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会仍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经验
2015-04-04刘贤忠张丽婷童卫泉王会仍
刘贤忠,张丽婷,童卫泉,王 帅,陈 芳,王会仍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31000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慢性炎性反应增强有关[1]。慢阻肺与吸烟史、职业史、有害物质接触史等有关。其特征性症状是慢性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咳嗽和咳痰。慢阻肺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虽然慢阻肺的治疗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是慢阻肺患病率和死亡率仍较高,是目前世界第四大死亡原因[2]。王会仍教授从医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慢阻肺,临床效果显著。本人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王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阻肺的方法进行总结,并加以论述。
1 病因病机与治则
王教授认为本病病机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依据其症状特点可归属于中医“肺胀”。
1.1 病因病机
《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灵枢·胀论篇》云:“肺胀者,虚满而喘咳”。《内经》中已明确了肺胀的病因病机及证候表现。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中有“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嗽,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否不能宣畅,故咳逆,短乏气也”的论述,此亦点明了肺胀的发病机理。王教授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是“本虚标实”。
1.1.1 以“肺脾肾虚”为本 王教授认为本病的本质是肺脾肾虚。肺外合皮毛,主司呼吸,外感六淫从口鼻而入,首先伤肺,致使肺气郁闭,肺失宣降,气机逆乱,出现咳嗽及气喘;肺虚则清气难以从口鼻而入,而体内浊气又难以排出,集于胸中,出现喘憋胸闷等症。肺金为脾土之子,肺气虚致“子盗母气”,脾脏亦受损,脾虚则无以运化,津液聚而为痰,痰饮又加重气机阻滞,使咳嗽气喘难以消除,痰阻胸间出现胸闷;脾虚则后天不足,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而肺虚不能输布精微,致使各脏腑器官失于濡养,继而各脏腑器官功能受损。久病及肾,本病晚期可出现肾虚,肾主纳气,故肾虚者气不足以吸,临床表现为呼吸表浅,吸气费力;肾主水液,肾虚可出现水肿、腰膝酸软等。疾病末期,累及心等其他脏腑,可有心阳虚衰,症见胸闷、心慌、心悸,甚至心阳暴脱而出现脉微细、冷汗淋漓,严重者危及生命。然而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肺脾肾三脏虚损却无明显分界,可混合出现,如肺脾两虚、肺肾两虚、或肺脾肾三脏同时虚损。疾病早期以肺气阴两虚多见,中晚期肺脾气阴两虚多见,或肺脾肾三脏均虚损,末期可有心阴阳两虚及其他脏器虚损。
1.1.2 以“气滞、痰饮、血瘀、肺热”为标 王教授认为本病以“气滞、痰饮、血瘀、肺热”为标。外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伤及肺脏,或久病耗伤于肺,肺失宣降,气机升降失常。清·李用梓《证治汇补·痰证》中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肺受损,痰浊内生,且难去除,使气机阻滞;肺脾肾气虚,无力推动血行,出现血瘀;肺脾肾阴虚生内热,或血瘀日久化热,或气滞郁久化热,出现肺热;热煎阴液,使痰液黏稠,更难咯出,亦使阴更虚。总之“气滞、痰饮、血瘀、肺热”之间会加重彼此,形成恶性循环。王教授认为临床上常可出现瘀热互结、痰热郁肺、痰湿蕴肺等证。
1.1.3 外感六淫为诱因 王教授认为外感六淫会诱发本病或加重患者的病情,其中以风邪为主,因风为百病之长,风善行数变。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而外感六淫多从口鼻或皮毛而入,故伤及肺脏,肺气更虚,宣降失常则咳喘不已,久则形成痰、瘀、热,伤及脾肾。
1.2 治疗原则
本病为本虚标实,治疗上当首辨虚实。急性加重期多为实证,或实中夹虚,当以泻实为主,有祛邪宣肺、降气化痰、温阳利水,甚或开窍息风之法;稳定期多为虚证,或虚中夹实,当以补虚为主,有补肺纳肾、养阴润肺、补益肺脾之分。正气欲脱时,当回阳救逆,扶正固脱。
2 辨治经验
2.1 补气健脾,以绝痰源
本病中晚期多有脾脏虚损,脾虚则无力运化,津液聚而为痰,故而脾为生痰之源。临床上王教授擅用“健脾化湿、补益脾气”之品达到杜绝痰源的目的。如茯苓配白术,前者淡渗利湿,先上行后下降以滋水源;后者味甘善于补益脾气,性温长于燥湿健脾,补而不过,燥而不烈;一渗一健,两药合用,健脾化湿之力强。再如白扁豆与米仁,前者味甘性微温,善于健脾化湿,米仁淡渗利湿,甘能补益,渗中有健;两药相合,健脾化湿之力明显。然此类健脾化湿、补益脾气之品用量不可太过,临床上当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掌握剂量。
2.2 宣降相合,以除痰器
肺主宣发与肃降,宣发可将津液布散于肌腠皮毛,肃降可使水道通调,使上源之水下行。若肺失宣降,上焦津液不能通降与布散,便停聚于肺,而化为痰饮。因此王教授认为治疗肺之痰饮,除“健脾以绝痰源”之外,尚需“宣降并行,以绝痰器”。如前胡、桔梗相配,前者苦辛微寒,归肺经,功于降气化痰,亦能疏散风热;后者味苦辛性平,长于宣肺祛痰,兼能利咽排脓;两药合用,一降一宣,不仅化痰之力强,更能使肺恢复宣发肃降,使肺中之痰得除,断绝痰所藏之地。再如紫苏子配苦杏仁,前者味辛性温,不仅能止咳平喘,更能降气化痰;后者味苦辛性微温,能宣肺散邪;两药相配,一降一宣,宣降之效显著。
2.3 理气活血,清肺化痰
《丹溪心法》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指出治痰当先理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亦血瘀,故治血瘀当先理气补气。王教授主张“治痰瘀当先治气”,“气顺则痰除”,“气行气足则血行”。此外,外感热邪或肺阴虚之里热,煎熬津液,致血瘀痰凝,故治疗痰瘀之时亦当清肺。如佛手、陈皮配枳壳,佛手理气化痰、和胃止呕;陈皮理气化痰、健脾燥湿和中;枳壳行气力极强,能破气除肺中之积痰;三药相合,理气化痰之力强,尤适合伴胸闷、恶心欲呕的气滞痰阻之证。再如丹参、川芎与元胡相伍,丹参长于活血祛瘀,作用平和,可去瘀生新,活血而不伤正气,且性偏寒,尤其适用于瘀热互结之证;元胡辛散温通,能行气活血;川芎为“血中之气药”;三药合用,行气活血之力强。另如瓜蒌配浙贝,瓜蒌甘寒而润,长于清肺化痰,尚能润燥,尤其适用于肺热咳喘,即便单用效果亦佳,此外亦能宽胸散结;浙贝清泄力较强,功于清肺热化痰饮,尤其用于痰热郁肺所致肺系疾病;二者合用,清肺化痰之效力强。然此类理气活血、清肺化痰之药力道多强,易伤及正气阴液,因而不宜过猛,临床应用当随机应变。
2.4 补肺脾肾,预防复发
晚期患者多有肺脾肾虚,肺虚不能抵抗外邪,脾虚不能运化,肾虚气不足以吸。因津液输布赖以“脾气之散精、肺之宣发肃降、肾之蒸腾气化”,故肺脾肾三脏虚损,不仅患者难以抵抗病邪,更易使津液聚而为痰。因而王教授认为不论是急性加重期还是稳定期,都需要“补肺脾肾、预防复发”,尤其是疾病稳定期更需要补益,从而有力抵抗病邪,达到预防本病发作之目的。王教授喜用党参、黄芪、甘草、山药、淫羊藿、益智仁等药。党参配甘草,前者味甘性平,归肺脾经,专于补益肺脾之气;后者味甘性微寒,归脾肺经,不仅能补益脾气,亦能止咳化痰、清热解毒、调和药性;两药合用,尤其适用于肺脾气虚所致之咳喘。山药味甘性平,归肺脾肾经,能补脾养肺、固肾益精,适用于肺脾肾虚之咳喘证。冬虫夏草、淫羊藿、肉苁蓉、益智仁大补肾阳,使肾能纳气,尤其用于肾虚不能纳气。
2.5 回阳救逆,扶阳固脱
终末期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可有心阳衰微,甚至阴阳离决。因此王教授认为疾病终末期当“回阳固脱”,挽救生命。王教授常用四逆汤、参附汤等方,喜用附子、干姜、人参等药。附子味辛甘性大热,秉性纯阳,药力颇强,既可助心阳以通脉,补肾阳以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阳;又能散阴寒,利于阳气恢复,为“回阳救逆第一药”;温热之性尚能散寒止痛。干姜辛热,入心肾肺经,能回阳通脉,治疗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之亡阳厥逆、脉微欲绝,常与附子相须为用,既助附子回阳救逆,又能降低其毒性。人参甘微温,归肺脾肾心经,能大补元气,适用于大汗、久病等所致元气虚脱、气短神疲、脉微欲绝的危重证候,为“拯危救脱之要药”。
3 典型医案
孙某,男,85岁。烟酒史40余年,2014年11月22日初诊。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余年。1月前因受凉感冒后咳嗽气急复发并加重,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肺功能提示“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下降”,胸片示“左下肺少许炎症”。曾予“拜复乐、布地奈德、爱全乐”等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自行出院,并前来我院诊治。患者症见气急,动则明显,咳嗽气急,夜间及清晨尤甚,痰多色黄质黏难咯,胸闷,下肢轻度浮肿,腰膝酸软。质胖舌苔薄白腻,脉沉细。诊断属中医肺胀,辨证外邪侵袭,痰瘀阻肺,治疗当利水消肿、清肺止咳、化痰平喘、补益脾肾。处方:泽泻 15 g,猪苓 12 g,茯苓 15 g,炒白术 12 g,炙桂枝 9 g,葶苈子 9 g,杏仁 10 g,前胡 12 g,地龙 12 g,浙贝 12 g,炙紫苑15 g,金荞麦30 g,肺形草15 g,鱼腥草25 g,三叶青 15 g,太子参 20 g,红景天 10 g,黄芪 20 g,淫羊藿20 g,肉苁蓉15 g,虎杖12 g,丹参12 g。加西药舒利迭、爱全乐。并嘱咐患者戒烟限酒,禁食辛辣寒凉伤胃之品及肥甘厚味滋腻碍脾之药,禁过度运动。服药3剂后,咳嗽气急减轻,浮肿、胸闷亦减。原方去葶苈子、肺形草、三叶青,加南沙参12 g,北沙参12 g,继服7剂,咳嗽气急逐渐消失,余症亦减,病情趋于稳定。随访半年,未再发作。
按:慢阻肺属于中医“肺胀”范畴,其发生多因邪气犯肺,久则肺虚,痰瘀内阻。每因外感六淫而诱发,并使病情加重。该患者受凉感冒后诱发宿痰发作,曾入院治疗,仍未见明显好转,故来求治中医。王老认为慢阻肺多本虚标实,实则外邪犯肺、痰瘀内阻、痰湿蕴肺,致肺失宣降;虚则肾虚于下,水液通调不利,便有水饮凌心,故而见诸症。治疗当利水渗湿、健脾补肾、止咳化痰平喘,方选五苓散加减。方中重用泽泻,直达膀胱、渗湿利水;辅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佐以白术健脾以助运化水湿之力;更佐桂枝,一则外解太阳之表、一则温化膀胱之气。因本虚较重,故方中选用太子参、黄芪、红景天、淫羊藿等益肾平喘、补益脾气。葶苈子辛苦寒,入肺、膀胱、大肠经,助泽泻利水渗湿,并能降气平喘。金荞麦、三叶青、紫苏子、前胡、杏仁、浙贝等清泄肺热、止咳化痰、降气平喘。因久病痰瘀内阻,故予虎杖、丹参活血化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祛痰化瘀、补肾利湿、降气平喘”之效。
4 小结
王教授认为慢阻肺稳定期当遵循“未病先防”的原则,行补益肺脾、养阴润肺、补肺纳肾之法,达到“扶正固本、预防复发”的目的;在急性加重期,当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西药如糖皮质激素、β受体激动剂、抗生素等,中药行宣肺平喘、温阳利水、理气化痰治疗标实。此外,王教授认为在治疗本病时,常根据病人体质差异和季节变化而选方用药,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并嘱患者禁食辛辣伤脾胃之品、肥甘厚味滋腻碍脾之药,且常锻炼身体,强健体魄,顾护正气。王教授通过这些方法治疗慢阻肺取得良好的疗效。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6(2):67-80.
[2]张建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进展[J].首都医药,2014(1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