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夜间发作癫痫的诊断与鉴别

2015-03-22杨志仙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肌阵睡眠期额叶

杨志仙

·睡眠医学大论坛·

夜间发作癫痫的诊断与鉴别

杨志仙

主讲者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副教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专业学组秘书,北京抗癫痫协会理事,中国抗癫痫协会青年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青年委员

亚里士多德曾说,睡眠与癫痫相似,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睡眠就是癫痫。睡眠是癫痫临床发作和异常放电的重要激活因素,与癫痫密切相关。睡眠相关性癫痫(sleep related epilepsy)指仅在睡眠期发作或在睡眠期间更容易发作的癫痫。癫痫发作可表现为惊厥发作,也可为行为异常、情感和知觉异常、记忆改变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约有10%~40%的癫痫特发于或主要发生于睡眠中。所以对癫痫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监测睡眠中的脑电非常重要。

一般说来,夜间癫痫多发生于非快速眼球运动(NREM)睡眠,很少发生于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睡眠和癫痫可相互影响,睡眠对癫痫的影响见表1。癫痫对睡眠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发作或放电导致的睡眠结构紊乱,进而影响其精神状态,导致白天困倦(68%)及失眠(39%)。部分及原发性全面性发作可伴睡眠片段化,睡眠期转换增多和睡眠效率降低。

表1 睡眠对癫痫的影响

夜间发作性事件与睡眠时相的关系:癫痫多发生在入睡前或入睡后30分钟内,发作性睡病常有入睡前幻觉或醒后幻觉,快眼动睡眠行为异常与梦魇发生在REM睡眠,睡行症、夜惊、意识模糊性觉醒主要发生在NREM睡眠N3期。

癫痫应与多种睡眠障碍相鉴别,如新生儿及婴儿睡眠肌阵挛,它是一过性运动,是生理现象的增强;如NREM异态睡眠(意识模糊性觉醒;夜惊、睡行)。一般来说,额叶癫痫发作更频繁(每月均有发作),且一夜间多次发作。NREM异态睡眠每次夜间发作形式可能都不同,而额叶癫痫发作则相对刻板。二者发作形式可以多样,但多具有某些固定的表现。40%~50%的额叶癫痫患者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均无明显异常,因此EEG监测有时对诊断具有限局性,二者的鉴别见表2;如发作性睡病,一般发作性睡病患者存在日间不可抑制的嗜睡,不分时间、地点、场合,情绪激动有时腿脚发软等,多导睡眠图和多次睡眠潜伏试验有助于诊断。

儿童癫痫综合征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组疾病或综合征,一组具有共同的发病年龄、发作类型、脑电图特点、预后特点、病因具有相似性者归类为一组癫痫综合征。癫痫综合征与睡眠关系密切,入睡后发作的主要有婴儿良性肌阵挛癫痫、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Panayiotopoulos综合征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睡眠中发作的主要是Lennox-Gastaut综合征的强直发作,觉醒后发作的主要是癫痫伴觉醒期全面强直阵挛发作。下面对癫痫综合征进行介绍。

表2 额叶癫痫与NREM异态睡眠

注:EEG=脑电图;N/A=不详;NFLE=夜间额叶癫痫;NPD:夜间阵发性肌张力障碍;PA=阵发性觉醒;SD=标准差。

婴儿良性肌阵挛癫痫,一般4月-3岁起病,往往是遗传相关性,以粗大肌阵挛为唯一发作类型,一些患儿倾向于觉醒或入睡后的1小时内丛集性发作,脑电图显示背景正常,有时可看到广泛性3~4Hz棘慢波、多棘慢波阵发,丙戊酸治疗效果较好,但精神运动发育可能延迟。生理性睡眠肌阵挛在正常人群普遍存在,浅睡期多见,表现为面肌、手指、脚趾的短暂运动,可累及全身或一侧肢体,EEG正常,抽动时为K综合波或类似觉醒的高波幅慢波。

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nign epilepsy of childhood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BECTS),占儿童癫痫的15%~24%,是儿童期常见的部分性癫痫综合征。发病年龄高峰为5~10岁。病因主要在于:年龄依赖性发病,遗传易感性;7%~10%的患儿既往热性惊厥史;40%的患儿有热性惊厥或癫痫家族史。70%~80%的发作和睡眠密切相关,常在入睡后不久或清晨将醒时发作,日间发作也伴有警觉水平的降低。发作时伴有口咽部症状(唾液分泌过多及喉音),伴肌阵挛和语言不能,口周及上、下肢肌肉阵挛,除非继发全面性发作,多数患儿发作时意识清醒。10%~13%的患者终生只发作一次,66%一年发作数次,20%发作频繁。EEG特点为典型的中央颞区或中央区棘慢波发放,双侧常有不同步,睡眠期放电明显增多,30%仅能在睡眠中记录到放电。发作起源于感觉运动皮层,BECTS诊断标准为:3~14岁起病,起病前后无神经系统异常或智力缺陷,睡眠期为主部分运动性发作,常伴躯体感觉症状,发作间期棘波灶位于中央颞区,背景活动正常,到青春期发作自然消失。发作稀少可不服药,若需要治疗,该类发作对抗癫痫药物敏感,发作控制2年内可考虑停药。即使不治疗发作也会在青春期前后停止,但不治疗可能影响认知功能。

Panayiotopoulos综合征:发病年龄1~14岁,76%在3~6岁,无性别差异。2/3在睡眠中发作,发作开始常为自主神经症状(81%)、多为丛集性呕吐(72%),易误诊,发作初期意识清醒,发作中可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半数持续>30 min,最长达7 h,平均2 h。发作后期可出现局部性、一侧性或继发性发作,10%患儿仅表现单纯的自主神经症状。此外Panayiotopoulos综合征患儿可能还伴有苍白、青紫、小便失禁、瞳孔放大等其他自主神经症状。EEG特点:发作期EEG由节律性θ和δ波组成,混有小棘波,一侧头部起始,也可有前头部或分布较为广泛。发作间期90%有放电,多灶性高波幅尖慢波,可出现在任何脑区,后头部较著,2/3枕区为主放电,波形类似BECTS,背景正常,光敏感性少见,9%多次EEG正常。需与脑炎、急性肠胃炎、偏头痛、睡眠障碍、晚发型枕叶癫痫、BECTS和症状性癫痫等鉴别。

睡惊(sleep terrors):又叫夜惊(night terrors)或夜间惊吓(pavor nocturnus),常见于4~7岁儿童,青春期多消失,包括突然从睡眠中觉醒,通常在N3期睡眠,伴随令人毛骨悚然的尖叫或哭泣,严重恐惧感(行为或自主神经症状)。典型患者呈现意识错乱、出汗和心动过速,患者通常会从床上坐起。难于或不能与之进行交流。发作后患者对事件几乎全然没有记忆。需与额叶癫痫发作相鉴别。

睡行症(sleepwalking):一般4~8岁起病,青春期后多消失,是指主要发生在N3期睡眠的一系列复杂行为,并有走动。活动可以是单纯从床上坐起,也可走动、说话等。在睡行症发作期间患者极难唤醒,被唤醒时,会表现出困惑不解。此外,对所发生的事件经过完全没有记忆。患者重返床上或在其他地方躺下继续睡眠时发作终止。多导睡眠监测发现患者在N3期睡眠突然觉醒,觉醒期间通常有心率增快和持续EEG慢波活动,EMG波幅升高。需与癫痫的自动症发作相鉴别。

节律性运动障碍(Rhythmic movement disorders):亦称睡中撞头、夜间摇头,由1905年Zappert和Cruehet分别描述,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二版将其归类于睡觉醒转换障碍,是指一组肌肉的反复、刻板的节律性运动,可以累及身体任何部位。婴儿发病率为66%,4岁时降至8%,少数患者症状可持续到成年,青春期和成年发病者罕见。男女比例为4∶1。临床诊断标准,至少应包括1、2项,1)在入睡前或睡眠时出现身体节律性运动。2)存在下列情况之一:a.头部以前后方向强制运动(撞头型);b.当俯卧时头部向两侧转动(摇头型);c.整个身体晃动(摇晃身体型);d.当俯卧时整个身体向两侧转动(转体型)。3)2岁前发病。4)发作时的多导睡眠图证实下列两种情况:a.在任一睡眠期或清醒时出现节律运动;b.排除与本病有关的癫痫发作。5)症状无法用躯体或精神疾病(如癫痫等)解释。6)不符合其他睡眠障碍(如夜间磨牙)的诊断标准。

发作性睡病存在猝倒、日间嗜睡、睡瘫、入睡幻觉四联症,有时需与癫痫相鉴别,罕见二者共存,视频EEG、多导睡眠监测及多次睡眠潜伏试验有助于诊断。

婴儿痉挛(West综合征):90%在1岁以内发病,高峰年龄为4~6个月,一般呈癫痫性痉挛,觉醒后成串出现。预后较差,80%~90%遗留精神运动发育落后。

Lennox-Gastut(LGS)综合征:一般1~14岁发病,高峰年龄为3~5岁,约30%找不到病因,60%可找到病因,20%~30%从West综合征转型而来。该综合征的特点是全面强直(几乎100%出现,最难控制,睡眠期多见)、阵挛及不典型失神发作,强直发作出现在夜间时需与睡眠障碍鉴别。EEG发作间期为广泛性棘慢波发放及棘波节律阵发。多伴有智力低下。

青少年肌阵挛癫痫:一般5~16岁发病,14~15岁多见,一般为特发性,常在觉醒后发作,以全面性肌阵挛为主。EEG特点:广泛性3~6Hz棘慢波、多棘慢波爆发,可有光敏性。停药困难,常需终生治疗。

睡眠与癫痫相互影响,早期、及时、准确的诊断对疾病的治疗非常重要。

(李燕 整理)

猜你喜欢

肌阵睡眠期额叶
额叶皮层退行性萎缩的高分辨率磁共振研究
做梦不代表睡眠质量差
青少年肌阵挛癫痫采用左乙拉西坦的临床分析
本刊关于国际抗癫痫联盟更新癫痫分类系统的提醒
研究:想学习,先小睡
本刊关于国际抗癫痫联盟更新癫痫分类系统的提醒
大脑的巅峰时刻
吡拉西坦添加治疗儿童难治性肌阵挛癫痫临床观察
做梦是睡眠好的标志
二陈汤加减影响睡眠期上气道-食管压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