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高端访谈节目的困境及发展策略

2015-02-27姜文博周振龙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1期
关键词:杨澜谈话高端

姜文博 周振龙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当前高端访谈节目的困境及发展策略

姜文博 周振龙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如果以1993年的《东方直播室》为起点来观察的话,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尽管如今的电视荧屏被制作精良、不断翻新的综艺节目占据了主流,但访谈类节目因其制作成本低、信息量大、话题广泛等优势,依然是各个电视台的“标配”。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顶着越来越不乐观的收视,访谈节目默默地坚守着“内容为王”的阵地。

对于高端访谈的界定,首先,节目的访谈对象是各行业和领域的权威,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如政要、企业家、学者、名人等;其次,主持人与嘉宾是理性的、深入的、严肃的探讨;最后,节目洋溢着精英主义的意识而非平民意识[1]。

老牌的电视高端访谈节目开播都已逾十年,如央视财经频道的《对话》(2000年)、科教频道的《大家》(2003年)、阳光传媒的《杨澜访谈录》(2001年),像凤凰卫视的《问答神州》《名人面对面》、贵州卫视的《论道》、第一财经的《头脑风暴》《波士堂》等也都开播将近十年了。相比于快速更新的综艺节目,访谈节目已经是发展时间比较长的节目形态了,在如今的媒体环境下难免有其传统、乏力的基因。

1 高端访谈节目当前面临的问题

1.1 新节目同质化严重,老节目影响力下降

由于各大媒体平台都在整合利用自身的嘉宾资源,近年来各大门户网站和专业媒体的访谈节目接连上档。如新浪财经《财经面对面》、搜狐财经《首席对话》、网易财经《财经会客厅》、凤凰财经《总裁在线》、财新传媒《舒立时间》等。访谈节目最大的品牌效应来自于有社会影响力的嘉宾,而相比于节目的增多,嘉宾资源其实是有限的,同一个人身上可以挖掘的题材在一定时间内也是有限的。因此很容易看到同一个嘉宾在不同的节目中一次又一次重复自己的观点,讲述自己的故事,很难挖掘出新意。

而开播时间较长的高端访谈节目中,更是会出现一些嘉宾重复来过许多次的现象,虽然每一次会有不同的信息,但是整体而言,缺少了创新的源泉。近几年来,高端访谈节目在电视荧屏上的播出时间从周末到平日,从九、十点到十一点甚至午夜,由此可以看出节目影响力的逐渐式微。

1.2 节目效果过度依赖于嘉宾

这一类节目的问题在于策划程度不高,往往是资源为先。每逢一些影响力大,表达能力强的嘉宾,节目效果就好一些;遇到社会影响力不强,普通观众认知度不高的嘉宾,节目就看起来枯燥、乏味。如今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普通大众与高端人士进行交流的渠道大大增多,直接实现互动不再像以前那样不可想象。因此,访谈节目如果无法突出竞争力,地位会愈发尴尬。

1.3 内容局限以及平台困境

高端访谈的内容往往以话题为主多过以人物为主,话题硬朗严肃,给人的直观感受容易走向大而空,如果再缺少鲜活的故事穿插,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接受起来并不轻松,很难适应当前主流观众群体放松、减压的收视期待。并且由于媒体的平台限制,相比于更擅长挖掘话题深度和人物内心的纸媒,电视的声音画面在短时间内常常无法展示出嘉宾的真正特质。

同时,在现今各大卫视竞争如火如荼的局面下,高端访谈节目收视压力大,受众覆盖面窄,夹在电视剧或综艺节目之间,常常导致无法获得合理的编播安排。如果节目的运营推广方面跟不上,失去了在网上二次传播的机会,也就浪费了节目的内容价值。在这方面,省级卫视平台的访谈节目面临的形势尤其严峻。

2 高端访谈节目日后的突破之道

2.1 主持人需要提高专业素养

在上世纪末凤凰卫视刚刚开播的时候,就推出了“名主持、名评论员、名记者”的三名策略[2],大获成功,吴小莉、陈鲁豫、许戈辉、窦文涛、沈星、闾丘露薇等日后大众耳熟能详的主持人和记者就是这样被推上台前的。日后的趋势证明了这个思路的正确性,著名自媒体人罗振宇就曾表达,在这个自媒体的时代下,观众会为了主持人的“魅力人格体”买单[3]。

而一档成功的谈话节目,更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众对于主持人的认知。《杨澜访谈录》中的杨澜、《对话》中的陈伟鸿、《问答神州》中的吴小莉、《论道》中的嘉宾主持龙永图、《财经郎眼》中的经济学家郎咸平、《舒立时间》的胡舒立等,他们的个人魅力、谈话风格、知识背景直接为节目打上了鲜明的烙印。

在访谈节目中,最重要的环节莫过于“谈话”的过程,所有的前期策划最终都要通过主持人现场与嘉宾的对话呈现出来。谈话是人与人现场的交流,是流动的、鲜活的,最珍贵有价值的信息往往来源于现场即兴的表达与碰撞,要靠主持人的现场追问、反应,从既有言论中敏锐发掘出新的亮点,这种效果是前期策划无论如何做不到的。

嘉宾对话题的表达和主持人对现场谈话氛围的掌控与调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谈话场。主持人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嘉宾的状态和表达。如果主持人拘谨、僵化,就更难期待嘉宾能够临场发挥出具有激情和感染力的言论了。高端访谈节目的嘉宾通常都是在相关领域或行业内处于“金字塔尖”的人物,他们的专业能力以及社会影响力,对于节目而言都是一种极具传播价值的资源,在主持人达不到与嘉宾相对应的谈话格局的时候,一个流畅自然、有互动感的谈话场也就难以构建,这无疑是浪费了嘉宾资源,辜负了嘉宾对节目的信任。

具体而言,如果主持人对于嘉宾所谈的观点没有深刻、精准的理解,就很难跟上嘉宾的思路,只能任由嘉宾发挥,失去对话题的掌控。这种没有交锋的对话在观众看来,就会变成一种“灌输”,传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这种缺乏互动的现场,一方面会令观众觉得很难找到融入感,另一方面也会让嘉宾因为得不到有力的回应而谈兴大减,谈话的进程也就变得松散无力。

往往媒体只看到了高端嘉宾是一种资源,以为掌握了这项资源就有足够的力量做好一档访谈节目,因此高端访谈节目大量涌现,却忽视了主持人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源。这种情况在一些门户网站自制的访谈节目中比较多见,由于建设时间短,主持人大多年轻,在阅历和储备上有所局限,能够临场发挥的内容有限,导致节目容易做成“一问一答”。如果碰到表达能力也不十分突出的嘉宾,现场的气氛可想而知。奥普拉的传记作者、美国评论家乔治·麦尔曾这样描述:“一般来说,广播电视的访谈者只提出问题,却并不认真听回答,他们的心思放在其他事情或是下一个新问题上。[4]”而奥普拉的成功正是在于她能够仔细倾听嘉宾们的谈话,给予有效的回应,把主题一步步深入下去。

在这方面,记者型的主持人则显得更加可贵,在《论道》的一些节目中,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主持人董倩的提问和表达是基于现场嘉宾的谈话而做出反应的,追问及时且精准,在调度现场嘉宾、观察员的时候,条理清晰,思路严谨,这都离不开她多年的一线记者经历和直播节目的积累。因此,如果说龙永图、郎咸平这样的“专家型”主持人、杨澜这样的“名人型”主持人并不容易练就和培养的话,成为一个专业的“记者型”主持人是大部分访谈节目主持人值得努力的方向。

2.2 节目制作上加强策划

高端访谈节目的影响力与平台息息相关,但并非有了好的平台,有了著名的主持人,就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在节目策划的重要性已经是行业共识的今天,高端访谈节目却是前期策划并不容易实现的一个角落。它的难点在于,通常节目的嘉宾无论在时间还是精力上都难以给予足够的配合,比如高官政要、社会名人等,他们或日程太满,或难以与本人直接沟通,因此,编导掌握的前期资料可能不够充分。这时候,短时间内的精准有效的沟通能力以及敏锐的发掘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高端访谈节目的嘉宾在应对媒体方面往往有很成熟的经验,这是一把双刃剑,过于“得体”的表达会在无形之中给观众造成一种距离感。通常来说,在政治、经济、外交这些大的领域之下,观众们最关心的问题,难免有的尖锐,有的敏感,有的复杂。怎样设计话题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预期?作为节目策划者,重要的是摆正客观的位置,把着眼点放在如何搭建嘉宾与大众有效沟通的桥梁上,让观众从节目当中认识一个鲜活的、真诚的人,通过细节,通过问题的设置,提问的角度,让嘉宾们能够在大众关心的政策问题以及相关专业问题当中有所表达,让民意最大程度地传达到高层,以此达到一种对话和交流的目的。这个桥梁搭成了,节目的效果也就实现了最大化。

此外,值得尝试的加强策划的办法还有很多。例如,注意挖掘每一个嘉宾所能够带来的第一手信息,独家见解等。以小见大,《问答神州》中的吴小莉经常会从嘉宾个人方面的细节或身边的景象聊起,寻找独特的切面挖掘信息,折射社会。抓住巧妙的话题点,比如《论道》节目采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时,回避了空洞的宣传辞令,选择了“发言人如何发言”做话题切入点。而面对一些曝光率较高、观众都熟悉的嘉宾,或短时间内各个媒体都在谈的话题的时候,最好是采取差异化的策略,做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策划,比如在青春怀旧话题盛行的时候,《杨澜访谈录》趁热打铁推出的《杨澜访谈录》“正青春”特别节目,邀请行业精英走进校园,在高校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再比如《论道》节目在各个媒体都在纪念邓小平的时候,另辟蹊径邀请了当时正在热播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扮演者马少骅先生和曾经历过这段岁月的外交家吴建民先生共同做一期节目,两种身份、两个职业、两个视角,交织投射出一个完整的、生动的、有血有肉的邓小平,以及他背后的时代。在优酷的谈话节目《老友记》中,每次都邀请与主嘉宾相熟的,有各种关系的名人来做主持人,一方面笼络了观众,一方面能够让嘉宾有更放松的、精彩的表达。比如让著名天使投资人徐小平先生做主持,对当时正卷入假货风波中的聚美优品CEO陈欧提问,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令节目看点大增。这些都是加强策划带来的效果。

2.3 做理性、坚定的价值引领

业内曾有调侃称,访谈节目是每个电视台都必备的节目类型,因为它体现了一家电视台的“情怀”,其实某种程度上这也揭示了访谈节目所承担的角色。正如央视《对话》节目的口号“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对于高端访谈节目来说,影响力与价值是相对更加重要的考量目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访谈节目就可以不关注行业创新,无视收视率的惨淡,每年只要到处领领奖就好,而是在明确了节目的功能之后,如何沿着既有的方向更好地发展的问题。高端访谈节目要明确定位,做好理性观察与价值引领,关注时代趋势,发出中国声音。这一点在如今的新媒体冲击强烈,各电视台之间竞争加剧,经营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仍然重要。

在连新闻节目都泛娱乐化的今天,观众的消费越来越偏向轻松化和人性化,专业性与大众性的平衡,严肃性与娱乐性的融会,并不是完全没有办法,东方卫视的《波士堂》正是因为它独树一帜的轻松自然、带有些许娱乐元素的访谈,开播多年来,打造了自己独特的品牌,这并不妨碍它实现探讨“商道即人道”的理念。《杨澜访谈录》今年推出的新的系列《杨澜访谈录·人生相对论》,主打娱乐明星,面向年轻观众,收视率比以前提高很多。

但并不是所有的转型都顺利,《论道》栏目也曾经转型关注当下的民生话题,结果收视率反而不如从前,因为《论道》节目平时的话题比较宏观和严肃,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观众群体。在传媒环境越来越浮躁的今天,媒体显然不能只提供观众喜欢看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提供“应该提供的东西”,重要的在于如何通过前文提到的方法让观众“应该看的东西”变得“喜欢看”。过度的泛娱乐化只会使节目定位不明,失去观众口碑以及嘉宾的信任。曾经有媒体在著名企业家、投资人王功权“私奔”事件过去两年后,再度约访,希望谈起此事,结果自然是被拒绝。

总之,在如今传媒环境本身面临着急剧变革的背景下,传统的谈话节目面临的挑战虽然严峻,但也是其发展的必经阶段。高端访谈节目的价值依然是要靠输送理性的思考和观点回应社会,发出声音。只是需要尽快适应新的媒体环境,借力互联网思维,探索新的技术应用及表现形式,以期获得持久的发展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秦鹏.谈电视高端访谈节目再放进社会心理中的传播角色[J].电视研究,2006,(7).

[2]钟大年,于文华.凤凰考:建构一个新传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方婷,罗振宇.我要卖的是人格[J].财经天下周刊,2014,(1).

[4]喻国明.优秀的电视谈话类节目的追求[N].人民日报,2006-12-21(09).

猜你喜欢

杨澜谈话高端
高端油品怎么卖
Polk(普乐之声)推出高端Reserve系列音箱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高端制造业向更高端突围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什么叫金茂府?蔡澜、杨澜做客广州告诉你!
“澳”式无双开启高端定制游
杨澜:形象永远走在能力前面
真实也是竞争力
(1)阅读理解两则