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家五种校读记》提要

2015-03-19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惠子名家无锡

陈 微

(深圳大学 文学院 哲学系,广东 深圳518061)

一背景

《名家五种校读记》作于钱基博先生在无锡国专任教期间。1927年夏初,国民党北伐军到达沪宁,锡沪交通暂时受阻。光华大学以时局不稳暂缓开课,而身在无锡的钱先生此时亦无法回光华大学,故无锡国专校长唐文治先生特地邀 请他到校讲学。同年9月,无锡国专正式聘请钱先生为教授;11月,又聘请他兼校务主任。1936年2月,先生因身体多病,以及光华大学院务繁剧,不能兼顾国专事务而辞去无锡国专校务主任一职。此后不久,因抗日战争爆发,钱先生辞去光华大学的教职,转赴浙江大学任教。

钱基博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古文大家、文史专家和教育家。钱先生教学主张学生读古籍原著,并且非常重视学生在基本功方面的训练。先生在光华大学任教时草拟了一个中文系课程设置的改革方案,其内容分为三种:一是诵读学程;二是整理学程;三是训练学程,即是要培养学生读古籍元典的能力。钱先生在多校任教,为辅助教学而有许多著作,诚如吴忠匡在《吾师钱基博先生传略》中所言“先生一生著述等身,大部分都是结合教学,为牖启后学开宗明义而作”[1]P288。鉴于古籍浩如烟海,且诸书版本不一,良莠不齐,学生难免无从着手去读,先生校勘善本,阐发旨趣,以为教学之用。钱先生的著述中以“校读记”命名的就有三部:《名家五种校读记》、《〈文心雕龙〉校读记》、《钟嵘〈诗品〉校读记》,前两部同属《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丛书》,分别为第九和第十,第三部写作时间不详,后收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纪念钱基博先生诞辰百周年专辑》。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丛书》为无锡国专将教授讲义自印出版的一套丛书。无锡国专由唐文治先生于1920年底创办,初名为无锡国学专修馆,“办学兼采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师生以修习国学为务”[1]P91。1950年5月,更名为无锡中国文学院并入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据《无锡国专编年事辑》,无锡国学专修馆数次更名:1927年3月,改名为无锡国文大学;同年7月,改名为无锡国学专门学院;1930年1月,改名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49年7月,改名为无锡中国文学院。“无锡国文大学”、“无锡中国文学院”这两个校名为短期使用,其余三个校名较常用,且皆可简称无锡国专,故学者多简称无锡国学专修馆为无锡国专。

无锡国专要求学生读原著、读元典,在教学方面亦侧重教古籍原书。“在无锡国专整个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中,对国学重要典籍的阅读研修,对文字、训诂、音韵、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训练,一直占着较大的比重。”[2]P18无锡国专教师自编很多教本,皆选录大量原著,并结合理论分析,作为国专学生的课本。如《无锡国专编年事辑》所述:“自《十三经读本》印行后,无锡国学专修馆学生学习所用书目,经部即为此书。”[2]P32“农历七月,唐文治编成《政治学大义》一书,编成后即用作国学馆课本。”[2]P36无锡国专将教授的讲义陆续自印出版,专供本校学生参考之用,校外概不发售,故有《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丛书》。

二内容

(一)《尹文子》

《尹文子》部分为钱先生1931年1月16日完稿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此部分所用校本主要有四:涵芬楼影印《正统道藏》本、涵芬楼影印江南图书馆藏明翻宋本、湖北崇文官书局刻《百子全书》本、中华书局翻印金山钱熙祚守山阁本。先生以《道藏》本作为底本,亦参照日本尾张刊唐魏徵《群书治要》、武英殿聚珍刻唐马总《意林》两本中相关部分。

《尹文子传》为钱先生选取众多著作中和尹文子相关的内容,精选提炼而写,如山阳仲长氏《原序》、《汉书·艺文志》、《庄子·天下篇》、《意林》、《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说苑·君道篇》、《公孙龙子·迹府篇》、《吕氏春秋·先识览·正名篇》、《文献通考》、《容斋续笔》。历数尹文子的生平事迹、思想特征。谓尹文子出于周之尹氏,齐宣王时居稷下,还记载了尹文子与齐宣王之间探讨治国的言论。先生于传末有论,认为仲长氏所定序中称尹文子与宋钘、田骈同学于公孙龙,是错的。因为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齐宣王在公孙龙之前,而尹文子为齐宣王时人,所以尹文子亦在公孙龙子之前,不可能学于公孙龙子,而今很多著作都把这一点弄错了。

《尹文子后叙》中谓此书体例“支分节解,标题于端,以最指要,援《河上公老子章句》之例也”[3]P1。《庄子·天下篇》称宋钘、尹文接万物以别宥为始。钱先生举例以明“别宥”,认为人有宥则以昼为昏,以白为墨,以尧为桀,人必须别宥然后才可以知,才能全其天。别宥就是不囿于畛域,别而去之。然而《尹文子》称:“接万物使分,别海内使不续。”[3]P2若说使分,说不续,则大有宥而非别宥矣。钱先生分析了尹文子之学,认为其实出于老子,他指出:“其曰大道不称,老子可道非道之旨也;众有必名,仲尼正名之说也;不贵独治而贵众治,老子不尚贤之意也;不贵圣人而贵圣法,韩非明法度之旨也。术者人君之所密用,韩非主道之说也;势者制法之利器,韩非难势之意也。先闻人之诛,韩非五蠹之说也;离好牛之名,公孙龙白马之论也。弥纶群言,自成馨逸,可谓有味乎其言之也。”[3]P3总结了尹文子之学的特点。

(二)《邓析子》

《邓析子》部分为钱基博先生1931年1月21日叙于光华大学。所用校本主要为三:中华书局翻印金山钱熙祚指海本、涵芬楼影印江南图书馆藏明初刊本、湖北崇文官书局刻《百子全书》本。以《指海》本为主,亦参看唐马总《意林》、清马骕《绎史》中关于邓析子的部分。

《邓析子别传》为钱先生选取刘歆《原序》、《吕氏春秋·审应览·离谓篇》、《列子·力命篇》、《列子·仲尼》、《说苑·反质篇》、《列子·杨朱篇》、《四库全书提要》中与邓析子相关的内容,重新编排组合而成。谓邓析子乃郑国人,其思想则“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然而有穷焉”[3]P1。其大旨则“主于势,统于尊,事核于实。其究极于察法立威,而推本不为,皆原于道德之意焉”[3]P4。于别传末有论,以《左氏春秋传》为证,认为“杀邓析者子然也,非子产也”[3]P4。

此部分亦有《后序》,称邓析子“主于正辞以一辩,断法以齐民”[3]P1,邓析子或为刑名之鼻祖也。“刑者形也,著其事状也;名者命也,命其事物也。”[3]P1刑名之学,在形名参同。“太史公论道者所谓其术以虚无为本者也,此刑名所以原于道德也。”[3]P2故邓析子之学源于道德家。

(三)《慎子》

《慎子》部分为钱先生1931年2月14日叙于后东塾之南牖。“后东塾”是钱先生给子弟讲课的家塾的名称,“盖读陈澧《东塾读书记》之作,而以明窃比之意”[1]P261。所用校本主要有三:金山钱熙祚《守山阁丛书》本,此本有校记,并辑佚文缀于后,颇称善本;涵芬楼影印江阴缪荃荪蕅香簃写本;湖北崇文官书局刻《百子全书》本。钱先生以《守山阁丛书》本为底本,间采其余两本。有些篇章包括“校勘”和“提要”两部分,有些则只有“校勘”而无“提要”。

慎子传记部分选取《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庄子·天下篇》、《战国策·楚策》、《荀子·解蔽篇》、《荀子·天论篇》、《荀子·非十二子篇》、《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四库全书提要》中相关内容,描述了慎子生平、事迹以及其思想特点。慎到,赵人,与田骈、接子、环渊,皆学黄老道德之术。著书言治乱之事,集稷门之下,为稷下先生。钱先生于传末论滑厘是否即慎子,引用《诗·周颂·思文》、《汉书·刘向传》、《礼记·乐记》以及焦循的《孟子正义》认为滑厘即慎子的说法不可信。

在《慎子后序》中,钱先生对《慎子》的版本有所考究。慎子之书代有散佚,故每个版本篇目不一。涵芬楼影印江阴缪荃荪蕅香簃写本《慎子》较《守山阁丛书》本和《百子全书》本,内容最多,分内外篇,内篇三十六事,外篇五十三事,“盖从明万历间吴人慎懋赏刻本写录者”[3]P1。然而在钱先生看来,缪写本有而守山阁本没有的内容,“其意绪文辞,叉牙相抵而不合”[3]P2,多为剽窃。钱先生认为慎子之学是法而兼术者,“其大要归本国之能治,独裁于君。君之任治,必齐以法,此法家之治也”[3]P4。《汉书·艺文志》把慎子的书归入法家之列,而在钱先生看来,慎子当属名家。“慎子法而兼术,法者可正名,术者莫能名。慎子则以莫能名之术,而神明乎可正名之法。因任而资能,循名而责实,藏之胸中,以偶万端,而潜御群臣。”[3]P5慎子此思想即是邓析子所谓“无形有形之本,无声有声之母”[3]P5,既然《汉书·艺文志》把邓析子列为名家之首,那么慎子也应当属于名家。

(四)《惠子》

惠子之书留存下来的非常少,仅有少部分散存于其他诸子的著作中,如《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庄子与惠子相友善,所以《庄子》中记载两人的事迹、言论较多。或因此之故,钱先生作征文记,而非校读记,篇幅亦很短。

《惠子传》很详备,合诸多著作中与惠子相关的事迹言论而成,如《吕氏春秋·淫辞篇》、《吕氏春秋·不屈篇》《吕氏春秋·应言篇》、《吕氏春秋·开春论》、《吕氏春秋·爱类篇》、《庄子·寓言篇》、《庄子·外物篇》、《庄子·逍遥游》、《庄子·秋水篇》、《庄子·天下篇》、《庄子·徐无鬼》、《庄子·则阳篇》、《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荀子·解蔽篇》、《荀子·非十二子篇》、《说苑·杂言篇》、《说苑·善说篇》、《战国策·秦策》、《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楚策》、《史记·魏世家》、《韩非子·说林上》、《淮南子·道应训》。钱先生在传的最后把惠子与邓析子相比较,认为二者同于乱名,惠子偏重辩,邓析子侧重法。总结惠子之学为“饰辞以相惇,巧譬以相移,饰人之心,易人之意,其大指在玄名相、泯异同而归之于天地一体”[3]P12。

(五)《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为钱先生1931年3月6日叙于后东塾之南牖。所用校本主要为三:涵芬楼影印《正统道藏》本、乌程严可均校《道藏》本、湖北崇文官书局刻《百子全书》本。其他还有金山钱熙祚守山阁校本、《百子全书》本、马骕《绎史》。以《道藏》本为主,雠记异同。

公孙龙,字子秉,赵人,六国时辩士,为平原君的门客。“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假物取譬,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3]P2钱先生为公孙龙子作传,采诸子书中关于公孙龙子的内容,以做到知人论世,所用有《列子·仲尼篇》、《孔丛子·公孙龙篇》、《吕氏春秋·淫辞篇》、《吕氏春秋·审应篇》、《战国策·赵策》、《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公孙龙子·迹府篇》、《淮南子》、《吕氏春秋·应言篇》、《庄子·秋水篇》、《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庄子·齐物论》等著作。《庄子·德充符》认为惠子以坚白鸣;《骈拇篇》以杨墨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荀子·儒效篇》谈论坚白同异之分隔时,亦指惠子、邓析子,却不谈及公孙龙。故谈论合同异,杂坚白者,并非只有公孙龙子,然而公孙龙却独以为坚白同异之辩者。《淮南子·诠言训》中言:“公孙粲于辞而贸名,邓析巧辩而乱法”[3]P8,在钱先生看来公孙龙子与邓析子实同门而异户,只是公孙龙子侧重在“名”,邓析子则隶于“法”。公孙龙子之学“以分析名相始,而以玄同名相终矣”[3]P2,大指在“深疾名器乖实,不慎所谓,乃离坚白以析同异,假白马而审名实”[3]P1。

三余论

《名家五种校读记》一书有“征文记”、“校读记”、“传”、“后叙(或序)”四种,在“校读记”中,又于各篇分“校勘”和“提要”两种。惠子之资料今所见甚少,故钱先生辑佚而为“征文记”。“征文记”、“校读记”两部分主要为校勘善本、汰芜存英、提要钩玄。钱先生擅长处理历史文献,对名家五子作传记且为“后叙(或序)”。“传”为先生筛选材料,对五人生平事迹之考证,思想特征之阐明。“后叙(或序)”则多为阐发旨趣之言。

钱先生在此书中给名家“正名”,谓名家自成一家,而不同于儒之正名,法之刑名。名家“正以其名实玄纽,钩鈲析乱,而超绝于一切名相言议之表也”[3]P4,故不同于儒家。“法家根极于正名,而名家极论于玄纽”[3]P4,此名家不同于法家之处。《汉书·艺文志》有言“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钱先生认为“礼官正名以昭别,而名家玄名以混同”[3]P2,即礼者为异,名者为同。可以说正名原起用礼,但是不可以说名家出于礼官。而且,名家归根于道德,玄同名相,礼官不可以比于名家。在钱先生看来,诸子之名家为有名而归徼于无名者也,同于分析而蕲之于玄同的佛之因明,异于以分析名相彻始彻终的欧陆之逻辑。

名家基本典籍中有很多错讹,学生阅读诸多不便,故钱先生对名家留下的著作做基本的文献汇校,而成《名家五种校读记》一书。既方便了学生阅读经典,于后学了解名家五子及其思想亦多裨益。《名家五种校读记》为无锡国专自行刊印以作教材之用,故印数不多,且因处于战争年代,所以此书在当时流传并不是很广,而今更是难得一见了。

笔者点校的钱基博《名家五种校读记》,收入傅宏星先生主编的《钱基博集》,即将出版[4]。

[1]傅宏星.钱基博年谱[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刘桂秋.无锡国专编年事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3]钱基博.名家五种校读记[M].无锡: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35.

[4]傅宏星.试论钱基博的文献学研究与贡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

猜你喜欢

惠子名家无锡
美食无国界品味有共鸣
名家
无锡一棉
可乐
名家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名家之约
无锡公交
名家之约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