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精神培育的若干思考

2015-03-20何长辉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培育文化

何长辉

(武夷学院 宣传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精神培育的若干思考

何长辉

(武夷学院 宣传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摘要:培育大学精神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关涉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内在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培育大学精神,需要充分发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实现传承地方文化与培育大学精神的有机融合;需要积极探索培育大学精神的有效路径,依托校园环境、课堂教学、科研项目、学生活动等载体,实现大学精神培育与学校办学的全面有机结合。

关键词:大学精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育;文化

培育大学精神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明显。然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本科办学时间短等因素,大学精神培育相对不足,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人文教育和人才培养。大学精神对于学校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内在的、长远的,培育大学精神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并积极实践。近年来,“大学精神的研究已经形成一个比较热的话题,但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依然不多,一些领域的论述多为简单重复,一些领域的研究又远远不够,甚至尚属空白”。[1]本文以武夷学院为例,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精神培育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充分认识大学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包心鉴说:“所谓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持续的文化建设和文化积淀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状态和共同的价值理念。一个大学的大学精神,是这所大学特有的文化标志和精神象征,是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是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光辉旗帜。”[2]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互融,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齐驱,独立精神与自由精神并重,服务精神与世界精神兼具。”[3]王冀生说:“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集中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及相应的校训、校歌、校风之中。当代的大学精神文化应当体现‘以人为本,求实创新,科学发展,引领社会’的时代精神。”[4]陈平原则认为:“所有的精神都在建构中,没有不变的精神,想用一句话来概括一所大学的精神,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5]虽然不同的学者对大学精神的内涵及形成有着不同的见解,但他们无形中都充分肯定了大学精神培育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无论是老本科还是新本科,无论是部属院校还是地方院校,都需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培育大学精神。事实上,中外名校都有着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加上不少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规模扩大,建设了新校区,校园环境等硬件设施文化底蕴不足,大学精神不同程度存在缺失。有学者对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精神发展现状作出了这样的描述:“合并初期困难重重,在发展中不断孕育新的大学精神,人文精神缺失严重,创新精神消逝明显,师生主体作用下降。”[6]由此可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种种原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大学精神缺失的问题,这一问题显然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之一。鉴于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充分认识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性,将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命题,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其一,培育大学精神可以助推学校转型发展。“大学精神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灵魂,直接影响大学制度和大学学科成长,在高校核心竞争力中起决定性作用。”[7]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潮流中谋得一席之地,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实现与老本科院校及职业院校的错位发展。这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精准定位,积极培育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以此引领学校的转型发展。其二,培育大学精神可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大学精神作为一所高校师生共同凝聚形成的核心价值取向和信仰追求,一旦形成就会不断渗透到大学文化的主体和各种文化载体之中,并在教育活动中发挥导向、激励、凝聚、塑造等作用,显示出重要的育人功能。”[8]其三,培育大学精神有利于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培育特色大学精神则是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不仅因为大学精神是学校办学特色体现,也因为大学精神内在关联着学校错位发展之路。

武夷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学校大学精神培育。校党政联合发文做出了《武夷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独特气质的大学精神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继续和发扬建校50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和彰显闽北尤其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和朱子理学等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建设和发展了体系历史内涵、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的科学特色的武夷学院校园文化”的工作目标任务。校党政领导高度重,多次召开全校教工研讨会,重新设计学校战略定位,完善制度建设,将大学精神的培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日程工作,并要求各院系结合院系特色,开展富有武夷文化特色的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要创新载体,开展学生喜爱富有实践操作性的活动。

二、大学精神培育应依托地方特色文化

(一)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是地方高校的使命

传承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不仅是社会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武夷学院作为闽北地方本科院校,既根植于武夷文化的深厚沃土,又承担了武夷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发掘传统资源,塑造武夷文化品牌,同时又以品牌培育大学精神。立足武夷山朱子文化的资源优势,武夷学院拟定了学校大学精神培育的工作思路:一是高层定位,学校做出了“传承朱子理学,做武夷文章,办绿色大学”的特色办学理念,并写进了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二是凝练校训、谱写校歌,设计校标、校徽、校旗,重建校史馆,培养师生浓厚的武夷文化情怀。三是大力开展“武夷文化”课堂教育,组织编写《武夷文化选讲》读本并将其纳入学生选修课,使大学生对武夷文化有一个极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四是在学校文化活动中,着力加强品牌活动。总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需要立足实际,充分发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实现大学精神培育与创建地方文化特色品牌的有机结合。这样可以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地方文化的使命,也可以汲取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培育大学精神。

(二)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大学精神培育

地方高校应将地方特色文化积极融入到学校的大学精神培育之中,进而形成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武夷学院注重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大学精神培育。主动传承和挖掘“武夷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大学制度和当代大学生个性特点,以教学、科研和学生活动为载体,将其融入大学课堂和课外教育之中,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学校把朱熹的“涵养穷索,致知力行”确定为校训,并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了诠释,与我校提出的培养“会做人、会学习、会实践、会创新”的“四会”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相对接,突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形成我校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校徽、校标的征集工作,确立了以厚重武夷文化为主基调的校歌的谱写工作,让师生在实践的参与中提升对“武夷文化”优秀精华的认识,加深了品牌意识教育。学校依托地方特色,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高层定位,通过校训、校徽、校标、校旗、校史的建设工作,将地方特色文化有机融入学校本学过程中,用地方特色文化滋补大学精神的培育。

(三)通过特色文化教育培育大学精神

特色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特色文化的传承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形成。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主动对接地方政府部门,充分利用政府及社会文化资源,在传承地方文化的同时培育自己的大学精神。武夷学院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适时开设特色文化教育,以此推动大学精神的培育。一是创建“武夷文化”特色讲堂。为进一步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2011年学校出台了《武夷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在大学生中普遍开设 《中国近现代史》、《大学语文》和《中国通史》等课程的基础上,将武夷文化等课程纳入校级公共选修课,打造具有武夷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二是开设武夷大讲堂。学校成立了宋明理学研究中心、国学研究基地、杨时研究所、武夷文化研究院等具有特色的文化研究机构与推广机构,创设了武夷山国学讲坛,主办“武夷文化讲坛”,至今,已邀请了著名学者余光中、金庸、著名作家余秋雨,著名院士许智宏等100多人到武夷学院讲学。三是承办武夷书院讲坛。依托武夷山朱子文化的地缘优势,充分挖掘朱子文化并将其转化为文化正能量。抓住地方政府积极推进朱子文化品牌建设的契机,会同朱子学会、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南平市委宣传部、武夷山市政府等单位,将办好武夷书院讲坛与学校大学精神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朱子文化的有机融合,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成长成才夯实基础。

三、大学精神培育需要多样适宜的载体

(一)校园环境载体

校园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它只有与大学精神的凝练和培育结合起来,才会显得更具特色、独具魅力。我国古代著名的书院以及当今一些著名的大学,大多依山傍水,建于环境优雅之处,原因就在于以自然美的景观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美的心灵。这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校园建设时,应注重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统一、生态美与文化美的结合,将地方文化和学校精神融入到校园景观建设中,使校园景观“有故事、有文化、有底蕴、有特色”,进而成为大学精神培育的物质载体。武夷学院依山傍水,随景而建,将武夷山地域自然文化特点结合现代化大学建筑艺术、创造出不可复制的山水校园、自然生态校园和人文校园。学校选取朱熹等著书中富有武夷文化内涵的“同文”、“瑞璋”、“天心”、“明月”等命名,建设了朱熹像、巧妙地将绿化和人文有机结合,开辟出独具匠心的“院士林”、“友谊林”、“冠军林”,至今已有100多名两院院士、学院委员,50余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国际友人及北京奥运冠军中国举重队代表来校传道授业、参观访问,为校园点亮了人文星火,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人文精神、大学精神的熏陶和感染。这些校园景观建设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饱含着地方特色文化和学校精神。

(二)教学实践载体

教学是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将地方特色文化纳入教学,不仅有利于地方文化的广泛传播和传承发展,还有利于学校大学精神的培育。武夷学院因地因校制宜开设了武夷文化选讲课,采取理论教学与户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堂教学中,师生研讨武夷文化特色,如,在学习武夷文化发展史课堂上,学生学习了理学大师朱熹、词坛大家柳永、著名文学理论家严羽、法医学鼻祖宋慈等文化巨人,著名的政治家真德秀、杨荣等20位宰相及一大批历史名人,深刻认识了武夷文化的厚重,并纷纷表示要加强学习,切实做一个文化传播者。户外教学时,教师带领同学们参观朱熹讲堂、柳永故居、玉女峰等最具有武夷山特色的自然与文化遗产,让他们身临其境地领略“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的独特魅力。在加强以“武夷文化”为主题的各类社会活动中,突出“武夷文化”有关的特色品牌,形成浓郁的武夷文化气氛,让师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亲身感受武夷文化的独特魅力,从中接受武夷文化的熏陶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为闽北的武夷文化、茶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三)学生活动载体

学生活动日益成为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平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高度重视并精心组织好学生活动,通过富有地方色文化的学生活动培育大学精神。武夷学院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将武夷文化传承与大学精神培育融入学生喜爱的各类活动中,以活动培养兴趣,以活动陶冶情操。学校成立动漫影视文化基地,协助完成 《武夷棹歌》、《密战太阳山》等优秀影片的拍摄;成功承办了四届“重走朱子之路”,学校师生与来自海峡两岸的师生共同参加了 “敬师礼”、“朱子与文化论坛”等学术活动,表演了“朱子家训”、“走在朱子路上”等歌舞节目,携手传承同根同源的中华传统文化,让师生在重走路上深受朱子文化的熏陶。同时,引导各院系开展具有特色的院系文化节,让师生在重走路上深受朱子文化的熏陶。如人文与教育学院开展《朱子家训》朗读活动,以经典培育文化气质;旅游系开展旅游文化节;茶学系开展茶艺表演和茶经朗读活动;动漫学院以动漫形式展现武夷文化精粹;艺术系的闽北版画、工笔画再现武夷文化内涵,等等。

(四)科研项目载体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精神培育需要理论支撑。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重视引导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和大学精神培育研究,以项目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武夷文化传承和大学精神培育。近年来,武夷学院主动承担闽北传统文化发掘、保护、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宋明理学研究中心、国学研究基地、杨时研究所、武夷文化研究院等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研究机构基础上,相继成立生态文明、绘画建筑、国际茶学、民间艺术、旅游文化等多个研究所,承担文化研究工作。学校积极构建高平台,以项目带动武夷文化研究教育的深化和常态化,目前已构建了“宋明理学研究中心”这一国家级科研平台、“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杨时思想学术研究会”、“柳永与闽词研究中心”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等多个校级科技创新平台。这些科研平台致力于武夷文化研究,注重将武夷文化有机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为学校人文氛围的形成和大学精神的培育奠定了坚实的文化理论基础。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武夷学院在大学精神培育方面提炼出了“领导重视、上下推动,注重体验、知微见著,项目带动、注重实效”的工作方式,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校园文化特色鲜明,大学精神日益凸显。“不同大学有不同的精神状态,但大学的精神是普适的,至少所有的大学之间的精神具有相通性。”[1]从这个角度讲,武夷学院大学精神培育的做法对于兄弟院校而言,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储朝晖.大学精神研究的论域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5):54-57.

[2]包心鉴.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7.

[3]路杨,王艳华.大学精神:内涵、价值意蕴、培育路径[J].前沿, 2013(3):12-15.

[4]王冀生.大学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存在[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8-120.

[5]陈平原.大学排名、大学精神与大学故事[J].教育学报,2005 (1):58-67.

[6]刘明聪.和谐视野下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精神培育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7):98-99.

[7]刘中亮.论大学精神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影响[J].江苏高教, 2010(4):33-35.

[8]冯刚.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推进高校德育创新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7(12):23-26.

(责任编辑:华伟平)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5)11-0047-04

收稿日期:2015-06-20

基金项目:2014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4304)。

作者简介:何长辉(1959-),男,汉族,中级记者,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pirit in Newly-established Local Universities

HE Changhui
(Propaganda Department,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Abstract:To cultivate university spirit for the newly established local college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it directly concer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a school,and essentially affect the school long-term development.Cultivating university spirit needs to realiz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local culture and university spirit,and 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 of perfecting it.Depending on the campus environment,classroom teaching,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tudent activities and other media to accomplish the overall combination of university spirit and idea of running a school.

Key words:college spirit;newly-established local universities;cultivate;culture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培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大学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