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路径探析
——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
2015-03-19邓怡舟
邓怡舟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湖南 永州 425199)
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路径探析
——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
邓怡舟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湖南 永州 425199)
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教学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将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文章对永州市可资利用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梳理,并就其融入湖南科技学院《纲要》教学的作用与路径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标。
永州;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纲要》教学;作用与路径;探析
一 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及其对《纲要》教学的作用
“乡土历史文化资源”,顾名思义,就是高校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主要包括当地的历史人物、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蕴涵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这一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民俗风情等多方面的内容。在《纲要》教学中适当地融入高校所在地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可以丰富《纲要》课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增强《纲要》课的实践性,更能激发大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真正实现《纲要》课的教育价值和课程目标。
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统编《纲要》教材不可替代的教学资源。它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等特点,给予大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活动中掌握历史知识。因此,《纲要》教学适当融入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求知欲,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使《纲要》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融入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纲要》教学中,由于教材所讲的内容历史时间跨度长且距今较远,所以统编教材仅仅重视历史发展主干脉络的教学,提纲挈领式阐述那些影响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对所涉及历史事件的细节支撑没有展开阐述,对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大部分没有生平事迹介绍;有的章节内容过于纲目化,甚至变得枯燥乏味,极大地影响了《纲要》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不利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不足之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是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来这里求学的大学生对此容易注入情感,融入记忆。这样也就感觉到教材所讲的内容并不是遥远的、不可捉摸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触可摸的存在,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例如,高校所在地的遗物和遗迹、文字和影视资料,还有口耳相传的历史故事和传说等等。我们把这些身边的故事生动地引入课堂教学,拓展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给大学生再现一幅幅鲜活的历史场景,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感到历史人物就在自己身边,历史事件就发生在昨天。这样更能激发对《纲要》课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融入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把握具体的历史知识,更能培养大学生的丰富想象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且适当引入高校所在地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中较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并且把它们放在大历史环境中进行具体而形象的描述,使大学生从细处着眼,通过亲身的观察,了解到历史的真实情况,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他们了解基本的历史线索,也增强了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人物的掌握,弄清了地方史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和联系。特别是通过组织大学生对高校所在地的有关史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形成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得出准确的历史结论,有利于促进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组织大学生参观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景观,有助于践教学的落实
《纲要》课的教学,重在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以其直观性及地域上的亲近感等优势,有助于根治传统课堂教学中纯理论化及其空洞说教的弊端。因此,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理所当然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访问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和名人故居,可以激活大学生所蕴藏的学习潜能,让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迸发,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同时,利用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设计教学亮点,组织学生的具体实践活动,可以拓展大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有利于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科学精神,使践教学能得到更好的落实。
(四)开发利用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一种深厚的感情,也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纲要》教学太重要了,不可替代。因为它可以使大学生懂得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作为祖国历史文化缩影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而生动的不可缺少的好素材。全国各地、各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等等。这些都是青年大学生引以为豪的最佳材料,可成为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思想情感的生动教材。大学生探索、了解高校所在地优秀历史人物、历史遗址、遗迹等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从情感中激发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他们把这种感情同祖国的今天联系起来,无形中激发大学生效法先辈们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二 永州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湖南科技学院《纲要》教学的重要平台
(一)湖南科技学院及其永州历史文化研究简况
座落于永州市零陵区潇湘河畔的湖南科技学院,一直很重视永州历史文化的研究。为打好永州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这张牌,促进永州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学院的发展战略,学院先后建立起了柳宗元研究所、女书暨瑶文化研究所、濂溪研究所、潇湘文化研究所、舜文化研究所、永州历史文化研究所等永州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机构,形成了强势的永州历史文化研究团队,结出了一批可喜的研究成果。这对挖掘永州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加强《纲要》课教学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二)永州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概述
湖南永州市,位于衡岳之南,南岭北麓,境内潇湘二水纵贯南北,素有“锦绣潇湘”之美誉。永州市文明开发较早,永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勤劳勇敢的永州先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财富,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遗产。据权威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永州市是世界稻作农业之源、中国陶瓷工业之源、中华文明道德之源[1]。纵观古今永州,其历史文化底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永州人杰地灵,历代文臣武将辈出。永州历史文化孕育了不少杰出历史人物。三国时期,有名重一时蜀相蒋琬、叱咤风云的东吴将领黄盖;唐宋时期,有湖南境内第一个状元李郃、“狂草”名家怀素、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北宋榜眼路振、南宋抗金兵马大元帅陈遘;明清时期,有明朝户部尚书陈荐、清朝吏部尚书陈大受,朝廷重臣周希圣、何凌汉、抗法名将王德榜,著名书法家何绍基等等;民国时期,有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李达、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陶铸、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有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先驱蒋先云、陈为人、李启汉、何宝珍、唐克等烈士和血洒抗日战场的郑作民、王涛、吕旃蒙,有死守南京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唐生智等等。他们都是永州人民的骄傲。
2.永州历史名胜古迹众多。散落于永州各地的名胜古迹,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其中主要有:道县的玉蟾岩古遗址、鬼崽岭遗址,零陵区的老江桥红岭古遗址、双牌县寨子岭古遗址、祁阳县下马渡镇寨子脑商代窑址、零陵区的鹞子岭战国墓群、宁远县的汉舂陵侯城遗址和泠道故城遗址、江永县的“千年古村”上甘棠、零陵区的“民间故宫”周家大院、享有“华夏第一陵”美誉的九嶷山舜帝陵、距今两万年的零陵区黄田铺石棚、宁远文庙、零陵区的文武双庙、柳子庙、怀素公园、道县的濂溪故里、祁阳县的浯溪碑林、零陵区的法华寺、迴龙塔、朝阳岩、香零山,东安县的广利桥等等。它们镌刻着永州社会变迁的印记。
3.历史文物颇为数丰厚。我国《文物保护法》把文物分为两大类别:一是不能移动的文物,即文物保护单位;一是可以移动的文物,即散存文物。至2013年为此,永州全市共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0多处,文物点2000多处;全市的馆藏文物260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8件,二级文物137件,三级文物1142件。这在全省首屈一指。主要有:宁远县的舜帝陵、宁远文庙,东安县的广利桥、双牌县的阳明山寺和永山庙、江华县的阳华岩和凌云古塔,等等;至于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更多了,如冷水滩区的李达故居、东安县的唐生智故居——树德山庄、祁阳县的陶铸故居和陶铸革命事迹陈列室、江华县的江华故居、新田县的蒋先云故居以及宁远县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和革命烈士陵园、蓝山县的烈士纪念亭、岸山红军烈士墓和南湾烈士墓,等等。永州丰厚的历史文物,向人们展示着永州独有的文化魅力。
此外,永州还有很多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现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个。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永州历史的真实见证,也是永州文化传承的重要信息资源。
三 永州市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中的具体路径
把乡土历史文化源融入《纲要》教学,是一个重要课题。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必须认真面对和积极参与。具体而言,就是要把高校所在地具有对比优势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并使二者相得益彰,从而更好地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标。
(一)挖掘永州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培养大学生学习《纲要》的主体意识
在《纲要》教学中,任课教师应充分挖掘永州市丰厚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并恰当将其融入教学中,引导大学生收集永州市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有关资料,并组织他们对有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物古迹等不同专题进行自主性的研究学习,形成研究成果。这样既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意识,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永州市的地域特点,组织大学生分别对道县的玉蟾岩古遗址、鬼崽岭遗址,零陵区的朝阳岩、柳子庙、周家大院,宁远县的舜帝陵和文庙,江永县的上甘棠村、祁阳县的浯溪碑林、陶铸故居,冷水滩区的李达故居,东安县的树德山庄等历史遗迹进行实地考察;收集蒋先云、郑作民、吕旃蒙、唐克等革命先烈事迹的材料,研究先烈们的革命精神;追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永州活动的足迹,了解永州市光荣的革命历史等。通过这些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历史的眼光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纲要》教学中,穿插讲授乡土历史文化资源
在《纲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本着史料的真实适用原则,着重把永州市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中的精华作为课堂讲授的佐证材料,使教学变得更加具体生动,更具有说服力,而且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历史观和情感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向学生讲解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和远古先民的智慧这一内容时,仅凭教材的文字描述,学生很难体会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如果教师将距今两万多年的黄田铺石棚和距今一万二千多年的玉蟾岩古遗址这两个独特的永州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引入课堂,以考古实物为依据,论证永州文化的源远流长。这不但增加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又如,在讲述抗日战争这一内容时,教师穿插讲授日本入侵永州的暴行。日本侵略军于1944年8月侵占永州,大肆烧杀抢掠,奸淫妇女,犯下了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据统计,日军在侵占永州期间,共杀害永州百姓120890人[1]。并补充讲述国军第二军副军长郑作民将军、国军第七十九军军长王甲本将军、国军第三十一军参谋长吕旃蒙将军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恢宏悲壮的抗日篇章的史实,从而收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大学生学习《纲要》的积极性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良好教学氛围,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其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适当地融入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用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辅助课堂教学,使历史化为有声有色的历史,更贴近生活和现实,易使大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好奇心,更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例如,讲述太平天国这一内容时,适当补充太平天国在道县的发展情况,可以更深入地让同学们了解太平天国的发展壮大过程。1852年4月,太平军自全州进入永州时,带甲者不足万人,被迫折入湘南道州。太平军在道州仅仅59天,不仅取得了“道州保卫战”的胜利,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里做了几件了不起的大事:一是湘南扩军。道州有近三万人加入太平天国的军队,组建了“道州大旗营”和“土营”。与此同时,太平天国在道州铸大小炮近三百余尊,缝制红、黄、蓝三色军服以壮军容;二是发布推翻清朝统治的檄文——《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和《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三是确定转战东南、定鼎金陵的作战目标,扭转军中怀乡思旧情绪[2]。在讲授红军长征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给补充红军长征过永州的历史。红军长征曾经两次经过永州:第一次是红六军团9700余人,作为中央红军西征先遣队,在任弼时、肖克等人率领下,进入永州市;第二次是中央红军8.6万余人,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率领下进入永州,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随中央红军过境。红军长征先后途经永州市十一个县区,攻占了新田、蓝山、道县、江华、江永五座县城[3]。现在江永一中还有一棵红军树,周恩来曾在那里向士兵宣讲革命道理。这些资源都是实实在在的,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给大学生更强的感染力。
(四)组织大学生“走出去”,寻访历史文物古迹
参观访问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法组织大学生去参观永州各地有价值的文物景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或者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去探访、参观、游览永州市的历史古迹,让他们接触第一手的历史文物、遗址,亲身感受历史。参观考察结束后让他们撰写调查报告和观后感,并在课堂上组织讨论。例如,在讲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斗争与探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物遗址、李达故居、陶铸纪念馆、唐生智将军故居——树德山庄、江华故居、何宝珍故里等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探访这些名胜古迹,能让历史从书中活起来,让历史情景再现。这对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有着很好的效果。
[1]张泽槐.古今永州[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50;391.
[2]何家壬.话说道州[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132.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永州市委员会学习宣传文史委员会.永州文史(内部发行)[Z].1999,13-14.
(责任编校:周欣)
K291
A
1673-2219(2015)03-0080-03
2014 -11-04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途径研究”(项目编号12C25)。
邓怡舟(1968-),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