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入党启蒙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软件日强支部为例
2015-03-20葛楠,赵宇
葛 楠 , 赵 宇
高校入党启蒙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软件日强支部为例
葛 楠 , 赵 宇
入党启蒙教育是大中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环节。笔者运用访谈法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高校入党启蒙教育存在目标不清、内容错位、方法不当和后期强化不足的问题。在进行入党启蒙教育的设计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接受、需求理论为基础,运用行为主义强化理论,严格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软件日强支部,将情感激发、理智认同、团队归属感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探索和实践了“大学生先锋工程教育”,总结出“先锋教育”的概念和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入党启蒙教育;先锋教育;情感激发;理智认同;团队归属感
入党启蒙教育是大中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既是党的大众宣传工作,也是重要的教育步骤。启蒙,意为开启蒙蔽,启,是开启、照亮、澄清,蒙,是被蒙蔽着的、被束缚的或主体未知的。入党启蒙教育是对一种信仰的认知、认同与执着追求的心理状态启发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一、高校入党启蒙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于2014年5-10月间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全国16所高校(本科11所、专科5所)进行了电话和网络访谈调查。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高校入党启蒙教育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教育目标不清
有的高校将入党启蒙教育变成了写作指导课,讲述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入党自传的撰写方法;有的高校将对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等基本知识的认知作为启蒙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内容;有的高校在实践中实行榜样教育法,但依然存在启蒙教育目标不明确的现象。教育是要开启人的心智,入党启蒙教育也是教育,同样是一种注重心性的活动。单纯的知识认知是远远不够的,认知基础上的情感激发、理智认同和团队归属感的满足应该成为入党启蒙教育的目标和主线。
(二)教育内容错位
教育内容错位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目标不明确。将党校教育内容前置;将入党流程和入党材料的撰写作为主要教育内容,喧宾夺主。
(三)教育方法不当
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之一。而入党启蒙教育,在大学生尚未形成基本的情感认同基础时,实施理论灌输未必是最佳选择,封闭性灌输在启蒙教育阶段更是不可取的。
(四)后期强化不足
欲使点燃的圣火燎原不熄,需要持续地加薪;欲使煮沸的开水温度不退,需要持续地加热。“人的思想认识具有反复性,一种思想要深入一个人的内心并指导他的行为,需要一种持久的影响力”。[1]如何使受教育者热情延续,是启蒙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当前高校入党启蒙教育的不足是后期效果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化,当然部分高校已经不同程度地实施了榜样教育法以进行强化,进行了有价值的实践探索。
二、完善高校入党启蒙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以需求理论为依据进行设计
人的思想和行为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是行为的动力和源泉。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将需要分为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有三个层次。此理论把人看作一个运动变化的整体,认为人的需要心理随着自我认识和改造能力的增强而发展。全面自由发展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人们要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最终目的是达到自我实现,这是我们进行入党启蒙教育设计的重要理论依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用需要层次理论为人们的心理活动提供了积极的动机理论。他将人的心理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级。此理论指出,人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这对我们进行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特别是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引导具有启发意义。初入学的大学生都有强烈的进步、发展、提高思想境界、自我实现的需要,了解他们的需要,从需要出发进行入党启蒙教育设计,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和基础。
(二)转换思路,注重接受理论的启示
面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大环境及海量的信息,大学生的选择性非常大,启蒙教育的接受问题便更加重要。教育活动的要素和结构与接受者接受活动的要素与结构有着契合之处,入党启蒙教育效果不理想,主要是接受效果不理想,教育者未能充分以接受理论为指导。“在接受活动中,接受者绝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或主动性”,[2]教育者以接受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新生的接受特点和启蒙教育的接受过程,是入党启蒙教育新的生长点。教育者换位思考,转换研究思路,把之前只注重入党启蒙教育内容的单向研究拓展为双向研究,必然会极大地提高入党启蒙教育的效果。
(三)严格遵照循序渐进的教育发展规律
教育的知、情、信、意、行是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国古代教育经典《学记》中说,“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说的就是不遵循教育规律,一味灌输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接受度,而导致其无法继续安心求学。学生的认识发展、思想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入党启蒙教育中,单纯的讲座、视频影像资料的播放等集中的几次教育,无法使学生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在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方面实现平衡,还需要循序渐进地日常引导与强化。因此,入党启蒙教育只能是集中教育与日常引导强化相结合,分步骤、分层次地遵循教育发展规律进行。
(四)灵活运用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强化是引起动机的重要因素,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的可能性。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强化对人的认知和情感都有影响。强化对认知的作用表现为它给学习者提供了行为及结果适当与否的反馈信息,学习者会根据反馈信息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强化对情感的作用表现为它能够引起情感变化。如正强化往往使人愉快、使人体验到自我满足,或消除人的紧张与焦虑”。[3]入党启蒙教育前期讲座后,即进入强化阶段,教育者要灵活运用强化理论,积极进行正强化,榜样教育是重要的方法之一。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发现,“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在自己身上会产生间接的强化作用,并对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4]
三、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软件日强支部的实践
入党启蒙教育作为信仰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必然体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的基本方式,即“依从性接受、认同性接受、信仰性接受”,[5]这是逐步递进的思想发展阶段。对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要尽量缩短时限,努力实现作为桥梁的认同性接受。入党启蒙教育取得成效是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结果,任何忽视实践的教育过程都是值得商榷的。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软件日强支部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反复论证,总结出“先锋教育”的概念与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先锋教育概念
“先锋教育”是该支部根据“大学生先锋工程建设”教育实践活动,经四年反复实践总结出的概念,既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种协同教育理念。它不同于精英教育,精英教育侧重于专业技能,先锋教育侧重于知识结构完善与综合能力提升基础上的政治责任感,注重党性素养的培育。先锋教育不是僵化的教育模式,而是动态的教育方法,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及学校、学科等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分析,从知识、行为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把握。
(二)设计先锋教育内容的基本原则
以行为引导为基础,建立学生日常行为准则;以团队教育为载体,提高团队意识与责任感;以实践育人为基本方法,拓宽育人渠道;以培养兴趣为拓展,激发创新思维;以外语学习为延伸,培养国际视野和获取广博知识的能力,是教育内容设计的原则。以“永葆先进本色,争当时代先锋”为口号,培养优秀学生的先锋意识和能力,培养其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是主要目标。我们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扎根于民的观念,把情感激发、理智认同和团队归属感三个关键点贯穿其中,设计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成长实际,使他们感到亲切、实际,从而激发起心理求知热情,消除入党启蒙教育由于目标的高远而产生的消极抵触心理。以优秀学生党员事迹教育、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教育、历史脉络下的社会发展进步教育等具有时代性的鲜活案例为主,进行情感激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生活学习的实践中认识党员、认识党,加深对党的理解,达到理智的认同;在团队的实践中认识组织性和纪律性的重要,认识到只有在组织中才能更好地发展并实现理想,实现自身价值,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团队和组织,从心理上使团队归属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三)先锋的示范引领作用
先锋教育本身具有浓厚的团队色彩,先锋是团队中的领跑者,指引着方向。一潭秋水,只有流动起来,才不会腐臭,先锋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可以促使团队成员动起来。
先锋教育与榜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榜样可以超越时空地域的限制,可以不是主体所在团体中的成员,可以不承担责任和义务,榜样有时是“单纯”的优秀,雷锋、张海迪等都可以说是榜样。榜样有激励作用,但未必发挥引领作用。先锋具有时代性和团队性,因此不可超越时空,需对团队和集体负责,不仅起到激励作用,更能起到引领作用。先锋教育施行过程中,支部众多党员在学年评优时都将奖学金捐给身边的贫困生,形成了自觉的传统,产生了无声的巨大力量。捐赠者在体验了品质升华与心灵宁静的同时,创造了一种和谐温馨的环境,这种律己与利他的氛围悄无声息地熏陶、感染着每一个人。因捐赠者基本是党员和预备党员,使新生在接受前期启蒙讲座后再次感受党的无声的力量,进一步得到情感的激发,直接强化了其入党的信念,产生基本的理智认同。
(四)先锋教育的三个阶段
先锋教育共分三个阶段:正己修身阶段、术业专攻阶段、推己及人(亲民)阶段,三个阶段都有考核与培训。培训阶段的考核不仅给学生自我评价提供了参考,也能够保证入党教育得到不断地深化;不仅符合教育规律,也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的体现。阶段性的特点为学生入党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努力实现的可能,不至于虚无缥缈,了无头绪。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教育思想与行为都要在实践中得到理智的认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先锋教育模式第一阶段(正己修身)的学生覆盖率在85%左右,大一新生置身于先锋教育模式的环境熏陶中,在与师兄师姐朋辈群体的交流互动和学习观察中,思想情感得以优化与提升。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党员的示范行为,体会党员思想的成熟与行为的坚定,切实感受党的力量,必然产生理智的认同。“朋辈群体解除了家庭和学校的束缚,成员之间可以自由地谈论与行动。他们从同辈群体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常常令家长和教师吃惊”。随着教育的推进,学生的入党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在耳濡目染与自身连续的实践中,先锋意识逐渐内化,必然促进行为的改进,从而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产生坚定的理智认同。
(五)先锋教育实践平台
学生个体存在不同的差异,经济背景、家庭背景、区域文化等的特殊性,都会使其产生不同的需要,因此,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做到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组建不同的群团组织是非常必要的。群团组织不仅可以满足新生团队归属感的强烈需要,更是培育组织观念与纪律观念的基础,这正符合入党的要求,是启蒙教育的目标之一。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组织外语学习小组、文史兴趣小组、体育协会、社会考察团队、读书会等;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及爱好,组织专业竞赛训练团队、专业创新实践团队等,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规范组织结构,使其能够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能够持续满足不同年级、专业、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无论组建何种团队组织,都要以党员和预备党员作为主要力量充实其中,发挥先锋作用,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团队教育,体现组织的力量。我们在先锋教育中建立了团支部学习小组、专业创新实践小组、外语学习小组、文史兴趣小组、读书会等,开办了学习实践团队、后期的学生干部培训班、时政理论学习小组、党建理论研讨会等不同层级的团队学习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在每个团队中都有不同年级的优秀党员和预备党员,和新生进行交流。新生入校后经常组织老乡会,支部通过启蒙教育的前期讲座对学生进行先锋教育,老乡会的观念基本淡化了,对先锋教育跃跃欲试,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先锋”,向先锋教育中的党员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团队归属感,入党的情感得以激发。新生初入大学是懵懂的,面对与中学阶段的各种不同,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孤独感和各种不适,此时最需要的就是找到自己的团队,在团队中得到帮助,实现自我表现。在动机最强烈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前期设计,这些学生就会走入老乡会或其他的“道路”。
先锋教育是给学生入党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思路,把学生组织起来,在团队与组织中不断地接受组织观念与纪律观念的教育,不断培育自身的先锋意识与能力和奉献精神,锻炼和培养基本的党性素养。入党启蒙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更重要的是点燃其入党激情,把他们组织起来,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强化入党意识,达到理智的认同和团队归属,最终走入组织的怀抱。
[1]于国妮.高校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的设计与反思——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06:36-38.
[2]刘建军.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研究,2000,02:70-74.
[3][4]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版:88-89.102.
[5]赵继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第2版:179.
[6]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第1版:222.
责任编辑:丁金荣
G44
A
167-6531(2015)18-0006-03
辽宁省社科联2014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研究”研究成果
葛楠/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讲师(辽宁大连116600);赵宇/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辽宁大连11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