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传媒人才的素养提升
2015-03-28蒋丽芬
蒋丽芬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影视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媒体融合时代传媒人才的素养提升
蒋丽芬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影视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摘要]媒体融合是传媒行业的一场深度改革。为适应新的媒介生态,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传媒人应该从转变观念,建立互联网思维;提升技能,向全媒体记者转型;知识重构,融通多元化信息;协合合作,打造共赢格局。
[关键词]媒体融合;全媒体;传媒人才;素养提升
[DOI]10.16261/j.cnki.cn43-1370/z.2015.05.011
随着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已成为传媒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传统媒体纷纷试水新媒体,致力打造全媒体集团。最高决策层也对这一趋势高度重视,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1]以讲话为标志,中国媒体融合元年由此开启。
媒体融合是传媒行业的一场深度改革,打破了过去各类媒体形态各自为营、独立线性的传播模式,逐步确立了网络时代循环、立体的新传播模式。新的媒介生态对传媒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推进媒体融合的进程中,归根到底是人的融合。传统媒体产业能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或者能不能完成转型,媒体能否融合发展,最最核心的是人的融合,最最关键的是人的转变。[2]
在媒体融合时代,一方面传媒人正在接受大变革的洗礼;另一方面大趋势又正在给传媒人带来挑战和机遇。 机遇垂青有准备的头脑。结合业界的现实需求和发展需求,笔者认为,传媒人应该从四个方面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一、转变观念,建立互联网思维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媒体融合,首先就要转变观念和思路。推动媒体融合的根本驱动力来自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渗透。互联网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它正在也必将继续改变媒介生态和传媒行业的发展格局。建立互联网思维,按照互联网的规律来运作是传媒人的当务之急。
(一)用户体验为王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用户体验为王,即以用户为导向,以体验为核心,掌握了用户就掌握了未来。媒介所有产品的中心是用户,要把服务用户、吸引用户、集聚用户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作为内容创新的评价标准,作为办好媒体的终极目标。
过去传统媒体将传播的对象称为受众,如今受众时代已经走向了用户时代。“受众”是传播学概念,指信息传播的接收者,是一个被动的概念。“用户”是营销学概念,指媒介的使用者,是一个主动的概念。互联网时代,被动接收信息的模式被解构,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人们有了更多选择的主动权,当然也就掌握了使用媒介的主动权。
“受众时代”转型为“用户时代”,这是历史的必然。作为传媒人,要发现这种变化,并适应这种变化。要改过去无冕之王的官场意识为顺势而动的市场意识,由内容提供商向产品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转变。媒体融合环境下,“单一传播”必将退出历史舞台,“立体传播”、“多元服务”正迎来属于它的春天。因势而变,传媒人要树立强烈的用户意识。从关注用户到被用户关注,从被用户关注到被广告商关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媒体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不仅取决于宣传导向的准确,更取决于用户的选择和信任。没有用户意识的媒体是没有生命力的。
(二)“互联网+”而非“+互联网”
近几年,随着传统媒体用户关注度的逐年下降,传统媒体不断尝试转型新媒体,然而即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成功的却并不多见。总结下来,它们大多为以下两种模式:一种是移植模式,即开发一些网站,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终端APP等,把内容完整平移过去;另一种是嫁接模式,即把内容嫁接到商业网站、门户网站提供的平台上,最终是提升了对方的关注度,白忙一场,为别人做嫁衣。显然,它们失败的症结在于,没有真正地理解“互联网+”,以为只要开发新媒体平台,将内容生搬硬套过去,让更多的人看见就可以了,这种模式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互联网”,与“互联网+”的理念相去甚远。传媒行业的“互联网+”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媒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具体说来,就是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都要深度融合,它是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
二、提升技能,向全媒体记者转型
在媒体融合大趋势的推动下,传统媒体渐渐向全媒体转型,各类型媒体边界日益模糊,媒体内部机构架构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各媒体集团纷纷成立集成新闻处理平台。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被派到现场采访的记者需要完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的信息采集,之后将其传送至全媒体数据库,经过二次编辑和二次整合,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新闻产品,再向各种类型的渠道发布,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种渠道、多次发布”。打造适应新业态发展的全媒体记者,是媒体融合的必然要求。具体说来全媒体记者应该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能力:
(一)复合的业务技能
记者要成为全媒体时代准确高效的执行者,首先要学会使用各种类型的采访工具,包括电脑、照相机、录音笔、摄像机、各种移动终端设备,熟练使用各类网络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QQ等;其次记者要掌握采、写、摄、录、编、评等各种业务技能,既能组织文字,也能处理图片,还会剪辑音频和视频,综合运用快讯、消息、通讯、特写、微博、微信专题等多种形式完成新闻产品的前期报道和二度开发。《杭州日报》在建立全媒体报道团队上起步较早,已经涌现出一批能采访写作、能摄影摄像、同时胜任文字编辑和视频剪辑的全媒体记者。一位《杭州日报》的记者这样描述自己的一天:“一个周末的下午,我接到一个线报,杭州自来水供水发生重大事故:城北区主进水管被千吨沙山压爆,面临大面积停水。我同往常一样,操起摄录机赶往出事地点。现场的情况十分危险,水管爆破,沙山正在慢慢下陷,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泥沼。我立马拿起照相机和摄像机,抢到了第一手的照片和视频。半小时后,现场又是另一番景象了。紧接着,我开始文字采访。当天晚上回来,我先写文字稿供报纸刊发,然后又剪辑视频,将视频和照片上传至杭州日报网,工作结束,已是晚上10点——这不过是我工作的常态。”[3]事实上,在更庞大的全媒体集团,发布信息的渠道更多,新闻产品的类型更加多样,对记者业务技能的要求自然也会更高。
(二)个性化、差异性的传播能力
一些传统媒体开辟新媒体平台,不改变原来的内容生产模式,仅仅将内容简单平移至新媒体平台,效果不甚理想。传媒人必须意识到,不同传播渠道的用户对内容有着不一样的诉求,必须量体裁衣、量身定做,实现个性化、差异性传播。
一般来说,文字报道适合展示逻辑性强的复杂内容和深度报道,要在大量叙述详实材料的基础上体现客观公正;摄像报道往往要呈现最有视觉冲击力、最具新闻价值的画面,强调现场感;录音报道讲究声音清晰准确、现场音响与记者口述融为一体;视频报道注重画面先行,多用故事化、口语化的叙事手法;网络报道具有迅捷、及时、海量、多媒体的特点;手机报道要适应移动化、碎片化阅读的需要,内容简洁,直截了当。同时由于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普遍年轻化,且追求个性,因此应该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开发更多用户定制型、个性化新闻产品。
除此以外,有学者以用户接收信息的姿态为标准,将媒体分为前倾式体验和后仰式体验两种。其中报纸、电脑、手机都属于前倾式体验。前倾式是一种工作姿势,当然手机由于带有移动伴随的特点又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电视属于后仰式体验,后仰式是一种娱乐姿势。这种分类有一定科学性,也给信息的差异化传播带来一定的启发。
三、知识重构,融通多元化信息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用户带来了海量的信息,原来单一的新闻信息传播转变成多元信息的立体传播。在媒体经营方面单纯靠广告盈利的模式也正在被创新的服务模式所取代。这样一来,传统的传媒人的知识经验在新的媒介生态面前就显得捉襟见肘。媒体融合的大趋势呼唤这样的传媒人才:既懂新闻传播规律,又懂用户消费心理,深谙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又兼具品牌营销、整合策划能力。显然,这对传媒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行业的发展,传媒人要广泛涉猎新闻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多媒体技术、市场营销等多元化知识领域。然而目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我国的传媒人才主要源自新闻传播、影视传播、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三大门类,缺乏三合一的知识体系。虽然近两年国内已有几所高校开设媒体融合类专业,但总体来说还处在探索尝试阶段,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停留在不同类别课程的简单相加。传媒教育的发展仍无法适应行业的需要。
这样的现状面前,一方面各媒体集团要加强对人才的培训,有针对性地为其补足知识短板,另一方面传媒人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媒体融合的大洪流中独立潮头。
四、协同作战,打造共赢格局
媒体融合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为一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虽然时下唱衰传统媒体的论调尽吹,但直到目前,传统媒体依然掌握着主流媒体的话语权,新媒体赢得了很多年轻的用户,可并未到可以独扛舆论大旗的时候。两者协同作战,合作共赢才是正确的发展之道。传媒人要意识到,要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就要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共同发声,形成合力。媒体融合时代,传媒人同时为不同形态的媒体服务,一方面自身要有驾驭不同类型新闻产品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产品的深度开发和用户拓展方面要取各方之长,协同合作,形成1+1>2的效果。
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认为:全媒体的“全”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信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渠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4]显然,超细分的服务完全依靠记者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以团队的形式,取众人之所长,合力完成。
(责任编辑陶新艳)
[参考文献]
[1]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EB/OL]. [2015-06-16].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387950/.
[2]浙报传媒董事长高海浩:媒体融合核心是人的融合[J]. 今传媒,2014(12): 31.
[3]张蔚蔚. “新闻1+1+1”:纸媒的魅力创新——一个全媒体记者转型的实践与思考[J]. 新闻实践,2010(7): 45-47.
[4]刘长乐. 全媒体时代,如何顺势而为[EB/OL].[2015-06-16]. http://www.iceo.com.cn/renwu/46/2010/0729/197394.shtml.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454(2015)05-0045-03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湖南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媒介融合时代传媒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编号:2014ZK31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蒋丽芬(1982-),女,湖南耒阳人,湖南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传媒教育、播音与主持艺术。
[收稿日期]201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