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内容丰富的词学著作
——《汉语词律学》

2015-03-20胡安顺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词体词牌格律

胡安顺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一部内容丰富的词学著作
——《汉语词律学》

胡安顺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近期拜读了孙霄兵先生《汉语词律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以下简称《词律学》)一书,感觉在同类的词学专著中,该书突出的特点是内容全面、资料丰富、重视探源、勇于立论。下面谈谈自己的浅见,供著者和读者参考。

一、内容全面,论述系统

《词律学》全书72万余字,在结构上分“词的格律总论”、“词体”、“词的句子”、“词的声韵”四部分共17章,同时设有两个附录。17章的题目分别是“中国古典诗词格律概论”、“词的格律的形成和发展”、“词的文本”、“词体的特点和来源”、“词体的自身发展和变化”、“词牌”、“阕”、“词的句子的一般理论”、“词的句子的节奏”、“词的句行格律”、“词的句子的对仗”、“词的句子的粘对”、“词的叠句”、“词的声韵的一般规律”、“押韵变化形成的词体”、“词的声韵与句子的平仄”、“词的句子的平仄的多样性”。两个附录分别是清人万树的《<词律>发凡》和戈载《<词林正韵>发凡》。该书的内容力求全面,这从各章的题目可以看出,不仅囊括了词的起源、词牌、词调、押韵、平仄、对仗等词学的基本内容,还涉及“词的句行格律”、“词的句子的粘对”、“押韵变化形成的词体”、“词的声韵与句子的平仄”、“词的句子的平仄的多样性”等非常见的问题。万树《<词律>发凡》和戈载《<词林正韵>发凡》是清人的词学名著,作者附录于书末,且加了新式标点,这不仅丰富了该书的内容,同时给读者提供了方便,增强了实用性。该书的论述务求系统,总体安排是先总论,次词体,继之句子,终以声韵,层次分明。各章的内容总体上是先阐明概念或意义,次介绍基本内容和类别,最后分析特点、指出特殊现象,秩然有序。例如第八章“词的句子的一般理论”共分七节,每节的内容依次是:词的句子的重要意义、词的句子的确定、词的句子的来源和形成、词的句子的语法特点、词的分句、不同句子构成的词体、词的句子的句法和格律特点。对一些名词概念的论述,一般先下定义或介绍来源,继而引文引言以证之,间或提出个人新见,最后举例分析之,章法有度。例如对“词体”的介绍,先下定义:“词体,一般指词的形式载体,与诗体的含义相近。”接着引用了明人方孝孺及鲍恒、余浩然三人关于词体的论述,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们认为,(词体——引者注)是指由词的句子格律、声韵格律和体式形式构成的总体状态,是词的文学形式。词体的概念,也有的词学研究者不用,例如马兴荣、吴熊和、曹济平《中国词学大辞典》不载。”然后从“研究词体格律的重要意义”、“词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词的格律特点”等角度对词体进行了论述,其中“词的格律特点”一节又深入讨论了词体格律的多样性、外烁性、灵活性、个体性诸问题。另外,该书的全面系统性还表现在作者介绍了许多不常见的提法或概念,诸如“诗歌格律的二元对立统一理论、词的音乐文本概念、词体、序、三台、犯调、截用、加倍、增迭、增遍、减半、词序、阕的平等、阕的跳跃、过片、双拽头、韵断、折腰、散文节奏、救尾对”等等。

二、材料丰富,引述广泛

该书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取材丰富,引述广泛,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且无论大题小题,几乎每论必引。以第一章《中国古典诗词概论》为例,该章所引学者、作者达60位以上,所引著作或作品也在60部(篇)以上,内容涉及文论、文学、哲学、美学、语言学等。具体详下(大体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白居易《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韵》、闻一多《诗的格律》《古诗神韵》、(法)列维-斯特劳斯、(法)B·艾亨包姆(以上二人观点均引自布洛克曼《结构主义》)、(比)J·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梁宗岱文集》、(法)梵乐希(引文,引自梁宗岱译《陶潜诗集》)、梁宗岱译《陶潜诗集》、《词源》、(台)叶维廉《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席格·伯克哈特(引文,引自周英雄《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周英雄《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王昌龄《诗格·论文意》、陈伯海《历代唐诗论评选》、朱炳祥《汉字对于中国诗歌形成的影响》、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黑格尔《小逻辑》、(法)A·J·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美)约翰·克罗·兰色姆《新批评》、(美)梅瑞尔·穆尔(引文,引自奈莫洛夫《诗人谈诗》)、霍华德·奈莫洛夫《诗人谈诗》、张旭《视界的融合:朱湘译诗新探》、沈天鸿《现代诗学》、(瑞士)索绪尔(引文引自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申丹 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佚名《词通》、张璋等《历代词话续编》(上)、王珂《诗体学散论》、(清)陈廷敬 王奕清《康熙词谱》、《诗经》、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尚书·尧典》、(香港)饶宗颐(引文,引自王齐洲《诗言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王齐洲《诗言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明)方孝孺《实习斋诗集序》、杜甫《秋兴八首》、任二北《论词之作法》、(美)傅汉思《梅花与宫闱佳丽》、萧华荣《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唐)上官仪《笔札华梁·论对属》、朱维之《基督教与文学》、(俄)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英)柯勒里奇(观点引自埃文斯《英国文学简史》)、(英)艾弗·埃文斯《英国文学简史》、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刘为钦《思与诗的搏击》、丁鲁《中国新诗格律问题》、何逊《伤徐主簿》、孟浩然《春晓》、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钱钟书《槐居诗存》、(印度)欢增(观点引自黄宝生《梵语诗学论著汇编》)、黄宝生《梵语诗学论著汇编》、王力《汉语诗律学》、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清)孙麟趾《词迳》、唐圭璋《词学丛编》(第3册)、(清)施润章《蠖斋诗话》、(日)小川环树《论中国诗》、祖咏《望终南》、陈毅《梅岭三章》、段宝林《比较诗律学刍议》《中外民间诗律》、孙梁《美英名诗一百首》、《陈寅恪集·诗集》、(英)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53首)、李白《蜀道难》、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叶嘉莹《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屠岸《诗让生命延续》、(高丽王朝)李奎报《禅房》(题目为笔者所加)、(日)森鲁直《风怀》、越南某青年《日自韶山出》(题目为笔者所加)、(后蜀)孟昶《春联》、鲁国尧《中华词律词典·序》(潘慎、秋枫《中华词律词典》)等。

一章所引内容如此之多,全书所引之富可想而知。材料丰富翔实,引用兼取百家,包举中外,横跨不同学科,说明作者为撰写这部书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同时显示了作者注重立论依据、追求学术品质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另外,值得指出的是,书中所有引文,无论大小多少,都一一注明了出处,包括页码,这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肃性,又给读者提供了方便。

三、穷原竟委,源流兼顾

这部书的第三个特点是重视考察词学名词概念的定义、涵盖、作用、起源以及发展等内容,往往博采众说、穷原竟委,极尽考据之能事,为读者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例如第六章“词牌”,作者分五节介绍了词牌的概念和意义、词牌的形成和发展、词牌和词体、词牌和词题、词牌和词序。关于词牌的数量(第一节),作者指出至今尚无确切统计,接着举出几种重要说法:清人万树《词律》收600调,1180体;《钦定词谱》收826调,2306体;今人潘慎、秋枫《中华词律词典》收2566调,4168体;羊春秋《词牌格律》收词牌1700多个,标出格律2300多种。关于词牌的形成和发展问题(第二节),作者分五个阶段进行考察,分别指出了各个阶段词牌的数量及特点。其中第一阶段为唐五代词牌,词牌数量有165种、270种等说法,其特点有“大多数与近体诗有关、来源于教坊乐曲”、“换韵”、“多短调”、“韵与韵之间的距离小”、“名称多带‘子’”等五个方面;第二阶段为宋代词牌,词牌有800种以上,其特点有“多数与音乐无关”、“多长调”、“多数的韵间距离长”等三个方面①。又如第七章关于“阕”的讨论,作者首先引《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这段文字说明“阕”本指音乐上的分段,接着从“阕的构成”“阕的分类”“阕的过片与换头”“阕的同构和错落”等方面对阕进行了多角度的讨论,博采众说,详加举证,全面展示了阕的起源、构成和发展情况。其中关于阕的同构和错落,不仅涉及“同构和错落”概念、同构的起源和作用、同构的种类等问题,同时还分析了同构的方法和特点。下面试看作者对“本阕同构”和“异调词体同构”(第五节)的具体分析:

本阕同构

本阕同构是指在同一阕中,前后的句子相同(指句数和各句的字数相同——引者注),从而造成一种复沓的情绪,构成一种美感。这样的同构本来在近体诗中体现得十分充分。然而在词的长调发展以后,重新回归,成为了一种新的形式,有了新的意味。连接着的两句的句子完全一样。例如《水龙吟》苏轼一百零二字体《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句: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1]184

阙的异调词体同构

1)异调词体同构的概念和种类。……异调词体的同构,是指虽然是不同的词牌,但是其体式相同,主要表现是部分句子的相同。……

2)合并两种词体上下阕为新的词体。两种词体上下片可以交错合并为新的一体。例如《暗香疏影》,合《暗香》前片及《疏影》后片而成,故名。[1]186

再如在第十五章“押韵变化形成的词体”第四节“词的转韵体”中,作者对词的转韵体的历史由来进行了详细考察,引清人丁澎及今人王力、易闻晓等人之说指出,《诗经》等古体诗普遍存在着转韵的情形②,汉魏诗转韵较少,到了近体诗则不许转韵,到了词体又恢复了古体诗转韵的传统。关于词对转韵的发展,作者列举了“转韵平声体、转韵仄声体(又析为转韵同声仄声体、转韵变声仄声体,后者又析为转韵去入押韵、转韵上去入押韵)、转韵平仄双韵体(又析为随韵平仄双韵体、交韵平仄转韵体、包韵平仄转韵体)、混合平仄转韵体”等多种类型,将词对古诗转韵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诸事细说殆尽。

四、勇于立论,新意时见

这部书的第四个特点是勇于立论。作者在许多问题上都能提出自己的新见,并旁征博引地予以证明,引人思考。例如在第二章第一节“词的格律的构成”中,作者在总结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经过独立思考的见解,诸如“词是在以近体诗为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体式、句子和声韵格律的诗歌样式”;“从延续下来的词谱传统来看,词律指的是词的文学化的格律,一般不包括音律”;“词律学是从形式的方面对于词的格律进行系统的研究,采用的是格律本身的美学范畴,是一种纯文学形式的研究,既不是对于词的内容进行赏析,也主要不考虑词的音乐范畴和写作修辞范畴”;“词的句子、声韵和词体因素是相互斗争的。句子、声韵和词体因素之间的斗争发展、此消彼长推动了词的格律的变化发展”;“词的二元对立统一关系也体现在词的格律因素与非格律因素的统一中。词的格律因素与非格律因素是相互依存的。词与古体诗不同的是,词的格律因素更多。词与近体诗不同的是,词的非格律因素更多。非格律因素在格律作用下成为了格律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和对照的部分”,等等。又如在第三章“词的文本”中,作者提出了有关词的文本的概念。首节“词的文本的概念”讨论词的文本概念的来源和分类问题,提出从词的文本类型区分,词的文本可以分为音乐文本、文学文本和符号文本。次节“词的音乐文本”讨论词的音乐文本的概念和音乐文本与文学文本的关系,指出词的音乐文本是指有音乐记谱形式的文字文本,包含词的乐谱,也可以称为词谱(词谱有唱词的谱和作词的两种)。词的文学文本的作用在于指导创作(供后人照着填词);词的音乐文本无此功能,其主要作用是演奏,有助于欣赏,又可供后人据以创作新曲。第三节“词的文学文本”讨论词的文学文本的组成、形成、发展及意义,指出词的文学文本是以文字的原始创作形式表达的词体。词的文学文本一直处于变化发展状态,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文学文本的形成和发展的最大意义在于延续和发展了中国文学的格律传统,具有丰富的精神价值和深层意义。第四节“词的符号文本”讨论词谱与词体符号文本的关系、词谱作为词的符号文本的起源和发展等问题,指出词的符号文本就是以某种符号来代表词的格律要求的文本,即词的格律符号文本。词谱的表示法和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文字文本伴随符号文本的词谱、以文字为主符号为辅的词谱、纯文字表达的词谱和符号缩略式的词谱等。又如第六章关于词牌的文学作用,作者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词牌有“词体标识”、“显示特定格律”、“表达模式思维”、“体现美学趣味”四种作用。在“表达模式思维”一节,作者认为特定的词牌表达了一种“格式化”了的模式思维,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中国人按照格律习惯,以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自己的创作得到肯定,从而有安全感、成功感、达标感、保险感。再如第十六章关于“词的声韵与句子的平仄”问题,作者认为,“声调在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近体诗以来在韵文的一大进步。近体诗的押韵,主要涉及到字音的平声,忽略了仄声的丰富多彩。词的句子发挥了仄声的作用,把仄声解放出来,让仄声在词中运用,成为了词在声韵上的一大特点。”[1]429这些看法无疑都比较新鲜,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客观事实。

除了以上几点外,作者还提出了不少有关词学的正确主张,如“立足本体、守护传统、着眼现实,广集众说、勇于开拓,善于比较”等等,非本文所能尽述,读者阅后自知。

在肯定该书的同时,本文以为其中还有可推敲的地方,主要有三:

其一,少数提法似可再加推敲。例如:“词比起古体诗来又相对内敛含蓄”[1]69;“洲、逑、流、求,平韵;……但采(chai,上声)、友(you,上声)、芼(mao,去声)、乐(yao、le,去声),韵母相差太远。对于这个现象,[宋]朱熹认为是‘协音’‘叶韵’,有的学者认为是秦地方言押韵。迄无定论。其实有可能是声调押韵”[1]412。

其二,少数标题之后缺乏必要的解释。例如“词牌相异词体相同但声韵平仄不同”[1]138,这一标题之后似应作解释而未作,可能会让读者感到费解甚至发生误会——既然是“声韵平仄不同”,怎么说是“词体相同”?

其三,部分例证之后缺乏针对性的解释或分析。例如《促拍采桑子》[1]122《采桑子慢》[1]123《卜算子》[1]215的用例之后未针对例子解释何谓“促拍”、“慢”和“折腰”。

这些意见不一定正确,仅供作者和读者参考。作者在《后记》中谈到该书前后用时六年,且引司马迁、鲁迅、陈独秀等古今名人于逆境中潜心著述“思垂空文自见”以自励,可见此书并非一时应景杂凑逐名趋利之作,乃长期蓄积之结果。《传》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作者志在立言,故其用功也多,其补社会也宜厚。

[注 释]

①其他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三阶段元明词牌、第四阶段清代词牌、第五阶段近代词牌。

②例如《诗经·豳风·东山》第三章:“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埽穹窒,我征聿至。”

[1]孙霄兵.汉语词律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015-02-11

胡安顺(1949- ),男,陕西商洛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汉语史、音韵学及《春秋左传》研究。

猜你喜欢

词体词牌格律
論詞樂“均拍”對詞體格律之投影
词牌里的故事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宫毯:所谓礼仪尽在脚下方寸格律间
谈诗词格律的极端化
住进词牌里
住进词牌里
慨叹虞姬悲怆,遥望念奴倾城——细数历史烟云里的词牌故事
浅谈欧阳修词的叙事特性
元祐词坛的词体特征论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