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人员国际流动动因与微观效应:基于技术移民的探索性分析

2015-03-02崔维军王丽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

科学与管理 2015年5期
关键词:科技人员动因效应

崔维军,王丽娜,陈 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 210044)

科技人员国际流动动因与微观效应:基于技术移民的探索性分析

崔维军,王丽娜,陈 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 210044)

摘要:本文以技术移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科技人员国际流动动因与微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移民国际流动的主要动因是追求优质的生活环境,此外,子女教育问题、追求规范的法律环境等因素也是技术移民国际流动的重要动因;技术移民对移民后的生活满意度和工作满意度都比较高,同时,技术移民对于朋友圈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科技人员;国际流动;动因;效应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提出创新型国家战略后,中国科技人才的外流再次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我国国际人才流动存在明显的流入流出失衡,呈现显著的移民赤字现象。尽管有学者表示中国人才流失现状没有像媒体所宣传的那么严重,但不可否认的是,从数量上来看,中国是世界上人才流失最严重的国家,统计数据显示,1978—2007年间,留学人员超过105万人,毕业后回国人数只有27万人,回流率仅为7.6%左右[1]。《人民日报》曾报道,在2013年,侨居华人有850万,但只有近85万人回国,占比不到10%。

然而,中国大陆民众对外移民的需求还在激增。仅在2009年,中国流出到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移民分别达到6.5万、2.5万和1.5万[2]。至2012年,中国移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并获得永久居留权的中国人分别达到8.2万、3.3万、3.0万和0.8万。2012年,中国成为加拿大最大的国际移民来源国,也是澳大利亚移民来源数量最多的国家。根据联合国2013年“世界移民报告”,中国大陆以934.3万的移民数量,从1990年的第七大移民输出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的移民输出国。2014年,中国移民加拿大人数再居首位,加拿大移民部批准了超过3.4万名中国公民的永久居民身份。

在日益激增的国际移民中,技术移民与投资移民的占国际移民的主要部分。与门槛较高的投资移民相比,技术移民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群体。自2000年起,近十年申请各国技术移民的数量与投资移民相比大约为20:1。技术移民作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资源的流失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在中国,特别是在教育资源优厚的特大型城市,尤其是北京和上海等地,大批拔尖技术人员在得到良好的技能培训后转移至澳洲、加拿大等地,技术人员的流失给国家经济实力带来长远且明显不利的影响,阻碍了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

科技人员选择移民到国外的原因何在?是文化层面原因还是经济层面原因?是子女教育问题还是收入差距问题?是工作环境问题还是生态环境问题?本研究尝试以技术移民为例,分析科技人员国际流动的动因与微观效应。

1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国家或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使得人才流失(Brain Drain)现象愈加频繁,对经济增长或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才流失问题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学者的注意和讨论[3-4]。学者们从收益差异、信息不对称、环境因素、个人偏好、人力资本等诸多方面分析了人才迁移和流失的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及其他因素,并讨论了人才流动对各方面产生的影响。总结来看,目前关于科技人员国际流动动因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人才国际流动动因的理论分析研究

Ravenstein[5]首次提出了人口迁移的动因理论—“推—拉”理论,Bogue于20世纪50年代末进一步完善了“推—拉”理论,指出迁出地必有种种消极因素所形成的“推力”把当地居民推出原居地而迁入地必有种种积极因素所形成的“拉力”把被推出的居民吸引进来。Bhagwati[6]认为造成人才国际间流动的最主要原因是其所得报酬在国际间有一定的效仿作用,发展中国家在薪酬方面若不向发达国家看齐,必然造成人才向发达国家的流动。魏浩、赵春明、申广祝[7]从个人动机与外在动机两个角度对人才国际流动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个人动机因素包括“追求经济收益因素”、“追求成功因素”和“追求工作环境因素”,外在动因包括“国家间环境差异因素”、“国家间人才政策差异因素”和“跨国公司全球扩展因素”。高子平[8]从于历史文化因素、国际交往因素和经济体制因素三个方面对印度人才外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马冰心、李会明[9]在分析人才国际流动两大趋势的基础上,基于乔治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从“预期收益的差异”、“世界科技资源分布不均及知识生产的聚集效应”、“各国创业环境的不同”、“跨国公司内部人员转移”、“流出国对资本外流的严格控制”、“流出国的政治经济不稳定”等6个方面对人才国际流动的动因进行了理论分析。

1.2人才国际流动的效应分析

Grubel and Scott[10]认为人力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反映其边际生产力的不同,是人力供求自然调节的结果,人力资源的流动对流出国与流入国都有正面效应,其观点就是所谓的“国际模式”。Bhagwati[6]则认为人力资源的流动会使发展中国家的福利受损,加剧了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的“马太效应”。国际劳工组织曾发表的关于国际移民情况的研究报告指出,人才外流现象已经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严重影响,加剧了这些国家竞争力的丧失[11]。戴长征、王海滨[12]在分析人才国际流动原因的基础上,对人才国际流动所产生的个人安全、国家安全和全球安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魏浩、赵春明、申广祝[7]在分析人才流动“国际模式”与“本国模式”的基础上,指出人才跨国流动是人力资本在全球市场的重新配置,无论对人才流入国还是流出国,都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薛漪[13]运用大量数据和实例,分析了高层次人才对于流入国与流出国所产生的正面效应,分析了高层次人才外流对我国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陈韶光、袁伦渠[14]在评述“国际模式”与“本国模式”的基础上,基于经济学分析,对人才流动对于输出国与输入国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

1.3人才国际流动的趋势分析

何玮鹏[15]从“流向多元化”、“渠道多样化”、“流动时间短期化”、“利益共享化”和“管理国际化”等5个方面对高层次人才流动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相关政策建议。王培根[16]分析了高技术人才国际流动的背景与特征,指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的高技术人才的国际流动更趋失衡,高技术人才向发达国家移民的比重不断加大。OECD[17]报告显示,随着一些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壮大,全球人才流动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即这些国家出国学习进修或工作的专家及技术人员开始回归。此外还有学者对于跨国人才流动研究范式,印度、俄罗斯等国的人才流失问题进行了分析[18-19]。

1.4评述

因为数据缺失或数据采集困难的原因,目前学者们关于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人才跨国流动的分析大都集中在理论层面,无论是对于动因的分析还是效应的分析,大都是基于早期的相关理论进行论述,缺乏相关的实证分析。

2 数据获取与数据描述

2.1数据获取

本研究基于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认证数据库,获取了2008-1011年10341个技术移民认证信息,从中获得有效Email地址共计1580个,2014年7月25日,笔者向所有获取的Email地址发出了调查请求,截止到8月2日,共获得问卷50份,此后笔者又向两大移民论坛的注册用户发出了调查请求,截止到9月2日,共获得问卷58份,通过IP比对与问卷结果比对,删除了3份重复的问卷,因此,本研究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55份。

2.2数据描述

在55份问卷中,男性38人,占总人数的69.09%;女性移民者17人,占总人数的30.91%。从技术移民国家来看,在55名受访者中有32名技术移民者移居澳大利亚,20名技术移民者移居加拿大,其中其他国家有3名移居者。从移民者移民前最后学历来看,大部分移民者集中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其中本科学历为主,有33名受访者,超过总人数的一半,硕士研究生共16名,约占总人数的30%,大专学历者4名,博士研究生2名。

3 科技人员国际流动动因分析

技术移民作为各类移民的核心,其移民流向是每个国家关心的问题。移民动因是分析移民国际流动的重要途径。参照目前的研究,本文从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生活环境因素和政治环境因素四个方面分析技术移民的主要原因。

3.1技术移民主要原因分析

表1 技术移民主要原因

表1显示了技术移民主要原因的统计结果。从统计结果来看,在政策环境、生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四项因素中,有31人认为生活环境因素是移民者首先考虑的问题,比例达到了56.36%。排在第二位的是社会文化环境,选择人数为14人,大约占总人数的1/4。而经济方面和政策环境方面关注人数较少,占不到20%的比例。

3.2技术移民经济因素分析

为了深入探究技术经济方面原因,本文将经济因素细分为包括开拓海外市场、考虑自身资产安全、享受回国投资优惠、获得优厚报酬实现个人价值等在内的5个方面。数据结果显示,有超过半数的技术移民者没有考虑经济因素。有接近40%的受访者看重国外更加优厚的报酬,并在更好的舞台上实现个人价值。具体统计结果表2。

表2 技术移民原因经济因素细分

3.3技术移民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分析

本文将社会文化因素细分为包括子女接受更好教育、追求更高道德水平、追求社会公平及追求舆论自由等在内的5个方面。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从统计结果来看,为了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是技术移民者最为重视的社会文化因素,选择比例达到了40%,排在第二位的技术移民对社会公平的追求。

表3 技术移民原因社会文化因素细分

3.4技术移民生活环境因素分析

本文将生活环境因素分为空气污染少、食品更安全、交通更通畅、医疗系统完善、居住环境优质等8个方面。详细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从统计结果来看,在生活环境因素中,技术移民最关注的是居住环境,选择比例达到了40%,排在第二位的是空气质量,选择比例为14.52%。

表4 技术移民原因生活环境因素细分

3.5技术移民原因政策环境因素分析

从表5的统计结果来看,在曾策环境方面,有20受访者更向往国外规范的法律环境,占比达到了36.36%,有近18.18%的的移民对国外更完善的社保比较向往。此外分别有接近10%的技术移民关注生育限制和签证问题。

表5 技术移民原因政策环境因素细分

4 科技人员国际流动微观效应分析

关于科技人员国际流动的微观效应问题,本文主要探讨流动科技人员的感受及科技人员国际流动对其社交圈及工作圈的影响。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将微观效应进一步细分为技术移民后对移民生活的满意程度、技术移民前后生活工作状况变化的感受和技术移民对朋友圈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

4.1移民后生活状况满意度

从表6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科技人员在移民后对移民生活状况的不满意率几乎为0,绝大多数移民者都是处于满意的状态。在55名受访移民中,其中对移民后生活满意度一般的有13人,占23.64%;比较满意的有26人,占总人数的47.27%;非常满意的有15人,占比27.27%。

表6 技术移民后生活状况的满意度

4.2移民后生活状况变化

在上述对技术移民动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更优越生活环境的追求是大部分技术移民所优先考虑的因素。那么技术移民后,他们的生活状况是否较国内有明显变化呢?统计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技术移民后生活状况与国内比较

从生活状况角度来看,有接近40%的技术移民移民后生活状况明显提升,有23.64%的移民认为生活状况有了略微改善,而有接近15%的移民者在国内和国外的生活状况相比没什么变化,此外,还有23.64%的移民认为移民后生活状况有些降低。

4.3移民后工作状况变化

对于技术移民来说, 工作作为他们技术能力的载体是其获得移民的保障, 也是其移民后生活的经济来源。对于技术移民者来说,移民后工作状况的满意度如何?工作压力与国内相比是否有明显改善?

表8 移民后工作状态满意度

表8显示了技术移民移民后工作满意度情况。从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技术移民者对于移民后的工作状态处于满意的状态,占比为总人数的87.27%,其中有18.18%移民对工作状况非常满意。

表9 移民前后国外工作压力与国内工作压力比较

表9显示了技术移民在移民后工作压力的变化情况。从统计结果来看,有60%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国外的工作压力低于国内工作压力,而有20%的移民者对国内外工作压力感受没有明显变化。有1/5的受访者感受到了比国内更为明显的工作压力。

4.4对移民朋友圈的影响

技术移民对朋友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在55名调查者中,有亲戚朋友或同学同事向其咨询技术移民相关政策的有51人,占据总人数的92.73%,而只有4人从没有接受过周围人们的移民咨询,仅占7.27%。与此同时,在他们的帮助下,有9位移民者的亲朋有成功移民,占总人数的16.36%。

5 研究结论

本文以技术移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科技人员跨国流动动因和微观效应,主要结论如下:

(1)技术移民国际流动的主要动因是追求优质的生活环境。从调研结果来看,56.36%的科技人员移民最主要的动因是追求国外更优质的生活环境,而其中70.97%更明确表示,他们移民的主要原因是追求国外优质的居住环境。

(2)子女教育问题、追求规范的法律环境等因素也是技术移民国际流动的重要动因。调研结果表明,除了追求国外优质的生活环境,子女教育问题和法律环境因素也是技术移民国籍流动的重要动因,选择比例分别达到了40%和36.36%。

(3)技术移民对移民后的生活满意度和工作满意度都比较高。调研结果表明,科技人员在移民后,其生活满意度和工作满意度都比较高。生活满意度方面,明确表示移民后不满意的仅有1.82%,工作满意度方面,这一比例也仅为12.73%。

(4)技术移民对于朋友圈有显著的影响。从调查结果来看,科技人员技术移民对于其朋友圈产生了明显的影响,92.73%的受访者表示,有亲戚朋友向其咨询过移民问题,16.36%的受访者表示,在其帮助下,有朋友成功移民。

由于本研究获得的样本数量非常少,因此研究结果不一定能代表技术移民这个整体,但是考虑到此类的实证研究非常少,因此本研究结果也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辉耀. 《人才战争》[J]. 中国投资, 2009, (8): 117-117.

[2] 潘晓凌, 阎靖靖. 多少精英正在移民海外——他们寻求什么[J]. 剑南文学: 经典阅读, 2010, (8): 6-9.

[3] Agrawal A, Kapur D, McHale J, et al. Brain drain or brain bank? The impact of skilled emigration on poor-country innovation[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11, 69(1): 43-55.

[4] Hunter R S, Oswald A J, Charlton B G. The elite brain drain[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09, 119(538): 231-251.

[5] Ravenstein E G. The laws of migration[J]. Journal of the Statistical Society of London, 1885: 167-235.

[6] Bhagwati J, Hamada K. The brain drain,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of markets for professionals and unemployment: a theoret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74, 1(1): 19-42.

[7] 魏浩, 赵春明, 申广祝. 全球人才跨国流动的动因, 效应与中国的政策选择[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 (6): 19-26.

[8] 高子平. 印度人才外流的动因探析[J]. 南亚研究季刊, 2007 (2): 64-69.

[9] 马冰心, 李会明. 人才国际流动的动因探讨[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25(7): 111-114

[10]Grubel H B, Scott A D. The international flow of human capital[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6: 268-274.

[11]Lowell B L, Findlay A. Migration of highly skilled person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impact and policy responses: synthesis report[J]. 2002.

[12]戴长征, 王海滨. 国际人才流动与人才安全问题[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9, (6): 148-154.

[13]薛漪. 高级人才国际流动影响分析及对我国的借鉴[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 26(9): 138-142.

[14]陈韶光, 袁伦渠. 人才国际流动的效应分析[J]. 管理世界, 2004, (10): 147-148.

[15]何玮鹏. 高层次人才跨国流动的新趋势[J]. 中国人才, 2007, (13): 22-23.

[16]王培根. 浅析高技术人才的国际流动[J]. 科学学研究, 2002, 20(3): 262-265

[17]OEC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utlook: SOPEMI 2008 edition[EB/ OL]. http://www.baidu. com/link?url=b0Oa2hpfBXh7Ay73LdarZ ICl4VncmsnTZoS3YRAn_06euHLLMJOjqCAoBE0G3DDLt6Rx R-t7hwnEOmqUJxksnq&wd=&eqid=c8631c1e00031343000000 0355b1adcc,2015-5-20.

[18]高欣, 赵伟. 俄罗斯人才流失现象分析[J].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4, (5): 15-19.

[19]高子平. 人力资本视角下的俄罗斯人才流失[J]. 俄罗斯研究, 2006, (4): 47-51.

(责任编辑:龙 蓉)

International Mobility Motivation and Micro Effec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sonnel:an Exploratory Analysis Based on of Skilled Migration

CUI Weijun,WANG Lina, CHEN Fe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Nanjing 210044)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international mobility motivation and micro effec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aking skilled migration as example. Study showed that, the main motivation of skilled migrants international mobility was to pursue quality living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children education, pursuing standard legal environment were also important factors; life satisfaction and job satisfaction after the immigration was higher, while ther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to the circle of friends of skilled migrants.

Keywords: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sonnel;International Mobility;Motivation;Effect

作者简介:崔维军(1979-),男,山东莒县人,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1YJC630035)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5.05.013

猜你喜欢

科技人员动因效应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及治理研究
声 明
清、民国木薯在广东的引种推广及其动因初探
死海效应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北京科技人才拥有指数全国最高
科技人员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解码英国加入亚投行的动因
偶像效应
内蒙古将每年选派科技人员到边疆贫困地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