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
2015-03-30贺文娟
摘 要: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渗透在文章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诵读是深入人物的内心、理解人物的形象的重要手段。因此,一定要重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诵读得到语文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诵读教学;阅读能力
古人很推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自清先生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声音里便可获得一半的意义。”这就说明,诵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
鲁迅说过:“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官,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诵读能把内隐情感外显化,抽象情景直观化。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在语文学习中运用诵读教学,可以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以声传情,因声会义。让学生闻于声,出于口,记于心,思于形,直接受到作品的强烈感染,产生共鸣,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渗透在文章的重点句段里。在教学中,让学生初读课文,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大意。然后在分析中,教师抓住重点句段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揣摩句段的意思,领略句段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句段中所蕴藏的思想感情就会逐渐地被学生挖掘出来。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时,与其给学生讲解春天如何的美,不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朗读有关描写春的几幅绘春图:如,春草图、春雨图、春风图、春花图、迎春图。学生通过朗读,就会从表入内,逐步加深认识,从而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进而领悟作者热爱春天并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朗读能深入人物的内心,理解人物的形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一篇文章内涵的理解、对一个人物思想品质的认可,只有靠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如果学生真正地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走进文本的画面,成了“画中人”,才能体会人物真实的想法,读出个性化情感。
如,我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我将“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读得狂气十足,感情奔放,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出猎时的激动高昂的精神状态,也自然能体会作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在教学鲁迅的《故乡》一文时,有这样一句话:“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读“阿”时我用一种上扬并疑惑的语气朗读,于是学生体会出了“我”满眼的不敢相信以及内心深处的那份悲凉之情。因此,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人物的内心品质,就需要靠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从而去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走进文中人物,走进文本,成为“文中人”。
语文教学不同于数理化,语文阅读中巧妙的立意、优美的语言、细致的描写、深远的意境等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本,其真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通过诵读可以深切感受到文本,进入情境,更好地理解它,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层次地领悟作品。
因此,语文学习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少讲精讲,让学生真正读起来,于诵读中不断理解、不断领悟。
作者简介:贺文娟,学位:青海师范大学2012级教育硕士。
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