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料库的中文期刊论文英文摘要情态动词使用特征研究*

2015-03-22周忠良

外语与翻译 2015年2期
关键词:情态频数语料库

周忠良

宁波大红鹰学院

基于语料库的中文期刊论文英文摘要情态动词使用特征研究*

周忠良

宁波大红鹰学院

本文以中外译学期刊英文摘要为语料自建语料库,采用中介语对比分析的方法,考察了中文期刊论文英语摘要情态动词的使用特征。研究发现,与原创英语期刊相比,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总体上过多使用高值词和中值词,过少使用低值词;过多使用义务情态,过少使用认知情态和动力情态;过多使用有灵主语;上述特征可归因于源语渗透效应和中文学术话语传统的影响。

语料库,摘要,情态动词,使用特征

1.引言

论文摘要是学术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研究者的学术发现。在摘要中,作者通常需要对自己和他人的学术观点和发现表达立场,进行评价和判断。英语中的情态具有进行评价和表达立场的功能(Fowler 1979:85)。情态动词是实现上述功能的常用手段。然而,情态动词在英文摘要中的应用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以“情态动词”和“摘要”为标题关键词,设定论文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在知网上进行检索,结果显示目前尚未出现专门研究论文。情态动词语义复杂,语用功能丰富。能否恰当地使用情态动词来表达立场、评价和判断,不仅关系到学术信息的接受和传播,也涉及到学术话语的交际效果和研究者学术形象的构建。因此,有必要对情态动词的应用特征进行研究。

2.相关研究回顾

2.1 期刊论文摘要的语言特征研究

近年来,学术论文摘要的语言特征日益受到关注。外语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期刊论文摘要的语言特征进行了探讨。徐筠、杨寿康(2004)基于“元话语”理论探讨了期刊资料性英文摘要实现统一、连贯、衔接等语篇特征的方式。何瑞清(2004)统计了中外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语态分布和“头重脚轻”句的使用频率,并据此分析了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存在的问题。葛冬梅、杨瑞英(2005)对英汉学术论文摘要的宏观语篇结构及微观语言特征的共性和特性进行了考察。滕延江(2008)对英汉学术论文摘要的模糊限定语与强势限定语的使用分布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云红(2009)对作者身份在英汉论文摘要中的显现与隐现修辞方式,及其在不同语篇中的共性和差性进行了研究。于丽(2010)揭示了文化背景和目标读者群的不同对中英文期刊摘要在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语气系统中情态操作词和情态附加语选择产生的影响。杨玉晨、张琳琳(2013)探讨了学术论文英文摘要最基本的篇章模式及其独特的实现方式和表达风格。可见,目前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体、语篇、句法、修辞等方面,而情态动词在学术论文摘要中的使用情况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

2.2 情态动词的分类、语义和量值

情态动词是表示义务、能力和猜测等说话人语气、态度和立场的助动词(张道真 1995:242)。

Biber et al(1999:483-484)根据使用频率和重要程度,将英语情态动词分为核心情态动词、边缘情态动词和半情态动词3类,其中核心情态动词有9个,包括must,can,could,shall,should,will,would,may,might;边缘情态动词包括dare (to),need (to),ought to和used to;半情态动词包括have to,(had) better,(have) got to,be supposed to和be going to。限于篇幅,本文只探讨核心情态动词的使用特征。

Palmer(2001:48-53)将英语情态语义分为认知情态、义务情态和动力情态3类。认知情态表达说话人对说话内容可能性程度的评价和态度。例如,(1)He must/may/might be seventy now。义务情态表达说话人的责任、义务或承诺。例如,(2)You must/should/can/may take it away tomorrow。动力情态表达说话人的能力或意愿。例如,(3)Terry can/will arrive here at 7 pm.。情态动词具有多义性,同一情态动词可表示不同的情态意义。例如,may在例句(1)中表示“可能”,而在(2)则表示“允许”。同时,针对同一命题,说话者可用不同的情态动词来表达自己的判断或评价,以达到不同的话语效果。例句(1)中的must/may/might表达出说话者对命题信息的把握程度呈递减状态。

Halliday(1994:362)将情态动词视为说话人主观隐性的交际手段,用来表达对事件或命题的概率、频率、义务和倾向的评估和立场,其情态强度量值分为高、中、低3档。在核心情态动词中,must属于高值情态动词,shall,should,will和would属于中值情态动词,can,could,may和might属于低值情态动词。因此,在(4)It must/should/could/might be Jayson中,情态动词的量值自左向右降低,说话人对说话内容的信心递减,说话语气由强变弱。

3.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文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与同类主题的原创英文期刊论文摘要相比,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情态动词的使用有何特征?2)产生上述特征的原因何在?

3.2 语料库

为回答上述问题,笔者自建一个可比语料库和一个平行语料库。可比语料库由A、B两个子库构成。A库语料来源为《中国科技翻译》2001—2013年间的英文摘要,库容为56885词。B库语料来源为英文国际译学期刊Babel和Target同一时间段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的摘要,前者29858词,后者24636词,共计54494词。上述三个期刊均为翻译研究期刊,学科属性一致,时间跨度相同,库容大致相当,因此具有可比性。平行语料库的语料由《中国科技翻译》的中英文摘要构成,用于进行双语对比分析。

3.3 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文基于“中介语对比分析”策略,结合语料库语言学定量分析和语用学定性分析的方法,探讨中文期刊英文摘要情态动词的使用特征。

本文使用AntConc3.2.4进行词语检索、词频统计、语境共现和意义分析。利用excel计算千词标准频率(下文简称“标频”)和语义类型分布百分比。采用BFSU ParaConc1.2.1进行双语平行检索。运用Chi-Square Calculator进行卡方检验。

3.4 研究步骤

首先,统计可比语料库A、B两子库情态动词的频数、标频和总频数,通过卡方检验考察A库情态动词的频数特征。其次,统计两子库情态动词的语义类型频数和百分比,以分析A库情态动词的语义分布特点。然后,以某个显著超用的情态动词为个案,调查A库情态动词的情态动词语块语法特征及其体现出的语用倾向。最后,基于上述研究发现分析A库情态动词使用特征产生的原因。

4.结果与讨论

4.1 情态动词使用频数对比

表1显示的是使用Chi-Square Calculator对A、B两库情态动词频数进行卡方检验的结果。Chi-Square Calculator同时提供卡方值以及与之对应的p值。根据该计算器,卡方值若大于临界值3.83、6.64和10.83,则表明相应的p值在0.05、0.01和0.001的显著水平上具有统计意义,其显著水平由低到高分别标为*、**和***。本文将之称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和“-”表示“超用”和“少用”。

表1 A库与B库情态动词使用频数对比

由表1可知,总体而言,A库与B库情态动词的使用频数无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A库略有多用,其标频较B库多0.9次。就量值词分布而言,A库高值词一级超用(p<0.05),中值词三级超用(p<0.001),低值词三级少用(p<0.001)。

观察各个情态动词的频数分布,可以发现,A库中值词的三级超用是由should的三级超用引起。该词频数为173,占中值词总频数的66%,而B库的should仅占中值词总频数的22%;其标频超过B库2.4次。A库低值词三级少用主要表现为could的二级少用,以及may和might的三级少用。此3词在A库的频数之和是42次,占低值词总频数的23%;而B库则分别为127次和49%,差异较大。

有趣的是,A库三个情态动词现在时shall、will和can的使用频数与B库无显著差异;而过去式除should外,would、could和might分别体现出一级、二级和三级少用特征。显示出情态量值越低,情态动词过去式使用不足就越显著的特点。

4.2 情态动词语义类型分布对比

为了解A库与B库情态动词情态意义的使用特征,本文对可比语料库情态动词的语义类型的频数和百分比进行了统计,详情见表2。

表2 A库与B库情态动词语义类型

对表2情态动词的语义分布频数进行对比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认知情态在两库中的频数最多。这一点应归因于学术语篇的话语特征:研究者常要对自身或他人的学术观点或成果进行评价和判断,而使用情态动词的认知语义功能可方便高效地实现上述目的,因此大量使用认知情态不足为奇。

A库认知情态的总频数和总百分比较B库少82次和28%。将二者频数进行卡方检验,结果为三级少用(卡方值15.96,p<0.001)。观察各情态动词的具体分布情况,发现认知情态在2个子库中均主要由中值和低值词表达,其中will、can和may频数最多,在A库和B库中的频数总和分别为218次和250次,占认知情态频数总和的92%和78%。通过卡方检验,发现may的认知语义在A库中属于三级使用不足(卡方值27.22,p<0.001)。可见,A库认知情态语义的少用主要是由may的认知语义使用不足引起。

A库义务情态的总频数和总百分比较B库多174次和34%,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为三级超用(卡方值109.40,p<0.001)。两个子库的义务情态均主要由高值、中值词表达,其中must和should使用最频繁,二词之和分别在A库和B库中为204次和40次,占义务情态总频数的94%和93%。卡方检验结果显示,A库的must的义务情态语义属于一级超用(卡方值为6.03,p<0.05),should的义务情态语义为三级超用(卡方值为104.17,p<0.001)。显然,A库义务情态的超用可归因于should和must的义务情态超用。

A库动力情态的总频数和总百分比较B库少20次和6%,卡方检验显示为一级少用(卡方值为5.67,p<0.05)。两个子库的动力情态均主要由中值词can来表达,频数分别为23次和39次,占动力情态频数总数的72%和75%。卡方检验结果为一级少用(卡方值为4.85,p<0.05)。由此可知,A库动力情态的使用不足主要表现为can的动力情态的使用不足。

就具体情态动词的语义分布而言,高值词、中值词中的must和should在两库中均主要表达义务情态;中值词中的will和would,以及低值词中的can、could、may和might均主要表达认识情态。两库中的动力情态均主要由can来表达。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shall的用法差异:在A库中主要表达义务情态,在B库中则全部表达认知情态。试比较以下2例:

(5)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ranslation teachers shall base upon the whole text to see students’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to explain translation techniques,and shall pay greater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of discourse patterns between SL and TL.

(6)The aim of my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spread of ideas,and situations of resistance and non-resistance to the spread of ideas,taking as examples three cases of boundary-crossing research projects in Translation Research.I shall suggest through those examples how resistance may be overcome.

例句(5)选自A库。摘要作者连续使用2个shall的目的在于建议翻译教师“应该/必须从全文着眼检查学生的翻译问题,并更加注意原文与译文的话语类型差异”,语气带有极强的指令性和规定性。例句(6)出自B库。作者使用shall引出自己的学术判断,显示出极强的自信,因为这个研究发现有“三个跨国译学研究项目作案例支撑”。但在表达研究发现的具体内容时,却使用了语气较为委婉的may,使语气不显得突兀武断。

4.3 情态动词语块语法特征对比

英语是主语突显性(subject-prominent)语言。主语是句子的中心,是句子信息表达的焦点。以是否有生命为标准,英语主语分为有灵和无灵两类。为了解A库与B库情态动词主语特征,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A库频数最多的情态动词should为例,使用Antconc的Collocates功能,在两个子库中分别提取should左一的搭配词,对其有灵主语的频数进行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A库与B库should的有灵主语频数对比

根据表3,A库should的有灵主语频数较之于B库呈现出三级超用特征(p<0.001)。对A库should的有灵主语类别及其对应频数进行检索,发现translator(s)出现19次,we出现15次,interpreter(s)出现6次,其他主语15次,体现出“译者”和“我们”极高的显现度。

如表2所示,A库should主要表达义务情态。梁茂成(2008:51)发现情态动词语义与其使用的句式存在对应关系。其中“有灵主语+情态动词”和“情态动词+动态动词”属于义务情态序列。为了解should作为义务情态的具体语用功能,本文对“有灵主语 + should + 动态动词”这一典型义务情态序列进行检索分析,发现该序列主要用于提出建议,例子见表4。

表4 should的语块语法特征截图

表4显示,A库作者使用“we should + 动态动词”来强调自身义务和责任;使用“translator should + 动态动词”向译者提出建议。实质上,上例中的“we”即“translator”。作者使用第一人称的复数旨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读者的认同感,因此语气有所软化。但无论如何,正如Brown & Levinson所说,建议性行为本身就是威胁面子的行为,即破坏受话人自主选择、行动自由、行为不受他人强制或干预的权利(转引张淑玲、何安平 2011:30)。因此,考虑到作者和读者均属相同学术社区、具有平等地位,使用中值词should提出建议,语气显得不够委婉。

5.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与B库相比,A库情态动词使用特征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第一,就频数而言,态度强势的高值词和中值词总体上呈现显著超用特征,主要表现为must和should的超用;语气委婉的低值词使用显著不足,主要表现为could、may和might的使用不足。第二,就情态语义类型分布而言,过多使用义务情态,而过少使用认知情态。前者主要表现为must和should的过多使用;后者主要表现为may和might的使用显著不足。另外,义务情态的主要语用功能在于提出建议。第三,就情态动词语块语法特征而言,过多使用有灵主语,其典型是should的有灵主语显著超用。上述特征使得中国学者在进行学术评价和判断时语气显得生硬、武断和主观,缺乏委婉性、协商性和客观性。

结合上述发现和实际语料,笔者认为,A库情态动词的使用特征主要由两个原因引起:源语渗透效应和源语学术话语习惯迁移。

5.1 源语渗透效应

源语渗透效应是指译文因受源语影响在选词、结构和表达等方面表现出源语语言特征的现象。源语渗透效应使翻译语言带有源语和目标语的印痕,呈现出双语“杂合”特征,成为“第三语码”。

如前所示,should在A库中频数最多,主要表达义务情态,有灵主语的频数也最多。为考察should的过多使用是否受到源语的影响,本文在自建的平行语料库中使用BFSU ParaConc检索其中文对应表达,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should的中文表达

根据表5,“应该”、“要求”和“必须”等词的频数总和是141次,占总数的82%。这些词汇在汉语中若主语是第一人称,通常是说话人明示自身责任、义务或做某事的必要性,如主语是第二或第三人称,则通常是说话人对听话人提出的命令、要求和建议。无论主语是何人称,均具备义务情态。因此可以说,A库should的显著超用,是中国作者在将中文摘要译成英文时采用“情态直移”手法的结果。换言之,中国作者在译写英文摘要时,未对“应该”、“要求”和“必须”等词的语气进行软化,而是采用should来进行直译。

另外,连淑能认为,“无灵主语”现象在英语、汉语中都存在,但在英语中更普遍,使用范围也更广(转引张威 2010:22)。这个论断反过来理解,就是较之于英语,汉语多用有灵主语。因此,A库should有灵主语的显著超用可能是受到中文句法特点的影响。

5.2 学术话语文化迁移

中英学术文化传统不同,导致学术话语习惯差异。中国学者具有尊重权威的传统,将“立言”和“传道解惑”视作为学为师的崇高境界和根本责任;受“天人合一,万物齐我”的哲学思想影响,习惯以“本我”为中心来表达思想。西方学者主张“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受科学主义思维影响,在表达学术信息时,倾向于回避自我,以减少主观性、凸显客观性。中西学术文化传统的上述差异反映在学术话语风格上,就表现为在使用情态动词时,中文作者倾向于多用义务情态和有灵主语以表达义务和责任,以增强话语的指令性和权威性;西方作者习惯多用认知情态和无灵主语来表达评价和态度,增强话语的委婉度和客观性。另外,国内译学研究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译学研究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指导翻译实践。这一观点曾在国内译学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中国译学研究总体体现出“轻描述性,重规定性”的特征。“翻译问题——应对策略”、“语言特征——翻译方法”和“翻译理论——译例支撑”是译学研究(特别是应用翻译研究)三种典型的研究路径。应该说,中国期刊英文摘要中的情态动词使用频率、语义类型分布和情态序列等方面所体现出的特征是与国内的宏观学术话语文化及译学研究话语模式密切相关的。

6.结语

本文基于自建语料库考察了中文期刊论文英语摘要中情态动词的使用特征。研究发现,由于源语渗透效应和学术话语文化迁移的影响,与原创英语期刊相比,中文作者总体上过多使用语气强硬的高值词must和中值词should,过少使用语气较委婉的中值词would和低值词could、may和might。过多使用义务情态,过少使用认知情态和动力情态。上述发现印证了Hu Brown & Brown(1982)、Hinkel(1995)、程晓堂、裘晶(2007)、李鑫、胡开宝(2013)等人的研究成果。

上述情态动词的使用特征反映出中国作者存在缺乏国际学术话语规范知识和跨文化读者交流意识的问题。国际学术社区在长期的学术交流中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话语规则体系。作为其中的一员,若未按照约定俗成的话语模式进行学术信息的表达和评价,就不符合社区其他成员的期待视野,会面临遭受排斥的风险。话语具备交际功能。使用合适的话语方式是交际顺畅进行的重要条件。中国学者对中、高值情态动词和义务情态的过多使用,虽然在语法上并无问题,但表现出来的强主观性和决然语气则是一种语用失误,偏离了国际学术社区中立客观、平等对话和礼貌委婉的交际模式。这不仅会影响到读者对研究成果的理解,也影响到学术交流的效果和中国学者话语形象的构建。

中国作者在英文摘要中表现出的情态动词语用偏离问题给我们带来重要启示:其一,中国作者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发表学术信息时应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了解中西学术话语传统的差异,做到“内外有别”,以提高学术交流效果和改善学术话语形象。比如,在译写英文摘要时,在不影响学术信息表达的情况下,可考虑目标语话语规范,适当增加低值情态动词和无灵主语的使用频率,以增强委婉度和客观性。其二,有必要对学术用途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传统的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教学注重情态动词的概念意义和语法形式,而对其语用意义重视不够,因此导致学习者缺乏对情态动词语用交际功能的理解。情态动词的评价和判断功能是学者表达学术立场以及与读者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应在教学中予以重视。在教学中,应从语法形式、情态序列、语用功能等角度对情态动词进行更全面的介绍,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准确性和语用恰当性。

最后,有必要提一下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一般而言,语料库越大,收集的语料越多,就越能反映真实的语言使用情况。因此,在均衡取样的情况下,语料库规模应该越大越好(许家金 2003:8)。本文所用类比语料库共计11万多词,相对于百万词级别的大型语料库,其库容不大,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代表性。其次,情态动词语义和语用极为丰富复杂。本文情态动词语义类型的统计由本人独立完成,其结果难免带有一定的个人色彩,因此对研究效度有一定影响。如果以“多人合作、交叉审定”的方式进行统计,效果肯定更好。但不可否认的是,本文对期刊摘要英文的情态动词使用特征所进行的描述性研究,可为中国学者在译写学术论文英文摘要时提供参考。当然,英语情态表达方式是多样的,除了本文所讨论的情态动词,还包括语气附加成分、形容词性谓语、名物化等(Halliday 1994:374-388),这些方面也值得深入研究。

Biber D.,S.Johansson,G.Leech,S.Conrad,E.Finegan.1999.LongmanGrammarofSpokenandWrittenEnglish[M].London:Longman.

Fowler,R.1979.LanguageandControl[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Halliday,M.A.K.1994.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2nded.)[M].London:Edward Arnold.

Hinkel,E.1995.The use of model verbs as a reflection of cultural values[J].TESOLQuarterly(2).

Hu,Z.Brown,D.F.& Brown,L.B.1982.Some linguistic differences in the written English of Chinese and Australian Students[J].LanguageLearningandCommunication(1).

Palmer,N.2001.MoodandModal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程晓堂、裘晶,2007,中国学生英语作文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6):9-15。

葛冬梅、杨瑞英,2005,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J],《现代外语》(1):32-40。

何瑞清,2004,中外科技期刊英文摘要比较——语态分布和“头重脚轻”句的使用频率[J],《上海翻译》(1) :16-19。

梁茂成,2008,中国大学生英语笔语中的情态序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51-58。

李鑫、胡开宝,2013,基于语料库的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中情态动词的应用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3):26-32。

滕延江,2008,英汉学术论文摘要中限定修饰语使用分布的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6):40-43。

许家金,2003,语料库语言学的理论解析[J],《外语教学》(6):6-9。

徐筠、杨寿康,2004,EI与SCI中资料性摘要的语篇分析[J],《上海翻译》(1) :11-15。

杨玉晨、张琳琳,2013,“问题——解决”式对学术论文摘要的篇章构建[J],《中国外语》(6) :42-48。

云红,2009,论文摘要中作者身份的显与隐——一项基于2008医学与语言学国际学术期刊的修辞性研究[J],《外语教学》(5):29-32 。

于丽,2010,三类学术期刊摘要微观特征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6) :65-68。

张道真,1995,《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张淑玲、何安平,2011,从must看中国大学生说英语的决断口气[J],《当代外语研究》(3):27-31。

张威,2010,功能语言学关照下的翻译形式等效——《游子吟》英译文的及物性剖析[J],《当代外语研究》(5):18-22。

(周忠良:宁波大红鹰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通讯地址:315175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学院路889号宁波大红鹰学院人文学院

* 本文系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实践共同体’视角的ESBP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kg2013490。

H042

A

2095-9645(2015)02-0045-07

2015-01-08

猜你喜欢

情态频数语料库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基于COCA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以choose和select为例
频数和频率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盗汗病治疗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
情态动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