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报如何打造内容优势

2015-02-28李艳丽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新闻来源校报郑州大学

李艳丽

(郑州大学 宣传部,河南 郑州 450001)

高校校报如何打造内容优势

李艳丽

(郑州大学 宣传部,河南 郑州 450001)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高校校报的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但校报出版周期长、版面局限的特点决定了其时效性弱、承载内容有限等缺陷。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吸引广大师生关注?本文从写作技巧、写作内容、写作文体等方面探讨。

校报;内容优势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今天的消息是金子,昨天的消息是银子,前天的消息是垃圾。”新闻的快慢,决定新闻的生命。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新闻、手机新闻等迅猛发展,对新闻的及时性要求更高了,竞争更强了。新闻报道的竞争不亚于奥运会场上的激烈竞争。“即时传播”“现场直播”成了很多媒体争夺受众的常用手段。受众也总抱着“先睹为快”的心理,如果新闻时效性不强,就难以吸引眼球。

然而,作为高等学校主办的校园新闻媒体,校报出版周期长,时效性弱。按出版周期一般分为周报、旬报、半月报、双旬报和月报。“据不完全统计,在千余家高校校报中,周报占5.1%,旬报占12.6,半月报接近50%,双旬报和月报占31%”。[1]对于以迅速及时为生命力的新闻来说,一周到一个月的校报出版周期,导致“最近”、“日前”、“近日”、“近期”、“前不久”等笼统概念的新闻,屡见不鲜地出现,绝大部分的校园新闻早已成为慢三拍的“旧闻”,甚至有人说校报没有新闻。而师生们早已从校园新闻网、微博微信上及时获取信息。既然时效性没法给人新鲜感,那么校报如何做新闻报道来增强师生的关注度?

一、写作内容方面,多宣传办学成果、典型事迹

“大学校园里并不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缺少锲而不舍、刨根问底的执着精神。”2014年6月,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为郑州大学师生作《“准记者”的新闻发现力》的报告,开门见山就如此强调。

一所大学就是一个新闻富矿。以郑州大学为例,郑州大学有46个院(系),全日制在校学生六七万人,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小社会”,每时每刻都会有“新闻事件”发生。在一万多名教职工中,既有两院院士、知名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又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中原学者”,他们的成才之路带有传奇色彩,值得向省内外推介。此外,科研团队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新突破,只要不涉及国家秘密,都应该有选择地向国内外报道。选取这些具备较高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新闻题材,新闻作品才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和指导性,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很多校报热衷于报道学校领导参加的公务活动,以校领导的职务排序安排文章,凡是校领导参加的,不论做不做主题发言,都作重要报道。但新闻题材的选择要具备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两个标准。校报应当关注师生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减少对学校领导参加公务活动的宣传报道。因为,校报作为党报,其新闻报道是为了思想引导,为了建设培养人才、建设校园及解决学校发展和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广大师生也总是期望新闻报道对他们关心的问题及时做出深刻而权威的回答和指导。校报作为校园舆论的向导,要多宣传办学成果、典型事迹等具备较高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新闻题材。校报如果脱离广大师生,重点关注领导,关注会务,而不是师生最关心的事,不关注师生,师生必然冷淡新闻。

2014年5月2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深入解决“四风”突出问题的有关规定》,规定“校内新闻媒体要多宣传办学成果、发展成就、优秀师生典型事迹,减少对学校领导参加公务活动的宣传报道”。减少对学校领导参加公务活动的宣传报道,多宣传办学成果、典型事迹,是对校媒发展的航向性的指导。从新闻媒体的发展规律来看,也是非常符合新闻题材的选择标准——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

二、写作技巧方面,“由近及远”地写

“报纸的新闻只有一天的寿命。过了一天,新闻就要加上新的消息加以改写。”美国新闻学者希伯特指出。按照这样的标准,校报报道的新闻事件几乎全都时过境迁,如何解决这种问题?记者要努力从新闻实践中挖掘“今天”的新闻依据,寻找时间上的“最近”点。具体如何操作?这就要“由近往远”地写:从新闻事实中找到最近点突出在导语里。任何事情都有发生、发展的过程,将旧闻的事实里往往从事实的发展过程中,找到离写稿最近的事态,把它写入导语,从而给人新鲜感。就技巧而言,在时间上,“由近及远”地写,从现在回溯过去是个很好的方法。

另一种办法是突出新闻根据,即新闻发布的依据。它必须是说明最新动态的事实。“新闻根据”不同于“新闻来源”,二者是有区别的。“新闻来源”指新闻的提供者,或指供应新闻的媒介。新闻媒体的主要新闻来源常常有:记者采访、通讯社发稿、群众来信、通讯员来稿、各种文件。有消息常常这样写:“据悉”,“记者最近从某某处获悉”,这是新闻来源,而不是新闻根据。新闻根据必须是新闻事实本身的出处。例如,2014年11月7日的《河南日报》和11月7日的河南卫视《河南新闻联播》才相继发布了两条新闻:“河南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全国19位,郑大河大跻身百强”和“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日前出炉,河南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全国19位”。

作为校报工作者,笔者发现,郑州大学在这个报告中的排名就是很好的新闻点。抓住这点,笔者查阅在2014年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排行榜中,郑州大学位列第40位,写了关于郑州大学高校排名的《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竞争力跻身全国百强》的消息。

事实上,《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4~2015)》于2014年1月1日向外发布,《河南日报》与《河南新闻联播》发布相关河南高校的信息,已经过去了11个月。笔者根据新闻,深入查阅有关郑州大学的消息,并突出事实,忽略信息来源和原信息发布的时间而写了消息,就是这种处理方法。在这个信息中,《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4~2015)》是新闻事实本身的出处,而不是新闻来源。新闻来源是记者从报纸、电视台获知了有《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4~2015)》这一信息。

三、写作文体方面,多做微报道,进行微传播

高校校报的一个明显劣势就是版面空间有限,信息量小,校报多为四开四版的小报,四开8版也有但很少。与新媒体的版面空间不限相比,校报可承载的信息量相当有限。这导致校报在宣传学校信息时,不得不竭力压缩字数,以控制在有限的版面空间内,报道受到很大限制。校报如何破解空间有限难题并将内容表达到位?微报道微传播是个重要方法。

“微传播”已成为正在兴起的主流传播。2014年4月23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人民日报》题为《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2]的文中提到:“新兴媒体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微传播,各种微内容、微信息高速流动、跨平台流动,用户随时随地能够获取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多在‘微’字上做文章,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在传播中抢得先机”。新兴媒体为了在传播中抢得先机,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的做法,对校报也具有借鉴意义。首先,从版面空间来讲,校报空间有限,要在有限的版面里传递足够丰富的内容,每篇文章的字数就得尽量精短。其次,微传播也是针对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放松下,快阅读的心理需求决定的。一些中央级媒体,如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也在积极进行微传播。校报作为一份小报,可以以新媒体为鉴,多做微报道。在新媒体强烈影响着人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人们的阅读兴味呈现出移动化、碎片化、个性化的特征,校报应做到使师生可以随时随地阅读,上课途中、课间、临睡前……使同学们的零碎时间得以有效利用。选题要具体而微,从小处着手,角度越具体,越能有深度。

微报道并不意味着碎片化,不注重内容,没有深度。要使微报道和深度相结合,可以使深度报道以集成式板块出现,或以时间序列出现在不同的版面档期而成系列报道。

策划选题时,可以从一个主题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各种问题,然后对这些选题做深刻化、连续化地分档期报道。例如,《郑州大学报》做了“渐行渐远的早读”系列,针对校园中早读的身影越来越少,早读的声音越来越微;《郑州大学报》做了“早读现象调查”、“你为什么不早读”“早读微争议”“英语早读领读人”等系列报道,报道跨度两年,不强调具体时间。在“早读现象调查”这个主题下,调查了校园中早读是否普及;在“你为什么不早读”篇分析了学生不早读的原因;在“早读微争议”篇,采访了师生对早读的不同意见;在“英语早读领读人”,展示了校园里倡导早读的一些人。类似早读这类现象在校园中具有普遍性,不以时间变化而不同,因而采写、报道不受时间限制,可以长期做、深入做,做成系列报道,从而能持续性地在师生中造成影响,对校园学风建设起到一定作用。

校报校报,一个是“校”,一个是“报”。“校”是传播的内容,“报”是传播的方式。在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今天,校报在与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竞争的优势在哪里?必须在强调渠道顺畅的同时,始终坚持“内容为王”,针对特定读者做出有吸引力的内容而赢得发展。

[1] 付蓓.高校校报创新途径探析[J].新闻与写作,2014(9):104.

[2] 刘奇葆.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N].人民日报,2014-4-23.

G206.2

A

1674-8883(2015)14-0038-01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高校校园媒体应对新媒体发展的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新闻来源校报郑州大学
社交媒体作为新闻来源的风险研究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新闻的第七要素及新闻见证者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大数据与新闻领域变革
一面来自郑州大学的锦旗
高校校报在媒体融合中的功能与传播效果
新媒体语境下以受众为本提升高校校报传播效力
网络时代高校校报面临的竞争危机和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