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选》李善注看《字林》对《说文》单字引申义的继承与发展

2015-03-20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李善玉篇单字

董 萌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130032)

《字林》承《说文》而启《玉篇》,在唐及唐以前的地位仅次于《说文解字》,附翼《说文》而行,对《说文》的继承和发展毋庸置疑,遗憾的是《字林》在宋元之间已经亡佚。《文选》李善注因循其“祖述”征引体例,辑佚家历来视李善注为收集古籍佚文的宝库,其中《字林》便是李善引书之一。本文以李善注引《字林》为例,分析《字林》对《说文》单字引申义的继承与发展情况。

一、《文选》第12卷《江赋》“橉杞稹薄於潯涘,栛槤森嶺而羅峰”

李善注:字林曰,稹,稠穊也。薄,叢生也。

《说文》:稹,穜穊也。从禾眞聲。《周禮》曰:“稹理而堅”。薄,林薄也。一曰蠶薄。从艸溥聲。

按:“稹”字《说文》解释为“穜穊”,又《说文》曰:“穜,埶也。从禾童聲”。《汉语大词典》录“穜”有两个含义,分别是“先中后熟”与“木棉”,最初形容的是植物的稠密状态。《说文解字段氏注》:“稹,穜穊也。此與鬒為稠髮同也,引申為凡密緻之稱”[1]第8卷,7130。可见,后《字林》的“稹,稠穊也”之义是从《说文》引申而来。且《说文句读补证》曰:“謂穜蓺稠密也,字林云,稹,稠穊也,則三字同義。”[1]第8卷,7131可见,《字林》释“稹”没有特指植物,而是用其引申义。

“薄”字《说文》解释为“林薄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段氏注》:“吳都赋,傾藪薄,劉注,薄不入之叢也,按:林木相迫不可入曰薄。”[1]第8卷,1774《字林》“叢生”乃《说文》“林薄”的引申义。

二、《文选》第13卷《月赋》“君王乃厭晨歡,樂宵宴。收妙舞,弛清縣”

李善注:字林曰,弛,解也。

《玉篇》:弓解也。

按:董莲池的《说文解字考证》依“小徐本作‘从弓也聲’,甚是。弛字訓‘弓解’,不得从‘也’會意”[2]508,认为大徐本《说文》不够准确,《说文解字段氏注》:“弛,弓解弦也。弦字各本無,今補,引申為凡懈廢之稱”[1]第13卷,12516。此处段注没有说明补“弦”字依据,但指出“弛”字引申意义乃“凡懈廢之称”,《字林》直接释义“弛,解也”是用了《说文》释“弛”的引申义,善引用《字林》更有助于理解文本,优于引用《说文》,《玉篇》沿用了《字林》释义。李善此处引《字林》既考虑“弛”字在《说文》中释义的争议,又与其他字书、辞书释义进行比较选择,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文选》第14卷《赭白馬赋》“局鑣轡之牽制,隘通都之圈束”

李善注:字林,局,踡行不申也。得通都馳騁,猶為圈束。

《说文》:局,促也。从口在尺下,復局之。一曰博,所以行棊。象形。渠綠切[注]徐鍇曰:“人之無涯者唯口,故口在尺下則爲局。博局外有垠堮周限也。”

《玉篇》:其玉切,詩云,謂天蓋高不敢不局,局,曲也。

按:《说文繫传》:“人之無涯者唯口,故口在尺下則爲局。博局外有垠堮周限也。”[1]第3卷,2272董莲池在《说文解字考正》中认为徐锴在《说文解字》中对“局”的注“人之無涯者唯口,故口在尺下則爲局”是“附會之說”[2]53。

从季旭昇《说文新证》所录“局”字形表看,“局”在睡虎地秦简中写作,结构显然从尸从句,季旭昇禄刘钊云:“‘局’本是从尸从句的一個字,从尸者,故文字『尸』作,下肢曲形,其本義大概與屈曲義有關……”[3]所以,《说文》“局”字训为局促之意。“踡行不申也”更接近于“局”之本字意义,形容人的肢体弯曲,无法伸展。《玉篇》引诗“謂天蓋高不敢不局”用的是“局”的本意,之后解释“局,曲也”实际上是对《字林》“踡行不申”的发展。《玉篇》晚于《字林》,在释义方面有所发展是必然的。李善引《字林》释“局”既纠《说文》偏差,又较《玉篇》更早指出“局”本义,故是。

四、《文选》第15卷《思玄赋》“潛服膺以永靚兮,綿日月而不衰”

李善注:方言曰,靖,思也。靖與靚同。字林曰,靖,審也。

《说文》:靓,召也。从見青聲。靖,立竫也。从立青聲。一曰細皃。

按:李善先用《方言》指出“靖”的释义为“思也”,又说明“靖與靚同”,再用《字林》“靖,審也”来补充。而《说文》解释“靓”为“召也”,与文本意义不同,不用。依“靖與靚同”,《说文》“靖”释义为“立竫也”。《说文解字段氏注》:“謂立容安竫也,按而後能慮,故釋詁、毛傳皆曰,靖,謀也。”可见,“靖”有“慮”“謀”之意,不过这里需要的是“靖”的引申义,故善如是注。

五、《文选》第16卷《寡婦赋》“耳傾想於疇昔兮,目彷彿乎平素”

李善注:字林曰,素,昔也。言平生昔日之時也。

按:李善取《字林》“素,昔也”,实则是《说文》“素,白緻繒也”的引申义,《说文解字注笺》“按,素者,帛之本色,故又引申為始,為故,為常……”[1]第14卷,12832。可见,“昔也”乃“故”之义,文本“目彷彿乎平素”表达的是念昔日的情景。李善用《字林》解释“素,昔也”之后,又“言平生昔日之時也”,使整个解释完整、准确。

六、《文选》第18卷《长笛赋》“於是山水猥至,渟涔障潰”

李善注:字林曰,潰,旁決也。

《说文》:潰,漏也。从水貴聲。

按:因“山水猥至”而使“渟涔障潰”,李善引用《字林》的“旁決也”形象地表现出大水冲坏堤坝的情景,使水遇到“障”而不得不向“旁决”的状态得到展现。《说文》解释“潰,漏也”,《说文解字段氏注》:“漏當作屚屋穿水下也,《左傳》‘凡民逃其上曰潰’,此引申之義。”[1]第12卷,10946可见,“潰”之本意即水量很小的下漏,无法表达出“山水猥至”的气势磅礴,故李善用《字林》“屚屋穿水下”而发展来的引申义“旁決也”,是。

七、《文选》第18卷《长笛赋》“僬眇睢維,涕洟流漫”

李善注:字林曰,維,持也。

《说文》:維,車蓋維也。从糸隹聲。

按:“僬眇睢維”描绘的是听到笛声使人两目开合频眨的效果,“僬眇”是眼睛眯起来的样子,“睢維”是眼睛瞪大的样子。李善释“維”引《字林》“持也”是指眼睛瞪大之后持续一段时间。《说文》释“維”为“車蓋維也”,这是“維”字本义。《说文解字段氏注》:“許以此篆專系之車蓋,蓋必有所受矣,引申之凡相系者曰維……”[1]第14卷,12752由“車蓋有受”引申为“相系者曰維”,再发展成《字林》的“持也”,与《说文》相较,《字林》更佳。

八、《文选》第18卷《长笛赋》“動杌其根者,歲五六而至焉”

李善注:至,到也。

《说文》:至,鳥飛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来也。凡至之屬皆从至。,古文至。

按:季旭昇认为“至”之本意是“射失至的”,《说文》将“至”与“不”同样取象于鸟是不正确的。董莲池所著《说文解字考正》也录至“从‘失’从‘一’,以射失至一地方會到至意。許說形義不確。”[2]465可见,“至”的本意就是失射到一个地方的意思,后引申为“到达”之意。故而李善注释“至”字时舍弃了《说文》对该字错误的理解,直接引用《字林》“至,到也”的引申义。

九、《文选》第18卷《啸赋》“又似鴻鴈之將鶵,群鳴號乎沙漠”

李善注:字林曰,鳴,聲也。

《说文》:鳴,鳥聲也。从鳥从口。

按:《说文》释“鳴”为“鳥聲也”,《说文解字段氏注》:“鳴,鳥聲也。引申之凡出聲皆曰鳴。从鳥口。”[1]第5卷,4275此处李善引《字林》“鳴,聲也”用的是“鳴”本意之引申义,“群鳴號乎沙漠”的“鳴”者是“鴻鴈”及“鶵”,不用专指“鳥聲”,考虑到词义的发展进步,《字林》释义更佳。

十、《文选》第19卷《神女赋》“意似近而既遠兮,若將來而復旋”

李善注:字林曰,旋,回也。

按:《说文》释“旋”为“周旋”,有转动之意,《说文解字段氏注》:“引申為凡轉運之偁。”[1]第8卷,6923《说文句读补证》:“旋,回也。”[1]第8卷,6924李善引《字林》“旋,回也”用的是后发展而来的引申义。

十一、《文选》第19卷《高唐赋》“登巉岩而下望兮,臨大阺之稸水”

李善注:字林曰,稸,積也,與畜同,抽六切。

按:李善引《字林》“稸,積也”,又指出“與畜同”,《说文》无“稸”而有“畜”字释义“田畜也”。《说文解字段氏注》:“畜,田畜也。田畜謂力田之蓄積也。”[1]第14卷,13376可见,“畜”之引申义有“積”之意。《字林》“稸”应为“畜”字发展出的新字,既继承了“畜”之引申义,又补充《说文》之缺字。

十二、《文选》第60卷《吊屈原文》“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

李善注:胡廣曰,闒茸不才之人,無六翮翱翔之用,而反尊顯,為諂諛得志於世也。字林曰,闒茸,不肖也。

《说文》:茸,艸茸茸皃。从艸,聦省聲。

按:《说文》解释“茸”字,形容草木繁盛的样子,是“茸”字本意,而这两处的“闒茸”一词乃指“闒茸不才之人”,《字林》的“不肖也”是引申意义,更加符合文本。

从许慎到吕忱这一百多年间,汉语言文字的变化、发展是必然的,社会发展导致新事物不断出现,人类认识不断深化,文字必然有所增加,新生意义的增加导致义项的增多,《字林》更加符合社会和文化发展需要。

综上,《字林》虽然继承于《说文》,但对《说文》有释义上的发展。从单字释义上看,《字林》中的字很多直接使用《说文》单字本意而发展出的引申义,或用了字的假借义,单字本意在后人使用中逐渐被摒弃,在注释中选择符合当时意义的《字林》释义无疑是正确的。另外,字、词在文化、文字发展过程中发生变化无可避免,变化了的词义更加反映当时含义,更加有助于理解《文选》文本含义。许慎著《说文》时亦有错误,经后代学者研究、匡正后,《字林》中一些单字释义较《说文》更加准确。《字林》对《说文》的这种继承和发展是积极的,是文化发展的进步。

[1]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董莲池.说文解字考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3]季旭昇.说文新证:卷1[M].台北:艺文印书馆印行,2004:88.

猜你喜欢

李善玉篇单字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说文》《玉篇》目部重文比较研究
河北大名话单元音韵母、单字调及双音节非轻声词连调的实验语音学初探
从班昭《幽通赋注》看《文选》五臣–李善注的价值
被忽视的孩子们
《玉篇》与其他字书对比研究综述
“对仗不宜分解到单字”毋庸置疑——答顾绅先生“四点质疑”
盐城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
《可洪音义》所见五代《玉篇》传本考
本家侄不敌邻家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