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卢姆教育目标新分类指导下的教学案例分析
2015-03-11李鑫倩罗新兵
李鑫倩++罗新兵
[摘 要]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从“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指导教学,将学习、教学、评估紧密联系起来,对教学案例分析提供了可操作的参考标准,对提高数学教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布卢姆教育目标新分类;目标;教学;评估;案例分析
1956年,布卢姆主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出版,该书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1985年,我国引入了该分类理论,随后很多研究者对该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1996年,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已经基本普及.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安德森为核心的课程理论专家开始酝酿修订该分类理论;2001年,《面向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一书正式出版. 这次修订有三个比较大的变化:第一,修订版将分类系统由原来的一个维度(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变成了现在的两个维度,即“知识维度”和“认知维度”(见表1),将知识单独列出来,这应是最大的变化;第二,修订版关注分类学的运用,强调了目标、过程、评估的内在一致性,更注重该分类理论的实用性;第三,结构也有微小调整,交换了综合(修订版为创造)和评价两个最高认知过程的顺序,以创造替代评价作为最复杂的过程. 这些都是安德森团队在深入研究及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做出的优化.
运用修订版分类学框架对数学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地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反思数学教学. 首先,它可以使教师看到目标和认知过程之间不可分割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其次,它可以使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而不是从自身角度看待目标,即学生为了达到教师所设置的目标,通过学习以后应有哪些表现;再次,它可以启发教师将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不同水平的认知过程中获得不同类型的知识;最后,它可以帮助教师快速地、准确地处理测评问题.(表1)
教育目标新分类理论的有关
问题
1. 分类表与目标问题
“吾日三省吾身”,教学更应如此. 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任务的完成,反思课堂教学、找出不足之处、寻求改进策略是教师应持有的一种态度. 课堂教学反思首先应着眼于教学目标,修订版分类表为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 修订版分类学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有以下两点建议:(1)联系表中的分类以及它们的亚分类,分析组成目标的动词和名词,把教学目标放到交叉表格中,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并准确传达,学生便明确学习目标,进而教学显得有秩序且不盲目;(2)启发教师思考——在有限的学校学习、课堂学习中,什么知识是最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修订版分类学期待教师越来越聚焦于教学目标.
2. 分类表与教学问题
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决定了教学目标能否实现,而教学目标的实现又需要教学活动的支撑. 在分析教学目标以后,还要看有没有与目标相对应的教学活动,哪些活动能够支持教学目标实现. 修订版分类学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有以下两点建议:(1)教师要反思自己,根据课程内容安排的教学活动是否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师怎样组织教学,才能使大多数学生处于高水平的学习状态;(2)传统教学认为,事实性知识需要记忆,概念性知识需要理解等,但是从修订版来说,概念性知识也能分析、评价乃至创造,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
3. 分类表与评估问题
学生在完成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的学习后,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或者达到什么程度,为此,教师就得开展评估活动,或者进行与教学整合在一起的形成性评估,或者进行以评分为目的的总结性评估. 我们可以像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那样,分析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评估活动,并将评估活动分析结果填入表格之中.
4. 目标、教学、评估的一致性问题
修订版最后关注的是目标、教学、评估的一致性. 如何判断目标、教学、评估的一致性呢?教师需要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评估活动分析之后的结果全部填入如表1所示的表格中,如果一个交叉表格中出现了以上三者,则认为目标、教学、评估是高度一致的;如果表格中仅仅出现两者或者一者,则认为目标、教学、评估的一致性很差,此时教师就需要依据一致性的结果改进教学.
教育目标新分类理论的应
用——分析教学案例
(一) 教学案例呈现
以下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第四章第一节“函数”的教学案例.
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了解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看成函数.
评析:该目标包括两个子目标. “了解”是认知过程的理解水平,“判断”是评价水平. “函数的概念”“两个变量是否可以看成函数”是概念性知识,因此,目标1可以转化为理解概念性知识(目标1.1)、评价概念性知识(目标1.2).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生活中变量之间的关系抽象、概括成函数模型的过程;学生能够运用函数概念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评析:前一个目标,主要线索来自动词“抽象、概括”,这和理解水平下的概要认知过程相对应,“函数模型”属于概念性知识,此目标为理解概念性知识(目标2.1);第二个目标“运用概念分析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理解了函数概念,才能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贯彻使用,这中间涉及不同的认知过程,但最后要使学生达到运用概念性知识的层次,所以此目标为运用概念性知识(目标2.2).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初步形成运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生活的态度,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评析:由于分类表的限制,我们无法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行分类,它不属于四类知识中的任何一种,这也是分类表应用中的不足之处.(表2)endprint
教学活动
1. 新课引入
(1)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下册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变量,大家回忆一下有关内容,你还记得什么?(活动1)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变量知识,这一内容和本节课即将学习的知识有着直接的、紧密的联系,复习起到了开门见山的作用. 此活动属于回忆事实性知识.
(2)我们现在已经储备了自变量、因变量的知识,也知道数学乃至生活中有很多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位同学来举个例子?(活动2)
学生举出很多关于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如身高与体重、弹簧长度与所挂物体的质量、圆的面积与半径、路程与时间等(教师同时板书关键字).
评析:学生在回忆了相关的概念性知识后,根据教师的提示,举出生活中的有关例子. 此活动属于理解概念性知识.
(3)好!那接下来我们就以路程、时间为例,详细地看一下变量之间的关系. (活动3)
例1?摇 一辆速度为60 km/h的汽车,它所行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可用以下三种方式表达:
①关系式:s=60t;
②表格:
③图象:
(教师板书①②③)
提问:观察上述三种描述变量间关系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发现?
回答:都是一个变化过程,有两个变量,并且一个随着另一个的变化而变化.
评析:从活动2中挑选一个数学上变量间关系的例子,与学生们一起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自然而然地引出三种描述变量间关系的表达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 此活动属于理解概念性知识.
(4)教师引导:三种表达方式都是之前学过的,即关系式法、列表法、图象法,并且我们知道路程s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这里的t是自变量,s是因变量. 那么今天,因变量还有一个名字,即函数,也就是说,函数其实大家已经学过了,以前叫因变量,如今叫函数(教师板书).
2. 新课讲授
(1)定义概念(活动4)
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我们刚刚讲的内容,归纳出函数的定义?
①一个变化过程;②两个变量;③每有一个自变量,就有唯一的一个值和它对应. 重点强调三个关键点,请学生一起读两遍,再利用路程、时间例子理解概念.
评析:函数概念不是教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之前的活动中自己总结出来的,根据已有经验自主构建的,抽象出函数概念后,再用刚才的例子重新分析阐述,加深印象. 此活动属于理解概念性知识.
(2)例题讲解(活动5)
例2?摇 弹簧的自然长度为3 cm,在弹簧限度内,每挂1 kg重物,长度增加0.5 cm,问弹簧长度y与所挂物体质量x之间的关系.
评析:此题难度不大,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先思考并给出自己的方法.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学生容易表示出弹簧长度和所挂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这是一个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要考虑题目中“在弹簧限度内”的背后含义,从而引出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问题,之后能用三种表达方式来描述函数的定义,指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并且分清谁是谁的函数. 此活动属于对概念性知识的运用. (表3)
评估
1. 请同学们举出一个你认为是函数的例子(评估1).
2. 一根蜡烛长30 cm,每小时燃烧4 cm,求蜡烛高度y与燃烧时间x之间的变量关系(评估2).
3.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自己对函数有哪些了解?(评估3)
评析:评估1是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举例子,属于对概念性知识理解的评估;评估2是对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赋予函数模型,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函数的影子,是对运用概念性知识的评估;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即评估3,能够判断自己对函数概念的掌握情况,因此评估3是评价反省认知知识(自我知识)的评估. 同时,教学之初,教师检查学生对事实性知识变量的掌握情况,即采用了一种非正式的评估,提问并观察,我们称之为评估4,它是对事实性知识记忆的评估.
(二)教学案例分析(表4)
我们将目标、教学、评估三者置于分类表中,并且在交叉单元格中将三者高度一致的用深颜色标记,只含有目标、教学、评估三者之一的则说明它们的一致性较差.
1. 学习问题
根据课程内容,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有两个:一是初步理解函数概念,通过回忆,概括出函数概念;二是运用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函数第一节课的教学对学生要求不高,学生只要了解概念、运用概念去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即可. 至于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由于归类系统的分类以至于它不能出现在布卢姆分类表中,可以作为长远的教学目标.
2. 教学问题
教师每遇到一个活动,都要在内心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完成这个活动后他们学到了什么?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学习目标. 对于本节课而言,开始的教学活动(回忆事实性知识)是为学生理解新的概念做准备,活动2到活动4都是理解概念性知识,活动2、活动3是通过举例阐述来理解概念,活动4是抽象、概括出函数概念,可以看出活动基本上都服务于教学目标,活动的有效性可以说达到了,遗憾的是目标1.2却没有相对应的教学活动来保证其实现.
3. 评估问题
教师使用不同的评估达到不同的目的. 第一,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对事实性知识的回忆. 学生还记得常量和变量的定义吗?他们能够回忆起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吗?第二,课堂检测集中在理解概念性知识、运用概念性知识上. 学生掌握函数概念了吗?能否运用概念去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数学学习中,正确理解概念是顺利进行问题解决的基础,因此对一节概念性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就显得很重要. 第三,教学中经常涉及前三类知识的评估,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忽略对学生的反省认知知识进行评估. 反省认知知识包括自我认识,即意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启发并培养学生评价自我知识对数学学习有重要意义.
4. 一致性问题
单元格B2(理解概念性知识)和B3(运用概念性知识)都存在很强的一致性. 每一个单元格包括一个目标、几个教学活动,以及一种或者两种评估. 从表格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不一致的现象:A1(记忆事实性知识)、B5(评价概念性知识)及D5(评价反省认知知识). 单元格A1(记忆事实性知识)只有活动和非正式评估,因为变量等旧知识的回忆是新课的铺垫,所以在本节课中,只是简略提及,没有目标陈述.
教学活动与目标一致,则活动显示出了它的高效性;教学活动和评估一致,则教师能够根据评估结果估计教学活动的效果;评估与目标一致,则目标是否达成得到了检测.
教育目标新分类理论对数学
教学的启示
分类表的运用大多数是在单元教学中,一是使用分类表来分析自己的工作,即进行教学设计;二是使用分类表来分析他人的工作,即进行教学案例分析. 相对于单元教学,我们希望借助该理论框架也能进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还能分析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以此衔接单元教学和专题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理解和掌握了教育目标新分类理论,就能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也能反思自己和别人的课堂教学,从而发现问题、不断加以改进.
不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教学目标、过程、评估的侧重点不同,即使同一个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也要根据分析结果对这三者的关系做适当调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同时也要具备将实践心得提升为理论知识的能力,相辅相成之下必能取得更加优异的教学效果.
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能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取决于教师对该理论的理解、掌握程度. 由于该理论中的两个维度都有严格、精准的定义,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每一类别的含义,体会运用理论过程中的一般程序,感受分类表中每一个空格中所蕴涵巨大的教育机会,以及对教学设计与分析教学案例所产生的启发作用,特别是对教育教学效果的全程监控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