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资本与动态能力的相互关系研究
2015-03-02崔格豪大连科技学院大连116025
崔格豪(大连科技学院,大连 116025)
智力资本与动态能力的相互关系研究
崔格豪
(大连科技学院,大连 116025)
摘要:资源和能力是决定企业利润的两大要素,作为现代企业重要资源的“智力资本”和企业应对竞争的重要能力的“动态能力”分别是学者们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但很少有研究将二者联结起来。实际上,二者间的相互关系对智力资本研究、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智力资本和动态能力的概念内涵进行分析,提出动态能力与智力资本的三类主要关系:首先,智力资本与动态能力在概念和功能上具有重叠性和互补性;其次,动态能力在智力资本创造企业绩效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最后,动态的智力资本概念,即讨论智力资本在不同的外部情境下的适应能力。目的在于突破智力资本的研究领域,将另一种主流理论“动态能力”和智力资本连结起来,深化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智力资本;动态能力;相互关系;中介作用
1 引言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土地、劳动力和其他经济财产是企业必需的生产要素。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生产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有形资产因不能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其重要性不断减弱。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资源中的隐性资源部分对企业获得和保持高绩效有着更多的贡献,意味着现代企业已经更加关注“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卓越贡献。而作为无形资产的智力资本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的关键价值驱动,被视为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智力资本在现代企业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并成为21世纪企业的根本。一直以来,智力资本的主流理论专注于智力资本的测量和对企业价值贡献的范围,限制了智力资本研究的延展能力。而将作为企业应对超竞争环境的重要能力—“动态能力”引入智力资本的研究,拓展了智力资本领域的研究视野,开辟了研究的新路径。本文着重于智力资本和动态能力在作用机理上的分析,从三个视角分析智力资本和动态能力的关系,提出智力资本和动态能力具有重叠和互补性,并分析动态能力在智力资本创造企业绩效的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企业需要动态的智力资本以保持其在不同环境下的竞争优势。
2 文献综述
2.1智力资本的内涵与构成
智力资本最早是被看作是人力资本的同义词由Senior在1836年使用,他形容智力资本是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机能。美国经济学家Galbraith在1969年发展了这一概念,他将智力资本从人力资本概念中分离出来,并指出智力资本是一种静态的无形资产,是一种思想形态的过程,智力资本不仅是纯粹的知识形态的知识,而且还是相应的智力活动。此后,学者们就智力资本的概念和构成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其中,Edivisson和Malon的定义被广泛使用,他们认为智力资本是指在企业的生产及管理活动中由组织知识转化而来的能够使企业实现市场价值与现有资产增值资源和能力的综合;他们还提出了智力资本二元论,认为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的耦合[1]。Stewart对智力资本的范围和分类作了明确界定,认为凡是能够用来创造财富的信息、技术、知识、智力财产、经验、组织学习能力、团队沟通机制、客户关系、品牌声誉等都是企业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并提出智力资本的H-S-C结构,即智力资本的三元论[2]。Bontis在此基础上,认为构成智力资本的三要素是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三要素互相影响且对企业绩效有积极效用[3]。而多元论者Brooking认为智力资本应当由市场资本、知识产权资本、人才资本和基础结构资本四部分构成[4]。
总体来看,在智力资本的构成上,国内外学者分歧比较大。本文根据Bontis的智力资本三元论划分,将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部分。其中,人力资本是智力资本的核心要素,是企业员工拥有的与企业活动相关的知识水平、经验、技能等的积累,其本质是组织成员的全部智力[3]。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员工能够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并大大提高绩效。Pena的研究实证表明人力资本能够显著影响企业的生存和成长[5]。而结构资本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机制,是企业解决问题与创造价值的整体系统与形式,包括软硬件、数据库、专利商标、技术系统,以及使个人能够更好地得到充分发挥的组织形式。结构资本建立在人力资本之上,反过来影响组织中个体的只是学习和行为表现,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保存知识并将知识与人力资本联结,可以使个体人力资本有效的转化为企业的人力资本。总之,结构资本是附着于组织整体层面上的,能提升组织价值的要素。关系资本指企业在与相关利益者之间关系的价值,代表了企业拥有的潜在外部无形资产。关系资本是体现企业与外界关系的知识。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顾客、供应商及政府等。关系资本价值需要通过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的综合作用来实现。
2.2动态能力的内涵
Penrose认为价值创造是来源于对资源的使用而不是持有,而创造出多少价值则取决于企业配置资源的方式[6]。这种传统的资源基础观是构建在静态的观点之上的,因此无法解释动态市场条件下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Teece 和Pisano从动态的角度认为企业不仅仅是资源的集合,并关注于企业累积和扩散新技巧和能力的机制以及影响这个累积过程速率和各方面的作用力,认为动态能力是竞争力或能力的子集,该子集促使企业创造新的产品和流程并相应变化的市场态势,并在著作《企业的动态能力:导演》中将动态能力定义为组织整合、建立、重组内外部竞争力以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7]。资源基础观与动态能力理论都假设资源是路径依赖和企业间异质分配的,并且都考虑到了企业资源对其竞争优势的贡献方式。因此,动态能力理论被认为是传统资源基础观的加强、拓展和补充[8]。所以,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绩效不仅来自于财产结构和可模仿性的相关程度,而且还要包括企业的重构能力和迅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目前的学术界和企业界都普遍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应对超竞争环境的一种能力。动态能力在组织进程中被企业的位置、学习路径和科技机会所改变,通过这些方式更新和重构资源使得企业可以持续和加强在变化环境中的竞争优势。由于动态能力的路径依赖与嵌入式的特征,所以企业买不来动态能力,只能自己建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通过改变企业固有组织惯例和运营惯例来适应环境变化,并使得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的R&D便是动态能力的应用:在R&D过程中受到过去投资惯例或 “核心刚性”问题的影响的企业,其知识禀赋会变弱,以至于对新知识、新科技的同化吸收能力变弱,该企业的R&D能力降低,缺乏动态能力;而拥有持续开发科技专业知识的企业,相对于那些R&D能力比较差的竞争者来说会获得战略上的竞争优势。所以,R&D活动直接与动态能力创造过程相联系的。正如Teece和Pisano所阐述的:能够整合、构建以及重塑企业内外能力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动态能力,最终使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8]。
2.3智力资本与动态能力的关系
近二十年来,智力资本作为现代企业的基础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认可,被认为是企业绩效的关键驱动。而动态能力被普遍认为是企业应对超竞争环境最为重要的能力。学术界目前对智力资本与动态能力的合并研究是不足的,对智力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贡献上,很少有文献研究智力资本与动态能力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实际上,智力资本和动态能力在许多方面是有关联的,比如国内外众多学者普遍认为外部环境与组织战略的相互作用和企业绩效相关,为了实现绩效的最大化,管理者需要实行竞争战略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而管理者对外部环境的认识也会影响到企业战略。Subba将复杂的外部环境归纳为具有“动态异质性”,认为如果企业要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复杂的外部环境需要企业在不同条件下都可以使用其具有的知识。所以,企业的战略必须以调整资源来抓住市场中的机会,而“动态能力”便是具有由变化而产生的知识特性[9]。Zollo和Winter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集体活动的学习模式[10]。我国学者董俊武等从知识演化与累积的视角对动态能力进行了解释,认为企业的动态能力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知识学习过程[11]。而古利平等提出企业的常规能力帮助企业获得现有的竞争优势,动态能力通过一系列的知识积累过程与一系列的知识积累过程与常规能力产生互动,对常规能力进行改变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12]。可以看出,动态能力和智力资本的关联不仅是在企业战略与外部环境的适应上,二者在概念上即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更具体地说,动态能力对企业智力资本的贡献在于处理不断改变的环境。所以,智力资本与动态能力之间可谓是存在有内有外、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的相互关系。
在对智力资本相关问题的研究中,智力资本的分类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侧重点。本文采用的是Bontis的智力资本三元论,即智力资本是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构成。学者们对智力资本分类标准的分歧是为了更好地对智力资本进行测量,并评估智力资本其对绩效的影响。而近年来提出的智力资本的动态理论认为智力资本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并对绩效有复杂的影响。这里的“动态”只包括智力资本的内部动态性,即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就是智力资本结构不但要包含人力资本(HC)、结构资本(SC)和关系资本(RC)之间的互动关系,还要包括结构化的人力资本(SC+HC)、结构化的关系资本(SC+RC)、依托人力资本的关系资本(HC+RC)和依托人力资本的结构化的关系资本(SC+HC+RC)[13]。这种动态分类强调的是智力资本内部各要素的互相促进、流动和转化,通过组织学习、组织安排等途径创造新的知识,并将新知识传递到组织层面将其制度化,从而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动态能力。除此之外,动态角度的智力资本还存在外部性,是对市场环境中市场因素与制度因素变化的一种适应能力,也就是将外部情境考虑进来研究不同类型的组织如何实现智力资本的效应最大化,即智力资本在外部驱动力下的累积与促进的动态性[14]。
结合以上所述学者的研究,本文对智力资本与动态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智力资本与动态能力在概念和功能上具有重叠性和互补性;其次,动态能力在智力资本创造企业绩效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最后,动态的智力资本概念,即讨论智力资本在不同的外部情境下的适应能力。
3 智力资本与动态能力的相互作用分析
3.1智力资本与动态能力的重叠性和互补性
对智力资本动态属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静态与动态的无形资源与无形活动。本文从建立这样区别的角度来强调智力资本与动态能力的重叠性,如图1所示。
如果认为无形资源是静态的,那么这就与企业资源基础观对资源的理解相一致,仅仅包括普通资源和其所具有的一般的能力,这种普通资源在没有外力改变的时候会保持稳定。动态能力恰恰并不是资源基础观所概述的普通资源所具有的一般能力,而是可以使资源基础观发生变化,使企业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15]。在变化的环境中,动态能力可以使无形资源获得重建和恢复活力。所以,在资源基础观的视角下,动态能力和作为无形资源的智力资本虽然不同,但是存在重叠的部分,如图1所示。而根据Meritum的理论,无形活动关注于获得和发展新的无形资源,在测量和监视过程中维持和增加现有的无形资源[16]。在这里,因为无形活动可以引起新的无形资源的产生或者提高已有无形资源的价值,所以无形活动是动态的。所以无形活动大致上可以被认为是智力资本与动态能力重合的部分,正如图1所示。
在动态环境下,智力资本和动态能力都是企业获得绩效、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直接来源。Moingeon和Ramanantsoa认为能力是企业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17]。我国学者江积海认为资源是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能力是利用一组资源完成某些任务或活动的才能,生产活动要求对资源进行组合和协调,资源本身几乎没有生产能力[18]。可以说,能力不同于资源的地方在于能力隐形于组织和过程中所以难以传导,能力的首要目的是提高资源的生产率。而资源是能力的基础,对战略性资源的控制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原毅军等构建的智力资本价值创造潜力评估框架体现了智力资本价值创造潜力的动态特性,价值创造潜力即是某一时期企业拥有的所有显性与隐形智力资本之和,该评估框架表明静态价值创造潜力与动态生产过程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两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19]。所以,智力资本和动态能力之间具有互补的特性。
本文引用徐召红和杨蕙馨的智力资本、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矩阵来说明智力资本和动态能力的互补关系[20]。在图2所示,当企业同时拥有较多的智力资本和较强的动态能力时,企业在能够获得短期绩效的同时,还可以将竞争优势在较长时间得以维持;而如果企业仅仅在智力资本和动态能力中较充分的拥有其中一种,同时又缺乏另一种,虽然企业也能在短期内获得较高利润,但这种竞争优势不具有可持续性。因而,较高的智力资本和较强的动态能力是企业在获得长期绩效、保持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而在短期,企业所拥有的智力资本和动态能力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所以,智力资本和动态能力具有互补性,智力资本处于动态变化的组织系统中,是形成动态能力的基础,而动态能力的培育在提高企业绩效的同时,反过来又有利于企业智力资本的提升,是智力资本的转化和凝聚。
3.2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
在理论上,无形资源不能直接创造出企业绩效,无形资源需要通过利用能力才能转化成企业绩效。Grant认为资源是组织能力的来源,而能力是绩效的来源,将资源和能力结合起来合理利用可以提高企业绩效[21]。洪茹燕等认为企业资源由智力资本和非智力资本联合构成,智力资本是企业的核心要素,非智力资本是企业的辅助要素[22]。由此,本文认为智力资本构成中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都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由于外界环境和智力资本都在不断的更新,企业为了能适应这些变化,需要快速调整战略并采取协调行动,建立以促进知识创新、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和开拓知识资源管理为目标的有效的智力资本运营体系,形成动态能力,保证智力资本有效整合与作用的发挥。Makadok认为动态能力只有在企业获取资源后才能产生竞争优势[23]。黄培伦等认为企业获得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并表现为企业动态能力,而企业拥有的这种能力是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智力资本的凝练和简化[24]。所以,本文提出智力资本是动态能力的前因,动态能力通过智力资本的三要素在企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即动态能力在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上有一个中介意义上的作用。
3.2.1人力资本与动态能力
虽然现存文献并不能说明动态能力通过影响人力资源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本文将从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上去分析动态能力在其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人力资本认为人是有价值的组织资源,组织应该战略性地去使得人们将有价值的技术贡献在企业具有长期竞争能力的资源配置上。Collis 和 Montgomery认为劳动者的专业知识是人力资本的重要部分,是有关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25]。很多的研究都显示人力资本对组织绩效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责任感与内在动机都以绩效的形式体现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这些因素都是高效工作的主导,会直接的影响企业绩效。资源基础观注重于组织边界内的组织决定,这些决定是由企业管理者做出并使组织能够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其中的难点在于组织必须在众多选项中选择出最适合的,而如何选择是取决于动态的外界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动态能力使得企业在动荡的环境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动态能力注重于发展管理能力和将企业绩效与人力资本组合起来,并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起到作用。这便是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
另外,在动态能力观下的组织为了让其他竞争者不能够模仿,需要确认人力资本导致的竞争优势是不断地更新和改变的,所以这样的人力资本是动态的。因而,人力资本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在通过组织的不断尝试中使人力资本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更具体的来说,业绩差的企业之所以不能累积和创造各种能力,其原因是人力资源禀赋的缺失。
3.2.2关系资本与动态能力
Rock Gilmore和 Carson认为关系资本是在交换关系中共同产生的资产,是产生于双方联合关系上的专用性资产,并不能由其中一方单独产生,否则某些企业便会以很小的代价转换合作伙伴去生产同样的产品[26]。Asanuma首先提出关系专用性技术是发展于供应商的汽车制造商之间并产生竞争能力[27]。同样的,Dyer指出关系专用性投资与创新绩效在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是正相关关系[28]。Saxenian发现HP和其它硅谷公司在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中发展有效地配置和重组资源[29]。这些文献都表明动态能力的产生是关系资本通过更多的关系专用性资产实现的。
尽管如此,关系资本存在高成本和风险,建立关系资本需要时间和其他资源的投资,持续稳定的关系使大家有团体思想并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因团结而共同获益。而即使良好的关系如果不经常进行维护也会随时间而衰退,合作双方在长期合作中会过于相似的行为以至于因为缺乏创新力而导致绩效的降低,并伴随着机会主义的产生,这种关系资本中长期的负面影响被称为黑暗面。本文认为动态能力是解开这种负面影响的关键,并相信创建组织竞争优势的潜力是独立于其他外部力量和动态能力的。因为在动态环境中,为了发展在价值链上的长期能力配置,组织更愿意面对关系资本中黑暗面的问题,并在组织资源和惯例上赋予动态因素,以动态性来增强创新力,降低黑暗面出现的机率,更有利于合作双方共同创造价值和提高绩效。所以,动态能力往往是关系资本中“扳手”的角色,可以改变关系,也不可避免的会被关系资本影响到,即动态能力在关系资本创造企业绩效的过程中存在中介意义上的作用。
3.2.3结构资本和动态能力
结构资本是已经被企业获取的,并且通过组织惯例、实践和过程包含在组织中的知识。Schroeder、Bates和Junttilia通过实证证明了结构资本是组织的一种重要的战略性资源[30]。Nelson和Winter认为结构资本是可成文的,它的创建、保存和增强发生于重复的活动中,并显示在组织中用来保持和积累知识,而按照完善的成文规则,信息交换也是建立的结构和资源的一部分[31]。所以,结构资本会在建立方式上被积累和利用。尽管如此,组织受到多种新的重叠环境要求影响了绩效。与其依赖于建立好的解决问题方式,组织更需要质疑现行资源并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Rosenkopf和Nerkar认为不同的资源区域启发了组织关于新的解决问题方式[32]。组织最终开始质疑现行组织程序和系统背后的问题,并扩大对解决问题方法的储备,从而提高了实施动态能力的可能性。如果将组织看作是资源簇,那么动态能力即起到转换组织资源到绩效的功能,使组织在过程和系统传递价值的性能上优于竞争对手。在变化的环境中,这种转换以一个快速的、准确的、有创造力的方式实现。
Barney、Wright 和 Ketchen提出在动态市场中快速改变的能力需要其它竞争者付出高昂的代价去模仿,所以能作为一种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来源并提高绩效[33]。相应的,本文指出结构资本在本质上不一定会成为企业绩效的来源,只有在结构资本比竞争者更快更敏捷的创造出能力配置。所以更快、更敏捷的使用资源的能力实际上是动态能力主要的功能,即动态能力在结构资本和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3.3动态的智力资本
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资源与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不应该单一的以“资源”或“能力”来进行战略分析。Stale和Hong用三维的操作环境来形容知识集中型的组织,认为智力资本的创造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相关联,并将企业的战略分为机械地、有机地和动态地[34]。机械环境具有稳定性和质量保证,它的基础是从高到低的层级制管理模式并严格的定义为组织结构,比如正式的文件从高层到基层的传达而不进行公开讨论。有机环境产生的基础是对话和互动式的组织文化,在讨论与合作中员工的隐性知识会得到交换和提升,整个组织的能力在不断的得到提升。动态环境具有组织的自我更新和创新的能力,其特点是不确定性,而为了获得成功,管理层仅依靠监督和管理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不断的改变。总体来看,组织的三维系统可以实现公司的战略需求,成功的管理者需要知道何种模式和管理文化可以达到企业的目标。机械化的组织从来不能达到创新战略的目标,而动态化的组织不能实现有效生产线的目标。公司的战略经常是更注重于机械能力,对有机能力和动态能力的侧重稍少一些。而一个有竞争力的知识集中型公司需要三种能力并重,会使其在三种环境下都能够创造知识价值。可见,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所拥有的智力资本应该具有动态性。
在对动态智力资本的界定上,要注意三点。第一,在动荡的商业环境中动态智力资本可以掌握知识创新的本质。企业的智力资本不是静态的,而是在不断的在变化。目前很多学者已经证明了智力资本不是一个常数,而是随着其依附的组织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发生变化。此外,动态智力资本并不具有产品特性,而具有过程属性,即动态智力资本不是产品而是过程。第二,动态智力资本方法以系统为单位分析,评价是基于系统效率而不是个体的技术或组织中独立功能单元的主要能力。所以,这个概念强调组织内的连通性和连贯性,类似于知识生产和管理的网络化能力。在这样一个网络系统中,创新作为战略保证指的是整个企业而不是一些最有创造力的个体,组织的创新能力既不依赖于管理者,也不依赖于整个系统。第三,智力资本的概念与企业的战略相关联。知识的重点必须要在系统中去理解,创造新的知识并转化为经济价值。为了做到这些,重要的是确认在知识增加价值的基础上结合怎样的过程和状态可以创造财富,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动态的智力资本管理。
总的来说,动态的智力资本强调组织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以一个动态方式去展开更新过程的目的是企业通过创新增加竞争力。在动荡的商业环境中,动态的智力资本它意味着企业有改变的潜力,企业可以在很多方面快速地、有效率地整理并接受改变市场挑战的新的运行方式,而与深层组织问题相关的潜力则包括承诺的水平、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信任、目标水平、动机与网络等。动态的智力资本意味着企业能够快速的做出正确的战略抉择,一个企业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就像是一位善于掌握时机的大师,而与智力资本一样,自我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像是企业的特点而不是财产。所以,智力资本需要一定的企业动态能力来激活和拓展,以适应不同的外界环境需要。动态的智力资本具有的自我更新和创新能力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4 结语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提出智力资本与动态能力相互之间的三点关系。首先,二者存在重叠性和互补性;第二,通过动态能力,人力资本、关系资本和结构资本对企业绩效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提出了动态能力在智力资本与绩效间起到中介作用;第三,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智力资本应该具有动态性,动态的智力资本使企业在不同环境中都保持着竞争优势。因此,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和动态能力的相互关系研究不但开辟了智力资本研究的新视角,也将为企业的更好运用和管理智力资本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Edivison L, Malone M S. Intellectual Capital: Realizing Your Company's True Value by Finding It's Hidden Roots [M]. Hsrper Business, New York, 1997.
[2] Stewart T A. The search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omorrow [J]. Fortune, 1992, 125(10): 92-8.
[3] Bontis N. Intellectual capital: an exploratory study that develops measures and models [J]. Management Decision, 1998, 36(2): 63-76.
[4] Brooking A. The management intellectual capital [J]. Long Range Planning, 1997, (30), 364-365.
[5] Pena I.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business start-up success [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2002, 3(2):180-198.
[6] Penrose E T, The Growth of the Firm [M], Wiley, New-York, 1959.
[7] Teece D J, G Pisano, A Shuen.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
[8] Newbert S L, New Firm Formation: A Dynamic Capability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J], 2005, 43(1), pp.55-77.
[9] Subba Narasimha P.N. Strategy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s: The Role of Dynamic Competence[J].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2001, 22(4-5):201-212.
[10]Zollo M, Winter S G, 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2, 13(3):339-351.
[11]董俊武,黄江圳和陈震红. 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 191(2):83-90.
[12]古利平,张宗益. 动态能力的构建:一个演进的观点[J]. 科技管理研究,2005, (10):83-84.
[13]陈艳莹,原毅军,柏丹. 企业价值导向的智力资本分类与管理[J]. 软科学,2005, 19(2):71-74.
[14]林筠,高霞,丁弋. 智力资本动态性:测量范式向学习范式的变迁[J]. 科技管理研究,2014, (12):94-99.
[15]Ambrosini V, Bowman C. What are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are they a useful construct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09, 11(1):29-49.
[16]Meritum. Proyeto Meritum: Guidelines for Managing and Reporting Intangibles [M]. Meritum, Madrid, 2002.
[17]Moingeon, Bertrand, Rmananatsoa, Benrard, Metais, Emmnauel, Orton, J Douglas. Another look at strategy-structure relationships: The resource-based view [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6).
[18]江积海. 动态能力与企业成长[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19]原毅军,张晓峰,王萌. 企业绩效角度的智力资本评估[J]. 科学学研究,2007, (25):394-399.
[20]徐召红,杨蕙馨. 智力资本与动态能力对高科技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J].理论学刊,2013, (2): 56-60.
[21]Grant R M.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1, 33(33): 114-135.
[22]洪茹燕,吴晓波. 智力资本驱动的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实现机理研究 [J]. 科学管理研究,2006, 24(2):84-87.
[23]Makadok R. Toward a Synthesis of the Resource-Based View Within the Conversation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387-401.
[24]黄培伦,曾春艳,尚航标. 智力资本、动态能力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0, (5):108-110.
[25]Collis D J, C A Montgomery. Corporate Strategy: A Resource-Based View [M]. McGraw-Hill, Boston, 1998.
[26] Rocks S, A Gilmore, D Carson. Developing strategic marketingthrough the use of marketing networks [J].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 2005, (13):81-92.
[27]Asanuma B. Manufacturer-supplier relationships in Japan and the concept of relationship-specific skill.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9, (3):1-30.
[28]Dyer J H. Specialized supplier networks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on advantage: evidence from the auto industr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7):271-291.
[29]Saxenian A. Regional Advantage: 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 [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94.
[30]Schroeder R G, V A Bates, M A Junttila.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manufacturing strategy and the relationship to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 ournal, 2002, (23):105-117.
[31]Nelson R R, S G Winter.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s Change [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82.
[32]Rosenkopf L, A Nerkar. Beyond local search: boundary-spanning, exploration and impact in the optical disk industr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287-306.
[33]Barney J B, M Wright, D J Ketchen. 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ten years after 1991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 (27):625-641.
[34]Stahle P, Hong J. Dynamic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global rapidly changing industries [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2, 6(2):177-189.
(责任编辑:张 萌)
A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Dynamic Capability
CUI Gehao
(The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Dalian, Dalian 116025)
Abstract:Resource and capacity are two main factors that decide the enterprise's profit. "Intellectual capital" is the important resource of modern enterprise and "dynamic capability" is the significant capability to cope with competition, they are the focus of the scholar's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In f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dynamic capabilit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research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anage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dynamic capability, the paper presents three major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dynamic capability: firstly, on the concept and function,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dynamic capability are overlapping and complementary; secondly, dynamic capability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process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creating enterprise's performance; thirdly, the concept of dynamic intellectual capital, which discusses the adaptability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different external circumstances. The aim is to break through the research field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link with another mainstream theory of dynamic capability, deepening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Keywords:Intellectual capital;Dynamic capability;Correlation;Intermediary role
作者简介:崔格豪(1985-),男,硕士。毕业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大连科技学院管理工程系,教师,研究方向:企业价值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5.0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