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重点高校土木类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与现状分析
2015-03-20沈青川
杨 鹰,沈青川,胡 博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由于我国政策的宏观调控和对于土木工程建设市场的持续投入,我国城镇建设和公路铁路建设市场持续火热,土木类大学生的就业率持续走高。以中南大学为例,近六年来土木类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然而,对于重点高校的土木类大学生而言,其目标已不仅仅停留在找工作上。笔者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文献研究等方式研究发现,新时期重点高校土木类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本文就新时期重点高校土木类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作深入剖析,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探讨,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1 背景与分析
1.1 背景与形势
本文重点选取中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中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部省重点共建的高水平大学,首批“2011计划”高校,国家“111计划”23所入选高校最核心大学之一[1]。学校土木工程学科在教育部最新的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七[1],土木工程专业尤以道路与铁道工程和桥梁与隧道工程为优势专业方向,常年服务于国家铁路建设市场和高速公路建设市场,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在业内拥有很高的认可度,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备受用人单位青睐,即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本科毕业生仍然供不应求。
1.2 调查分析方法
本文具体以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08-2013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流向情况为背景,对2014届毕业生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47份,其中有效问卷577份(男生506份,女生71份,男女比例约为7:1,符合实际情况),有效回收率为88.8%。调查问卷设计时优先遵循客观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原则[2],问卷调查主要包括毕业生基本信息情况、择业观念和择业期望三方面内容。
2 新时期新变化
2.1 升学率稳步攀升,研究型人才比重逐年扩大
通过对中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08届到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统计分析可知,本科毕业后选择保研、考研或者出国深造的学生比例持续增加,2008届为21.17%,2011届为29.86%,到2013届,创纪录达到32.57%。对2014届本科毕业生去向意愿的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也显示,目前已保研和准备考研或出国的毕业生比例达到50.89%,超半数的毕业生有继续求学的意向,这与现在土木建筑市场施工一线技术人员大量短缺形成鲜明反差。
此外,通过文献调研和与其他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交流探讨发现,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在重点高校的土木工程院系尤为突出。通过进一步深入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2.1.1 学生科研兴趣浓厚
从我国土木行业科研背景而言,随着我国土木工程市场的高速发展,大量科技创新涌现,很多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技术的发展延续和创新需要大量高水平科研人才。科研背景的转变使得本科生更愿意继续求学发展。从重点高校科研氛围而言,重点高校浓厚的科研氛围使部分本科生在求学阶段就可以接触到科研项目,随之产生的科研兴趣和提升的科研能力,使得本科生更倾向于留在高校或科研单位继续学习深造,以期在土木工程专业领域做出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
2.1.2 择业范围相对较窄
目前我国土木专业就业形势虽然较好,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范围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工程施工单位、部分施工监理单位和极少数房地产企业,而设计单位、科研单位和业主单位基本不招录应届本科生。施工单位的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地域相对偏远,流动性较大,福利待遇较差,使得部分学生在初期的职业规划上选择继续深造,以期获得较高的就业起点、较稳定的工作环境、较好的发展平台和较理想的福利待遇。
2.1.3 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
部分学生自视为重点大学的高材生,存在眼高手低、不愿到基层就业的思想,他们的职业规划不清晰,就业价值观念狭隘。“想去的单位不愿签,愿意签的单位不想去”。这类学生最后为了逃避眼前的择业困难而盲目地选择考研。
2.2 国际社会对土木工程师的要求日益增高
全球性的人口增长以及城乡迁移的进程使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广泛接受,能源、洁净水、清洁空气、废物安全处理以及交通方面的需求将进一步推动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
2.2.1 对土木工程人才形成多层面要求
上述问题与机遇要求土木工程师在工程实践、科研开发等领域开展学科内、跨学科以及多学科的交流合作,土木工程师应定位为: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的规划者、设计者、建造者和运营者;自然环境及资源的管理者;公共、私人、学术领域理念与技术的创新者与整合者;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与其他风险的管理者;讨论和制定公共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决策的倡导者。
2.2.2 除已有专业技能外,综合能力要求提高
需要提高如下几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作为工程基础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力学和材料学;结构、设施和系统的设计理论;风险识别、基于数据和知识、概率以及统计学的风险或不确定性;社会、经济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政治、法律法规、金融方面的公共政策和管理知识;所有权的法律形式、利润、收入报表与资产平衡表、决策或工程经济以及市场营销等的商业基础知识;包含经济学、历史和社会学在内的社会科学。
2.2.3 要求具备优秀工作态度与素质
发现机遇,实现机遇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对个人和集体目标、团队利益负责的精神;终身学习的进取精神,探寻解决问题的新思路,革新并努力完善现有技术,推广新技术;面对挑战和挫折,具有的乐观主义精神,承担责任、规划前景、坚持信念、灵活处理工作;对他人权利、价值、观点、财产、所有物和感受的尊重和宽容;凡涉及到损害公共健康、安全、福利等问题时,坚持自我约束、毫不妥协的精神。
2.3 应届毕业生的自身变化显著
2.3.1 专业信心加强,择业期望升高,注重自我价值实现
通过调查发现,中南大学2014届土木类毕业生中有92.68%的学生毕业后首选土木工程行业领域的工作,有58.57%的学生对土木专业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可见,学校土木类大学生对专业满意度较高,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前景看好,择业态度积极,自信心强。其中,60.16%的男生表示喜欢土木行业,56.17%的女生表示愿意或者接受土木行业。相比女生,男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喜欢程度更高,对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前途更有信心,这与土木工程行业的工作性质有关。
在对2014届毕业生的薪酬期望值调查中发现,41.57%的毕业生年薪期望值是5~8万,占据主流,年薪8~10万,约占39.35%。大多数毕业生对就职首年的年薪期望值较理性,只有19.08%的毕业生首年的年薪期望值超过10万。但是毕业生对就职三年后的年薪期望值普遍较高,10万以下的仅占3.75%,15万以上的高达46.43%。可见,毕业生对土木行业发展很有信心,并认为“钱景”乐观。毕业生对就职初期薪酬期望值较理性,中远期期望值较高,说明多数学生上进观念较强,期望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2.3.2 注重个人发展,兼顾家庭,择业偏于稳定
通过对毕业生择业主导因素的调查发现,排在前三位的因素依次是单位实力和个人发展空间(占46.30%)、工作地点与环境(占27.88%)、薪酬和福利待遇(占21.51%)。将近一半的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时首要考虑发展空间,这说明毕业生注重个人发展,期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在对工作地点与环境的选择上,54.26%的学生倾向于选择离家近的城市,只有18.97%的学生选择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这种现象与前几年毕业生争进一线城市有所不同。一方面,目前一线城市房价高,生存压力过大,应届本科毕业生没有较大竞争力,而随着土木行业的发展,二三线城市也蕴藏着大量机会。在家乡附近的区域中心城市,利用家庭的人脉资源有可能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近年来的毕业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希望子女毕业后可以到离家近的地方工作,毕业生也希望可以在工作的同时尽量照顾父母。对工作单位的性质选择上,目前毕业生的首选是设计单位。女生在单位选择意愿方面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设计单位(占54.24%)、行政事业单位(占 20.34%)、业主单位(占 13.56%),男生则分别是设计单位(占 31.84%)、施工单位(占30.10%)、业主单位(占21.17%)。从整体看,目前毕业生择业时更倾向于工作地点在城市附近、工作时间相对固定的单位,在这方面女生比男生表现得更为在意,可见目前毕业生择业偏于稳定,希望兼顾家庭。
3 新变化带来的矛盾与应对措施
由于近年来土木工程行业的持续火爆,土木类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高,从表面看就业形势一片大好,一些院校放松了对土木类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关注。根据本文的调研情况可以发现,目前高校(尤以重点高校为主)土木类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新的矛盾,即毕业生日益上升的就业期望值与土木行业相对艰苦的就业条件之间的矛盾。现在的学生普遍希望去区域中心城市等发达地区,从事相对稳定和福利待遇较高的工作,而土木行业大量的人才缺口是公路、铁路等大型基础建设施工现场的施工技术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这些工作岗位大多在偏远山区,工作环境相对恶劣,待遇也较差。造成这种矛盾突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结合中南大学的实际情况分析,认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并分别提出应对措施。
3.1 新变化所突显出的矛盾
3.1.1 欠缺吃苦耐劳精神
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对土木行业的工作性质认识不清,认为到施工现场工作等同于“搬砖”,不愿意下基层,特别不愿意到西部偏远地区工作。这与该校目前的生源结构有一定关系。对2014届毕业生的生源结构进行调查发现,随着90后独生子女进入大学,作为近年相对热门的土木工程专业,54.74%的生源来自城镇,自认家庭状况良好的生源比例高达57.17%。这些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相对薄弱,不愿意到偏远地区的生产一线就业。
3.1.2 欠缺职业生涯规划
现在的毕业生择业倾向于城市相对安稳的工作,而真正清楚职业规划的毕业生仅占小部分,大多数毕业生只是盲目地跟风于“择业领袖”,并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如2013年秋季某知名地产企业在中南大学召开的专场招聘会,招录指标仅有7人,现场却火爆异常,人数高达上千人。而与其同期举行的某国有大型施工企业的现场招聘会却无人问津。笔者在对中南大学土木院2014届已签约的275名同学进行调查发现(截止到2013年11月底),70.91%的学生签约中建系统,而作为与中南大学有着悠久历史渊源和合作的中铁系统所签学生仅占9.82%。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部分学生认为中建系统的施工项目主要集中在较发达的城镇区域,起薪较中铁系统要高,工作生活环境较便利,所以愿意与该单位签约。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是跟风身边的同学,而对该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却并不清楚。
显而易见,众多同校应届毕业生集中到一个单位是不合理的。从单位而言,过多校友集中在同一个单位较容易结成“小群体”,增加单位的管理难度,不利于单位的政策执行和长远发展;从毕业生而言,面对相同的晋升机会,同学之间陷入内部竞争,不利于自身发展;从学校而言,同校应届毕业生集中于同一单位不利于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认可度和学校自身的学科发展。
3.1.3 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学科方向多、专业口径宽、综合性强、人文素质要求高等特点,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行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虽然不断更新,但依然无法满足土木行业对于员工的要求。很多单位招收毕业生后,还要对其进行再培训,以便他们掌握上岗所需的必要技能。
3.1.4 缺乏综合能力,学术壁垒明显
土木行业相对应的各类职务对于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有着不同层面的要求,而在本科生阶段,学生往往将大量时间与精力投入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致使其在管理、法律、文案等各方面有所欠缺。从学科角度出发,“学科壁垒”可界定为基于学科自身知识、文化、研究范式的差异性,学科组织和管理的障碍,学术权益的分割及学术人本身能力或素质的局限而造成的学科间对话、交流、理解、合作上存在的种种界限、隔阂和障碍。而“学科壁垒”的存在,极大限制了学生对于自身的综合建设与培养。
3.2 完善培养机制,有效指导就业
3.2.1 加强就业观教育,鼓励学生服务基层与西部地区
针对大学生欠缺吃苦耐劳精神的问题,高校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鼓励学生将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相统一,立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才干,实现人生的抱负和价值。目前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在逐步实施中,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为土木类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政府出台了大量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就业。学校应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指导毕业生对相关政策进行学习,促使学生真正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3.2.2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鼓励多元化就业
结合对毕业生工作地域、工作单位选择的调查,高校应加强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在大一刚入学就进行新生职业教育,从大一到大四开展贯通式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本科教学与执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偏好和发展目标,增强职业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引入本科生科研导师制,通过导师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和学科竞赛等,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鼓励有实力的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求学,帮助想就业的学生确立清晰的职业规划蓝图;学校层面应充分调动资源,积极拓宽就业市场,丰富就业渠道,逐步实现毕业生的多元化就业,使毕业生就业完成由量到质的提升。
3.2.3 加强校企合作,发展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建立本科生实习基地
加强校企合作,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数,在四年的培养方案里,压缩出几个月甚至一学期的企业实习课时,实行现场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和企事业人员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讲座,拓展专业知识,将职业发展与土木行业发展方向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交流平台。对企业而言,一方面可以解决目前工程单位施工现场缺乏技术与管理人员的问题,另一方面为单位物色合适的员工提供条件。对学生而言,通过生动的现场学习,可以深刻体会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对将来的工作生活有一个感官的认识,尽早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对学校而言,发展校企联合培养制度是加强校企合作的有力手段,有利于学校减轻教学负担、提高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2.4 统筹多学科资源,发挥就业综合优势
3.2.4.1 加速融通学科壁垒
中国高校学科壁垒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组织结构的固化、人为地强化和制度的僵化,这些因素是学科壁垒问题恶化的现实助推力。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应着眼于整个“静力学的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劣根性,从源头上和整体的架构上着手分析,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本文在这里引入钱学森以系统论思想而形成的教育理念,以期解决这一问题。
3.2.4.2 借鉴优秀理论知识
“系统科学是关于整体涌现性的学问,从基础理论动力学看,整体涌现性主要体现在系统的稳定态上,把握了稳定态就把握了系统的整体涌现性。”从就业角度而言,其综合集成性的特点对毕业生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南大学作为国家重点高校,有多学科相互交叉、多元化知识相互融合的绝对优势。因此,在就业指导与培养上,要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通过跨学科、跨院系开展一系列活动,进一步融合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的差异,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大优势。
4 结语
土木行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紧密结合,土木类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问题,不能因为近年来大好的就业形势而漠视。其实,正是由于近年来土木行业的持续发展,毕业生就业已经由之前的保证就业率问题发展为如何提高就业质量的问题。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应建立科学的动态监控体系,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处理,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就业。
[1]陈剑,张野,王聪,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取向与职业规划调查[J].中国地质教育,2011(4):107-110.
[2]侯丽萍,邓思清.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和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8):2.
[3]刘先锋,邹碧海,袁华,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指导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3):168-169.
[4]陈立富,石磊,王蕾,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分析及其解决[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134-135.
[5]黄斌.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6.
[6]刘希亮.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研究[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49-151.
[7]罗元云.高校学科壁垒融通的大智慧[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