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监控整合机制及其运行研究
2015-03-02王中魁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郑州450002
王中魁(郑州轻工业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郑州 450002)
系统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监控整合机制及其运行研究
王中魁
(郑州轻工业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郑州 450002)
摘要: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监控的特点,研究了技术监控整合的动力和必要性,构建了由内部整合机制、外部整合机制和环境整合机制组成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监控的整合机制,探讨了其运行条件,对高新技术企业优化技术监控资源、加强企业与其所处外部环境的互动、提高技术监控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监控;整合机制
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具有技术先进和高成长性的经济实体,其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有效提高了企业市场价值,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共引导和支持了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累计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400多万人,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为12.4%,比规模以上工业的平均水平高3.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热情高涨,群体经济效益增长显著,对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尤其对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贡献不断增加。
1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监控的特点
在动荡的突变性技术变化环境和高度不确定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监控工作具有复杂技术系统工程特征。
多个产业的技术演化发展历程表明,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从无数小的渐进性创新开始的,当大量的渐进性创新不断地改善企业的技术生态,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质变——突变性创新,即企业技术渐进式发展路径会被突变性变化所打断。在突变性技术出现以后,企业面临着更加不确定和动荡的市场竞争环境,但同时这也为各企业重新构建各自竞争优势提供了难得的机会[1]。
相关研究表明,当突变性技术的机会窗口时间短于三年,而企业进入机会窗口的时机抉择不当时,创新失败率高达80%。在突变性技术变化发生之初,和新技术有关的资源是相当稀缺的,当企业没有及时对技术环境进行监控和扫描时,企业将会非常有限地或根本不可能接触这些技术资源[2-3]。
因此,在市场竞争加剧和技术变化动荡的知识时代,技术监控工作的规划、实施和技术监控资源的整合对高新技术企业有效辨识和把握技术的机会窗口演变特征、重构竞争优势而言至关重要。通过整合技术监控资源,企业对外部技术环境中的科学技术变化、新产品技术和新制造技术、市场竞争态势等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内部扩散并应用到组织决策,提高技术监控绩效,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
2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监控整合的动力
技术监控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具有稀缺性,其配置难免出现分散化和离散化现象。尽管不少高新技术企业都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或者信息技术部/研究院等机构,力图从组织架构方面解决技术监控资源的整合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技术与市场的高度动荡性,以及技术监控工作的复杂技术系统工程特征,技术监控资源不能对技术和市场的时刻变化迅速做出反应,技术监控资源配置具有一定的黏性化特征。企业追求新技术研发投入的最佳时刻点和最优规模往往是不现实的,创新成功率主要与企业对其先前的创新决策动态修正的轨迹密切相关。
国外相关研究表明,组织整合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Jay Barney 1991, Gregory E. Truman 2000, Ricardo Chalmeta et al. 2001, Tridas Mukhopadhyay and Sunder Kekre 2002)[4-7]。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资源整合机制,以技术监控资源为主导,以人力资源和组织架构资源为支撑,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各部门各资源之间的协同效应,同时将企业外部的技术和市场环境以及政府政策变量考虑进来,对先前一系列创新决策进行动态优化,进而对创新绩效产生正向作用。
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监控工作的有效性并不仅仅取决于监控活动本身,更重要的在于企业能否将企业内部的技术监控资源、人力资源、组织架构资源以及企业外部的环境和政策变量等关键资源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高度耦合状态,主动适应技术和市场的高度不确定和动荡性,有效辨识市场机会,动态优化创新决策,成功规避竞争威胁,提升创新绩效和创新成功率,以增强企业适应突变性技术发展的能力。
3 系统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监控整合机制的构建
系统论认为, 系统演化的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合作、竞争和矛盾等引起的系统变化; 二是环境的变化以及环境与系统相互联系的作用方式发生改变所导致的系统整体性和功能的变动。此外, 政府的干预和指导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
Henri Barki & Alain Pinsonneault (2005)[9]认为,一般而言,整合的理念是理解“组织”的中心,也是理解诸如电子商务、虚拟组织、虚拟团队、企业资源计划(ERP)实施等这些当今普遍存在的现象的核心。他们把整合定义为组织内部相互依赖的各构成要素和资源被协调安排成为一个整体的程度。整合这些交互的工作通常是通过使用相应的结构和流程来完成的[10]。正如Eric M. Olson (2005)[11]指出的那样,整合机制就是企业可以用来协调安排那些跨职能交互的“横向连接手段或结构协调机制”。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监控工作需要内部整合机制、外部整合机制(政府的干预和指导)和环境整合机制(基础研发和制度环境)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其中内部整合机制又可以分为四个子机制:协调机制、共享机制、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监控整合机制可以按照图1所示的模型来构建。
3.1内部整合机制
在外部的市场机会和竞争威胁双重驱动下,企业内部的技术监控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架构资源等要素要主动地进行整合。具体来说,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监控内部整合机制由四大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机制构成:协调机制、共享机制、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
3.1.1协调机制
协调机制就是在管理组织间的依赖性时为共同行动而事先确定好的决策规则和互动规范,目的是为了在参与方之间实现一致(或最优)的目标或行动进程,实现双赢结局[12]。协调是组织实现即定目标的必要条件[13]。协调机制是共享机制和反馈机制的运行基础,也是激励机制运行的重要依据,更是企业技术监控系统正常运转的润滑剂。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监控工作关系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涉及企业稀缺的技术监控资源、人力资源等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涉及研发、生产、销售等不同的部门,因此跨部门的协调与参与显得十分必要。如果仅由基层人员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协调资源将会非常艰难。只有建立由高层管理人员参与的高层次资源协调机制,打破部门界限,才能确保技术监控工作所需资源能够及时到位、高效运作,提高技术监控的工作效率和敏捷度,降低由于协调困难而导致的诸多风险,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3.1.2共享机制
Ansoff[14]、姜黎辉[15]等人的研究显示,企业中存在监视过滤器,会将原有技术范畴外的技术变化过滤掉;企业中存在心智过滤器,会将与企业历史经验不相符的信号过滤掉。同时,企业的监视过滤器和心智过滤器往往减弱其对新技术的警觉性。此外,企业还存在权力过滤器,当企业经理权力基础受到突变性技术变化带来的威胁时,他们会轻视或者拒绝承认,影响企业对外部技术变化的洞察力(图2)。
高新技术企业应当深刻认识到监视过滤器、心智过滤器和权力过滤器的存在,并建立高效运作的信息共享机制,突破原有的技术范畴,将原来各个信息孤岛和知识孤岛联接起来,打破技术监控资源、部门、模式之间的界限,从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中得到好处,通过借助彼此的核心能力减少重复与浪费,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提高技术监控工作的知识产出。
3.1.3反馈机制
反馈的概念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在由其创造的控制论中第一次系统提出的,他认为,反馈是控制系统把信息作用于被控对象后所产生的反应,作为信息全部或部分回收,并通过比较、鉴别和分析,对控制系统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16]。
反馈机制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以信息的多向传递为基础,反馈机制能够使一个系统得到自我修正和提高。作为具有复杂技术系统工程特征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监控工作,涉及技术监控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架构资源等,这些资源在对技术监控工作产生影响的同时,也需要从技术监控工作的决策实施和技术监控绩效,以及其他资源中获得必要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技术监控工作中存在的偏差及其原因,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纠偏措施,促使协调机制、共享机制和激励机制进入良性循环,技术监控资源配置得以动态优化,从而使得外部环境变化、企业技术监控资源配置和技术监控绩效达到高度耦合的状态。
3.1.4激励机制
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显著特征,而知识和技术的最重要载体就是人才。当今国家间和企业间的竞争,已经具体化为人才的竞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监控工作的核心力量是具有知识和技术、对外部市场和技术变化等信息具有高度敏感性和责任心的人才。因此应当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模式和长效激励机制,尊重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潜能,是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监控工作长青的重要保障。
3.2外部整合机制
外部整合机制主要是指高新技术企业要及时捕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减免税优惠、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等方面的相关政策的实施及其调整信息,与企业技术监控目标进行有效整合,动态优化技术监控资源配置。
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中政府的组织、规划、政策引导等功能已迅速增强,政府在需求创造和市场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7]。
在我国,创新必然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程中的主力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必然要由政府来主导。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展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200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三部门联合出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通过重新设计、调整与界定认定指标和强化管理体系建设,将自主知识产权摆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核心位置,认定将从产品结果导向转变为创新转化导向,比如《办法》规定,只有符合“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的高新技术企业才能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目的就是要培育一批极具自主研发和技术产业化能力的企业,促使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向价值高端演进。
3.3环境整合机制
环境整合机制主要包括基础研发环境和制度环境。基础研发是提高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新技术企业外部技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研究的重大进展往往会导致突变性技术创新的出现,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战略和技术监控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制度环境主要是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利于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利国利民。与此同时,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越来越多,人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高新技术企业在运用好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知识产权的同时,也要避免在技术监控工作中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4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监控整合机制的运行
在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监控工作中,内部整合机制、外部整合机制和环境整合机制从不同角度发挥作用。内部整合机制是主体,外部整合机制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而环境整合机制规定了整合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三种机制互为联系和补充,对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监控目标和绩效缺一不可。因此,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三种机制正常运行。
4.1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整合机制运行的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资源配置是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监控整合机制运行的重要前提。企业要在思想上树立整合理念和全局观念,并具体化为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整合机制运行的组织架构,比如设立独立的技术监控部门,做到形式上的整合,并且赋予其必要的权力,确保企业技术监控工作涉及的内部资源协调、信息共享和反馈、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畅通、高效开展。
作为中国电力装备行业的大型骨干和龙头企业,国家电网许继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了直属的科技信息部;建立集成研发组织,构建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子公司研发部等三级研发中心;成立了由高层领导组成的“产品管理委员会”和由行业专家组成的“技术委员会”,强化决策效用和技术保证,快速响应技术和市场的变化,迅速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并产业化。
4.2强化工作协调和信息共享
高新技术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要做好技术监控有关的协调和共享工作,可通过“谅解备忘录”、“联席会议制度”等形式,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确立协调和共享机制框架,如设立由高层管理人员和各部门代表组成的常务委员会,用于协调和商讨重要、紧急或相关事宜,解决工作中的矛盾;规定人员在彼此部门中任职或列席彼此部门的相关业务会议等制度安排,确认各方有义务相互提供信息和尽可能利用对方的既有信息,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又避免重复或真空,解决信息交流和共享问题[18]。
此外,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加强知识管理工作,将技术监控相关信息、行业、企业及内部最佳实践等知识和资源纳入统一的数据库,通过获取、记录、整合、分享、创新等过程,不断回馈到企业的知识系统内,并使之实现可视化共享,以适应技术和市场的变迁;基于现代通讯技术开发知识管理系统移动网络客户端,技术监控业务人员可充分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捕捉外部信息,做到随时随地的协调、共享和技术监控。
除了技术监控业务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工作协调和信息共享以外,还应该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也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监控工作中。美国复印机市场的“超级巨人”——施乐公司非常强调经验的互相交流与分享,其工作会议也是别具一格。参加者海阔天空地自由发言,随意交流,并允许发牢骚谈顾虑,把会议开得像茶馆那般热闹。而恰恰是这种聊天似的会议触动着每个人灵感,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零星火花似的东西往往成为启发性的信息、资料,这样的“脑力震荡”使得施乐在激烈的高科技竞争中长盛不衰[19]。
4.3重视人力资源建设和管理
国家要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加大高技能创新型知识型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产、学、研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20]。
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既要防止核心技术人员流失可能导致企业业务瘫痪,又要鼓励人才的合理合法流动,激发人力资源市场活力,使人力资源市场在人才资源的配置方面起决定性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创造便利条件[18]。
在传统的激励机制基础上,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现代社会倡导终身学习,高科技人才往往对自己的职业有着具体的规划,对未来的发展有着明确的目标,强烈追求实现个性化的自我价值。因此,培训激励、晋升激励和成就激励等职业规划激励是一项特别有效的激励方式。如西门子公司实施的“员工综合发展”计划,系统地利用技术和管理培训、工作轮换、国际化派遣、职务提升等具体发展战略,将职工短期与长期的职业计划相结合,促使员工主动地适应变化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达到激励员工的效果;摩托罗拉公司设立的“摩托罗拉大学”在世界各地都设有分部,而且保证经费充足,以确保摩托罗拉在全球的所有员工及时地更新其知识和技能[21]。
4.4充分发挥政府的正确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监控整合机制的运行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正确作用,营造和维护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要加强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宏观规划引导。比如,中央政府要组织编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落实国家“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战略;引导地方优化区域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结构合理的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衔接,建立政策的储备、出台、退出和评估机制,避免政策的离散化、碎片化和黏性化;各地区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二是要加快落实知识产权战略。支持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比如对申报认定企业的有关资料信息负有保密义务,违反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相关要求和纪律的,要给予相应处理。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鼓励企业建立技术联盟和专利联盟,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
三是要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和孵化提供支持。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可考虑设立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政府要通过建立企业孵化器,提高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成功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如青岛开发区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这家国家级孵化器,通过落实相应的孵化政策和提供服务,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吸纳科技企业和科技人员带成果和项目入驻进行孵化,帮助他们度过营运初期的高风险阶段,从而培育出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优秀科技项目和优秀科技企业家与创新人才。[21]
5 结论
与众多的技术创新相关文献和成果相比,系统视角下研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监控整合机制及其运行的文献相对不足。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了由内部整合机制、外部整合机制和环境整合机制组成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监控整合机制,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其运行条件,这对高新技术企业整合内外部稀缺的技术监控资源、提高技术监控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 引自文献[15],略有改动。
参考文献
[1] 姜黎辉,张朋柱,龚毅. 不连续技术创新研究回顾与展望[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 21(3):76-84.
[2] 姜黎辉. 企业战略技术扫描研究[J ]. 中国软科学,2009,(3):155-165.
[3] 姜黎辉,张朋柱,龚毅. 不连续技术机会窗口的进入时机抉择[J]. 科研管理, 2009, 30(2):131-138.
[4] Jay Barney.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1): 99-120.
[5] Gregory E. Truman. Integration in electronic exchange environment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0, 17(1):209-44.
[6] Ricardo Chalmeta, Christina Campos, Reyes Grangel. Grangel. Reference architectures for enterprise integration [J]. 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 2001, 57(3): 175-191.
[7] Tridas Mukhopadhyay and Sunder Kekre. Strategic and operational benefits of electronic integration in B2B procurement processes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2, 48(10): 1301-1313.
[8] 高玉荣,谢振东. 系统视角的智能交通产业链知识整合机制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24):134-137.
[9] Henri Barki, Alain Pinsonneault. A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ntegration, implementation effort and performance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5, 16(2): 165-179.
[10] 孙彪,刘玉,刘益. 不确定性、知识整合机制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技术创新联盟的特定情景[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 33(1):51-59.
[11] Eric M. Olson, Orville C. Walker, Jr., & Robert W. Ruekert. Organizing for effectiv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roduct innovativeness [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5, 59(1): 48-62.
[12]于永军,柯士涛,刘震宇. 基于信息技术的组织间协调机制:从汽车制造业谈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1):80-82.
[13]张青山,游明忠. 企业动态联盟的协调机制[J]. 中国管理科学, 2003, 11(2):96-100.
[14]Ansoff I, Mcdonnell E. Implant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M], 2nd Ed., New York: PrenticeHall, Inc, 1990: 88-92.
[15]姜黎辉.不连续技术创新研究回顾与展望[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9,21(3):76-84.
[16]刘林奇. 基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资源环境政策反馈机制研究[J]. 经济视角, 2012, (3):1-2.
[17]刘毅,蔡昌文. 高新技术发展中政府管理功能强化的思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98-102.
[18]王中魁.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监控内部整合机制研究[A]. 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 MOT)年会论文集[C]. 2014. 114-120.
[19]李丹萍. 高科技企业中的高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与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0]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A16_zcwj/201204/134371.html,2012-03-15.
[21]薛树有. 青岛开发区建设服务平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EB/OL].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http://www.chinatorch.gov. cn/localnews/localnews/200803/6718.html, 2008-03-06.
(责任编辑:王保宁)
Research on Internal Integration Mechanism and Its Operation of Technology Monitoring in High-tech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WANG Zhongkui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450002)
Abstract: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y monitoring in high-tech enterprises, the driving forces and necessities of integration are analyzed. Then,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composed of internal integration mechanism, external integration mechanism, and environment integration mechanism is structured and its operation conditions are discussed. It is important for high-tech enterprises to optimize their technology monitoring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nterprises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technology monitoring performance.
Keywords:High-tech Enterprises; Technology Monitoring; Integration Mechanism
作者简介:王中魁(1981-),男,河南永城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224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JY044)、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BJJ019)
中图分类号:F273.1;F27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5.0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