营阴为意所居之地,“脾藏营”,营生于脾,脾胃功能正常则营生正常,营阴充足则意有所藏,意藏正常,则脑的记忆、思维等功能活动正常。
2 脾在志为思,思出于脑
思,即思考,思维,有认识和情感的涵义。《灵枢·本神》有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书经·尧典》有“虑深通敏谓之思”的记载。关于“思”字,《说文解字》指出“思,容也,从心,囟声”。余灏笺明确提出“人之精髓在脑,脑主记识,故思从囟”,《说文解字》又言:“惟思,凡思也。”凡思指广义的一般思维。
脾主思,“思虑过度,则劳伤心脾”,一切思维均与脾有关。思维是人体精神意识活动的一部分,包括认识事物,然后分析、判断,最后做出怒、忧、思、悲、惊、恐等反应,这些功能虽与五脏各自相关,但都与脑有关。汪昂在《本草备要·辛夷》中明确指出思维由脑主宰,“今人每记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脑之意也”。程杏轩则指出“脑髓纯者灵,杂者钝,耳目皆由此禀令,故聪明焉”。这些论述均提示脑与脾所主之思密切相关。
3 脾脑相关的中医理论基础
3.1 脾与脑通过经络相互联系
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通过经脉相互络属,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同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动输》指出:“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灵枢·经脉》指出:“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 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由此可见,脾胃通过经络将饮食水谷中的精微物质转输于脑,为脑所用,使其发挥主神明的作用。
3.2 脾主运化,为脑提供精微物质
水谷精微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各脏腑组织器官均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充养,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作为奇恒之腑之一的脑也不例外。
《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髓者,以脑为主。”(《素问·奇病论》)又说:“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五脏生成论》)脑髓的生成虽与先天之本肾有关,但亦赖后天之本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充养,水谷精微是化生脑髓的重要物质基础。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云:“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脑髓的充盈以肾髓充盛为基础,而肾中之精亦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程杏轩指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精藏于肾,非生于肾也。譬诸钱粮虽贮库中,然非库中自出,须补脾胃化源。”指出髓生于脾而藏于肾,临床上补精所用的醇厚之品,亦必须经过脾的转运才能归肾。《素问·六节藏象论》有云:“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平人绝谷篇》亦曰:“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可见,水谷精微是脑神产生的物质基础。如若脾不运化,精微物质匮乏,气血不足,则脑神之用乏源,脑主神志的功能也会降低。
3.3 脾主统血,防止血溢脑外
脾主统血,使血行于脉内而不溢于脉外,循经上头,奉养神明。神明充,则精神神志活动正常。《素问·八正神明论》有“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之说。如肝阳亢盛,迫血妄行,导致血失统摄而溢于脉外,进而阻塞脑窍,则导致肢体不遂,语言謇涩,甚至死亡。
3.4 脾主升清,以维持脑神之清灵
脾主升清,能够将水谷精微等物质运送于心、肺、头面、耳目,通过心肺作用化生气血而濡养全身。若脾不升清,清阳不升,耳目失养,则耳失聪,目不明,甚则头昏而空。如痰浊蒙蔽清窍,脑失所养,则可出现头昏、头重等症。《原机启微》有云:“伤寒病愈后,或有腹大病者,以其清阳之气不升,而余邪上走空窍也。其病隐涩赤胀,生翳羞明,头脑骨痛。”
3.5 脑为髓海,主司运动
中医理论认为“肝者,罢极之本”,“脾主肌肉,四肢”,肢体的运动与肝脾有关,需要脾所运水谷精微及肝所藏之血的滋养,但是运动的具体实施则由脑支配。具体而言,运动这一动作的全部过程表现为:大脑接受外界刺激,即任物,产生知觉,大脑经过综合分析,最后做出相应动作,整个感知的过程由脑所主。此外,运动功能是否正常,与髓海亦密切相关,“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海论》),唐容川则明确提出“精以生神,精足神强,自多伎巧,髓不足者,力不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人之脑髓空者……甚或猝然昏厥,知觉运动俱废,因脑髓之质,原为神经之本原也。”一语道出了运动与脑髓的相关性。
4 脑肠肽为脾脑相关的现代生物学基础
1931年美国Von Euler和Gaddum发现脑和小肠提取物中都含有一种活性相同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够刺激兔离体空肠平滑肌收缩。近20年来科学家们至少发现有20多种同时存在于大脑组织中的胃肠多肽,这种由胃肠和神经系统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被称为“脑肠肽”。
凌江红[3]通过查阅国内近5年的文献发现,脾失健运所引起的消化功能活动紊乱与胃肠激素的失调有关。这些激素不仅可以通过体液途径或作为肠道神经系统的递质在外周对胃肠运动功能进行调节,而且可以通过影响迷走神经环路在中枢水平发挥作用。
梁海凌[4]明确提出脾脑之间有着共同的物质基础——脑肠肽。脑内与胃肠道双重分布的脑肠肽峰值变化具有调节情志、改善记忆能力、调节胃肠功能等作用。中医则认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脑力劳动过度、精神过度紧张、思虑过度等刺激均会影响胃肠道的变化,而出现厌食、纳呆等症。
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脾虚证常伴随血管活性肠肽(VIP)分泌量的异常,而具有健脾作用的方剂归脾汤和小建中汤可以改善脾虚证实验动物的VIP水平[5],而VIP含量又与记忆力密切相关。钱会南等[5]通过研究发现,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及肠道交感神经丛中神经肽(NPY)的合成减少是影响实验动物学习记忆能力的相关因素,健脾法可通过调节脑内NPY水平和基因表达而影响学习记忆。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脾藏营,以营养意,思出于脾,脑为髓之海而主神明,脾脑相关的生物学基础脑肠肽与脾所藏之“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探索脑肠肽与营之间的相关性对于认识中医脾脑相关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1]纪立金.中医脾脏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374-398.
[2]李荣华,聂慧.浅析“脾在志为思”、“脾藏意”的理论实质[J].四川中医,2010,28(4):46-47.
[3]凌江红.肝主疏泄与脑肠肽的相关性[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3,11(4):233-234.
[4]梁海凌.从脾脑相关阐释心身疾病的发病机理[J].新中医,2012,44(12):3-5.
[5]钱会南,吴海霞,王乐,等.健脾与补肾对脑内神经肽Y水平和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3,21(8):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