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给高校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2015-03-20李静
李 静
“慕课”给高校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李 静
“慕课”以互联网络为技术基础,以其大规模、开放、生动及个性化的在线学习体验风靡全球。它打破了高校原有的时空界限,为资源整合创造了条件,但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高校教师的传播知识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建议从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改革教学模式、帮助师生适应在线学习模式几个方面应对。
慕课;教学模式;翻转课堂
2014年年底,教育部会同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发布了《构建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法》,2015年2月教育部在今年的工作要点中又明确提出,要加强“慕课”的建设、应用和管理。这表明“慕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
一、“慕课”的内涵和特点
“慕课”是英文 MOOCs 的音译,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简称。“M”代表Massive(大规模),“慕课”课堂没有人数限制,上万人的大课堂也不罕见;“O”代表Open(开放),任何地点的任何人只要具备互联网络就可以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全部是在互联网上完成;“C”则代表Courses(课程)。“慕课”起源于美国高校,2008 年第一门“慕课”出现时约有2300 个注册用户,其大规模兴起始于2011年秋天并迅速席卷全球,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冲击力可以说史无前例,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
一般来说,“慕课”具有如下特征:
1.参与规模及注册学习者数量庞大。开放的“慕课”课堂克服了传统课堂规模、容量有限的缺点,不限制学习者的人数,上万人的课堂并不罕见。
2.教学资源开放。“慕课”的重要特点就是共享和开放,对学习者来说,没有任何地域和学籍的限制;对教学活动来说,课程教学内容和过程是完全开放的;对于师生关系来说,一改老师占主体地位的传统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会凸显,教学相长表现得愈发明显。
3.教学环节与流程流畅自然。“慕课”的制作考虑到如何拉近授课者和学生的距离,更具亲切感。另外在教学环节方面通过资料、测验等教学短片的切入使教学更加活泼,采用视频播放、随堂测试和小组讨论等方式,确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评估方式多样。“慕课”可以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如主要针对客观题采用的机器评估,针对论坛讨论的同伴和教师的混合性评估及学习者的自我评估等。
5.交互体验明显。“慕课”的注册学生越多,互动化的讨论就会越强,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两个方面。可以在每次课结束后针对本次教学内容开展交互式讨论;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开展问题探讨;在“慕课”论坛区可以开展个性化的辅导和答疑;有条件还可以开展线下、面对面交流。
6.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突出。“慕课”强调学习者个性化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各种交互式的讨论获得知识,教师则放弃传统课堂教育主体的角色而改为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
二、“慕课”给高校带来的机遇
(一)“慕课”打破了高校原有的时空界限并开辟新的教学领域
传统的高等教育面对的是特定群体,学习活动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有着特定的时空限制。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慕课”提供了施展的平台,可以将传统高校的课堂教学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给更多的学习者提供了在虚拟教室里自由学习的机会。只要能够使用互联网,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注册参与院校的教学活动,不论是在校学生、还是普通民众都可以通过慕课这个优质的学习渠道,打造灵活开放的终身充电学习的教育体系,在社会上营造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良好氛围。它颠覆了传统高等教育、大学课程只属于天之骄子的观念,在客观上加强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高校的教学被更多的人关注,有效提高了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二)“慕课”为整合高校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慕课”可以使各个高校特有的教育内容的覆盖面无限扩大,尤其强化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影响力,通过高校“慕课”建设和“慕课”共享平台建设,首先可以实现各个高校同一学科教学内容互补,弥补某些学校的教学不足。不同学科教学内容共享,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复合型人才。其次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高校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差距很大,传统教学模式下,能聆听一流大学名师授课对于该校以外的学生来说根本是不可能的,而通过建立“慕课”联盟平台,这些都可成为现实,有利于缩小高校校际间的教育资源差距,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目前,美国有edX(在线课程项目)、Udacity(在线大学)和 Coursera(课程时代)三大慕课平台。英国也将推出大规模在线课程平台 Future Learn(未来学习)以应对来自美国“三大平台”的竞争和挑战。面对美国“慕课”所产生的巨大影响,2013 年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加盟“慕课”平台,这一年被称为中国慕课元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先后加入edX,北京大学的民俗学、世界文化地理、电子线路和世纪西方音乐先后在edX上线,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则加入了Coursera。上海交大正在建设自己的 MOOCs 平台——“好大学在线”,清华大学也在建“学堂在线”。[2]2013 年7月上海交大联合中国C9高校及部分“985 工程”高校共同签署了《中国高水平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协议》,携手打造中国一流大学的在线课程共享平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共同为中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三)“慕课”给我国高校提供赶超世界一流大学的平台,促进教育创新
不容置疑,我国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与发达国家的高校相比差距较大。通过传统的办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似乎只是一个美好愿景。而“慕课”是新兴事物,2011年才大规模兴起并席卷全球,相比较而言,我国的高校与世界著名大学在慕课建设上几乎处于同一起点,中国高校只有客观认识自身与世界一流大学存在的差距,才能奋起直追并谋求更快的发展,甚至有可能在优势学科上占据优势地位而实现由点到面的发展,促进教育创新,突破发展的瓶颈。
三、“慕课”给我国高校带来的挑战
(一)“慕课”对高校的管理属性提出变革要求
如果“慕课”一旦普及,那么未来高校的管理职能将日趋社会化。由于高校面对的对象向社会大众普及,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其职能和评价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为了避免在竞争中被淘汰,高校会比以往更加注重自身的声誉和知名度,更加注重强化社会组织的角色,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组织与环境的互动,力争承担更多的社会教育责任,在可能出现大学重组的变革中占据一席之地。
“慕课”使高校的管理对象变得更为复杂。“慕课”使得大学与社会的界限日益模糊,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从大学生转变为社会全体公众,一旦课程上线,学生的注册量很可能是以“万”为计算单位的,对于注册的校内外学生是否需要区别管理以及如何管理、如何评定成绩与学分等都将是新的挑战,原有的规章制度对于在线注册的学生是否适用以及如何修订也是高校管理者面临的问题。
高校的管理模式在其管理属性愈发具有社会性的背景下也必然发生改变。“慕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要求与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会发生本质上的变革,如果继续延续原有的管理模式肯定不合时宜,必须要重新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来规范教师教学、考核、评价及对在线学生学习的认证考核等等。这些都要逐步探索。
(二)“慕课”使高校教学模式发生颠覆性变化
我国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模式,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育理念,课堂、教师、书本构成了教学体系中的关键要素,“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泛滥,即使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也不过是将原来的纸质教案升级为电子教案,传统板书升级为PPT,仅仅是形式发生了改变,内容依然如旧,授课方式依然为教师讲学生听,喊了多年的教学改革俨然是一句空话。
“慕课”出现以后将颠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行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这样的冲击下,如果高校课堂不进行教学改革,那么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会愈发对传统课堂教学没有兴趣,转身寻找更为多样更吸引人的网络课程,学生虽然坐在课堂上,却通过“慕课”平台学习国外高校的课程。
“慕课”给教学方法改革带来的压力将更加明显。“慕课”时代学生大多数学习活动是在线上(课外)完成的,那么线下(课堂)还做什么呢?这样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运用翻转课堂与“慕课”相结合的混合式教育模式,课堂讨论或者思想交流极具必要性。但事实上我国的高校课堂尤其是本科生课堂,教师几乎很难组织讨论式教学,当然这和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关,但改变师生之间零交流的现状是适应新教学方式的必然要求。
(三)“慕课”对高校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对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的知识储备要丰富,这是慕课时代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的基本要求。一般情况下,优秀的教师应当具备本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实践类知识等,这都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优化自身的知识储备。二是不断创新知识并融汇贯通。如果说丰富的知识储备,是教师在“慕课”时代成功的前提,那么不断地创新并融汇贯通是“慕课”时代高校教师成功的必要条件,尤其是教学内容的创新是课程得以存在的基础。可以说教师的综合知识水平决定其授课内容及受欢迎的程度,一本教材一门课的情况在“慕课”时代将无法生存。三是“慕课”时代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传统教学不同,很多计划中的教学内容学生已经在课外自学过,这就涉及要在课堂上做什么?慕课带给教师的挑战就是如何能够有效地和学生进行深入的知识探讨,实现有效互动和教学相长,彼此激发创新能力是翻转课堂和“慕课”的意义所在。但目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高校课堂最大的短板,我国高校教师的通病是不善于和学生交流,传统课堂几乎没有互动而是以学生个体学习为主,教师急需改变这种状态。
其次对高校教师传播知识的能力带来了挑战。教师应该是掌握并不断创新科学知识并以一定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且以此为荣的群体。这里强调了教师应该具备能教、会教并愿意去教三个核心要素。虽然慕课时代很多高校教师迫于压力积极投身“慕课”建设,但并不是所有老师都有能力开设慕课,比如“慕课”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语言和肢体的表达能力,对思维能力和现场驾驭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客观地讲,这些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够做到的,善于表演的教师将受到追捧,反之则有可能被淘汰。而且“慕课”的制作也需要教师潜心思考,如何设计有吸引力的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时间、提高线上授课的效率也是教师面临的挑战。
四、高校应对“慕课”冲击的策略
“慕课”带来的冲击已经显而易见,国内的很多高校已经感觉到了危机,目前,已经有30所高校加入“中国大学MOOC”平台,注册课程已有321门。越来越多的高校及教师关注慕课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一)高校要提高自身的教学管理能力
“慕课”时代高校教学管理既包括传统的如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质量管理及相应的评价体系,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风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也包括高校管理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为应对“慕课”冲击,高校首先要培养一批高级管理人才,这是“慕课”时代高校教学管理的基础;其次要开发本土“慕课”管理平台,基于目前三大“慕课”平台edX、Udacity、Coursera均不是本土“慕课”平台,高校要认真思考如何充分发挥社会化的职能,推动大学社会化和国际化,在原有远程教育基础上更好开放教育资源。在具体的管理方面,高校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旦开设“慕课”,要制定适应“慕课”的新的学生管理、学分认证和考评等制度;重新制定针对教师的考核体系,要设定评价的标准,真正做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不仅要详细制定可量化的指标,如获奖、文章、科研进款、课时量等等,更要重视不可量化的部分,关于师德、集体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也应该有可行的和详细的评价标准;关注“慕课”效果,注重注册学习的学生的评价,对授课效果好评价高的教师应予以奖励;避免浮躁、简单化和不稳定的评价制度体系,以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深入思考问题以实现更有价值的知识产出。
(二)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
首先要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努力将在线学习、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引入传统课堂中。在具体操作和实践中,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形式, 引导教师将国家精品课、视频公开课、国外大学视频公开课等优质开放教育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实践中,这些有利于弥补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利于课堂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鼓励教师参与在线学习。大规模在线课程对每位老师来说都非常陌生,教师不仅要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还要提高自身传播知识的能力,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做到精选教材、精心制作、形式多样,还要培养适合在线课程需要的个人特质。为早日进入“慕课”教师角色,教师可以主动注册一门或多门“慕课”,学习“慕课”的形式和特点,发现自身不足和缺点加以弥补。尤其需要注重“慕课”的流畅性、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尽量避免因在线授课而导致的情感冷漠现象。对在校学生而言,线下讨论、交流必不可少,报告会、实习实践等也应该列入教学计划。
(三)帮助学生适应学习模式的转变
传统课堂是一种集体授课模式,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学生的学习视野相对狭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学生是一种个体学习模式,不是个性化学习模式。“慕课”出现以后,学生可以通过“慕课”在线以及课堂等多种途径获取感兴趣的知识,通过大规模的在线学习以及线上线下的讨论,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个性化的目的。这就要求学生适应这种学习模式,拓宽知识视野,积极交流心得,参与学术活动。
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以填鸭式为主,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在“慕课”时代,学生必将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很多的学习过程都是在课下、线上完成的,甚至考试都是在虚拟教室完成,这些都不在教师的视野范围之内,如果学生不提高自身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就会导致学习的无效性。要鼓励学生参与“慕课”管理,通过交流创新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参与者”(Active Participants),即全身心地参与到“慕课”之中,参与讨论,完成绝大多数作业、任务和所有的测验与评估。
责任编辑:魏明程
G47
A
167-6531(2015)18-0009-04
李静/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辽宁沈阳1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