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体育课程建设与思考

2015-03-20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改革对策体育课程现状

陈 辉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重庆 400065)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体育课程建设与思考

陈辉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重庆 400065)

摘要:对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体育课程目标与标准定位逐渐清晰,课程结构开放性增强、内容相对丰富,教学方法日益科学化,课程评价趋于理性化。但在课程改革中还没有形成“以人为本”引导课改的教育理念,体育课程结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育人体系,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定位尚未协调统一等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实质性解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体育课程;现状;改革对策

收稿日期:2014-10-14

作者简介:陈辉(1987-),男,山东泰安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识码:A

文章编号:编号:1008-6390(2015)02-0163-04

2014年6月,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发布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针对我国大学生体质偏弱的现实状况做出了多项规定,比如,高校要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要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身体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权重不得少于30%等。[1]《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意见》对作为本校基础通识能力课程的大学体育提出了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1~2项健身技能,促进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的改革目标。那么,在现实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贯彻并落实改革的思想,切实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与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为了更好促进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建设,本文从体育课程模式角度进行参与性考察分析,对体育课程模式所涉及的体育课程设置、体育场地设施、学生参与及教师教学等情况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并与相关体育教师及学生进行交谈,以对本校体育课程模式做进一步探索。

一、体育课程模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体育课程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体育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决定着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2]所谓课程模式,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的目标加以整合,并以此为根据对课程内容、实施和评价做出整体的设计,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总体方案。[3]体育课程模式一般包括体育课程目标与标准、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教学、体育课程评价4个方面的内容。[4]

(一)体育课程目标与标准

在2002年与2014年分别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为进一步落实三维健康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课程学习内容方面,改变了以运动项目区分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的定势,采用按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区分学习范畴的方法,根据人们的认知、心理和情感把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界定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真正意义上体现体育课程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本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变传统的“传授及掌握三基”,强化体育的育人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目标与标准的贯彻并未向理想的方向发展,仍然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运动技能的培养上,淡化身体素质和精神能力培养,重视近期效益忽略长远价值等等。比如,采取应对考试内容的教学模式教育学生,教学侧重考什么练什么,针对考试项目,存在突击应付达标及教学检查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和生物体育观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对于体育教育的多重功能,如心理和社会功能缺少拓展,没有形成“以人为本”引导课程教学的全局性教育理念。

(二)体育课程系列与课程内容

从总体上看,本校的体育课程分为两大系列:一是室外课程,二是室内课程。室外体育课程是根据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分别以选项课、俱乐部、运动训练(校代表队)三种形式展开。其中选项课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身体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等以选项形式组织教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体育舞蹈、跆拳道、瑜伽、趣味等十五门课程。俱乐部对在校学生开放,充分发挥俱乐部高级会员(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全开放式”教学及自主选择上课教师、项目、时间的三自主教学模式,比如先期试行的轮滑俱乐部和传统体育养生俱乐部。运动训练为校代表队及部分具有体育特长学生的课余训练并纳入到公共体育课程中。还开设了游泳特色教学课程和体育保健课程。游泳课程安排在大一、大二的四个学期(适宜游泳的季节)单独进行教学,并通过游泳的水平考核;对部分身体异常、特型和病、残、弱及个别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程,是以指导康复、保健为主的公共体育课程。为提高学生在身体保健、体育锻炼、各专项技能、体育鉴赏等方面的认知能力开设体育理论课,内容包括体育基础理论和各选项课的专项理论两部分。

随着以课程建设为重点的全面改革的进行,本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虽然在课程内容设置中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了项目设置,丰富了教学内容,但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不够突出。主要表现为弱化了传统又未达到与时俱进,例如传统的健身项目不再重视,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与此同时,器械健身、街舞、攀岩、野外生存与定向运动、拓展训练等热门项目尚未进入课堂。传统的益于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课程内容被边缘化,如体操、武术等。分析原因客观上是体育场馆设施、器材严重短缺及体育经费无法保证,特别是随着升本、扩招与转型,受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不合理的师资结构所致,对教师参加新兴项目的学习、培训和继续教育缺乏有效的支持,致使教师无法满足与适应教学。另外,由于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学生的选课单凭兴趣选择,出现某些项目学生聚集扎堆现象,最终使得具有较高锻炼价值的项目无人问津。

在实施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课余体育,重视少数人的竞技体育而忽视多数学生的健身需要等现象,这显然不利于全面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这是体育课程结构失调的表现。究其原因主要是淡化了针对全体学生的群众性体育观念,对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的计划、组织、实施、检查与监督工作不到位,没有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三)体育课程的实施

为了确保众多的室内与室外体育课程顺利实施,学校应提供相应的体育场馆设施及运动器械,平时免费供学生使用,同时又要有一专多能的教师主导课程的进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分析,随着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活动需求同落后的场馆设施已成为影响学生体育需求的主要矛盾,同时由于教师缺少参加新兴项目的学习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致使教师无法满足与适应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滞后,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授式、灌输式等陈旧的教学方法,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没有真正应用到体育课程教学之中,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淡化。再就是由一个极端向另一极端发展,教师由主导变不导,产生放羊式教学。还有就是在实践教学中若“三自主教学”引导、管理不当学生会因过分追求自己的主体地位,而无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主导变成了弱导。[5]这些皆反映了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做到协调统一。究其原因客观上是长期的体育教学使我们教师形成了一条陈规:体育教学就是教授运动技能,这种惯性思维的存在使得他们难以打破这一模式。[6]主观上是教师职业精神与责任感的缺失,忽视了教学中情绪体验、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无法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忽视了体育课堂寓教于乐、寓教于练的教育特点。

(四)体育课程的评价与管理

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应丰富且具体,操作性强,不仅注重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且要强化过程性评价及学生的自我评价。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本校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个体评价过于注重学生最终的成绩表现,看重专项技能、运动素质和体质方面的差异,弱化了对学生体育兴趣、能力和习惯的评价。这种唯成绩至上的评价方式按照竞技运动的标准采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指标去衡量学习效果,忽视了学生先天身体素质及后天接受能力的差异,评判结果只能是以偏概全,不能充分反映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实质效果。

二、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体育教育观念,重视体育的社会价值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学侧重的是一项技术怎么教,一个动作怎么学,一个身体部位怎么练,而对于学生应该如何培养,通过运动怎样去提高其身、心的综合素质缺乏思考研究;二是在增强体质与增进健康的问题上,由于我们在基本观念和原理方面尚未厘清,因而使轰轰烈烈的改革进退两难,功效不大。2002年颁布的纲要中将我们的课程目标划分为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并分别规定了两个目标下属的五个领域目标,由于这些目标具有无法量化的特点,致使我们的体育课程目标依然徘徊于运动技能的迷途中。我们并非否定运动技能在体育课程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只是在育人为本的理念下,学生体育行为目标更为重要,并且学生的体育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同样不可忽视。因此,在体育课程改革目标制定上,要拓展教育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与市场需求及社会需要相适应,转变观念,重视体育的社会价值。

(二)重审体育课程目标,全面落实育人为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中将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就是要真正意义上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淡化“重体轻育”“重物轻人”的倾向,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更应该授之以渔。体育课程的改革既要从社会发展思考,又要从学生个体发展思考,社会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与基础是我们人类身、心、群素质综合提升的结果。体育课程的育人为本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追求。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主线,把“育体育心”,社会需要与学生主体需要,增强体质与终身受益三者紧密结合。[7]

(三)优化体育课程结构,全方位落实育人为本

学生体质的增强和身体机能的提升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是无法起到显著效果的,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把课外体育活动作为课堂体育教学的延续与补充,使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个体在不同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层面应重视课外体育工作,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俱乐部与协会活动、课余训练等纳入公共体育教学考核中,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建立健全课外体育活动奖励评价制度,提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建设和谐校园。此外,课程内容设置上应体现多样性,强化课程内容的延伸性。如传统类的运动项目在常规课程开设的基础上,进行单元课题的设置,如游泳、团队活动等;集体类运动项目在掌握基本技术的同时,重视战术、规则与裁判法的学习,体验教练、裁判等相关角色转换。与此同时,体育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术和运动原理,而且强调面向社会、面向生活的教育,引导学生在运动中主动与他人交往,学会尊重与团队协作,加强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同感,突破体育教学的课堂、学校、社会等方面的时空限制。

(四)完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遵循体育教育规律

科学合理地运用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我们不能“重体轻育”“重物轻人”,应全面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要强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在课程评价标准体系的制定方面需要更人性化、更富有弹性,任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方式与标准,评价指标既要关注运动成绩的外在表象,又要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与综合表现的评价,这也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

(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强化教学互动

要切实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的掌握就必须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开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最终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但并不是要淡化或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知识、技能、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理解,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掌握等都要先于并优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起到主导作用。如果体育教学“授之以鱼”是手段,那么“授之以渔”则是目的,学生终将脱离老师进行终身体育活动。因此,要培养学生主动进行自我锻炼、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能力,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统一,充分发挥教学互动提升教学效果。

(六)提高体育教师待遇,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人作为自然界的生物有机体,既有物质利益的需求,也有精神境界的向往。因此,一方面我们不能摆脱人的生命本质去奢望精神境界的提升,应切实保障落实教师合理的物质需求,努力提高教师待遇,为良好的师德师风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物质利益保障落实的前提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精神境界,加大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提升专业水平,增强体育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教师自身应与时俱进,努力学习研究教育理论,提升自身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技能教学的专业特点。此外,应加强体育师资队伍与学科梯队的建设,定期对在职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竞赛、业务进修、思想提升等方面的综合考核,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

三、结论

我们应以“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句浓缩了校园体育精神的话语为引领,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站在国家需要的高度,形成面向全员、重视全程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体育传统,切实领会与遵守“育人至上,身心兼修、魂魄并铸”的体育教育观,真正使体育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撑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S].教育部文件,教体艺[2014]4号,2014.

[2]曲宗湖,陈小蓉.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45.

[3]邓跃宁.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的体育课程模式实施效果分析[J].体育学刊,2007,14(7):80-83.

[4]李加奎.关于体育课程模式构建之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3):51-54.

[5]苟定帮,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679-680.

[6]郑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8):82-86.

[7]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04(1):40-43.

[8]李学明.“健康第一思想”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关系[J].体育与科学,2000(4):58-60.

[9]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8):89-92.

[责任编辑王南山]

SNARC effect in the mixed process of numbers and lettersby WANG Qiang-qiang, HOU Ya-nan, ZOU Qi-yu p. 167

Using fast presenting the stimulus classification paradigm,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NARC effect in different materials, taking 7, 8, 9, J, Q and K in poker cards as the materia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Numbers less than 10 are respond faster with left hand than right, but the letters more than 10 are respond faster with right hand. The SNARC effect appears in the mixed proces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between numbers and letters; (2) the SNARC effect is very stubborn, it is not easy influenced by material’s properties, and it even can take place in different materials.

Key words: SNARC effect; mental number line; numbers; letters

猜你喜欢

改革对策体育课程现状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