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与微信——自媒体时代的“微革命”

2015-02-27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1期
关键词:把关人微博自媒体

刘 影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微博与微信——自媒体时代的“微革命”

刘 影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摘 要:美国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的理论,现代社会,微博、微信的出现恰恰验证了这一论断。每个拥有微博、微信的人,都可以利用这一平台传播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自媒体时代已然来临。尽管对自媒体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基本认为是以个人传播为主,利用新兴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博客、微博、论坛、网络社区、微信等媒介形式,都属于自媒体。其中,微博、微信这两种自媒体发展势头正旺,它们的出现给传播环境带来了变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新闻来源的格局。

关键词:自媒体;微博;微信;特点;把关人

1 自媒体的特点

传统媒体是一种“自上而下”“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它的传播者和受众分得非常清楚,而自媒体则打破了这种不公平的格局,人人都是新闻源,人人都是传播者,在自媒体时代,没有绝对的受众,也没有绝对的传播者, “点对面”的传播转变为“点对点”的对等传播模式,传播主体也更加多样化、平民化、个性化。

传统媒体的传播者主要是新闻从业人员,拥有一定的专业背景,而自媒体的传播者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无论你有没有文化,都可以把信息传递,这就造成了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在这个“全民皆博”“全民皆微”的时代里,人们利用自媒体的便利,传播信息已经变成了一种时尚,刚刚过去的医护人员驾120急救车吃饭的新闻,就是由普通网友利用自媒体在微博中发出,引起大众讨论,从而引起有关部门注意并严肃处理,这种微直播、微互动是自媒体时代的显著特点。

自媒体的传播者既可以是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也可以是业余的新闻爱好者。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草根、明星、记者、知识分子、政府官员以及政府部门都纷纷开通了微博和微信,在网络空间发出自己的声音。微博、微信问政成为社会权利行使的新途径,他们利用自媒体的便利行使着舆论监督的权利,他们所发布的言论或信息因而具有更少的功利性,更少的预设立场和偏见,使新闻的客观性、公正性更加明显。

微博、微信的出现,使媒体“飞入寻常百姓家”,变成了个人传播信息的载体,从旁观者到当事人的转变,让每个普通民众利用自媒体想写就写,想说就说,每个“草根”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抑或传递情感,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在这个平台上,“草根”们拥有足够的话语权,这就给普通民众,张扬自我、助力个性成长、表达民意提供了机会。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这种个性化的“自我声音”的表达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

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格局被自媒体的出现所颠覆,监督的主体从部分专业新闻媒介变成了广大网民,使大众掌握了话语权,从这个角度上说,它能够增强舆论的参与度,缩短舆论的传播与反馈周期,这就有利于信息的平等互动与交流。由于舆论主体的改变,舆论监督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在自媒体时代下,“全民皆记者”让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阶层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从“表哥”“房姐”的落马,再到“雷政富不雅视频”“陈赫被爆离婚”等热点新闻事件,无一不彰显了网民监督的效率,对那些腐败官员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

然而,自媒体的监督作用虽然具有上述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缺陷。众所周知,大众传媒往往是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作用,才能影响公众。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的中介或过滤环节,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极传播。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办公室在《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提出:在一些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上,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常常超过媒体和政府在微博中的传播力,例如在微博上、论坛上盛传的“日本核辐射空气抵沪”的无稽之谈,让上海市民吓出一身冷汗,还有“碘盐防辐射”的谣言,一时间造成了哄抢热潮,类似于这样的信息洪流冲击着人们的视线,这种状况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普通网民的个人思考能力。

然而,自媒体的舆论中经常表现出“个人极端化倾向”和“群体极端化倾向”,这样的信息传播,虽然换来了点击率、提升了发布新闻的速度,却降低了新闻的真实性。其实,类似“金庸去世”这种不实消息在微博、微信的朋友圈中扩散已经屡见不鲜,因此,自媒体的把关人必须发挥作用。

2 自媒体的把关人

“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库尔特·卢因提出的,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也就是说,传媒组织决定着什么样的信息能够被传播,这是大众传播非常重要的一环。

然而,在自媒体的传播环境中,微博、微信的碎片化特征非常明显,信息流动速度非常迅速,尤其是对于突发性新闻的传播速度更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但是对于一个热点新闻有可能随着信息洪流的冲击,几小时之内就被淹没了,因此,自媒体的把关难度更高,需要多重把关。

2.1 把关难度

传统的把关一般是在信息发布之前进行,但是在自媒体中,人们利用微博、微信发布信息是不需要经过任何人允许的,他们想发什么就发什么,想什么时候发就什么时候发,更不需要经过专业

人士的把关,所以说,自媒体的把关难度非常高,甚至可以说是把关缺失。

2.2 把关角色的转变

由于自媒体的交互性极强,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也可以变成信息的传递者,所以说发布信息的普通受众也变成了把关人。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发布者在发布信息之前,只需经过博主、微主本人的审核,由他们本人对信息进行判断,从而决定信息发布与否,以及采用何种表达方式,因此,自媒体时代,每一个信息发布者都变成了把关人。

2.3 如何把关

“菲律宾人质事件”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在自媒体中,信息的发布者即普通民众变成了把关人,他们大多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因此这样的把关并不专业,才由原本的简单关注变成了局势的愈演愈烈,所以,自媒体如何把关是我们要深刻思考的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多重把关。

首先,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信息发布者,也就是普通民众,要提高自身新闻素质,加强对新闻价值标准的理解,不能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一定要经过自我把关。虽然人的价值标准不一样,把关的尺度也不一样,但是,这是把关的第一道程序,也是最基本的把关环节。

其次,是平台把关。信息进入微博、微信这一传播渠道后,需要经其传播,必然要经过提供平台和技术的运营商们,这就需要运营商设置严格的机器审核和人工审核程序,这是把关的第二道程序。

第三,一个话题或者一个事件,能否成为热点,与网民的转载和点击率是密不可分的,网民关注度高的内容点击率和转载次数就会不断攀升,使事件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因此,网民是否认同的态度,是自媒体的第三道把关程序。

第四,传统媒体的把关也不能缺失,由于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他们可以决定对一些热点话题是否进行报道,是否需要删除,以保证进入大众议程的话题具有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

由此可见,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面加强了普通民众的舆论监督作用,一面却也因为把关的缺失容易造成舆论暴力现象,所以,如何利用自媒体,应当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在这场微革命中,朝着阳光、健康的道路继续前行,以便能够更好地服务大众,造福大众。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周丹.调查性报道:纸媒在新媒介环境中的起航之帆[N/OL].人民网,(2012-06-04).http://media.people.com. cn/GB/22114/206896/244393/18067339. html.

[3]马静.中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对策[D].长沙:中南大学,2007.

猜你喜欢

把关人微博自媒体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报媒“把关人”的角色定位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
印度电影“把关人”受贿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