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看口译能力的提高
2015-03-15包蕾
包 蕾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当代社会,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非常活跃,这其中必然牵涉到各种口译活动。而决定口译质量的就是担任双方交流中介的口译员的口译能力,所以很多学者都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对口译员能力的提高方法、口译译文质量的改进策略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
一、口译的生态环境
口译即席性、限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决定其对环境的依赖性,口译员是否能高质量地完成口译活动也取决于他在口译环境中对各种因素进行的适应与选择,口译场景中影响口译活动的各种因素共同构成了口译的生态环境。
(一)生态翻译学在口译研究中的运用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an ecological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perspective)。生态翻译学主要是针对笔译进行的研究,提出了“翻译生态环境”,是指翻译中原文、原语和译语三方面所牵涉到的各种影响因素。把生态翻译学运用到口译中的研究不多,这主要是由于笔译和口译有很多不同的特点,口译原语的转瞬即逝决定了口译员在处理原语的时候不能像笔译的译者那样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但是生态翻译学对口译有很大的启发,有助于对口译影响因素的关联式研究。
(二)口译生态环境的构成因素
生态学强调各影响因素的关联性、整体性,口译的生态环境也包含了互相影响的各种因素。口译是交流双方都在场的翻译活动,口译生态环境首先包括了交流的说话人、听话人和口译员,口译员是说话人和听话人沟通的媒介,在整个口译活动中占中心地位,交流的各方都在轮流地担任说话人和听话人。口译员对口译过程起作用主要是通过其语言能力和口译能力,以及在这两种表象能力背后的其他因素,如口译员的总结能力、专业知识、临场反应、职业道德等。说话人的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和肢体语言对原语的输出至关重要,听话人的接受能力也会干扰口译员所采取的口译策略。
口译交流的背景也很重要,一部分是环境背景,另一部分是文化、社会和认知背景。环境背景包括口译时间长短、突发因素、技术设备等,文化、社会和认知背景包括交流双方的文化风俗差异、科技水平、宗教信仰、教育职业等。这些因素虽然没有在口译活动中直接表现出来,但是却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口译员的适应和选择。
二、口译生态环境因素重视程度的实证研究
高校的英语专业基本都设有口译课程,但是学生并不了解口译的真实过程,如果在训练的最初阶段找错了方向,就可能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才能成为合格的口译员。笔者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60名学生和有至少五年经验的15名口译员进行了对比实证研究,由受试人对以上提到的各种因素对口译效果的影响程度进行五个等级的选择:非常有影响,有影响,不知道,有一点影响,没有影响。
(一)口译员的语言能力和口译能力(见表1)
学生和口译员认为语言能力和口译能力非常有影响的比例分别为57%和87%,说明对这两种能力都非常重视,但是口译员对自己的个人能力更加强调,对这两项能力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学生。
(二)口译员的总结能力、专业知识、临场反应和职业道德(见表1)
口译员认为总结能力、专业知识、临场反应这三项对口译效果非常有影响的比例远高于学生,尤其是口译员的总结能力。两者都认为职业道德重要,但是由于参与调查的口译员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没有特别地强调这一点。
(三)说话人的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和肢体语言
表1 口译员受总结能力、专业知识、临场反应和职业道德影响的情况
表2说话人的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和肢体语言受影响情况
口译员对说话人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学生,并且口译员对说话人思维方式和肢体语言的重视程度要略高于学生。通过和口译员的座谈发现,口译员在接收原语时会结合说话人的肢体语言理解原语,并且在进行理解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理解说话人的表达逻辑帮助整理自己译文的表述逻辑。
(四)听话人的接受能力
33%的学生认为听话人的接受能力非常有影响,52%认为有影响,口译员只有60%认为有影响。学生更担心听话人的接受能力,但是通过座谈发现学生担心的是自己的表达是否明确,而口译员对此要自信得多,而且口译员会根据听话人的反馈调整口译策略。
(五)环境背景中口译时间长短、突发因素和技术设备
口译员对这三项没有特别的强调,其中口译员认为时间长短有影响的比例较高为87%,学生更担心自己不能应对口译时间过长和口译现场的突发因素,对于时间长短,认为非常有影响和有影响的学生比例为85%,对于突发因素,认为非常有影响和有影响的学生比例为91%。
表3 受文化、社会等因素影响情况
(六)文化、社会和认知背景中交流双方的文化风俗差异、科技水平、宗教信仰和教育职业(见表3)
口译员认为这四项非常有影响的比例明显高于学生。口译员对交流双方的文化风俗、科技水平、宗教信仰和教育职业比学生重视,这部分内容需要长期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但是由于并不直接在口译过程中表现出来,所以容易被学生忽略,但是这些背景知识又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口译的全过程。
三、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提高口译的能力
生态翻译学划分出三种维度: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口译生态环境也是这三种维度交织而成的。语言维包括口译员的语言能力和口译能力、说话人的表达能力、听话人的接受能力;交际维包括口译员的总结能力、专业知识、临场反应和职业道德、说话人的思维方式和肢体语言、环境背景中口译时间长短、突发因素和技术设备;文化维包括交流双方的文化风俗差异、科技水平、宗教信仰和教育职业。
(一)语言维的口译训练
传统的口译训练重视语言和双语转换能力的方式仍应继续重视,包括听力、表达、双语转换、口译策略等。对于说话人因素,口译员更加重视的是说话人的表达能力,训练中应让学生接触一些表达能力不同的说话人,如俚语较多、方言较重的双语例证,并辅助以讲解说话人的思维方式和肢体语言对口译的影响。对于听话人的接受能力口译员不是很担心,学生因为对自己的口译水平不够自信反而担心听话人不能理解自己的口译译文,需要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口译实际中根据听话人的反应如何灵活采取口译策略,向说话人和听话人进行适当的询问以及译后补救的方法。
(二)交际维的口译训练
口译员对总结能力非常重视,但是很多学生认为总结仅仅是阅读技能的误解,所以需要训练学生快速分析不同内容和题材原语语篇逻辑结构的能力,可以更加系统地记忆原语,并有逻辑地组织译语语篇。口译员对专业知识也很强调,在学生平时的训练中建议以各种专题进行,并在课前通知某一领域口译任务的主题,由学生自行准备,虽然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生培养成某领域或数领域的专业口译人员,但是可以让学生有口译前积极准备的意识,并逐渐了解针对不同领域的专题口译需要如何进行准备。临场反应也是口译员非常重视的素质,这一素质的提高需要各种口译实战经历的磨练,教师可以在口译训练中模拟真实的场景,并人为设置一些常见的障碍,如说话人语速过快、外语发音不标准、文化性内容难以翻译等等。职业道德的培养应该融合在教师平时的课堂讲解和对学生不负责任的口译的及时指出和尽早遏制中。学生比口译员更在意环境因素,担心时间过长、突发事件或现场的技术设备会影响自己的发挥,可以通过让学生实习或观摩来熟悉口译的实地现场,消除紧张心理。
(三)文化维的口译训练
首先需要学生在思想上意识到文化风俗、科技水平、宗教信仰和教育职业这几点对口译的影响,然后由课后的阅读弥补文化方面知识的欠缺,再通过不同层次级别规模的口译现场观摩来观察具有不同科技水平、宗教信仰和教育职业的交流双方实际交流的场景和口译员采取的不同口译策略。
依据生态翻译学在翻译生态环境方面的论述,口译活动中影响口译译文质量的各种因素也构成了相互关联的口译生态环境。这些因素又分别处在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上,不断地对处于口译生态环境中心的口译员产生作用,并最终影响口译员的适应和选择。通过调查对比学生和口译员对口译生态环境中各种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的不同,提出了生态翻译学角度的口译训练方式,希望从口译训练的最初阶段就让学生能够重视影响口译的各种因素。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 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