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用能力到翻译能力的建构
——《语用与翻译》评述*

2015-03-20

外语与翻译 2015年2期
关键词:含义译者关联

陈 伟

从语用能力到翻译能力的建构
——《语用与翻译》评述*

陈 伟

1.引言

以“意义”这个哲学的中心质素为切入点,语用学与翻译学必定有着一个相遇与碰撞,从而激发两门学科交叉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语用学关注的语言现象并非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而是在特定交际情景中的特定话语。这些特定话语并非表达静态意义的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非停留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层面上的语法能力所能识解,需要交际者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才能加以判断。因此,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显然,语用学涉及的语言现象对翻译实践构成了挑战,因为翻译过程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原语文本的意义进行识别与解读,从而在目的语文本中进行重构,但鉴于意义的动态性,这并非易事。语用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由此获得了学理认可。然而,当下的翻译研究对于语用学理论的撷取零散而不系统,无法形成有效的学科张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莫爱屏(2010)的新著《语用与翻译》夯实了这一弱势。该书可谓国内有关语用翻译较为详尽的著述,立足语用学原理对翻译中复杂的语用使用现象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并寻求建构一种有效的语用翻译观。本文拟对该书做一评述。

2.内容概述

《语用与翻译》一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然而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用性。全书共分十六章。

第一章《导论》,从“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翻译学:研究语言转换的学科”、“语用与翻译研究的融合:原则、方法及意义”等角度为全书做了学理阐述与铺垫。第二章“语境与翻译”,重点阐释了“语境”与“翻译中的语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指出翻译过程中译者正确理解语境是翻译工作的基础,因为离开语境任何话语的意义都是不确定的。第三章“指示语与翻译”,在讲解“指示语”、“指示系统”等概念的基础上,指出指示语作为话语和语境的连接纽带,既能够为话语的理解提供指示信息,又可以帮助译者在构建译文信息的同时避免原语语言模式的影响,从而揭示出指示语与翻译之间的互动机制。第四章“预设与翻译”,指出在特定语境下,话语所引发的预设不仅制约着该话语与其前述话语的连贯性,还制约着该话语对其后述话语延续的恰当性,并由此从预设角度对翻译实践的理念与策略进行建构。第五章“言语行为与翻译”,从“言语行为理论”出发详细论证翻译中对言语行为把握的重要性,指出为了使译文获得与原文等同的效果,表达出作者的真实意图,译者必须从话语的字面意义推断出言语行为的间接用意,揭示出句子间接表达的言外之力。第六章“会话含义与翻译”,立足“会话含义”、“合作原则和准则”等语用学经典理论,从会话含义的概念与特征两个层面揭示出会话含义与翻译之间的联系,指出译者要实现译文与原文的等效,必须把握好会话中的话语含义,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处理。第七章“礼貌原则与翻译”,首先认定礼貌原则是解释交际成功的语用原则,交际双方必须遵从,如果有意违反,则会有语用意义的产生,然后藉此探讨了礼貌原则与翻译之间的张力机制,重点研究了面子策略角度的翻译问题。第八章“语用模糊与翻译”,分别从“语用模糊的分类”与“模糊限制语”两个角度对语用模糊这一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语言现象的翻译理念与策略进行研究,指出译者可以灵活地运用增补、省略和变通等多种策略,以获得对模糊限制语翻译的最佳效果。第九章“话语标记语与翻译”,首先论证话语标记语如何引导听话人明确说话人的意图,减少读者/听话人理解话语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然后分别探讨话语标记语的分类与语用功能对于翻译的影响与意义,并指出通过话语标记语来实现话语的连贯受作者视角、译者视角等制约。第十章“视角与翻译”在前一章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视角”对整个话语行为的影响,并由此叙写出“视角”参数对于翻译的投射作用。第十一章“推理照应与翻译”,对作为句际衔接、连句成篇重要语法手段之一的推理照应进行概述,认为推理照应的显著特点是照应短语的指称对象缺省,应该加以推导,然后分别从句法分析、语义分析与语用分析三个维度探讨了推理照应与翻译之间的关联机制。第十二章“语用失误与翻译”,旨在从语用失误角度对翻译实践提供指导性意见,指出翻译中的语用失误主要是由思维模式、文化习俗、语用规则等方面差异造成,这显然有助于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第十三章“关联与翻译”,分别从“明示-推理交际模式”、“关联语境”、“最大关联、最佳关联”、“描述性相似与阐释性相似”等四个层面,重点探讨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该理论把翻译看做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这显然是从根本上对翻译本质过程的深刻研究:所谓翻译,就是译者在原语认知语境与目的语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的过程。第十四章“顺应与翻译”,具体探讨了语言顺应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特征,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动态地顺应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同时要顺应目的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成功。第十五章“模因与翻译”讨论语言模因在翻译中的传播与发展,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模因的传播过程,并由此探讨对模因进行翻译的基本技巧,丰富了翻译学理论。第十六章“语用关系与翻译”,从关系语用学角度对翻译进行了研究,认为翻译过程本质上就是交际过程,是以交际者、语言和语境等大三元关系为前提,构成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之间的小三元关系,正是这两组三元关系之间的互动影响着翻译活动的成功与否。

3.评述

翻译具有现实性,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语言内或语言间的人类交际就是翻译”(Steiner 1998:49)。然而,翻译又具有充分的复杂性,时时深陷于意义的“显”与“隐”、表达的“达”与“拙”及这两者相互交错的各种两难境地中,而政治、经济、民族冲突等社会宏大因素的介入,则让翻译无愧于“宇宙之间最为复杂的活动”的定位。在这些困难中,意义的动态性或流变性无疑非常关键,事实上,正是由此产生现代翻译理论的各种流派。总体上而言,现代翻译理论注重如何从变化不定的语境中整体把握原语信息的动态系统,追求非一字一词的对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整体效应或读者感受的一致或相似。这一理念建立在人们对待语言的观点及其对意义的有效把握:所谓“理解”,就是对于意义的认知与确定,这是交际(这里即是“翻译”)成功而有效的逻辑前提。现代语言学,从结构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到符号学,特别是语用学的迅速发展,语言符号系统各层次都得以深入研究,在给翻译标准的重新审视提供学理基础的同时,也为意义的认知与定位提供较为系统的方法论。语用学是语言学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以“意义”为抓手,语用学与翻译学获得契合。事实上,正如Gutt(1991)所认为的,从根本上来讲,翻译本身就是一个语用概念,它属于间接交际情景,因为翻译实际上是译者脱离原语语境引述原作者话语的行为。可见,借鉴并应用语用学理论及其在各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于翻译实践与研究中,在促进语用学理论进一步完善的同时,更能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为翻译研究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

语用学理论在建构一门学科体系的同时,更从一个范畴揭示出语言现象背后的原理与机制。显然,了解这些原理与机制,对于语言学习或包括翻译在内的语言实践活动至关重要。为此,《语用与翻译》在宏观架构上选择从语用学的核心论题与理论出发,逐层揭示语用学视角的语言现象及其背后的原理与机制,并由此探讨对于翻译实践的启示与方法论。该书覆盖并讲授现代语用学的几乎所有核心研究内容,例如语境、指示语、预设、言语行为、会话含义、礼貌原则、语用模糊、话语标记语、视角、推理照应、语用失误等,详细阐述了这些内容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然而,该书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借以翻译三元论(莫爱屏 2006)、翻译关联论(Gutt 1991)、翻译顺应论(宋志平 2004)、翻译模因论(Chesterman 1997)等翻译新论,与这些语用内容形成经纬渗透,共同揭示并突显出“语言语用对等和社交语用对等”的语用翻译模式,从而深入而系统地建构出语用与翻译的内外在关联范式。

本书认为,语用学的翻译观本质上是一种等效翻译理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依据不同语境进行不同的语用选择以实现等效翻译的目的,即在译语读者身上实现原文在原语读者身上等同的交际效果。这里,对语用含义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语用含义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元素,它是指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揭示的不是人们说了些什么,而是人们说这句话时可能意味着什么。因此,话语在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只有把原句的语用含义表达出来,才能实现相同的语用效果。然而问题是,如果原文的表达是隐含的,译文中显性化的话语含义是否违背了作者的本意?这对翻译实践者而言,往往是一个困惑。该书明确指出,“再现话语含义并不意味着译者要把原语信息发送者思想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通过译文表达出来,因为会话含义的推导并不是要使一切隐含的东西都明确化,而是指导译者以一种更灵活可行的方式,用更自然、真实、贴切的语言来再现会话含义。如果译文能够既保持和原文一一对应的形式,又能传达原文中的会话含义,那么逐字翻译是较好的方法。否则,译者就不得不牺牲形式,而保留话语所隐含的会话含义”(65)。这既从学理上给予论证,又从方法论上提供实践指导。事实上,该书在微观架构上对语用学核心内容和课题的处理都是如此,力求实现翻译理念与策略的紧密融汇,有助于译者语用能力和翻译能力的双重提高。

该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引入并弘扬现代语用学的最新理论,例如关联理论、顺应理论、模因论、关系语用学等,并由此构建这些理论对于翻译实践与研究的指导范式。例如关联理论,认为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本质上是译者在原语认知语境与目的语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的过程。为此,本书在具体讲解包括明示-推理交际、语境、最大关联、最佳关联、描述性相似、阐释性相似等重要关联理论概念的基础上,把各种实例及不同译本加以比较,从而揭示出关联理论对于翻译的阐释力。本书认为,“翻译就是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找出原文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从而取得理解原文的语境效果”,而翻译的成功与否则“取决于说话人/作者与译者之间、译者与译文读者/听话人之间能否根据原文作者/说话人的明示行为,通过推理找到最佳关联,以实现语用等效之目的”(160)。这些基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理论的翻译新思维新定位,立足语言的本质、功能、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科学而系统地反映出翻译过程中原语的理解和译语的生成条件与机制,走出传统译学经验式、随感式、点评式的研究套路,显然有助于翻译技能的培养。

语言学习的终极目的在于获得语用能力,而不是语法能力,前者聚焦的是语言的准确理解和使用,学习者应在交际中运用语用策略消除歧义,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翻译能力则是语言学习者有关语言/跨语言文字、文化、思维等素养的综合体现,不能识别汉英两种语言因思维方式不同形成的概念结构差异,从而在目的语中选用恰当的语言结构,根本无法做到在这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等效转换。《语用与翻译》显然能够有助于拓展语言学习者语用学和翻译学的跨学科视角,有助于他们语用能力与翻译能力的双重建构。该书语言轻松、幽默,内容充实,语料丰富,每章都运用大量的译例,尤其是生活中种种翻译误用的现象,对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进行翔实论证,为语用学理论或模式提供有力佐证。每章开始前都设置“导读”,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和启发性,而每章后面的“小结”则对本章内容进行概括,第二章至第十六章后面则附有实战练习,以帮助读者验证和巩固其所学习的内容与理念。该书在整体上编排合理,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深度适宜,具有研学之严谨。本书的内容设计与结构安排体现出“全球视野,中国视角”的理念,有助于学习者在信息化时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熟悉掌握中外语言思维的共同点和差异,从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鉴赏与批判能力,并诱发创新思维。

4.结束语

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科学,现已形成相对完整而成熟的体系,更是成为当下外国语文学研究新的增长点。优秀的翻译不仅能够助推本国文化走向世界,更能增强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当今世界,一方面全球化浪潮推动了民族文化打破民族界限,主动吸纳外来文化,以现代化的世界文化为最终目标,另一方面软实力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各国又竭力维持本民族文化个性,并在此基础上弘扬自身文化的软实力。为此,我国为推动民族文化复兴及“中国梦”实现而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就其力度与广度而言,这可能昭示着我国翻译研究正进入又一个高潮时期,而“中国文学文化的外译注定是这次高潮的主题,终极目的当是提高我国软实力”(陈伟 2014)。要推动这一国家战略得以实现,高层次翻译人才是关键。《语用与翻译》的出版正旨在针对现阶段高端翻译人才缺口问题,力争培养出真正会翻译、懂翻译的人才,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Chesterman,A.1997.MemesofTranslation:TheSpreadofIdeasinTranslationTheory[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Gutt,E.1991.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M].Basil Blackwell Ltd.

Steiner,G.1998.AfterBabel:AspectsofLanguageandTranslation[M].Oxford:Oxford UP。

陈伟,2014,中国文学外译的基本问题反思:软实力视角[J],《当代外语研究》(10):54-57。

莫爱屏,2006,关系语用学的三元关系在口译中的互动研究[J],《外语教学》(6):93-96。

莫爱屏,2010,《语用与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宋志平,2004,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19-23。

(陈伟:天津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通讯地址: 300204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天津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 本文系天津市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译学本位反思与翻译教材模式重构”(项目编号:TJWW13-009)的阶段性成果。

2015-01-16

猜你喜欢

含义译者关联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把握实数的多重含义
智趣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